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中)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6
古代汉语第四单元总结归纳古代汉语是我们学习中文的基础,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古代汉语的知识,下面将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一、古代汉字的演变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古代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记录形式,主要出现在商代的龟甲和兽骨上。
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糙、形象生动,字形多为象形和指事。
甲骨文为后来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金文:金文是出现在西周时期的一种字体,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字形更加规范、简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征。
3. 篆书:篆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它是以金文为基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简化。
篆书字形方正、线条遒劲,成为后来汉字发展的重要基础。
4. 隶书:隶书是西汉时期的一种字体,由于篆书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使用,于是发展出了笔画简练、行书易写的隶书。
隶书字形工整、规范,成为汉字书写的主要字体。
5. 楷书: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它字形规范、书写流畅,成为现代汉字书写的主要字体。
二、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灵活多变,常以主谓宾的顺序出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修饰语往往放在被修饰语之前。
例如:吾爱之人 (现代汉语:我爱的人)2. 虚词: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比较频繁,如助词、介词、连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例如:夫妇相敬如宾,兄弟亲如手足。
(其中的“如”为比喻连词)3. 句式:古代汉语的句型多样,经常采用并列句、独立结构等句式形式。
同时,古代汉语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如倒装句、假设句等。
例如:非其道也,不取。
(倒装句,现代汉语:不是它的方式,就不要去)三、古代汉语的文学价值古代汉语作为一种独特而浓郁的语言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第一课汉字的构造与演变通论:关于文字的知识,很重要。
1.汉字的构造与演变2.汉字的构造与词义探索3.古书的用字。
本课常识共讲三个大问题:一、汉字的性质。
二、汉字的构造。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第二个问题最重要。
重点提示:一、汉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口语的要素有两个:语音和语义。
文字也有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构造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外形或勾画事情、动作的情境来反映词义。
最早是象形字,手段不断增多,又有了指事,会意字。
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来反映词义,这就是形声字。
汉字是因义构形,它所记录的词义,可以从字形中来探求。
这是就是汉字的形义统一规律。
二、汉字的构造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才能通过字形分析本义。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分析造意的方法。
重点是前四书造字之法。
后二书一般了解。
每一书的定义要理解记住,例字更要记住。
〔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犹言直、曲,是说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绘物体的轮廓图形,随着物体外部的轮廓而确定线条的直兴曲。
〔二〕指事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如“上、下、一、二〞等;或是在象形的根底上加抽象的指事符号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指事字所记录的词义无法用单纯的象形手段构拟字形,因此用指事性或区别性符号来提示。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问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风指撝,武信是也。
〞“类〞指事类,“谊〞同“义〞,“指撝〞的意思是“旨意〞。
会意就是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新义的造字法,这种组合造字,在造字法上是一种进步。
会意字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形合会意字;第二种是义合会意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
汉字结构、起源及演变史汉字结构、起源及演变史《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
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
“○”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
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
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
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
“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
“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汉字的结构演变汉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演变过程至关重要,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结构特点三个方面探讨汉字的结构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产生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形态多为刻画动、植物的外形,简单直接。
而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盛行的文字,书写工整,线条流畅,代表了当时华夏族的文化水平。
这两种古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初步形成。
二、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五个阶段。
1. 象形阶段:汉字最早的形态是与事物的形状相呼应的象形文字。
比如“太阳”的字形就是一个太阳升起的样子,非常直观形象。
这一阶段的汉字形态简单,构造直观。
2. 指事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些事物的形状变得越来越复杂,无法用单一的象形图形来表示。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简化的图形来表示事物的某些关键特征,这就是指事文字的阶段。
例如,“上”的字形就是一个向上箭头的简化图形,表示位置的概念。
3. 会意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复杂,一些事物的含义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图形表示。
会意阶段的汉字更多地使用组合字形来表示一个概念。
例如,“休”的字形由“人”和“木”组成,表示靠树休息的意思。
4. 形声阶段:形声文字是汉字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形声文字的字形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声旁表示字的音。
这一阶段的汉字构造复杂,但也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听”的字形由一个耳朵旁和一个王字旁组成,王字旁表示字的音,耳朵旁表示字的意思。
5. 转注阶段:转注文字是汉字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也是现代汉字的主要组成形式。
转注文字不再使用象形图形,而是使用构造类似的形状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静”的字形由木字旁和青字旁组成,木字旁表示字的意思,青字旁表示字的音。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包括词义)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古代汉语的语音和现代也有明显的差别。
下面本人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的常识,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你应该知道的29个古代汉语常识:1. 怎样查字典辞书2.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3. 古今词义的异同4.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 词类的活用6. 古代汉语的词序7.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8.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9. 副词10. 代词11. 介词、连词12.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3.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14. 古代的职官15. 古代的地理16. 古代的历法17.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18. 古书的注解19. 古书的标点问题20. 古汉语今译问题21. 古代的文体22. 骈体文的构成23. 辞赋的构成24.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25. 古今语音的异同26. 上古音简说(附: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27. 古书的读音问题28. 诗律29. 词律古今词义的异同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3.还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所以,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同中有异。
下面着重将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分为两类,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一)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古今是有差异的。
例如:1.菜: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
所谓“辛菜”,就是葱蒜之类的。
古书上常见的“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菜。
2.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就是耷拉着脑袋打盹儿,也是“坐寐”。
现在的“打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以上是词义范围扩大的例子。
也有些词,今义范围缩小了。
3.宫:上古泛指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民房就不能称之为“宫”了,只有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如“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如“雍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