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作文教学课件(共24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956.00 KB
- 文档页数:25
成都七中高一下册半期考作文好文章离不开好素材,大量的阅读不仅能丰富我们的阅读,也能丰富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我们要怎么准备这些作文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成都七中高一下册半期考作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成都七中高一下册半期考作文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局部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成都七中高一期末考试作文成都七中高一期末考试作文1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每当你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告诉朋友听后,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爽快了。
其实与人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在用心传递着彼此之间的感情。
学校举办了一个捐书活动,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捐献出来,给更多的同学看到。
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我们班的同学才一天时间,捐出的书就已经“堆积如山”了,把那个抄书名的男同学忙得团团转。
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把自己喜欢的四本书捐给了学校,可见我们班的同学多有爱心呀!后来,我们还在中队活动时开了好书推荐会,每个被抽到的同学,都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到讲台上,把这本书的内容,有趣的部分和感动人心的情结,简单的介绍一下,让大家对这本书更加的理解,如果喜欢看还可以找这位同学接来看看。
而且,同学向我借书,我也很乐意与她分享我的好书。
这就是分享乐趣。
有一个关于特雷莎修女的故事:有一次,他听到一个消息,有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东西吃,所以她修女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
在修女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
修女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并且你们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只回答了一句话:“他们也没有东西吃。
这个故事中的母亲,给了我们“分享”的最高度的诠释,因为她的回答还原了生命原本的亮丽底色,并且让我们懂得了:分享是生命的一种快乐与幸福。
通过分享自己的东西,你与他人之间的冰墙会渐渐消融,能使人感受到分享的乐趣之大。
如果什么都不与人分享,把自己封闭在“密室”里,个人的内心就只能是一个封闭而孤独的空间,无法与他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
而每一种人生的快乐与痛苦都需要与他人分享才能让它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分享是博爱的基础,不与他人分享感受的人注定孤独。
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会与人分享。
分享的世界是美好的!成都七中高一期末考试作文2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3级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人很早就关注到劳动问题。
《诗经》里就有很多描述劳动的场景,如《伐檀》《七月》等,对不劳而获的贵族流露出不满、讽刺甚至反抗。
传统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劳动的地位不高。
《论语》写到:“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可见,孔子对劳动者所从事的事情是非常轻视的。
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是广为流传,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
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学习,批评士大夫“未尝目观起一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认为“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不过,《颜氏家训》也只是主张士大夫粗识农务,“知稼穑之艰难”即可,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
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
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代表了劳动者的要求。
他们从劳动者利益出发提出“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掠夺劳动者的衣食之财,甚至牺牲劳动者的生命为统治者殉葬。
不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后,墨家思想便销声匿迹了。
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许行主张取消君主、官吏与民众的分工,要求贤君与民众并耕而食。
这与同时代的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针锋相对。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提倡在劳动的过程中体现佛法的大意。
僧人要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体悟得道,把“行住坐卧皆是禅”运用于具体的活动中。
明清时期一批出身劳动阶层的思想家提出“百姓日用就是道”,强调“格物”“习行”,重视动手实际操作,表现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的重视。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
文学正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
《毛诗序》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
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
千百年来,尽管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
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
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
书法艺术尽管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
除了“太极殿”“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
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颂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可以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
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具有具体的用途,所以在选择或拟定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
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
启功先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则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具体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
题字尽管寥寥数语,竟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表现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
尽管今天仍有书法到底属于文化还是艺术的争论,也有艺术创作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但是,文化和艺术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鸿沟。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半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硅基智能近日宣布开源其最新的AI数字人交互平台,使用者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工具和支持,就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从影视娱乐到品牌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金融服务,数字人深入各行各业,并重塑商业生态,数字人应用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赛道。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114.4万家,其中,2024年1-5月,新增注册企业为17.4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5.9%。
“这么多年了,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母亲!”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思念早逝的母亲,最近她花费近两万元,制作了一个母亲的数字人,第一次与“母亲”视频对话,她喜极而泣。
当前,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
重庆某技术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务开展一年来,已接到 2000 多人的询问,帮助 900多个家庭通过AI技术实现“团圆”。
从去年“双11”到最近的“6·18”,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直播间上线多个数字人主播,这些“主播”不仅“照片级别”复刻了真人表情动作,还24 小时直播带货,流利解答消费者疑问,推荐多种省钱团购……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从事视频表演等活动的主播账号有近1.4亿个,其中虚拟数字人占了四成,超过5000万个。
艾媒咨询提供的《2023 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与商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866.1亿元和120.8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重要的细分赛道之一,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
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华诗远”,成为文旅行业有代表性的数字员工、数字导游和数字主播,在提高人们文旅体验的同时,还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