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货币金融学教案(第2章信用与信用制度)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蒋先玲)《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流通手段:(基本)或交易媒介,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或媒介。
价值储藏:(派生)交易媒介延伸而来,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派生)延期付款时,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
2.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1.平行本位制: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实际价值任意流通。
各国比价不同(由市场决定),导致该制度解体。
2.双本位制:金银两种本位币按法定比价流通,“劣币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实际价格(市价)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会逐渐退出流通。
3.跛行本位制: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可,金币银币兑换比价固定。
银币降为附属,向金本位制过渡。
3)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
2.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市场上不铸造流通金币,而由央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只有央行才能输入输出黄金。
满足一定数额后可兑换黄金,“富人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类似金块,银行券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
实际上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外国货币上。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切断纸币与黄金联系,强制流通,纸币本位制又称管理本位制。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大纲无要求。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三种利率决定理论,见习题册。
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1.现代银行业诞生标志:1694年英国成立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现代银行职能:充当信用中介,充当支付中介,创造信用,提供金融服务。
2.金融机构体系构成1)中央银行:即货币当局,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
我国的央行:成立于1948年12月的中国人民银行。
美联储: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2)存款型银行金融机构1.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钱币金融学》讲课题目第二章信誉与信誉工具课次第2次讲课方式讲解课时安排第2教课周,共2课时教课目标、要求(分掌握、熟习、认识三个层次):1.认识信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2.掌握借贷信誉的产生及特色;3.掌握现代各样信誉形式及其特色,应用范围;4.掌握各样信誉工具的特色;5.正确理解现代信誉与经济的关系,要点掌握现代信誉对经济的推进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
教课要点及难点提示:1.掌握商业信誉、银行信誉、国家书用、花费信誉的主要内容2.信誉工具的特色以及商业单据、债券、股票的主要内容3.信誉对经济的影响教课主要内容:教法提示:第一节信誉的产生和发展多媒体教课一、信誉的产生图示教课(一)定义事例教课信誉 (credit ),原义包含相信、名誉、恪守誓言或实践成约。
在经济学上信誉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色的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特别形式。
表现为商品买卖中的缓期支付与钱币的借贷行为。
(二)信誉的特色1. 信誉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其条件有二:一是偿还本金,二是要支付利息。
2.信誉是价值运动的特别形式。
价值是在没有放弃全部权的状况下,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进行一方面的转移。
信誉是附属于商品经济的范围,它的产生同商品、钱币,特别是钱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亲密相联。
三、信誉的发展(一)前资本主义信誉——高利贷信誉高利贷是指经过贷放钱币或实物而获得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高利贷资本拥有益息率高、非生产性和守旧性的特色。
(二)资本主义信誉——借贷资本1.定义:借贷资本是钱币资本家为了获得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钱币资本。
它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2.借贷资本产生于家产资本循环周转中暂时的钱币资本闲置和暂时增补资本的需要。
①在家产资本循环周转中必定出现一部分暂时闲置的钱币资本,其全部者需要经过贷放以求增殖。
(固定资本周转中、流动资本周转中、节余价值使用前)②在生产过程中也必定出现暂时增补资本的需要。
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1.解释下列概念:格雷欣法则。
答: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主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另外两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1)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充当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测量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工具。
人们用货币测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就如同人们用秤来度量重量、用尺子来测量距离一样。
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
(2)流通手段职能。
又称交易媒介职能,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是指货币以通货或支票的形式充当交易的媒介用来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
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是现实的货币。
3.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1)“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双本位制下产生的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
所谓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
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了固定的兑换比率,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表明了货币的排他性特征。
4.解释下列概念: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答:(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反映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信用活动中,只有有价物使用权的让渡,没有改变所有权。
信用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个阶段。
目前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股份信用等。
(3)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