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举一反三 和差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23
三年级举一反三例题一、和差问题。
1. 例题。
- 三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比女生多5人。
三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析:- 已知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和是49人,人数差是5人。
- 根据和差问题的基本公式:大数=(和 + 差)÷2,小数=(和 - 差)÷2。
- 男生人数=(49 + 5)÷2 = 27(人)- 女生人数=(49 - 5)÷2 = 22(人)2. 例题。
- 甲、乙两筐苹果共重80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6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
甲、乙两筐原来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析:- 从甲筐取出6千克放入乙筐后两筐重量相等,说明原来甲筐比乙筐多6×2 = 12千克。
- 两筐苹果的和是80千克,差是12千克。
- 甲筐原来有(80+12)÷2 = 46千克。
- 乙筐原来有(80 - 12)÷2 = 34千克。
二、和倍问题。
3. 例题。
- 学校将360本图书分给二、三两个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分得的本数是二年级的2倍。
问二、三两个年级各分得多少本图书?- 解析:- 把二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看作1份,三年级分得的本数就是2份,那么总共的份数就是1 + 2=3份。
- 二年级分得的图书:360÷(1 + 2)=120(本)- 三年级分得的图书:120×2 = 240(本)4. 例题。
- 小宁有圆珠笔芯30枝,小青有圆珠笔芯15枝,问小青给小宁多少枝后,小宁的圆珠笔芯枝数是小青的8倍?- 解析:- 两人一共有圆珠笔芯30+15 = 45枝。
- 当小宁的圆珠笔芯枝数是小青的8倍时,把小青的枝数看作1份,小宁的就是8份,总共9份。
- 此时小青有45÷(1 + 8)=5枝。
- 小青原来有15枝,所以要给小宁15 - 5 = 10枝。
三、差倍问题。
5. 例题。
- 小明到市场去买水果,他买的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苹果比梨多18个。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纸质版(三年级)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向三年级的小学生介绍举一反三的奥数题目,并提供纸质版练题供学生使用。
举一反三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一个问题的解法,发现类似问题的解法思路,从而提高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题目解析1. 问题1题目描述:某数的十分之一是1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解析: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反推的思维方式解决。
首先,我们要明确十分之一表示除以10的意思。
假设该数为X,根据题目信息可以建立以下等式:X ÷ 10 = 10将等式两边都乘以10,可以得到:X = 10 × 10 = 100所以,这个数是100。
2. 问题2题目描述:一个数的四分之一是15,那么这个数是多少?解析:这个问题与问题1类似,同样需要使用反推的思维方式解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四分之一表示除以4的意思。
假设该数为Y,根据题目信息可以建立以下等式:Y ÷ 4 = 15将等式两边都乘以4,可以得到:Y = 4 × 15 = 60所以,这个数是60。
三、练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附上以下练题供学生练。
1. 练题1题目描述:一个数的十分之一是2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2. 练题2题目描述:一个数的四分之一是36,那么这个数是多少?3. 练题3题目描述:一个数的五分之一是5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析的思路,独立尝试解答以上练题。
答案将在课后进行讲解。
四、结语通过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奥数题目,培养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希望本文档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取得进步!。
数学三年级举一反三的题目一、加法与减法。
1. 小明有35颗糖,小红比小明多12颗,问小红有多少颗糖?- 解析:这是一个加法问题,已知小明的糖数,小红比小明多,所以小红的糖数是35 + 12=47颗。
2. 学校图书馆原来有80本书,借出去30本,又还回来15本,现在图书馆有多少本书?- 解析:首先用原有的80本减去借出去的30本,得到80 - 30 = 50本,然后再加上还回来的15本,即50+15 = 65本。
3. 一个数加上25得60,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这是一个求加数的问题,根据加法的逆运算减法,这个数是60 - 25 = 35。
二、乘法与除法。
4. 每盒铅笔有8支,5盒铅笔有多少支?- 解析:这是一个乘法问题,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8×5 = 40支。
5. 有48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 解析:这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48÷6 = 8个。
6. 一个数除以9得7,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根据除法的逆运算乘法,这个数是9×7 = 63。
三、长度单位。
7. 一根绳子长3米,另一根绳子长20分米,哪根绳子长?长多少?- 解析:首先要统一单位,因为1米 = 10分米,所以3米=3×10 = 30分米,30分米>20分米,30 - 20 = 10分米,所以3米的绳子长,长10分米。
8. 从学校到小明家的距离是500米,小明每天上学往返一次,他走了多少米?- 解析:往返一次就是走了2个500米,500×2 = 1000米。
四、重量单位。
9. 一个苹果重200克,5个这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 解析:先算出5个苹果的重量为200×5 = 1000克,因为1千克 = 1000克,所以是1千克。
10. 一袋大米重5千克,已经吃了3000克,还剩多少克?- 解析:先把5千克换算成克,5×1000 = 5000克,然后5000 - 3000 = 2000克。
差倍问题[知识导图][例1]——什么是差倍问题?[例2]——差倍问题的通用解题方法[例3]——差倍问题解题关键[例4]——“移多补少”与差倍问题[例5]——年龄问题与差倍问题什么是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的问题。
例题1(★★★)小白兔与大灰狼比赛拔萝卜的结果是:小白兔比大灰狼多拔了36个萝卜。
又知道小白兔拔的萝卜是大灰狼的3倍。
你们知道小白兔和大灰狼分别拔了多少个萝卜吗?解析:此题就是典型的差倍问题,小白兔和大灰狼拔萝卜的差,后面又告知数量之前的倍数。
怎么解决差倍问题?⑴画图——写名称根据倍数关系画图,先画一倍数找出对应的“差”并标出⑵列式——先求一倍数⑶将题目回答完整例题2 (★★★)在相同的时间里面,小鹿跑的距离比小兔远,远出的米数正好是最大的两位数。
小鹿跑的距离又是小兔的4倍。
你知道它们分别跑了多远吗?解决差倍问题的关键:⑴找“暗差”⑵多减少补⑶确定“差”与“倍”的对应关系,求出一倍数例题3(★★★★)小狐狸和大灰狼比赛进行到快一半时,小狐狸还领先大灰狼3分(猜对一题得一分,猜错或者不猜不得分),后来大灰狼又答对了15道题,小狐狸却一题都没有回答。
比赛结束后大灰狼的分数是小狐狸的2倍还多了2分。
请问这场比赛中小狐狸和大灰狼分别答对几题呢?“移多补少”与差倍问题:⑴“移多补少”制造差差量=2×移动量⑵确定“差”与“倍”的对应关系,求出一倍数。
例题4(★★★★)小猫和大灰狼捉鱼比赛的结果是这样的:小猫捉到的鱼的数目是大灰狼捉到的3倍;如果小猫再给大灰狼11条鱼,此时它们俩捉的鱼的数目就一样了。
请问小猫和大灰狼分别捉了多少条鱼呢?年龄问题和差倍问题:⑴年龄差不变⑵年龄倍数年年变⑶特别注意倍数对应的年龄是否是要求的年龄例题5(★★★★★)猫徒弟与大灰狼的比赛结果如下:它们俩吃的鱼的数目正好和它们自己的年龄相等。
已知猫徒弟比大灰狼大了6岁。
10年前,猫徒弟的年龄是大灰狼的3倍少了2岁。
第二十五周和倍问题专题简析: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和倍问题。
要想顺利地解答和倍应用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正确列式解答。
解答和倍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两数的和以及与其对应的倍数和,从而先求出1倍数,再求出几倍数。
数量关系可以这样表示:两数和÷(倍数+1)=小数(1倍数)小数×倍数=大数(几倍数)两数和-小数=大数例题1 学校将360本图书分给二、三两个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分得的本数是二年级的2倍,问二、三两个年级各分得多少本图书?思路导航:将二年级所得图书的本数看作1倍数,则三年级所得本数是这样的2倍。
如图所示:二年级共360本三年级由图可知,二、三年级所得图书本数的和360本相当于二年级的(1+2)倍,则二年级所得图书本数的360÷(1+2)=120本,三年级为120×2=240本。
练习一1,小红和小明共有压岁钱800元,小红的钱数是小明的3倍。
小红和小明各有压岁钱多少元?2,学校将360本图书分给二、三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得本数比二年级的2倍还多60本。
二、三年级各得图书多少本?3,甲桶有油25千克,乙桶有油17千克,乙桶倒入多少千克油给甲桶后,甲桶油是乙桶的5倍?例题2 小宁有圆珠笔芯30枝,小青有圆珠笔芯15枝,问小青给小宁多少枝后,小宁的圆珠笔芯枝数是小青的8倍?思路导航:我们把变化后小青的圆珠笔芯枝数看作1倍数,那么小宁与小青圆珠笔芯的枝数和相当于变化后小青枝数的9倍,所以变化后小青的枝数为(30+15)÷(1+8)=5枝,再用15-5=10枝,则表示小青给小宁的枝数。
练习二1,红红有邮票80张,佳佳有邮票60张,要使红红的邮票张数是佳佳的4倍,那么佳佳必须给红红多少张邮票?2,甲水池有水69吨,乙水池有水36吨,如果甲水池中的水以每分钟2吨的速度流入乙水池,那么多少分钟后,乙水池的水是甲水池的2倍?3,甲书架有图书18本,乙书架有图书8本,班图书管理员又买来图书16本,怎样分配才能使甲书架图书的本数是乙书架的2倍?例题3 被除数与除数的和为320,商是7,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思路导航:由商是7可知,被除数是除数的7倍,把除数看作1份数,被除数就有这样的7份,一共7+1=8份。
一、和差问题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 张明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得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得8分,张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各是多少分?解:95乘以2,就是数学与语文两门得分之和,又知道数学与语文得分之差是8.因此数学得分=(95×2+8)÷2=99.语文得分=(95×2-8)÷2=91.答:张明数学得99分,语文得91分.注:也可以从95×2-99=91求出语文得分.例2 有A,B,C三个数,A加B等于252,B加C等于197,C 加A等于149,求这三个数.解:从B+C=197与A+C=149,就知道B与A的差是197-149,题目又告诉我们,B与A之和是252.因此B=(252+197-149)÷2=150,A=252-150=102,C=149-102=47.答:A,B,C三数分别是102,150,47.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A+B)+(B+C)+(C+A)=2×(A+B+C).上面式子说明,三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三数之和.A+B+C=(252+197+149)÷2=299.因此C=299-252=47,B=299-149=150,A=299-197=102.例3 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就可以看出,原来甲筐苹果比乙筐多5+7+5=17(千克)因此,甲、乙两数之和是75,差为17.甲筐苹果数=(75+17)÷2=46(千克).乙筐苹果数=75-46=29(千克).答:原来甲筐有苹果46千克,乙筐有苹果29千克.例4 张强用270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外衣比鞋贵140元,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元,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270元,差是210元.外衣和鞋价之和=(270+210)÷2=240(元).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因此鞋价=(240-140)÷2=50(元).答:买这双鞋花50元.再举出三个较复杂的例子.如果你也能像下面的解答那样计算,那么就可以说,“和差问题”的解法,你已能灵活运用了.例5 李叔叔要在下午3点钟上班,他估计快到上班时间了,到屋里看钟,可是钟早在12点10分就停了.他开足发条却忘了拨指针,匆匆离家,到工厂一看钟,离上班时间还有10分钟.夜里11点下班,李叔叔马上离厂回到家里,一看钟才9点整.假定李叔叔上班和下班在路上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所用时间忽略不计)?解:到厂时看钟是2点50分,离家看钟是12点10分,相差2小时40分,这是停钟的时间和路上走的时间加在一起产生的.就有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60(分钟).晚上下班时,厂里钟是11点,到家看钟是9点,相差2小时.这是由于钟停的时间中,有一部分时间,被回家路上所用时间抵消了.因此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20(分钟).现在已把问题转化成标准的和差问题了.钟停的时间=(160+120)÷2=140(分钟).路上用的时间=160-140=20(分钟).答:李叔叔的钟停了2小时20分.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很快算出李叔叔路上所用时间:以李叔叔家的钟计算,他在12点10分出门,晚上9点到家,在外共8小时50分钟,其中8小时上班,10分钟等待上班,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上班来回共用的时间,所以上班路上所用时间=(8小时50分钟-8小时-10分钟)÷2=20(分钟).钟停时间=2小时40分钟-20分钟=2小时20分钟.例6 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还小明3.2元.问小明买甲、乙卡各几张?解:甲卡与乙卡每张相差1.5-0.7=0. 8(元),售货员错找还小明3.2元,就知小明买的甲卡比乙卡多3.2÷0.8=4(张).现在已有两种卡张数之差,只要求出两种卡张数之和问题就解决了.如何求呢?请注意1.5×甲卡张数+0.7×乙卡张数=21.4.1.5×乙卡张数+0.7×甲卡张数=21.4-3.2.从上面两个算式可以看出,两种卡张数之和是[21.4+(21.4-3.2)]÷(1.5+0.7)=18(张).因此,甲卡张数是(18 +4)÷2=11(张).乙卡张数是18-11=7(张).答:小明买甲卡11张、乙卡7张.注:此题还可用鸡兔同笼方法做,请见下一讲.例7 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拼合成两种大长方形,如右图.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240厘米,大长形(B)的周长是258厘米,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厘米?解: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长×2+宽×4.大长方形(B)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长×4+宽×2.因此,240+258是原长方形的长×6+宽×6.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是(240+258)÷6=83(厘米).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差是(258-240)÷2=9(厘米).因此,原长方形的长与宽是长:(83+9)÷2=46(厘米).宽:(83-9)÷2=37(厘米).答:原长方形的长是46厘米、宽是37厘米二、倍数问题当知道了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又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立即求出这两个数.小学算术中常见的“年龄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先看几个基础性的例子.例8 有两堆棋子,第一堆有87个,第二堆有69个.那么从第一堆拿多少个棋子到第二堆,就能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解:两堆棋子共有87+69=156(个).为了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就要把156个棋子分成1+3=4(份),即每份有棋子156 ÷(1+3)=39(个).第一堆应留下棋子39个,其余棋子都应拿到第二堆去.因此从第一堆拿到第二堆的棋子数是87-39=48(个).答:应从第一堆拿48个棋子到第二堆去.例9 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比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问第二层有多少本书?解:我们画出下列示意图:我们把第一层(拿走38本后)余下的书算作1“份”,那么第二层的书是2份还多6本.再去掉这6本,即173-38-6=129(本)恰好是3份,每一份是129÷3=43(本).因此,第二层的书共有43×2 + 6=92(本).答:书架的第二层有92本书.说明:我们先设立“1份”,使计算有了很方便的计算单位.这是解应用题常用的方法,特别对倍数问题极为有效.把份数表示在示意图上,更是一目了然.例10 某小学有学生975人.全校男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4倍少23人,全校女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3倍多11人.问全校有男、女生各多少人?解:设六年级学生人数是“1份”.男生是4份-23人.女生是3份+11人.全校是7份-(23-11)人.每份是(975+12)÷7=141(人).男生人数=141×4-23=541(人).女生人数=975-541=434(人).答:有男生541人、女生434人.例9与例10是一个类型的问题,但稍有差别.请读者想一想,“差别”在哪里?70双皮鞋.此时皮鞋数恰好是旅游鞋数的2倍.问原来两种鞋各有几双?解:为了计算方便,把原来旅游鞋算作4份,售出1份,还有3份.那么原有皮鞋增加70双后将是3×2=6(份).400+70将是3+1+6=10(份).每份是(400+70)÷10=47(双).原有旅游鞋47×4=188(双).原有皮鞋47×6-70=212 (双).答:原有旅游鞋188双,皮鞋212双.设整数的份数,使计算简单方便.小学算术中小数、分数尽可能整数化,使思考、计算都较简捷.因此,“尽可能整数化”将会贯穿在以后的章节中.下面例子将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年龄问题.年龄问题是小学算术中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题目中常常有“倍数”这一条件.解年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总保持不变.例12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解:父女相差36岁,这个差是不变的.几年前还是相差36岁.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女儿年龄的(5-1)倍.36÷(5-1)=9.当时女儿是9岁,14-9=5,也就是5年前.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例13 有大、小两个水池,大水池里已有水300立方米.小水池里已有水70立方米.现在往两个水池里注入同样多的水后,大水池水量是小水池水量的3倍.问每个水池注入了多少立方米的水.解:画出下面示意图:我们把小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算作1份,大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就是3份.从图上可以看出,因为注入两个水池的水量相等,所以大水池比小水池多的水量(300-70)是2份.因此每份是(300-70)÷2=115(立方米).要注入的水量是115-70=45 (立方米)·答:每个水池要注入45立方米的水.例13与年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注入水”相当于年龄问题中的“几年后”.例14 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两倍.哥哥今年几岁?解:当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时,我们设那时弟弟的岁数是1份,哥哥的岁数是2份,那么哥哥与弟弟的岁数之差是1份.两人的岁数之差是不会变的,今年他们的年龄仍相差1份.题目又告诉我们,那时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因此今年弟弟的岁数也是2份,而哥哥今年的岁数应是2+1=3(份).今年,哥弟俩年龄之和是3+2=5(份).每份是55÷5=11(岁).哥哥今年的岁数是11×3=33(岁).答:哥哥今年33岁.作为本节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将年龄问题进行一点变化.例15 父年38岁,母年36岁,儿子年龄为11岁.问多少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解:现在父母年龄之和是38+36 =74.现在儿子年龄的4倍是11×4=44.相差74-44=30.从4倍来考虑,以后每年长1×4=4,而父母年龄之和每年长1+1=2.为追上相差的30,要30÷(4-2)=15(年)·答:15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读者用例15的解题思路,解习题二的第7题.也许就能完全掌握这一解题技巧了.请读者想一想,例15的解法,与例12的解法,是否不一样?各有什么特点?我们也可以用例15解法来解例12.具体做法有下面算式:(14 ×5-50)÷(5-1)=5(年).不过要注意14×5比50多,因此是5年前.三、盈不足问题在我国古代的算书中,《九章算术》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本.在它的第七章,讲了一类盈不足问题,其中第一题,用现代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下面的例题.例16 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些东西,每人出8元,就多了3元;每人出7元,就少了4元。
1.鸡兔同笼,共5个头,16条腿,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子?2.鸡兔子同笼,有8个头,22条腿,有几只鸡?有几只兔?3.鸡兔同笼,共有14个头,38条腿,有几只鸡?几只兔子?1.一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一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车棚里放着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共26个轮子。
自行车、三轮车各多少辆?2.三轮货车和小轿车共有9辆,有30个轮子。
三轮货车和小轿车各有几辆?3.停车场停着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14辆,达汽车有9个轮子,小汽车有4个轮子,现在14辆汽车一共有72个轮子。
问有几辆大汽车?有几辆小车?1.辅导员老师带9名同学去种63棵树.辅导员先种下1棵,然后全部同学动手种。
男同学每人种8棵,女同学每人种3棵,这样刚好把树苗种完.这9名同学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2.李老师带15名同学修理40张桌椅,李老师修理5张,男同学每人修2张,女同学每人修3张,这15名同学中,男同学几人?女同学几人?3.小红买了1枝钢笔和10枝铅笔共16元。
一枝钢笔10元,一枝红铅笔9角,一枝黄铅笔4角.算一算10枝铅笔中红、黄铅笔个几枝?1.一根木料长10米,工人把他举城2米长的小段,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几次?2.一根25厘米长的铁丝,把它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可剪几段?要锯几次?3.把一根6米长的电线,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4.一根9米长的绳子,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5.一根12分米长的铁丝,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分米?6.一根绳子剪了2次后,平均每段长5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1.一根绳子被剪了3次后,平均每段长8厘米,这根绳子原来总长是多少厘米?2.一根铁丝被剪5次后,平均每段长6米,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米?3.两根同样长的绳子重叠,被剪了3次后,平均每段长2米,你知道这两根绳子总长是多少米吗?1.蓉蓉住的这栋楼共7层,每层楼梯20级,她家住在五楼,你知道蓉蓉走多少级楼梯才能到自己住的你一层吗?2。
小东住在大厦11层,他数了10层到11层有21级台阶,你能算出从底楼到小东家有多少级台阶吗?3.王师傅家住在六楼,他从一楼到三楼要走40级台阶,那么他从一楼到六楼要走多少级台阶?4。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三年级)全修订版
简介
本文档是小学奥数举一反三(三年级)全修订版,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奥数举一反三的方法和技巧。
举一反三是指通过一个问题或例子,推导出类似的问题或原理。
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
- 掌握奥数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
- 学会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 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内容
1. 举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推导出类似的问题。
例如,给出一道加法题,然后让学生找到规律并解决几个类似的题目。
2. 探究法:通过探究问题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给出一道几何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错和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类比法:通过找到问题和已知问题之间的相似之处,推导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给出一道植树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将其类比为种花问题,通过解决种花问题来解决植树问题。
4. 反向思维法:通过反向思考问题,从已知的答案推导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给出一个结果,然后要求学生找到可以得到该结果的问题。
5. 创造法:通过自由发散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出类似的问题或解决方法。
例如,给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类似的问题,或者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给定的问题。
结论
通过学习奥数举一反三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问题的本质和特点,从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希望本文档对三年级学生学习奥数举一反三有所帮助。
第1讲找规律一、知识要点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如自然数列:1,2,3,4,……双数列:2,4,6,8,……我们研究数列,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数列中数排列的规律,并依据这个规律来填写空缺的数。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只要从连续的几个数中找到规律,那么就可以知道其余所有的数。
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
善于发现数列的规律是填数的关键。
二、精讲精练【例题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2)1,2,4,7,11,(),()(3)2,6,18,54,(),()练习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2,4,6,8,10,(),()(2)1,2,5,10,17,(),()(3)2,8,32,128,(),()(4)1,5,25,125,(),()(5)12,1,10,1,8,1,(),()【例题2】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5,2,12,2,9,2,(),()(2)21,4,18,5,15,6,(),()练习2:按规律填数。
(1)2,1,4,1,6,1,(),()(2)3,2,9,2,27,2,(),()(3)18,3,15,4,12,5,(),()(4)1,15,3,13,5,11,(),()(5)1,2,5,14,(),()【例题3】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5,14,41,()(2)252,124,60,28,()(3)1,2,5,13,34,()(4)1,4,9,16,25,36,()练习3:按规律填数。
(1)2,3,5,9,17,(),()(2)2,4,10,28,82,(),()(3)94,46,22,10,(),()(4)2,3,7,18,47,(),()【例题4】根据前面图形里的数的排列规律,填入适当的数。
(1)(3)练习4:找出排列规律,在空缺处填上适当的数。
(1) (3)【例题5】按规律填数。
小学三年级奥数举一反三10题
1.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玩,它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走了10步,每步都走了2米,
这片树林有多长?
2.小明有12张邮票,小华有8张邮票,小明给小华多少张邮票,两人的邮票就一样多?
3.小华有10本故事书,小刚有8本故事书,小华给小刚多少本书,两人的书就一样多?
4.同学们栽树,栽了24行,每行40棵,一共有多少棵树?
5.小朋友们在花坛里捉迷藏,每轮游戏13人参加,共玩了3轮,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
游戏?
6.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每组5人,共4组,一共有多少人?
7.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每组6人,共5组,一共有多少人?
8.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每组7人,共6组,一共有多少人?
9.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每组8人,共7组,一共有多少人?
10.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每组9人,共8组,一共有多少人?。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举一反三练习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 张明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得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得8分,张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各是多少分?解:95乘以2,就是数学与语文两门得分之和,又知道数学与语文得分之差是8.因此数学得分=(95×2+8)÷2=99.语文得分=(95×2-8)÷2=91.答:张明数学得99分,语文得91分.注:也可以从95×2-99=91求出语文得分.例2 有A,B,C三个数,A加B等于252,B加C等于197, C加A 等于149,求这三个数.解:从B+C=197与A+C=149,就知道B与A的差是197-149,题目又告诉我们,B与A之和是252.因此B=(252+197-149)÷2=150,A=252-150=102,C=149-102=47.答:A,B,C三数分别是102,150,47.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A+B)+(B+C)+(C+A)=2×(A+B+C).上面式子说明,三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三数之和.A+B+C=(252+197+149)÷2=299.因此C=299-252=47,B=299-149=150,A=299-197=102.例3 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就可以看出,原来甲筐苹果比乙筐多5+7+5=17(千克)因此,甲、乙两数之和是75,差为17.甲筐苹果数=(75+17)÷2=46(千克).乙筐苹果数=75-46=29(千克).答:原来甲筐有苹果46千克,乙筐有苹果29千克.例4 张强用270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外衣比鞋贵140元,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元,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270元,差是210元.外衣和鞋价之和=(270+210)÷2=240(元).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因此鞋价=(240-140)÷2=50(元).答:买这双鞋花50元.再举出三个较复杂的例子.如果你也能像下面的解答那样计算,那么就可以说,“和差问题”的解法,你已能灵活运用了.例5 李叔叔要在下午3点钟上班,他估计快到上班时间了,到屋里看钟,可是钟早在12点10分就停了.他开足发条却忘了拨指针,匆匆离家,到工厂一看钟,离上班时间还有10分钟.夜里11点下班,李叔叔马上离厂回到家里,一看钟才9点整.假定李叔叔上班和下班在路上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所用时间忽略不计)?解:到厂时看钟是2点50分,离家看钟是12点10分,相差2小时40分,这是停钟的时间和路上走的时间加在一起产生的.就有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60(分钟).晚上下班时,厂里钟是11点,到家看钟是9点,相差2小时.这是由于钟停的时间中,有一部分时间,被回家路上所用时间抵消了.因此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20(分钟).现在已把问题转化成标准的和差问题了.钟停的时间=(160+120)÷2=140(分钟).路上用的时间=160-140=20(分钟).答:李叔叔的钟停了2小时20分.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很快算出李叔叔路上所用时间:以李叔叔家的钟计算,他在12点10分出门,晚上9点到家,在外共8小时50分钟,其中8小时上班,10分钟等待上班,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上班来回共用的时间,所以上班路上所用时间=(8小时50分钟-8小时-10分钟)÷2=20(分钟).钟停时间=2小时40分钟-20分钟=2小时20分钟.例6 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还小明3.2元.问小明买甲、乙卡各几张?解:甲卡与乙卡每张相差1.5-0.7=0. 8(元),售货员错找还小明3.2元,就知小明买的甲卡比乙卡多3.2÷0.8=4(张).现在已有两种卡张数之差,只要求出两种卡张数之和问题就解决了.如何求呢?请注意1.5×甲卡张数+0.7×乙卡张数=21.4.1.5×乙卡张数+0.7×甲卡张数=21.4-3.2.从上面两个算式可以看出,两种卡张数之和是[21.4+(21.4-3.2)]÷(1.5+0.7)=18(张).因此,甲卡张数是(18 +4)÷2=11(张).乙卡张数是18-11=7(张).答:小明买甲卡11张、乙卡7张.注:此题还可用鸡兔同笼方法做,请见下一讲.例7 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拼合成两种大长方形,如右图.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240厘米,大长形(B)的周长是258厘米,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厘米?解: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长×2+宽×4.大长方形(B)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长×4+宽×2.因此,240+258是原长方形的长×6+宽×6.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是(240+258)÷6=83(厘米).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差是(258-240)÷2=9(厘米).因此,原长方形的长与宽是长:(83+9)÷2=46(厘米).宽:(83-9)÷2=37(厘米).答:原长方形的长是46厘米、宽是37厘米二、倍数问题当知道了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又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立即求出这两个数.小学算术中常见的“年龄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先看几个基础性的例子.例8 有两堆棋子,第一堆有87个,第二堆有69个.那么从第一堆拿多少个棋子到第二堆,就能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解:两堆棋子共有87+69=156(个).为了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就要把156个棋子分成1+3=4(份),即每份有棋子156 ÷(1+3)=39(个).第一堆应留下棋子39个,其余棋子都应拿到第二堆去.因此从第一堆拿到第二堆的棋子数是87-39=48(个).答:应从第一堆拿48个棋子到第二堆去.例9 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比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问第二层有多少本书?解:我们画出下列示意图:我们把第一层(拿走38本后)余下的书算作1“份”,那么第二层的书是2份还多6本.再去掉这6本,即173-38-6=129(本)恰好是3份,每一份是129÷3=43(本).因此,第二层的书共有43×2 + 6=92(本).答:书架的第二层有92本书.说明:我们先设立“1份”,使计算有了很方便的计算单位.这是解应用题常用的方法,特别对倍数问题极为有效.把份数表示在示意图上,更是一目了然.例10 某小学有学生975人.全校男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4倍少23人,全校女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3倍多11人.问全校有男、女生各多少人?解:设六年级学生人数是“1份”.男生是4份-23人.女生是3份+11人.全校是7份-(23-11)人.每份是(975+12)÷7=141(人).男生人数=141×4-23=541(人).女生人数=975-541=434(人).答:有男生541人、女生434人.例9与例10是一个类型的问题,但稍有差别.请读者想一想,“差别”在哪里?70双皮鞋.此时皮鞋数恰好是旅游鞋数的2倍.问原来两种鞋各有几双?解:为了计算方便,把原来旅游鞋算作4份,售出1份,还有3份.那么原有皮鞋增加70双后将是3×2=6(份).400+70将是3+1+6=10(份).每份是(400+70)÷10=47(双).原有旅游鞋47×4=188(双).原有皮鞋47×6-70=212 (双).答:原有旅游鞋188双,皮鞋212双.设整数的份数,使计算简单方便.小学算术中小数、分数尽可能整数化,使思考、计算都较简捷.因此,“尽可能整数化”将会贯穿在以后的章节中.下面例子将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年龄问题.年龄问题是小学算术中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题目中常常有“倍数”这一条件.解年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总保持不变.例12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解:父女相差36岁,这个差是不变的.几年前还是相差36岁.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女儿年龄的(5-1)倍.36÷(5-1)=9.当时女儿是9岁,14-9=5,也就是5年前.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例13 有大、小两个水池,大水池里已有水300立方米.小水池里已有水70立方米.现在往两个水池里注入同样多的水后,大水池水量是小水池水量的3倍.问每个水池注入了多少立方米的水.解:画出下面示意图:我们把小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算作1份,大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就是3份.从图上可以看出,因为注入两个水池的水量相等,所以大水池比小水池多的水量(300-70)是2份.因此每份是(300-70)÷2=115(立方米).要注入的水量是115-70=45 (立方米)·答:每个水池要注入45立方米的水.例13与年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注入水”相当于年龄问题中的“几年后”.例14 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两倍.哥哥今年几岁?解:当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时,我们设那时弟弟的岁数是1份,哥哥的岁数是2份,那么哥哥与弟弟的岁数之差是1份.两人的岁数之差是不会变的,今年他们的年龄仍相差1份.题目又告诉我们,那时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因此今年弟弟的岁数也是2份,而哥哥今年的岁数应是2+1=3(份).今年,哥弟俩年龄之和是3+2=5(份).每份是55÷5=11(岁).哥哥今年的岁数是11×3=33(岁).答:哥哥今年33岁.作为本节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将年龄问题进行一点变化.例15 父年38岁,母年36岁,儿子年龄为11岁.问多少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解:现在父母年龄之和是38+36 =74.现在儿子年龄的4倍是11×4=44.相差74-44=30.从4倍来考虑,以后每年长1×4=4,而父母年龄之和每年长1+1=2.为追上相差的30,要30÷(4-2)=15(年)·答:15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读者用例15的解题思路,解习题二的第7题.也许就能完全掌握这一解题技巧了.请读者想一想,例15的解法,与例12的解法,是否不一样?各有什么特点?我们也可以用例15解法来解例12.具体做法有下面算式:(14 ×5-50)÷(5-1)=5(年).不过要注意14×5比50多,因此是5年前.三、盈不足问题在我国古代的算书中,《九章算术》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本.在它的第七章,讲了一类盈不足问题,其中第一题,用现代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下面的例题.例16 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些东西,每人出8元,就多了3元;每人出7元,就少了4元.那么有多少人?物价是多少?解:“多3元”与“少4元”两者相差3+4=7(元).每个人要多出8-7=1(元).因此就知道,共有7÷1=7(人),物价是8×7-3=53(元).答:共有7个人一起买,物价是53元.上面的3+4可以说是两个总数的相差数.而8-7是每份的相差数.计算公式是总数相差数÷每份相差数=份数这样的问题在内容上有很多变化,形成了一类问题,我们通称为“盈不足”问题.请再看一些例子.例17 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如果每人分16粒,就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这袋糖有多少粒?解一:3位小朋友本来每人可以分到10粒,他们共有的10 ×3=30(粒),分给其余小朋友,每人就可以增加16-10=6(粒),因此其余小朋友有10×3÷(16-10)=5(人).再加上这3位小朋友,共有小朋友5+3=8(人).这袋糖有10×(5 +3)=80(粒).解二:如果我们再增加16×3粒糖,每人都可以增加(1-10)粒,因此共有小朋友16×3÷(16-10)=8(人)·这袋糖有80粒.答:这袋糖有80粒.这里, 16×3是总差,(16-10)是每份差, 8是份数.例18 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人.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解:如果每条船坐6人,就要增加一条船,也就是现在有6个人无船坐;如果每条船坐9人,可以减少一条船,也就是还可以多来9个人坐船.可以坐船的人数,两者相差6+9=15(人).这是由于每条船多坐(9-6)人产生的,因此共有船(6 +9)÷(9-6)=5(条)·这个班的同学有6×5 +6=36(人).答:这个班有36人.例19 小明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解一:以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一段时间来算,两种不同速度所走的距离,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比较:如果每分钟走80米,就可以多走80×6(米);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少走50×3(米).请看如下示意图:因此我们可以求出,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段时间是(80×6+50×3)÷(80- 50)=21(分钟).家至学校距离是800×(21-6)=1200(米)·或50 ×(21+3)=1200(米).答: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0米.解二:以每分钟80米走完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作为思考的出发点.用每分钟50米速度,就要多用6+3= 9(分种).这9分钟所走的50×9(米),恰好补上前面少走的.因此每分钟80米所需时间是50×(6+3)÷(80- 50)=15(分钟)·再看两个稍复杂的例子.例20 一些桔子分给若干个人,每人5个还多余10个桔子.如果人数增加到3倍还少5个人,那么每人分2个桔子还缺少8个,问有桔子多少个?解:使人感到困难的是条件“3倍还少5人”.先要转化这一条件.假设还有10个桔子, 10=2×5,就可以多有5个人,把“少5人”这一条件暂时搁置一边,只考虑3倍人数,也相当于按原人数每人给2×3=6(个).每人给5个与给6个,总数相差10+10+8=28 (个).所以原有人数28÷(6-5)=28(人).桔子总数是5 ×28 +10=150(个).答:有桔子150个.例21 有一些苹果和梨.如果按每1个苹果2个梨分堆,梨分完时还剩5个苹果,如果按每3个苹果5个梨分堆,苹果分完了还剩5个梨.问苹果和梨各多少?解一:我们设想再有10个梨,与剩下5个苹果一起,按“1个苹果、2个梨”前一种分堆,都分完.以后一种“3个苹果、5个梨”分堆来看,苹果总数能被3整除.因此可以把前一种分堆,每3堆并成一大堆,每堆有3个苹果,2×3=6(个)梨.与后一种分堆比较:每堆苹果都是3个.而梨多1个(6-5=1).梨的总数相差设想增加10个+剩下5个=15个.(10 +5)÷(6- 5)=15.就知有15个大堆,苹果总数是15×3=45(个).梨的总数是(45-5)×2=80(个).答:有苹果45个、梨80个.解二:用图解法.前一种分堆,在图上用梨2份,苹果1份多5个来表示.后一种分堆,只要添上3个苹果,就可与剩的5个梨又组成一堆.梨算作5份,苹果恰好是3份.将上、下两图对照比较,就可看出, 5+3=8(个)是下图中“半份”,即1份是16.梨是5份,共有16×5=80(个).苹果有16×2.5 +5=45(个).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1:本人是首都师范大学家教,2010级化学系研究生,性格温和,有责任心,有耐心,从本科期间一直从事家教,经验丰富.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2:本人从事多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每年都获得优异成绩.从事化学家教也有多年,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北京家教网化学-一对一辅导老师NO.3:我很喜爱化学,高中曾拿过北京市化学竞赛一等奖.如何把握理综试卷也有一定的经验,理综考试一般在270以上.我对高中理综家教比较有自信,而且思路明确清晰,在校期间经常为同学讲解问题,大家都说我讲的非常透彻.文章来源:。
典例1 有1元和5元人民币共17张,合计49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举一反三训练
1、小张和小赵共有400元,如果小赵借给小张20元,两个的钱相等,两人各有多少元?
2、甲、乙两个车间共有工人450人。
甲车间为了支援乙车间,抽出124人加入乙车间,
这时乙车间还比甲车间少26人。
甲、乙两车间原来各有多少工作?
3、实验农场为了种植试验的需要,把一块20公顷的坡地分成两人小块,使它们的和恰
好是差的5倍。
这两块地各是几公顷?
4、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
可
是售货员把甲卡的张数算作是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给小明3.2元,小明买甲、乙两卡各几张?
典例2 某印刷厂第一季度印书690000册,二月份印的册数是一月份的2倍,三月份印的册数是一月份的3倍,一、二、三月份分别印书多少册?
举一反三训练2
1、师徒两人共同工作3小时,一共生产450个零件,已知师傅的工作效率是徒弟的2倍,
师徒每小时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2、糖果盒里一共有奶糖、水果糖和咖啡糖150颗,已知奶糖颗数是水果糖的2倍,而水
果糖的颗数又是咖啡糖的3倍,奶糖、水果糖和咖啡糖各有多少颗?
3、学校科技小组共有组员3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3人,科技小组中男生、女
生各多少人?
4、甲、乙、丙三个人共有306元钱,甲的钱比乙的2倍多8元,乙的钱比丙的3倍多6
元,甲、乙、丙三个各有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