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期的数学故事方程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方程的有趣故事简短在数学的世界中,方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但是,方程本身也可以有自己的有趣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方程的这些有趣故事吧!故事一:方程的起源方程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数学家对称之父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热爱几何学的数学家,他发现了许多和等式有关的性质。
在他的研究中,毕达哥拉斯经常遇到需要找到未知数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方程这个概念。
故事二:方程的发展随着数学的发展,方程这个概念也逐渐得到了完善。
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发现了一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并提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这个方法成为了后来代数学的基础,对后世的数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三: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除了在数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方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工程师可以利用方程来计算建筑物的结构,经济学家可以利用方程来预测市场的变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故事四:方程的趣味性虽然方程在数学中是一个严肃的概念,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趣味性。
比如,有些方程有着奇妙的性质,解题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巧妙的推理和技巧。
通过解方程,我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
结语方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概念,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方程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也更加深入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希望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热爱并且深入地学习方程这个有趣的数学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故事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数学家们就像探险家一样,在数学的神秘大陆上摸索前行。
一元二次方程就像是藏在这片大陆深处的宝藏,等待着被发现。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就已经开始接触到类似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了。
不过那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简洁明了的写法。
他们会用一些很奇特的方法来解决土地划分之类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比如说,有两块长方形的土地,一块的长比宽多多少,两块土地的面积加起来是个固定的值,要算出这两块土地的长和宽,这就和一元二次方程挂上钩了。
再后来到了古希腊,他们对数学那也是相当痴迷。
像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些人整天研究数字之间的神秘关系。
虽然他们没有专门把一元二次方程单独拎出来,但是在研究几何问题的时候,也会碰到类似的计算。
比如说在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边长或者面积比例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领域。
而真正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系统研究的,那得提到印度的数学家们。
印度的数学在古代就非常发达。
他们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些解法,而且还挺实用的。
他们的解法有点像在玩一种数学游戏,通过巧妙的移项、配方等操作,就像给这个方程做了一场魔法变身,然后就能求出答案了。
到了公元820年左右,阿拉伯的数学家花拉子米写了一本超厉害的数学书。
在这本书里,他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他的方法就像是给后来的数学家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他把一元二次方程分成了好几种类型,然后针对每种类型都给出了具体的解法。
他的这些解法传播到了欧洲,欧洲的数学家们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
不过那时候,欧洲的数学发展有点滞后。
但是随着这些阿拉伯数学知识的传入,欧洲的数学就像是被注入了强心剂。
一元二次方程在欧洲开始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那时候的数学家们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就像是在破解一道道神秘的密码,每解出一个方程,就像是揭开了一层数学世界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过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断地被改进和完善。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说起方程的由来,就不能不提及一个数学家的名字:约翰尼斯。
费尔巴哈,他可是17世纪时非常著名的人物。
在他小的时候,曾经在一位著名数学家的家里当过书童。
在这位数学家上班之前,他都会帮助这位数学家管理书籍,打扫房间。
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但对这些却样样精通。
他经常给这位数学家的儿子讲故事,讲解题,所以深得这位数学家儿子的喜爱。
等到费尔巴哈长大后,数学家就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了费尔巴哈,并且让他跟着自己去游历各国。
费尔巴哈在数学家的指导下,学习了很多知识,他在数学上的造诣也越来越高。
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甚至有很多人都来请他去当老师。
可是,费尔巴哈却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总是想着要做出一些更加伟大的成就。
他的这种精神,让他在数学上的成就越来越高。
出现于13世纪下半叶,是为了解决一元一次方程而产生的,它的发明者是意大利的数学家卡尔达诺。
他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他一生中一共发明了两种不同的方程,一种是解析方程,另一种是代数方程。
这两种方程都是用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
卡尔达诺的代数方程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上改进而来的。
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是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个未知数,而这个未知数的值是不能确定的。
所以,他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并且想要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他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用一个数乘以未知数的最高次幂,然后把这个数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未知数的值了。
十七世纪时,有一个数学家叫做阿贝尔,他是德国人。
他的一生中一共发明了三种不同的方程,分别是: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
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都是用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
而四次方程则是用来解决一元三次方程的。
这三种方程都是用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
1。
费尔巴哈和卡尔达诺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
2。
卡尔达诺是德国人,而不是意大利人。
方程小史
方程是代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历来是数学家研究的
主要对象。
“方程”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九章算术》。
不过,《九章算术》中所说的“方程”与现代意义下的方程含义不同,它不是指那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由一些数字排列成的长方形的阵,实际上是现在的方程组。
我国古代在解方程组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水平,不仅会解一般的线性方程组,还会解不定方程组。
古埃及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650年,古埃及人就在纸草书上写下了含有未知数的数学问题(当时是用象形文字表示的)。
14世纪初,我国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元、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如x、y、z、w),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次飞跃。
现代意义的“方程”与古代的“方程”有很大的不同。
在16—17世纪间,数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系统的数学符号。
17世纪,数学基本上符号化,逐步形成了现代“方程”的概念。
同时,数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方程”的定义上,更重要的是运用“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认识世界。
与解方法有关的方程理论一直是19世纪上半叶以前代数学的中心内容。
中国古代数学解方程问题的核心是通过直除消元,逐步减少未知数的个数及方程的行数,而西方数学家力求达到目的是将高次方程的根用方程的系数通过有限次的运算精确表示出来。
一元一次方程历史故事在古代,人们对数学的认识还很有限,因此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用文字叙述或者通过几何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直到公元6世纪,一位名叫迪奥法努斯的数学家提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算术和代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迪奥法努斯生活在东罗马帝国的亚历山大城,他对数学有着极大的热爱和兴趣。
尽管当时的数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今天的程度,但迪奥法努斯却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有一天,迪奥法努斯在思考一个几何问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注意到,当一个几何图形中的一些量发生变化时,其他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让他想到了是否存在一种关系,可以用简洁的方式描述这种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迪奥法努斯发现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他将问题抽象成了一个方程,在方程中,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存在着一种线性的关系。
通过解方程,他能够计算出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迪奥法努斯非常兴奋地向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展示了这个新的概念,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但更好地理解了数学,还能够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迪奥法努斯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人们对这个新的概念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在迪奥法努斯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它。
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在数学领域有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其他科学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天文学中,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计算星体的运动轨迹;在物理学中,它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经济学中,它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变化的规律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逐渐深入,这一概念也融入到了教育体系中。
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还需要学会如何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迪奥法努斯给数学带来的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在当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数学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方程的故事很久以前,人们就解决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在初一和初二就会学习到有关内容)然而对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却使众多的数学家们陷入了困境,许多人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帕西奥利(1445—1509年),对三次方程进行过艰辛的探索后作出极其悲观的结论,他认为在当时的数学中,求解三次方程,犹如化圆为方问题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对以前失败的悲叹声,却成为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迎接挑战的号角。
以此为序曲引出了我们要讲述的关于三次方程求解的故事。
故事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大学教授,费罗(Scipione del Ferro,1465-1526)。
费罗在帕西奥利作出悲观结论不久,大约在1500 年左右,得到了x3+mx=n这样一类缺项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
在求解三次方程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功。
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并没有马上发表自己的成果以广为传播自己的成功。
相反,他对自己的解法绝对保密!这在“不发表即发霉”的今天,真是不可思议之事!在当时却有其原因。
那时一个人若想要保住自己的大学职位,必须在与他人的学术论争中不落败。
因此,一个重要的新发现就成了一件论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
故事中第二个出场的人物:费罗的学生菲奥尔。
最后直到费罗临终前,大约1510年左右,他才将自己的这一“杀手锏”传给两个人:他的女婿和他的一个学生。
他那不学无术的女婿不久就将此抛之脑后了,这样他的学生菲奥尔以这一“杀手锏”唯一传人的角色在我们的故事中作为第二个人物露面了。
菲奥尔本人的数学才能并不突出,但他却因独得费罗秘技而以之炫耀于世。
只不过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招牌却没有挂太长的时间,一个厉害的挑战者塔塔利亚出现在他的面前。
故事中第三个出场的人物:塔塔利亚(Niccolo Tartaglia of Brescia,1499-1557)。
这是我们故事中出场的第三个人物,其原名丰塔纳。
1512年,在一次战乱中他被一法国兵用刀砍伤脸部,头部口舌多处受伤,其后虽侥幸活命,却留下了口吃的后遗症。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一直都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方程的发展源自何时,谁创造了方程?其实方程的出现是在远古时代。
只是我们把它忘记了而已,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有关这些历史记载,我也找过一些资料,所以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方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但最早的方程是古埃及人发明的。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的第三王朝,古埃及人为了进行计算,用小棍子在地上画一个问号,当画到10的时候,就不断往上加1、 2、 3……,一直加到10万,然后将这10万作为一个数目的限制,再写在纸条上。
从此人们就开始采用正十进位法来表示数目了。
在明朝初期,中国也创立了负数运算。
在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他的《四元玉鉴》一书中,提出了负数方程,即一个数x+9另一个数=x-9或x-1/2=9/2,把它们相减就可以得到x= -9/2。
当x=1时,方程无意义,当x=9时,两数相等,当x=-1时,方程有意义。
这种方程叫作正负方程。
当朱世杰的负数方程创立之后,后人把他视为“代数之祖”。
朱世杰还认识到负数在某些场合下是有用的。
在指定负数以后,由于意外情况引起变化,那么原来的数目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在使用负数的时候,必须要指定好,才能够应用。
后来又经过很多次的改进,比如公元七世纪时,印度人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程,其中有一种叫“不定方程”,即一边解,一边还可以讨论它的结果是否成立,因为他们在研究新方法时,总希望有新的解法出现。
公元十世纪以后,在我国也创立了一套正负数系统,例如:负二次方程就是根据“正负数”原理求解的。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总之,中国在西方之前就已经有方程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
但是,我国却是方程的发祥地。
因为他们对数字非常敏感,所以就创造了这些数学符号。
有些方程虽然简单,但是在解答过程中却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以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太费劲了。
还有些方程则需要用直接演算的方法来解决,像今天学的四则混合运算,一步就可以完成了。
方程的起源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呢,人们在生活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说,分东西的时候,几个小伙伴一起有一堆果子,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分,这可咋整呢?最开始啊,大家就靠掰手指头,或者在地上画道道儿来算。
后来呢,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些聪明的家伙就开始想更高级的办法。
古埃及人在丈量土地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事儿,尼罗河老是泛滥,把土地的边界都冲没了。
重新划分土地的时候,他们就得算出各种形状土地的面积。
这时候就有了一些简单的关于计算面积的“小公式”,这其实就是方程思想的萌芽。
再到古希腊,那些哲学家和数学家们可就更厉害了。
他们喜欢研究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像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虽然当时还不是写成现在这种方程的样子,但是这里面就有方程的灵魂了。
它表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的一种固定关系。
不过呢,真正把方程这个概念弄得比较像现在这样的,还得是古代的阿拉伯数学家们。
他们可不仅仅是在自己琢磨,还把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还有古巴比伦的数学知识都搜集起来,然后加以发展。
他们开始用一些符号来表示未知数,这就有点方程的样子了。
到了近代,欧洲的数学家们就像开了挂一样。
随着商业的发展,大家要算的东西更多更复杂了。
比如说算利润啊,算货物的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啊。
这时候方程就越来越重要了,也越来越完善。
像韦达,他对方程的贡献可大了,让方程的解法变得更加系统。
总的来说呢,方程就是人们在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还有探索数学本身奥秘的过程中慢慢诞生的。
它就像是一把超级钥匙,能打开很多很多知识的大门,不管是计算天体的运行,还是盖房子算材料,都离不开方程这个厉害的家伙呢!。
方程历史简介
哎,你听说过方程这玩意儿吗?它啊,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老前辈,有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
咱们就聊聊它的“前世今生”,用大白话,不带那些高大上的术语,咋样?
首先,得说说方程的起源,这可是个“古老”的话题了。
想当年,咱们的老祖宗们,为了算个账,分个田,就开始琢磨怎么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那时候的方程,简单得很,就像“你有几个苹果,我再给你几个,咱俩加起来一共多少个”这样的问题。
不过,你别小看这简单的一问一答,它可是方程概念的萌芽呢!
后来啊,随着人们智慧的不断提升,方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深度”了。
就像咱们现在学的那些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甚至是更高级的方程,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这些方程,就像是数学迷宫里的钥匙,只要你能找到它,就能解开一个又一个难题。
说到方程的应用,那可真是无处不在。
从咱们日常的购物找零,到科学家们的航天计算,都离不开方程的帮忙。
它就像是数学界的“万能钥匙”,能够打开各种知识的大门。
而且啊,你知道吗?方程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探索、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从最初的简单应用,到后来的复杂计算,再到如今的现代科技应用,方程始终陪伴着我们前行。
它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一位老朋友,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所以啊,咱们在学习方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会怎么解它,更要学会欣赏它的美,感受它背后的智慧和力量。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地走进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的魅力!。
方程的历史和由来方程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种等式关系,其中包含了未知量和已知量。
方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而它的由来则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方程。
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得是方程研究的先驱之一。
他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几何和代数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了一些简单的方程。
然而,真正系统地研究方程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印度。
公元6世纪,印度数学家阿耶拔提出了一种称为“Bhavana”的方法,用于解决二次方程。
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后来阿拉伯数学家的研究。
随着阿拉伯数学的发展,方程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9世纪时,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荷拉扬(Al-Khwarizmi)在他的著作《关于恢复和平衡》中首次系统地介绍了方程的解法。
他描述了一种称为“Al-Jabr”的方法,用于解决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方法后来成为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代数学这个名字命名。
在欧洲,方程的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Cardano和Tartaglia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Cardano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数学家,他在他的著作《算术的大书》中介绍了一种通用的解法。
Tartaglia则是第一个发现解决三次方程的方法,并将其公之于众。
随着代数学的发展,方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和笛卡尔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
费马提出了著名的费马大定理,该定理涉及到了整数方程的研究。
笛卡尔则在他的著作《解析几何》中引入了坐标系,从而将方程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后来的代数几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和19世纪,方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
拉格朗日和高斯等数学家对方程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定理和方法。
其中,拉格朗日提出了求解五次方程的方法,而高斯则证明了五次及以下的方程都可以用代数方法解决。
20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方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初中时期的数学故事:方程的历史(08级数学教育(1)班1号郭司玮)与初中知识的联系方程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学习内容,其内容是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通过方程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方程的定义及解法方程是在列方程时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方程的发展人们对方程的研究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
大约3600年前,古代埃及人写在纸草书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秦汉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编制历法,当时的中国数学家就已经知道了一些方程的解法。
约公元50年成书的《九章算术》,是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数学专著。
在这本书中已经使用了“方程”这个名词,并且出现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等许多代数问题。
之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的赵爽研究了二次方程的求根问题;他还研究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以及与“韦达定理”相似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张邱建在《张邱建算经》一书中给出了一个用文字写出的方程。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中国数学家对方程的研究都有过重要成就,例如唐朝王孝通、张遂,北宋时期的贾宪、刘益,南宋时期的秦九韶等,他们对方程的解法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创新。
但是,如何去表示一个方程却一直是很困难的,因为用字母代替未知数,用符号表示代数式这种方法自创立至今也不过400年的历史。
在这之前都是用文字叙述的,为了简明地列出方程,古人们想了许多改进办法。
公元11、12世纪,中国产生了“天元术”,13世纪数学家李冶将其整理、简化。
李冶的天元术中,先“立天元为一某某”就是设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的条件列出天元式。
在未知量的一次项旁边记一“元”字,在常数项旁记一“太”字,并按高次幂在上低次幂在排列,还可两个天元式相减进行“同数相消”。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一)引言概述:方程是数学中一种描述数值关系的数学工具。
它的
发展与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密切相关。
本文将通过梳理方程的
由来和历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方程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一、方程的由来
1. 数值关系的描述需求:人类开始追求准确描述数值关系,需要一种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古代方程的概念:古代数学家开始意识到将数值关系用等式形式表示,并进行解答的重要性。
3. 埃及和巴比伦的方程问题:埃及和巴比伦在解决土地测量、贸易等问题中出现了方程的早期应用。
二、早期方程的历史故事
1. 古希腊数学的方程研究:古希腊数学家开始研究代数方程,并提出了一些解题方法。
2. 阿拉伯数学的贡献:阿拉伯数学家对方程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引入了代数符号并提供了解方程的完整方法。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突破: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们在方程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卡尔丹与费拉利等人的贡献。
4. 方程与科学革命:方程在科学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数学基础。
5. 现代方程理论的形成:19世纪初,方程的理论基础逐渐完善,方程的解法得到更加系统的研究和发展。
总结:方程作为描述数值关系的数学工具,在人类的实际需求和数学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
从古代方程的由来到历史故事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方程的演化与数学家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方程的历史故事也展示了人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追求准确描述的不懈追求,并为我们今天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方程的历史故事数学方程是人类思维的杰作之一,它们在数学的发展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方程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数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
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经开始研究方程。
他们发现了一些可用于解决简单方程的方法,用于解决土地测量、建筑和贸易等实际问题。
然而,他们的方法只能应对一些特殊形式的方程。
在古希腊时期,数学家们开始研究更为抽象的方程。
其中一位重要的数学家是希腊数学家丢番图(Diophantus),他被公认为是"代数学之父"。
他的著作《算术》包含了方程的解法,其中他提出了一种称为"丢番图方程"的特殊类型方程。
这些方程只有正整数解,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有趣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程的解法变得更加复杂和普适。
16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丢规斯(Cardano)和费拉里斯(Ferrari)以及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尔(Descartes)在方程解法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发展了代数和解析几何学,为方程的求解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观点。
然而,真正改变方程理论和解法的是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和19世纪的挪威数学家阿贝尔(Abel)。
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更为综合和抽象的方法,使得解决各种类型的方程变得更加简单。
阿贝尔则证明了五次方程不能用根式解出,这被称为"阿贝尔不可约定理",对方程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学和工程的发展,方程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方程的解法不仅在数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在物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使得我们能够解决更为复杂的方程,推动了数学和科学的发展。
方程的历史故事充满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通过数学家们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方程,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
方程学分支的发展也为数学学科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展示了人类在数学领域中的不断进步和成就。
方程的有趣故事简短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又严谨的学科,经常被人们视作高深莫测的存在。
然而,数学中也有着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方程的故事。
方程作为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关于方程的有趣故事吧。
故事一: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纪,一位叫做哥德巴赫的数学家提出了一种猜想,即每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这个猜想在当时引起了无数数学家的关注,他们纷纷试图证明这一猜想的正确性。
然而,无论他们怎样努力,都无法找到一种通用的方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直到1966年,一位名叫约翰·斯特朗的数学家使用了方程的方法,成功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他通过把偶数写成两个质数之差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关于方程的算术系统,并运用了复杂的计算方法,最终证明了这一猜想。
斯特朗的证明不仅揭示了方程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作用,也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故事二:天体运动的方程方程在物理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描述天体运动的时候。
天体运动的方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推测行星的轨道、预测彗星的轨迹等,从而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例如,开普勒定律就是描述行星运动的方程之一。
根据开普勒定律,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遵循椭圆形,而不是普通的圆形。
这一定律通过一组方程来描述,这些方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计算出行星的运动速度、轨道离心率等参数,从而揭示出宇宙中行星运动的规律。
故事三:方程的神秘性方程还有一个神秘而又有趣的一面。
有些方程被称为无解方程,即无法找到确定的数值使方程成立。
这些方程既是数学家们解决问题的难题,也是他们探索数学本质的绝佳机会。
例如,费马大定理就是一个著名的无解方程。
这个方程的形式如下:x^n + y^n = z^n,其中n大于2。
费马在17世纪提出了一个猜想,即当n大于2时,这个方程没有整数解。
然而,在费马去世后几百年里,数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明。
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成功地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方程的起源及发展史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是:
早在3600年前,古埃及人写在草纸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方程,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名叫《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
“方程”中文一词出自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其第八卷即名“方程”。
“方”意为并列,“程”意为用算筹表示竖式。
方程的解题方法:
(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设未知数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数和所设的未知数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方程的历史文化
方程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
书中描述的“方程”实际上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一次方程组,方程组由几个方程共同组成,它的解是这几个方程的公共解。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说道:“程,课程也。
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
”“如物数程之”是指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等式。
一次方程组各未知数的系数用算筹表示时类似方阵,所以叫做方程。
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创立了“天元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进而建立方程。
这种方法的代表作是数学家李治写的《测圆海镜》,书中写道的“立天元一”相当于现在的“设未知数”(x)。
在很长时期内,方程没有专门的表达形式,而是使用一般的语言文字进行叙述。
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提出用x,y,z 来表示未知数,把这些字母与普通数字同样看待,用运算符号和等号将字母与数字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后来,经过不断地简化改进,方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表达形式。
1859年,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外国数学著作时,将equation(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词翻译为“方程”,即将含有未知数的一个等式称为方程,而将含有未知数的多个等式的组合称为方程组。
随着数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充,方程被普遍使用,它的作用也
越来越重要。
从初等数学中的简单代数方程,到高等数学中的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方程的类型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发展。
但是,无论类型如何变化,各类方程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都表达涉及未知数的等量关系,解方程的基本思想都是依据等量关系,使未知数逐步化归为用已知数表达的形式,这正是方程的本质所在。
数学史:方程求解的趣味故事金庸先生的武侠相信大家都看过,书中关于武林中故事情节一定记忆犹新,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其实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也成出现过这种类似的故事,甚至比武侠故事更让人回味,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时代我们都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那你知道人类是何时会求解这些方程的吗?一元一次方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期。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的数学家就能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了。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的欧几里得(Euclid)(约前330年~前275年)提出了用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就促使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一元三次方程是否能找到求根公式呢?然而,对更高次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却让很多数学家都陷入了困境。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始终没有定论。
数不清的数学家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去探索三次方程,却以失败告终。
但这并没有让数学家停止对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寻找。
时间来到了16世纪的意大利,一个叫费罗的数学家终于找到了x+mx=n一类的缺项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
然而,费罗却没有将自己的成果公布出来,而是秘而不宣,犹如武侠小说里面,某某懂得某种高深的武功,自然是不会教给别人的。
费罗凭借这一独门功夫,称霸意大利的数学江湖多年。
直到1526年费罗临终之际,才将自己的成果记录在了笔记本上,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菲奥尔。
自然费奥尔也没有将其公布于众。
(塔尔塔利亚)但不久之后,有一个叫尼科洛·塔尔塔利亚的数学家对外声称自己也会求解一元三次方程(塔尔塔利亚找到了缺少一次项的正系数三次方程“x^3+px^2=q”的一般解法)。
菲奥尔听说塔尔塔利亚会解三次方程后很是愤怒,发表公开声明,强调自己才是武林正宗,只有自己掌握三次方程的解法。
塔尔塔利亚听说后当然不干了,一场口水撕逼大战爆发。
最终塔尔塔利亚给菲奥尔下了挑战书,两人约定1535年2月22日在米兰的圣玛利亚大教堂进行公开比赛,两个人各自带30道题过去,在公证人面前交换题目,以50天为期,谁解出的题目越多谁就获胜,华山论剑就此开始。
初中时期的数学故事:方程的历史
(08级数学教育(1)班1号郭司玮)
与初中知识的联系
方程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学习内容,其内容是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通过方程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方程是在列方程时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方程的发展
人们对方程的研究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
大约3600年前,古代埃及人写在纸草书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秦汉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编制历法,当时的中国数学家就已经知道了一些方程的解法。
约公元50年成书的《九章算术》,是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数学专著。
在这本书中已经使用了“方程”这个名词,并且出现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等许多代数问题。
之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的赵爽研究了二次方程的求根问题;他还研究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以及与“韦达定理”相似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张邱建在《张邱建算经》一书中给出了一个用文字写出的方程。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中国数学家对方程的研究都有过重要成就,例如唐朝王孝通、张遂,北宋时期的贾宪、刘益,南宋时期的秦九韶等,他们对方程的解法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创新。
但是,如何去表示一个方程却一直是很困难的,因为用字母代替未知数,用符号表示代数式这种方法自创立至今也不过400年的历史。
在这之前都是用文字叙述的,为了简明地列出方程,古人们想了许多改进办法。
公元11、12世纪,中国产生了“天元术”,13世纪数学家李冶将其整理、简化。
李冶的天元术中,先“立天元为一某某”就是设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的
条件列出天元式。
在未知量的一次项旁边记一“元”字,在常数项旁记一“太”字,并按高次幂在上低次幂在排列,还可两个天元式相减进行“同数相消”。
天元术已有现代列方程记法的雏型,现代学史家称它为半符号代数。
用“元”代表未知数的说法,一直延用到现在。
活动于公元250年前后的丢番图是希腊数学中的代表人物,他最出色的著作《算术》一书中的绝大多数篇章谈的是方程,他是解方程的大师,被称为代数学的鼻祖。
受中国的影响,印度在7世纪初就有了用文字写的代数学,已经能使用缩写文字和一些记号来描述代数的问题和解答,具有符号代数的性质。
公元820年左右,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从印度回国后著《代数学》一书。
该书的方程论被规定为代数学的研究对象,方程的概念也被明确起来,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同时,还提出了“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在《代数学》中,花拉子米用十分简单的例题讲述了解一次和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他的作法实质上已经把代数学作为一门关于解方程的科学来研究,只是其研究形式与现代的不同。
以后,方程的解法被作为代数的基本特征长期保留下来。
从此,诞生了花拉子米的代数学。
公元825年左右,花拉子米写过一本名叫《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本书对后来的数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就是发现了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1515年,费罗用代数法求解三次方程。
1535年塔塔利亚宣布自己的发现三次方程代数解法。
1545年,卡尔丹在《大衍术》中给出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解法。
一般的四次方程很快就被意大利的费拉里(1522~1560)解出。
这就很自然的促使数学家们继续努力寻求五次及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虽然耗费了许多数学家的时间和精力,但一直持续了长达三个多世纪,都没有解决。
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更是称这一问题是在“向人类的智慧挑战”。
1770年,拉格朗日精心分析了二次、三次、四次方程根式解的结构之后,提出了方程的预解式概念,并且还进一步看出预解式和方程的各个根在排列置换下的形式不变性有关,这时他认识到求解一般五次方程的代数方法可能不存在。
但却无力证明其猜想,终于因智穷力竭而仰天长叹!
方程的命名
16世纪,随着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立了比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的符号以后,称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7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为“相等式”。
由于那时我国古代文化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19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进我国。
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
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
这样,“方程”一词首次译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837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教士兰雅合译了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式”。
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华、傅的主张在很长的时间里被广泛采用。
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
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么“方程”就显得更加简明了。
心得体会
我们学习方程就是要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相等关系,去解决实际生活的各方面的问题,并且从中又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为以后解决其他领域提供的方便,这就是方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