小学阅读段落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17.63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阅读分段的方法分段一般是在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搞清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找出自然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分段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阅读分段的方法(1)按时间的变化分段。
按时间的变化分段,就是按时间变化的先后顺序给文章分段。
首先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
不过要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章分出一段,而应该以比较大的时间变化为标准。
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常常可按时间的变化来分段。
有的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很明确,如“早上”“中午”“傍晚”等。
有的文章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不十分明显,但只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能看出时间的变化,如“暮色苍茫”就是指傍晚,“月亮渐渐地移到了当空”就是指深夜。
(2)按地点的变化分段。
按地点的变化分段,就是以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分段。
先要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和句子;然后把同一地点的内容归并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必须另换一段。
记事、写景、游记、参观记,各种写活动的文章常常可按地点的变化来分段。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必须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写事情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或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等几个基本部分。
每个部分可分作一段。
在这种方法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倒叙的方法。
先写事情的结果,再写发生、发展。
这种倒叙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分段的依据。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
先要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物;然后仔细分析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事物的,每个方面就是一段;分段后再看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否并列。
(5)按文章的总—分结构分段。
总—分结构的文章就是指总起分述的文章。
实际上也是写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所不同的是它在开头有个总起段,有的结尾还有个总结段。
这类文章分段时应把总起段、总结段各分成一段,把中间的部分合成一段。
(6)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
第九讲阅读技巧之顺序与结构【知识窗】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结构的基本内容有八个方面,即: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详写、略写。
【方法一点通】顺叙的常见方式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按时间变化的顺序写、按地点和方位变换的顺序写、按游览的顺序写等。
同学们可记住这些记叙的具体顺序,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就可以了。
小学阅读理解结构方面的知识考察点有:开头的总起全文、结尾的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其中包含伏笔和铺垫)、总分总式的层次划分、过渡句和过渡段等。
例文:《赵州桥》节选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例题:短文第二段是。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解析:通过阅读该段的上下两段文字,可以很容易判断第二段是文章的过渡段,过渡的作用便是承接上文内容,开启下文内容。
参考答案:短文第二段是过渡段。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佳篇演练】阅读下面的短文,理解并回答短文后面的问题。
(一)爱国诗人陆游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 秀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
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
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1.总分结构.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小学语文阅读段落分层方法给文章分段,便于更好地理解内容,弄清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段落分层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小学语文阅读段落分层方法①按时空顺序划分。
如写英雄好汉鲁达不畏强暴、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按时序可划分为“打之前”(探明情况)“打之时”(击中要害,痛快淋漓)“打之后”(智上梁山)三部分;写回故乡见闻感受的《故乡》,按时序可分为“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部分。
写留学生活怀念老师的《藤野先生》,按地点转换可划分为“去仙台之前”(在东京)“在仙台”“离仙台”(回国)三部分。
②按题目语法结构划分。
如用“从……到……”这一介宾短语作标题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地点转移,文章可分为“百草园”“三味书屋”两大部分;又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按时间起讫结构全文,可按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段;《从三到万》则表示发展过程,文章引用“从三到万”的故事,议论安排于故事的前后,故分三大段。
并列短语作标题,一般分两段或三段,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可分为“在烈日下”“在暴雨下”两部分。
③按题意划分。
如《向沙漠进军》,按逻辑思维顺序可分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的危害性)“怎样向沙漠进军”(防治办法)“向沙漠进军怎么样”(已有成就和光辉前景)三大部分。
又如《夜走灵官峡》,题中的“夜”(雪夜)指时间,“灵官峡”表地点,“走”表行文线索,文章可按“走”“不走”“走”分为三段。
④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
文章是“总――分”结构的,可分为两段;是“总――分――总”结构的,可分为三段。
前者如《苏州园林》:“总”――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分”――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的布局特点。
后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抒情议论,赞美志愿军战士出色品质,“分”――三个典型事例,“总”――抒情议论,再次赞美志愿军战士出色品质。
⑤按中心句划分。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段落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了解常见的段的结构,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对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小学语文中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一、总分结构总分结构是一种常见且比较容易理解的段落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段落开头先对全段内容进行总的概括,然后再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的叙述。
例如:“秋天的景色真美!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梨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采摘。
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火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这段话开头先总说秋天的景色美,然后分别从果园和田野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
总分结构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一开始就对段落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描述加深理解。
二、分总结构与总分结构相反,分总结构是先分别叙述相关内容,最后再进行总结。
比如:“公园里的花开得十分鲜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它们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完全绽放,姿态各异。
这些美丽的花朵把公园装点得如诗如画。
”这段文字先分别描述了公园里花的颜色和姿态,最后总结这些花把公园装点得很美。
分总结构能够先引导读者关注具体的细节,最后得出一个整体的结论,使读者对段落内容有更全面的把握。
三、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是将总分和分总结构结合起来,先进行总的概括,然后分别阐述,最后再进行总结。
举个例子:“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它宽敞明亮,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校园的左边是宽广的操场,同学们在那里尽情地奔跑嬉戏。
校园的右边是美丽的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总之,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这段话先总述校园美丽,接着分别从教学楼、操场、花园三个方面具体描述,最后总结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分总结构使段落的内容更加完整、有条理,能够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四、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的段落中,几个句子或内容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地位平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或说明同一事物。
小学阅读必考知识点汇总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阅读考试,下面将对小学阅读的必考知识点进行汇总归纳。
一、词汇理解1. 同义词和反义词:小学生需要理解并辨认文中出现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是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而反义词则指意思相反的词语。
2. 构词法: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构词方法,如加前缀、加后缀、派生等。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单词的意思并扩展词汇量。
3. 词语搭配:学生需要熟悉常见的词语搭配,如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等。
掌握词语搭配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二、阅读理解1. 主旨理解:学生需要从一篇文章中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 细节理解:学生需要获取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包括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
学生可以通过划线、标注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获取细节信息。
3. 推理判断:学生需要根据文章中的暗示和线索进行推理判断,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隐含含义。
4. 比较对照:学生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事物、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对照,从而深入理解文章。
5. 主题与细节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细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式进行整理和总结。
三、修辞手法1. 比喻与拟人:学生需要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握其修辞效果和意义。
2. 夸张与反问:学生需要理解文章作者使用夸张和反问手法的目的,并通过分析文中语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3. 对比与排比:学生需要通过对比与排比手法来加强文章表达的效果,理解其意义。
四、篇章结构1. 文章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2. 段落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理解段落的开头、主体和结尾。
3. 连词使用:学生需要理解连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五、文体特点1. 记叙文:学生需要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包括事件的叙述顺序、人物的描写、环境的描述等。
【读写】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小学语文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上,预习课文经常都会有一个必做的题,给文章标出序号并尝试分段,概括出每小节或每段的文章大意。
很多同学经常是文章读完了,却不知道怎样去划分段落。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怎样具体划分文章的段落及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划分文章段落的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
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分段方法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
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
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按时间顺序分段、分层。
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ﻫ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ﻫ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ﻫ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ﻫ例二《松鼠》中的一段ﻫ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ﻫﻫ例三ﻫ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ﻫ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ﻫ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ﻫ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ﻫ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ﻫ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ﻫ②一共写了三句话。
第______句是总叙,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______,可分为______层。
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
天高云淡,秋风瑟瑟。
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①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一共写了______层。
②第一层是总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ﻫ第三层是总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ﻫ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ﻫ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ﻫ(2)以《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为题,用“总——分——总”的形式写一段话。
ﻫ2.并列结构。
ﻫ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ﻫ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
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ﻫ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
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
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
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ﻫ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
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
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
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样写,层次非常清楚。
ﻫ读一读,练一练:ﻫ(1)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
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
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
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ﻫ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2)以《一群小鸡》为题,用并列式写一段话,要写出小鸡的不同特点。
3.承接结构。
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
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ﻫ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
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ﻫ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
承接的顺序是: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
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
ﻫ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
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试验开始了。
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
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
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
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
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全段一共写了______句话。
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是______按顺序写的。
ﻫ(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如猫捉老鼠,蚂蚁搬食,公鸡斗架……)运用承接式写一段话。
注意抓住动态特点,把过程写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果结构。
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
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如下面例段: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
ﻫ这段话是因果结构。
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全段两个句子。
第一句是讲事情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
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②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③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如下面例段:ﻫ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
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
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
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ﻫ(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做练习。
ﻫ理发的人很多。
大家就按照进来的先后排了次序,没轮到的就坐在一旁等着。
①这段只有两句话。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哪句讲事情的“因”,哪句讲事情的“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因。
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果。
②在句子中加上“因为”“所以”两个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
怎样加呢?请写在下面。
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
它们也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触角打招呼。
我很喜欢它们,有时捉虫给它们吃。
①在段中找出写“因”和“果”的句子。
写“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每空用两个字填空(2)你最喜欢什么?用因果结构形式写一段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ﻫ5.转折结构。
ﻫ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ﻫ如下面例段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
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