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教具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什么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什么回到陆地和海洋?学生根据课本回答:蒸发、降水。
2.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探究点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1).云是怎样形成的?2.雨是怎样形成的?3.冰雹是怎样形成的?4.雪是怎样形成的?5.雾是怎样形成的?6.露水是怎样形成的?7.霜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讨论后回答:1.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在设计这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时,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我希望通过这个教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包括:1. 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3.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是:1. 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PPT课件,用于展示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器材,如烧杯、水、镜子等,用于进行水循环实验。
3. 相关文章和视频,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
一、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与水相关的图片,如洪水、干旱等,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二、讲解:我利用PPT课件,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三、实验: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烧杯、一些水和一面镜子。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亲身体验水循环。
四、讨论:学生通过实验,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拓展:我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文章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活动重难点是:1. 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我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时,我注意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让学生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水资源的危机,从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学情分析】
前几节介绍了六种物态变化,本节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的成因,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准备。
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现状,知道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对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水资源危机,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5 水循环与水资源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水循环与水资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 认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2. 能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提出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水循环示意图、水资源分布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水资源保护宣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讲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水循环与水资源1. 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定义:……过程:……意义:……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特点:……分布:……3.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利用:……保护:……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答案:……2. 请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提出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水循环与水资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让他们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水资源的珍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3.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水资源的珍贵和如何节约用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水循环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什么东西越用越少,越少越要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次活动主题——水循环与水资源。
2. 讲解: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和视频,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孩子们了解水从哪里来,流向哪里,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性。
3. 实践:分组进行水循环模型的实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保护水资源,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节约用水的随堂练习,让孩子们在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水资源的珍贵和如何节约用水。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活动拓展: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水库、河流等水源地,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同时,也可以开展一次关于水资源的绘画比赛,让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用水的理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关于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引入环节的谜语设计二、讲解环节的PPT展示在讲解环节,我使用了PPT来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和视频。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一、能用水的三态转变说明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二、明白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3、通过观看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进程和重要意义。
4、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培育学生酷爱自然,酷爱生活的情操。
五、通过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切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本节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转变,正确区分并合理说明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式: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同窗们好!今天我先给大伙儿演出一个“空中生水”的魔术。
请看我这是一个没有开封的健力宝饮料罐,我先用干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
变、变。
同窗们,罐的外壁显现了什么?学生:水。
教师:我用毛巾擦一下,咦,怎么擦也擦不干?是不是罐子破了?来xx同窗你帮我看看。
学生翻转观看健力宝饮料罐后回答:没有破。
哎呀,好冰人。
教师:请问,这外壁的水是那里来的?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水珠。
教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那里来的?学生a: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空中。
学生b:人口不断向空中呼出水蒸气。
教师:原先,这罐子上水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水循环的进程。
教师:冰、冰晶是固态的水,小水珠和水是液态的水,水蒸汽是气态的水。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大体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如云、雨、雪、雾、露、霜、雹等形式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固、液、气三态的水之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取得补充。
二、水循环教师:适才大伙儿观看到的是生活中和一组水循环的例子,自然界中的水又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呢?(多媒体展现自然界中云、雨、霜、雪等形成画面,并配音):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大量的水蒸气碰到冷空气就放热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
第四章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通过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的渗透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
(3)通过设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2。
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投影设备、放像设备、水循环的示意图(学生准备)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水循环与水资源一。
认识水的循环二.水资源物质的三态变化遵循的规律: 1水资源的作用物态发生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2。
珍贵的水资源即物态发生变化时总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1) 水资源的现状(2)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3.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水资源与水循环”。
本节主要讲述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以及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增强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过程的原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水循环模型。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水循环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
2. 知识点讲解:(1)介绍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3)阐述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形成地貌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水循环流程图,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如何爱护水资源,提出具体措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水资源分布2. 水循环过程3. 水循环的意义4. 爱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2)简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提出两条爱护水资源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 答案:(1)地球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调节气候、形成地貌等。
(3)爱护水资源的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地、减少污水排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点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水资源分布和水循环的重要性,认识到爱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5水循环与水资源一、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
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对地表形态、气候、水资源等的影响。
3.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3. 学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
(2)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包括对地表形态、气候、水资源等的影响。
(3)讲解水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强调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4)讲解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如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道关于水循环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知识填空题、选择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____、____、____等。
(2)选择题:下列关于水循环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
(3)论述题:谈谈你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看法。
2. 答案:(1)蒸发、降水、地表径流。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安徽)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水循环与水资源》,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增强他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物理现象和原理;2. 教学重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球仪、水循环模型;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地图。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原理;3. 实践:分组进行水循环模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4. 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原理;5. 讲解:讲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的现状;6.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物理现象和原理;2. 活动重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深刻理解水循环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水循环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原理:水循环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动态的图像和动画,展示了水循环的全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一〕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外表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洁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的得到补充。
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1〕云、雨、雹、雪、雾、露、霜。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据报载2001年5月10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
阴天,气温约为–15℃。
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学习目标】: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⑵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⑶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⑷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⑸通过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水循环与水资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二、指导自学自学指导1.地球上的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大气层的?(江海湖泊中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又通过什么途径回到地球?(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地球上有水的地方一直有水,无水的地方一直无水;淡水资源会逐渐枯竭等。
)学生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初步理清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并可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4.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_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后,遇冷时,有的______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___________;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____________。
10分钟后检测三.学生自学四.检测1:吉林省著名的“引松入长"212程采用的是管道输水,从节水角度看,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
2: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3:2002年12月下旬全国普遍偏冷,广西北部下起了“冻雨”(俗称“米雪”)和雪花(俗称“棉花雪”),下列关于“冻雨”、“雪花”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冻雨是水珠凝固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冻雨是水珠凝华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D.冻雨和雪花都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D.冻雨和雪花都是水珠凝固而成的4.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A.雨 B.露 C.霜 D.冰5.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现已干涸无水,附近曾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早已被茫茫沙漠所吞没。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一、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地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
2.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有的地方水资源短缺。
3. 水资源的利用:人类如何利用水资源,包括灌溉、发电、饮用等。
4. 水资源的保护: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
2. 知识讲解:讲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地理意义,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3. 例题讲解:分析水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利用和保护实例,如南水北调、海水淡化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如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途径等。
5. 课外阅读:布置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状况,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以关键词和图示的形式呈现。
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 列举两种水资源利用的实例,并简述其意义。
4. 提出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水循环和水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看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图片后,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太阳照射到江、河、湖、海,使水蒸发,水蒸气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凝结成小水球成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一朵朵白色的云。
白云再遇到冷空气,云中的小水珠相互凝聚,逐渐增大成为大水珠,白云变成黑云。
当大水珠越来越重,便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若云中小冰晶凝聚变大,下落过程中熔化成大水珠,也会形成雨。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结成小冰珠;当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上升气流再增大则再上升;如此上下翻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冰雹,最后落到地面。
在冬天,高空更寒冷,水蒸气急剧降温,直接凝华为六角形的小冰晶──雪花,雪花飘落时,相互结合,由小变大,成为雪片或大雪花,这时,就要下鹅毛大雪了。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中的水循环.2.知道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3.知道水资源的污染和水资源的短缺.4.知道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二、新课教学: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课本图所示.(指导学生观看)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冰晶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3.水是珍贵的资源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4.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危机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2)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三、例题选析例1:吉林省著名的“引松入长"212程采用的是管道输水,从节水角度看,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例2: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例3:2002年12月下旬全国普遍偏冷,广西北部下起了“冻雨”(俗称“米雪”)和雪花(俗称“棉花雪”),下列关于“冻雨”、“雪花”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冻雨是水珠凝固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冻雨是水珠凝华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c.冻雨和雪花都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D.冻雨和雪花都是水珠凝固而成的例4: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分析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植物在阳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B.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c.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的D.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四、布置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1.2.3。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
2.明白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3.初步熟悉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爱惜的关系。
4.明白水是宝贵的资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式指导:水循环与物态转变的关系是如何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水滴降落成为雨,水滴凝固落下为冰雹,水蒸气遇冷凝华飘落为雪花;雪吸热熔化成水,水放热凝固成冰,冰吸热熔化成水,冰、雪吸热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知识链接:雾凇——在酷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附在树上形成雾凇,因此雾凇又称树挂。
雾凇的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蒸气又要很充沛。
知识板块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自主阅读教材P103~104的内容,独立试探并完成:1.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转变当中。
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知识板块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自主阅读教材P104~106的内容,独立试探并完成:2.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
3.云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转变有液化,雨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转变有液化、熔化,霜和雪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转变有凝华,雾和露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转变有液化,雹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转变有凝固。
4.空气中总含有水蒸气。
秋季,白天气温升高,地表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夜间气温降低,这些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确实是露。
若是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这确实是雾。
5.如图是水循环示用意。
图中进程①发生的物态转变是汽化,同时伴随着吸热;进程②发生的物态转变是凝华和液化,同时伴随着放热。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依照完成情形挑选3组同窗率领大伙儿别离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让学生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水资源的危机,从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学情分析】
前几节介绍了六种物态变化,本节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的成因,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准备。
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现状,知道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对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水资源危机,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