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季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320.25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章国土概况一、填空1.中国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在世界各国居第位,仅次于和。
2.中国陆地边界约万千米。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南至,长万千米。
中国岛屿海岸总长万千米。
3.中国大陆及沿海岛屿的领海,是以连结各基点之间的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二、问答1.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2.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表现如何?第二章地貌一、填空1.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2.第一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第二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第三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3.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它们是:北列、,中列、,南列。
4.中国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
5.中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它们是:西列、、、、,中列、、、,东列。
6.中国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等。
7.横断山脉是由一系列平行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从东向西依次有:邛崃山、河,大雪山、江,沙鲁里山、江,宁静山、江,怒山、江,高黎贡山。
8.中国的四大高原中,分布在第一级阶梯的有,分布在第二级阶梯的有、和。
9.中国的四大盆地中,分布在第一级阶梯的是,分布在第二级阶梯的是、和。
其中,是海拔最低的盆地。
10.中国最大的平原是,其次是和,它们都分布在第级阶梯上。
11.中国的丘陵中,胶辽丘陵包括和,东南丘陵包括、和。
12.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是处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带,和板块与板块俯冲带附近。
13.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到晚喜马拉雅运动中的地壳运动。
二、选择1.中国最长的山脉是(1)喜马拉雅山脉(2)昆仑山脉(3)天山山脉(4)秦岭山脉2.中国红层地形的红色岩系形成的环境是(1)温带湿润环境(2)高温多雨环境(3)高温干旱环境3.中国的黄土来源于(1)河流冲积(2)湖泊沉积(3)风搬运堆积三、问答1.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表现如何?2.以贺兰山~大雪山一线为界,比较中国东、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主要差异。
中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4N一53N、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位置优越:南北跨50个纬度,纬度差大,因而温差大,气候差异大,所以海南春耕时、黑龙江冰天雪地。
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西跨5个时区,经度差大,因而时差大,所以乌苏里江面散落阳光时帕米尔高原满天星斗。
南端:曾母暗沙(4N)。
北端:漠河(黑龙江、53N)。
东端:乌苏里江(135E)。
西端:帕米尔高原(73E)。
2、中国的邻国(陆界2万多千米有好邻邦14个),(三字经):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全。
海岸线1、8万千米不足。
日韩菲、文马印—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东临、太平洋、使得我国东北地区在夏季风影响下,两量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也有利于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内陆地区可以通过陆上交通与中亚和欧洲各国有好往来。
(丝绸之路)3、陆地面积960万、海洋国土37万-、专属经济区300万(平方千米)(纬度1约等于110 千米)东西距离5000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4、我国四海自北向南:內海—渤海(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连线)黄海(我市沿海)、(长江囗—崇明岛)东海(台湾海峡南端)南海。
(分界线)。
5、三级行政区划:一级:省级,二级:县级,三级:乡级。
6、中国民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最多。
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民族空间分布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7、主要民族风情:蒙古:那达慕大会,马头琴、蒙古、摔跤。
维吾尔:伊斯兰教、开斋节、清真寺(圆顶)、手鼓舞。
藏族:集体舞、佛教、藏医药、藏服。
壮族:干栏式楼。
哈萨克族:冬不拉。
傣族:竹楼、泼水节、孔雀舞。
朝鲜族:跳板运动、长鼓舞(瑶族—盘王节)。
8、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
9、我国人口﹕2000年【五】12.95亿。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1、中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4°N——53°N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P3活动题: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体现在(1)俄罗斯纬度较高,过冷的地区较多(2)巴西纬度较低,过热的地区较多(3)蒙古内陆国,交通不便,气候干燥,不利于发展海洋事业(4)中国领土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且海陆兼备图5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4、我国领土东西端晨昏差异的原因:我国东西经度跨度大。
我国领土南北部季节差异的原因: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
5、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我国相邻和隔海相望的重点掌握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
(见下面右图)6、我国基本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
7、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P7图,下图列举部分重要省区,其他自己指图说出,自治区及直辖市必须掌握。
P8表格记住简称及行政中心尤其是重要省区)重要省区:(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在我国的西北部,简称新,(2)黑龙江是我国最北、最东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黑,(3)内蒙古是东西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4)海南是南北跨纬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
(南海诸岛都属于海南)(5)轮廓形状便于记忆的省份:广东、云南、新疆、黑龙江、陕西、陕西、山东、甘肃等。
(6)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自东向西分别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7)我们所在江苏省,简称苏。
第二节人口1、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慢。
但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
3、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地形特征(重点掌握)1、地形总体特征:(1)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
(2)在我国的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
习惯上,人们把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3)山区的开发利用:地势特征(重点掌握)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概况:3、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地形区的分布1、山脉:(1)主要山脉的走向(2)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主要地形区:3、山脉是地形区之间的分界:4、位于省级行政区界线上的山脉:第二节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
如风雨,阴晴,冷热等。
2、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情况。
3、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
4、一般来说,在卫星云图上,绿色或棕色部分表示陆地,蓝色部分表示海洋,白色部分表示云团。
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5、(1)天气预报图:是天气预报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天气符号来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情况,如图:(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3)风力表示风的强弱,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一道风尾为2级,一道风旗为8级。
(4)空气污染指数: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数字越大表示污染程度越严重。
气温和降水冬夏气温状况(重点掌握)1、冬季气温(1)以1月平均气温表示我国各地的冬季气温。
(2)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
(3)0度等温线:准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4)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在海南岛南部和南海诸岛,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2、夏季气温(1)以7月平均气温表示我国的夏季气温。
(2)特点: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方气温相差不大。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一、回顾反思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中国的地势地形、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河流和湖泊三节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了我国的三级阶梯及各阶梯的分界线,中国的主要地形,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内流区外流区及内外流河的划分,效果很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
但是这一单元里涉及的分界线比较多,而且容易混淆,比如:秦岭-淮河一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等,学生不容易区分哪些线的走向基本重合,本单元图、线都比较多,再加上学生的空间读图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复习中还需教师引导学生加大练习力度。
同时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还需进一步提高,还要借助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等这样的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本章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介绍了自然资源及其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的资源国情。
然后以水土资源为案例,介绍了水土资源的基本特点以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以此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
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
如土地、阳光、森林、水、风能、水能等。
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自然资源,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如煤炭、矿石、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
知识点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
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①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②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③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④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⑤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缓解资源紧缺的措施是①改进技术、加强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②扩大资源进口的渠道③开发新材料、新能源④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基础过关1、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土地、淡水、铁矿石B.空气、汽油、野生动物C.钢铁、闪电、阳光D.杂交水稻、森林、煤炭2、下列哪组资源只要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实现可持续利用()A.耕地、水B.煤炭、森林C.天然气、水D.森林、铁矿3、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分布不均B.资源更新缓慢C.自然资源浪费严重D.人口太多能力提升1、2017年,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又称为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中,成为首个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可能会提高C.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D.不需要再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2、阅读材料回答总题。
材料一漫画《所剩无几》(见右图)材料二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却远低于世界水平。
(1)材料一反映了问题(2)产生材料二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3)近年来,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主要原因是()A.我国石油产量逐渐减少B.石油现在已接近枯竭C.因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增大D.不重视石油开采知识点3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少(新)(旧)1、土地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可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
(1)农业用地包括耕地、草地和林地(2)工业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工矿用地(3)难以利用土地指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
2、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及特点(1)从(新)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2)农业用地中草地、林地多,耕地少。
(3)难以利用土地多,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知识点4地区分布不均知识点5合理利用第一寸土地1、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受破坏,生产能力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
期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2、针对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落实。
基础过关1、我国农业用地类型中,比重最小的是()A.林地B.可利用草地C.耕地D.建设用地2、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叙述错误的是()A.总量丰富,人均不足B.利用类型齐全,分布较均匀C.草地、林地多,耕地少D.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3、我国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主要是()A.水土流失现象只有耕地资源发生B.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C.草地被破坏主要是工厂、交通占用D.耕地被破坏主要是交通设施占用能力提升1、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与主要分布地区搭配相符合的是()A.耕地——横断山脉B.耕地——东北平原C.草地——长江中下游平原D.林地——内蒙古高原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方面表现在()A.土地资源类型多样B.人均耕地少C.利用类型分布不均D.山地多,平地少3、下列四省区中,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的是()ABCD知识点6时空分布不均1、水资源通常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2、我国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1)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2)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3)影响:①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②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③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西北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知识点7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1)水资源季节变化大解决措施:修建水库(夏季蓄水防洪,冬季放水抗旱)(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入晋)2、我国水资源现状: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相当紧张,缺水状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却是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加剧了缺水程度。
3、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基础过关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A.东多西少,北多南少B.东少西多,北多南少C.东多西少,北少南多D.东少西多,北少南多2、下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3、下列措施能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是()A.海水淡化B.修建水库C.发展节水农业D.跨流域调水能力提升1、读图,水资源与耕地匹配较差的区域是()A.南方区B.北方区C.西北区D.西南区2、为解决水、土资源匹配问题,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南方水资源丰富,应扩大耕地面积B.北方地区相对缺水,应大力缩小耕地面积C.南水北调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地区缺水问题D.区外调水与节水是解决北方缺水的长远之策3、下列生活习惯起到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是()A.过量使用清洗剂B.水龙头漏水C.刷牙时关上水龙头D.用流水解冻食物4、造成我国水资源南北方分布不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势高低的影响B.人类活动的影响C.纬度高低的影响D.季风气候的影响单元综合练习1、解决我国华北地区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南水北调 B.兴修水库C.节水灌溉D.大水漫灌2、下列组合中全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天然气、水、土地B.铁矿石、可燃冰、煤炭C.风能、阳光、石油D.石油、煤炭、温泉3、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少地多,类型齐全,区域差异不明显B.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C.土地国策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D.耕地所占比重大4、我国半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旱地B.水田C.草地D.林地5、有关我国耕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B.水田分布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C.旱地分布在年降水量200至400毫米之间的地区D.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6、我国人与地突出的问题是( )A.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合理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7、从1994年开始,“中国水周”是( )A.3月22日—28日B.4月22日—28日C.6月1日—7日D.7月1日—7日8、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A.输水线路较短B.人口少,最为经济C.有京杭运河及天然湖泊可以利用,且取水有保证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9、近年来北方冬季频繁发生沙尘暴,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气候骤变D.乱占耕地10、我国土地资源类型,但各类土地类型构成不尽合理。
主要是比重小,难以利用的荒漠、石山等土地比重,不足。
11、我国土地日是________;“世界水日”是________。
1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___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
13、________水库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干流上的________水库,为我国最大的水库。
14、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
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分别从长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南水北调工程将我国哪四大流域连接起来?(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河流)的水调往地区。
(3)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调水可利用河道,经过、、、和五个省区。
(4)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是从水库调水,经过、等省级行政中心一直输入北京、天津。
(5)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