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小古文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25.62 MB
- 文档页数:13
一、引入话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PPT:花的图片)雍容华贵的牡丹,清秀淡雅的荷花,飘逸高洁的菊花,凌霜傲雪的梅花都点缀了我们的生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赏花爱花的传统国度。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花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这篇课文有什么特别之处?生: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这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和两段译文组成。
这节课我们先学《菊》。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决窍。
(板书:读)自由朗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来读?师:初次接触就能读通顺,很了不起。
3、学生分角色读:读音和义(重点强调“既”,“爪”)zhǎo:指鸟兽的有尖甲的脚;尖利的趾甲。
如鹰爪、虎爪、张牙舞爪。
zhuǎ:指鸟兽的脚。
如猪爪。
)师:(出示图片,原文,“其瓣如丝、如爪。
”)这里应该读什么呢?指名读。
师:同学们联系字义去读准字音,这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读古文时尤其要读准字音,字字落实。
4、比较读法,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师:古人读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师:现代文清新、明快;古文古香古色、韵味悠长,各具特色。
师:读文言文的时候注意好节奏、声调的起伏和停顿,韵味就出来了。
师范读男生读文言文,女生读译文。
三、再读古文1、师:这两段文字虽然读起来味道不同,但意思上是有联系的,你们发现了吗?下面的上面的翻译。
我们可以借助这段译文来理解文言文。
(板书:借)2、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文言文和译文对照起来一句句地读,看看,自己借助译文的帮助能读懂文言文吗?(生自由读)3、师读文言文,你们说意思,好吗?(师生对读,理解句义)师:同学们很了不起,我们借助译文,理解了古文。
4、师:了解了古文的意思,现在你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成介绍菊花的吗?(板书:味、形、色、性)5、师:古人用简简单单的语言,就写清楚了菊花的特点。
《菊花》教案精选教案:《菊花》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菊花》。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中作者对菊花的描写,体会菊花的美丽和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菊花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菊花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菊花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菊花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讲解。
3. 学习课文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对菊花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并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菊花的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练习题:1. 菊花的特点是什么?2. 作者为什么喜欢菊花?3. 请用拟人手法写一段关于玫瑰花的描述。
5. 课堂小结6. 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菊花”下面列出菊花的特点和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7.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菊花的短文。
2. 请家长帮忙找一些关于菊花的图片,下节课分享。
答案:1. 略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对菊花的描写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菊花的特点,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家长帮忙找一些关于菊花的图片,下节课分享,激发学生对菊花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公园或者植物园观赏菊花,让学生亲身体验菊花的美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菊花》教案设计《菊花》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菊花》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菊花》教案设计篇1[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为主,可借助于字典和注释自己试读试讲对不懂的地方,可展开小组和全班的讨论。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逐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纲: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
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古文二则《菊》《莲》教案(附板书)[教学目标]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
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
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菊”和“莲”的。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古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准备]1、“咏菊”的美文集锦。
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 1.5-2课时[教学过程]一、听诗入境,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菊花图景,音乐背景轻奏:师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师简介: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诗名就叫《菊花》。
菊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文质兼美而又简洁的古文,多媒体出示课题并齐读——《菊》。
说明孩子们以前接触过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用读来琅琅上口的古诗引导他们进入古文这一崭新的学习区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同时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的语言本身就应具备艺术性,借助千古传诵的古诗入境,无疑能让学生迅速地浸淫在语言创设的氛围中。
二、学习《菊》。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古文是怎样赞美菊花的呢?听——(放录音)要求:听清停顿、听清轻重缓急。
说明: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没有任何读的经验、技巧可言,因此安排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初步的认识。
2、借助有关工具,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个别抽读,每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古文写了有关菊的哪些内容?试用每一句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句意,用“△”表示。
(师板书:香瓣色性)说明: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进行概括的能力。
《菊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 j* )——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 ( sh8 )——房屋。
(组词:宿舍、校舍)陶( t2o )——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偏( pi1n )——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 c! )——此花,这个花。
尽( j@n )——完。
开尽:开完。
篱( l0 )——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
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
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
《菊》的教学设计[推荐]第一篇:《菊》的教学设计[推荐]《菊》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个关于菊花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在邀菊中请菊花仙子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菊花;在赏菊中初步观察菊花、认识菊花;在品菊中抓住菊花的特点去了解菊花;在话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菊花,在赞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咏菊的诗句来赞美菊花,并作成礼物送给菊花仙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菊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升华;在画、写菊中通过对菊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用画和写的方法来对菊花加深记忆,最后在美丽的关于菊花的传说中结束这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想象进一步地去了解菊花,激发了学生对菊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
教学目标1.感受菊花的多姿多彩,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多观察,多读书,扩大阅读面。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个体创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挑选6名菊花仙子(选6名学生)。
2.搜集有关菊花的知识,描写菊花品质的词语,及写菊花的诗句。
3.教师上网搜集菊花的图片。
4.学生自带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邀菊1.师:同学们,深秋时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迎风怒放。
秋天由于有了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菊花而更加绚丽多姿。
我国是菊花的王国,哪里都有它的踪影。
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几位菊花仙子,到我们班来作客。
瞧,她们来了,大家掌声有请。
2.菊花仙子逐一亮相她们的图片。
(师问:可以自我介绍―下吗)3.菊花仙子自我介绍。
“绿朝云”、“白呼啸”、“金绣球”、“鸳鸯菊”、“五彩凤凰”……4.同学们,菊花仙子美吗?现在小组商量一下,最喜欢哪一位菊花仙子,再有礼貌把她请回小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设计时以喜闻乐见的童话^物形象导入,调动学生们的兴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个轻松、欢快的学习气氛。
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二、赏菊1.6个小组都已经请到了最喜欢的菊花仙子,那就好好欣赏一番吧!(板书:赏)2.提醒一下:注意联系她们的名字观察颜色和形态。
菊花小古文教案教案标题:菊花小古文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文《菊花》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文《菊花》的意义和内涵。
2. 学会运用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界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古文阅读技巧解读古文。
教学准备:1. 《菊花》古文原文及翻译。
2.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学生绘画、写作用的纸张和颜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菊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与学生讨论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古文《菊花》的学习氛围。
步骤二:理解古文1. 分段解读古文《菊花》,让学生理解古文的基本意思。
2. 解读古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菊花的赞美和喻示。
步骤三:运用古文阅读技巧1. 教授古文阅读技巧,如词语猜测、上下文推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2. 练习运用古文阅读技巧,让学生独立解读古文中的难句和生僻词语。
步骤四:观察和欣赏菊花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花坛观察菊花,引导学生观察菊花的外形、颜色、花瓣等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菊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菊花的美。
步骤五:绘画与写作1.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菊花形象进行绘画,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对菊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对菊花的赞美和喻示。
步骤六:合作分享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绘画和写作作品。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步骤七:总结反思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解答学生的疑惑。
《菊小古文注释及译文》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一篇关于菊的小古文哟!这篇小古文中说:“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意思就是菊花都开啦,到处都飘着香香的味道。
就好像咱们走进了一个花园,一下子就能闻到菊花那甜甜的香气。
“其瓣如丝、如爪。
”这里说菊花的花瓣呀,有的像细细的丝,有的像小爪子。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有的花瓣细细长长的,是不是很像丝呀?还有的花瓣弯弯的,是不是就像小爪子呢?“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这是说菊花的颜色可多啦,有黄色的,像太阳一样金灿灿;有白色的,像雪花一样洁白;有赭色的,就是那种有点深的棕色;还有红色的,像火一样鲜艳。
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漂亮啦!“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菊花很厉害哟,它不怕冷。
当很冷很冷的霜下来了,其他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还开得好好的。
就好像在寒冷的冬天里,菊花是一个勇敢的小战士,不怕冷,一直站在那里。
小朋友们,这样解释是不是很好懂呀?《菊小古文注释及译文》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这篇关于菊的小古文。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一读到这句话,咱们好像就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菊花,一朵挨着一朵,开得热热闹闹的。
那香味呀,一阵一阵地飘过来,让咱们的鼻子都觉得好舒服。
“其瓣如丝、如爪。
”小朋友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些像丝一样的花瓣,是不是轻轻柔柔的,风一吹就飘起来啦?而像爪子一样的花瓣呢,是不是看起来很有力气,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黄色的菊花像一个个小太阳,照亮了整个花园;白色的菊花像棉花糖一样,让人好想咬一口;赭色的菊花有点神秘,好像藏着好多小秘密;红色的菊花就像燃烧的小火苗,特别有精神。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当冬天来了,霜打得其他花都低下了头,只有菊花还坚强地站在那里。
它就像一个勇敢的小朋友,不怕困难,一直坚持着。
咱们也要像菊花一样勇敢哟!《菊小古文注释及译文》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这篇菊的小古文。
小古文第五课菊一、原文呈现。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二、字词解析。
1. “清香四溢”- “溢”在这里是充满而流出来的意思。
整个词描绘出菊花盛开时香气四处飘散的景象。
菊花的香气不像一些浓烈刺鼻的香味,而是一种清幽淡雅的香,这种香气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其瓣如丝,如爪”- 这是对菊花花瓣形状的描写。
“如丝”写出了有些菊花花瓣细长、柔软,像丝线一样;“如爪”则描绘出另一些菊花花瓣弯曲、尖锐,像爪子的形状。
通过这两种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出菊花花瓣的多样性。
3.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或”表示有的,这里列举了菊花常见的颜色。
黄色、白色是比较淡雅的颜色,赭色(红褐色)和红色则相对艳丽一些。
这表明菊花的颜色丰富多样,不同颜色的菊花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4. “性耐寒”- “性”指的是本性、特性。
菊花具有耐寒的特性,这是它区别于很多花卉的重要特点。
在寒冷的天气里,其他花朵难以承受霜寒,而菊花却能在严霜降临之后依然盛开。
三、文章赏析。
1. 描写顺序。
- 文章先从菊花盛开时的香气写起,给人以嗅觉上的感受,让读者在脑海中先构建出一个充满菊花香气的场景。
接着描写菊花的花瓣形状和颜色,从视觉上进一步丰富菊花的形象。
最后提到菊花的特性——耐寒,这一特性与前文百花在严霜下零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菊花的独特之处。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 文中“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运用了对比手法。
在严霜的环境下,百花都凋零了,而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通过这种对比,更加凸显出菊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种品质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人们所赞赏,菊花也因此被赋予了高洁、坚贞的象征意义。
四、菊花的文化意义。
1. 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 菊花被视为高洁、隐逸的象征。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爱菊花,他们以菊花自比,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