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和因材施教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1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一、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心理角度来看,包括认知差异与性格差异。
其中认知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一)认知能力差异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智力类型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知觉方面的差异有三种类型: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即知觉具有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差;分析综合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记忆类型的差异,根据人们怎样记忆材料可分为:视觉型,运用视觉记忆效果好;听觉型,运用听觉识记效果好;运动型,有运动参加时记忆效果较好;混合型记忆,运用多种记忆效果较好。
言语和思维方面,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形象性,情绪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概括性,逻辑因素占优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还有居二者之间的混合型。
在思维能力方面,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品质上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它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有高有低。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又称常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
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把儿童分成三个等级,即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著超过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
一般认为,IQ 超过 130 为智力超常,大约占 4.4%;IQ 低于 70 为智力落后,大约占 2.7%;IQ 超过140 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大约占1.3%。
普通心理学——人格教案《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教案·本章主要内容:·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人格成因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特征、理论、人格测验、人格成因并掌握认知风格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人格理论人格的成因 2.本章难点:人格理论人格测验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讲授法 2.心理测量四、教学时数 12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 (一)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英文字是personality,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persona,是面具(mask)的意思。
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
就像是国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
所以说在心理学裏「人格」的意思比较像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者「个性」。
而不是「人格高尚」的那个人格.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
这裏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
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譬如说,有一个人的特质是小气,那麼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大概都会很小气。
这时候我们会说小气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
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气质与性格 1.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性格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考研教育心理学笔记之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概念: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1) 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概念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2) 沉思型与冲动型3) 辐合型与发散型A、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适当的惟一正确的解答。
B、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2、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A、智力量表: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作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做智力量表。
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 B量表)。
该量表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B、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 100实际年龄(CA)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
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因为智力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
由此计算得到和智商属于比率智商。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W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2) 智力的差异A、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联系中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一:个体差异的类型个体差异也叫个性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不同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要因人定标,因材施教。
近年来,关于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
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
认识这些差异主要从六个方面研究。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
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
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
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
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的个体差异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
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
收稿日期:2003-02-01作者简介:范丽萍(1965—),女,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
第18卷 第4期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8月V ol.18N o.4Journal of Chizhou T eachers C ollege Aug.,2004中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范丽萍(郑州市第八中学 河南郑州 450003)[摘要] 中学生在稳定的心理特征上存在着性格、兴趣、能力等个体差异。
分层次教学、组织学习活动小组、掌握学习的运用、分析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等等,都足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进行冈材施教。
教师要遵循学生在人格类型和特质上的差异,激发利培养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习成就归因等方面的学习动机。
要止确对待后进生的成绩利纪律表现差异。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G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710(2004)04-0124-04 人与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上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在活动中的意志特征上的性格差异;在学习活动中对所学科目抱有选择态度,表现出对不同学科的不同兴趣,并且在兴趣范围的宽窄、稳定性的久暂上各不相同,体现了兴趣的差异:在注意、记忆、观察、想象等一般认识能力上表现出能力的差异。
注意力强的学生能较好地专注于学习,注意力弱的学生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微小的外界动冈就能转移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注意,因而经常处于分心状态。
学生的记忆力有记忆视觉型、记忆听觉刑、记忆运动型、记忆混合型等差别。
在感知、观察事物的主动性、精确性上,客观型学生感知事物精确,主观型学生感知事物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加进自己的臆测和虚构,歪曲客体形象。
学生的想象力在强度、广度、内容的丰富性、创造性上有差别。
此外,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体育、组织活动等表现特殊才能的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表现早晚、产生条件等也有很人的差异。
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前提。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指导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2、难点:个性的特征。
二、学习要求(一)识记:个性、个性的结构、个性特征,气质、气质的类型,性格、性格的特征,能力、能力的分类。
(二)理解:1、个性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能力的个体差异的表现,智力的性别差异。
(三)应用:1、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实施因材施教。
2、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
3、4、第一节个性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第一节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学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个性和个性差异(一)什么是个性1、个性的定义:个性(personality)又称作人格,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次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具有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2、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一个动态的内在心理结构,其功能是适应环境。
结构上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它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个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它表明一个人典型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二)个性的特征1、先天性和后天性。
人的心理有两大基础,即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个性有遗传基础,但主要是后天的教育、训练、环境和社会活动造成的。
2、共同性和差异性。
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气质。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气质。
2.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个体与生惧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
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
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当然就其外部表现而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特别是随着性格的成熟,气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这仅仅是外部表现的改变,使其内部产生质的改变是很难的。
同时,性格对于气质也会具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作用。
因此,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是统一的。
(二)气质的生理机制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从古至今,人们为了揭示气质的实质,探明气质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创立了许多不同的气质学说。
1.体液说。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提出了“体液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气质的学说。
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黄胆汁(产生于肝脏)、血液(产生于心脏)、粘液(产生于脑)和黑胆汁(产生于胃)。
根据人体内这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以哪一种占优势,就属于那一种气质类型。
一般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血液占优势的属于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粘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黑胆汁占优质的属于抑郁质。
2.体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于1925年提出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的理论。
他把人的体型分成三类:肥胖型、瘦长型和筋骨型。
认为体型决定人的气质特点。
例如,肥胖型产生躁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善交际、表情活泼、热情、平易近人等;瘦长型产生分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不善交际、孤僻、神经质、多思虑等;筋骨型产生粘着气质,其行动倾向为迷恋、认真、理解缓慢、行为较冲动等。
同时他还认为三种体型与不同精神病的发病率有关。
肥胖型的人较多出现躁狂症。
瘦长型的人较多出现精神分裂症。
筋骨型的人较多出现癫痫症。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在1942年也提出了体型与气质的理论。
3.血型说。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认为血型决定气质类型,可分为A型、O型、B型、AB型。
A 型气质的特点是老实稳妥、温顺、多疑虑、怕羞、孤僻、离群、依靠他人、易冲动;B 型气质的特点是感觉灵敏、不怕羞、善于社交、好管闲事;O型气质的特点是志向坚强、好胜、霸道、不听从指挥、爱支使别人、有胆识;AB型气质的特点是以A型为主,含有B型的成分,外表是B型,内里是A型。
4.激素说。
根据分泌腺活动的特点来阐明气质类型的学说,认为内分泌活动与气质有关。
柏尔曼等人根据人的某种腺体分泌激素的多少,把人分为甲状腺型、肾上腺型、脑垂体型、副甲状腺和性腺五种类型。
(1)甲状腺型。
如果分泌物多,表现为精神饱满、感知灵敏、意志力强;分泌物少,则表现为迟钝、缓慢、可能发生痴呆症。
(2)肾上腺型。
皮肤干黑,毛发浓密,精力旺盛,健壮有力,情绪易激动,好冲动。
(3)脑垂体型。
如果分泌物增多,表现为骨骼粗大,性欲强,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如果分泌物减少,则身体矮小,肌肉萎弱。
(4)副甲状腺型。
分泌物多,表现为易激动,缺乏控制力;分泌物少,则表现为肌肉无力,精神不足,缺乏生活情趣。
(5)性腺型。
分泌物多,表现为进攻性行为猛烈;分泌物少,则进攻行为少,易对文学、艺术、音乐感兴趣。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特性的独特的、稳定的组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经受强烈刺激、持久工作的能力和耐力,有强弱之分。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两种过程之间力量对比,有平衡与不平衡之分。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两种过程之间相互转化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这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不平衡型(兴奋型),强、平衡、灵活性(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弱型(抑制型)。
分别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关系如表11—1。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是神经系统基本类型的外在表现。
生活中纯粹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很少,多数人则属于两种或几种类型的混合型。
他还预言,除了这四种类型外,还存在其它未知的神经系统特征和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认为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生理机制,因此,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有关气质生理机制学说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一种理论。
二、气质的类型与测量(一)气质类型及其特征1.鉴定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气质类型指的是表现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征的典型结合。
同时,气质类型不仅表现在情绪和行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智力活动及其他心理活动方面。
鉴定人的气质类型就是对表现为心理特征的神经系统特性的鉴定,一般包括六个因素。
这些因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
(1)感受性。
指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它是神经过程强度特征的表现,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测量。
(2)耐受性。
指人受到外界刺激后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反映。
(3)敏捷性。
指对同一强度的内外刺激作出不随意反应的程度,指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
(4)可塑性。
是指人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难易程度,表现了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可从感知、记忆、思维等的速度和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来判断(5)兴奋性。
指情绪兴奋的强度和自我控制程度。
是神经过程的强度和平衡性的表现。
兴奋性高而抑制力弱是神经过程强而不平衡特点的表现。
(6)倾向性。
指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体验。
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指向外界事物,是神经过程兴奋性高的表现;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心体验,是抑制过程占优势的表现。
根据以上心理指标,气质类型的特征鉴定如表11—2所示:2.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1)胆汁质●精力:充沛、旺盛、体力好(力气过人)、声音洪亮●速度:心直口快,动作快,反应迅猛●情绪:兴奋,急躁,变化(冲动、平息)快,体验强,不敏感,不细心●内外向性:非常外向,不认生●适应性:差,鲁莽,不灵活,易执拗●典型代表:张飞、李逵、小燕子等(2)多血质●精力:活泼好动,有朝气●速度: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但不鲁莽●情绪:丰富外露,体验不深,变化快●内外向性:外向,喜广交朋友●适应性:灵活,兴趣广泛,容易适应环境●典型代表:黄蓉、王熙凤、孙悟空等(3)粘液质●精力:一般●速度:思维、言语及行为反应较慢●情绪:脾气好,情绪稳定,但不敏感,不易冲动●内外向性:内向、安静、沉稳●适应性:喜欢墨守成规,不易适应新环境,注意力不易转移,执拗●典型代表:薛宝钗、沙和尚、唐僧等(4)抑郁质●精力:差、柔弱易倦●速度:言行迟缓无力●情绪:细心、多愁善感,体验深刻●内外向性:内向、孤独●适应性:不善与人交往,孤僻,易退缩●典型代表:林黛玉(5)练习:想一想,议一议,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小沈阳,成龙,李连杰,李咏,张国荣(二)气质类型的测量测量气质类型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测定法和测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观察者的言行表现,以了解其气质特点的一种方法。
运用观察法确定气质类型,要求在观察、记录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智力活动特征、言语特征及情绪特征以后,对所得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综合,然后对照各种气质类型的指标,确定其气质类型。
此种方法使用简单,易于掌握,若运用得当,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这种方法很适合教师使用。
2.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是指在实验室里,运用一定的实验仪器对被试在形成或改变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神经活动特征进行观察记录,从而了解和确定其气质类型的方法。
许多心理学家以不同形式的条件反射来测定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
运用条件反射法所测得的结果比较可靠。
但是,条件反射法需要一定的实验仪器,主试者亦须经过特殊训练,因而不利于一般人掌握和使用。
3.测验法。
运用气质调查表来测定人的气质类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吉晋气质调查表是美国吉尔福特和晋莫曼于1956年发表的一种问卷式的人格测验调查表。
这个调查表共包括10个因素,每个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
每种特质用30题测定,共300题。
波兰华沙大学心理学教授简·斯特里劳从50年代起,对气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编制了几种适合不同对象使用的气质调查表。
其中最有特色,且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简·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简称S·TI),简·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共有134个测验题目,包括兴奋强度、抑制强度、灵活性三个量表及一个第二级量表——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