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幅整合脑电图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02 MB
- 文档页数:42
西藏医药2020年第41卷第6期(总153期)•基础医学•脑电图与振幅整合脑电图预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比较王静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目的对比脑电图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模式分级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80例临床资料,均行脑电图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分级评估,分析结果。
结果预后不良组脑电图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分级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分级、振幅脑电图分级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0.819,敏感度为0.895、0.947,特异度为0.405、0.310。
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模式分级较脑电图分级预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的预后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心肺复苏后昏迷脑电图分级振幅整合脑电图模式分级预后心肺复苏后昏迷主要是因各种因素造成心跳暂停或出现较为严重的低血氧症,引发广泛大脑皮质缺损后发生的昏迷[1]。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成功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患者预后不佳情况超出60%,故如何有效的评估心肺复苏患者预后情况,合理应用医疗资源现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2]。
脑电图是评估全脑功能的良好指标,在重症监护室中较为常用,而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振幅整合脑电图逐渐应用于成人脑功能评估与预后效果预测方面[3]。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采用脑电图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模式分级的应用价值。
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8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8.25±2.79)岁;昏迷原因:缺氧缺血性脑病11例,脑出血13例,毒物中毒8例,脑梗死20例,脑肿瘤19例,颅内感染性疾病4例,破伤风5例。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者;②GCS评分低于8分及以下;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振幅整合脑电的使用流程1. 脑电振幅整合简介1.1 什么是脑电振幅整合脑电振幅整合是一种通过记录和分析脑电波振幅来了解大脑活动的方法。
振幅指的是脑电波的幅度大小,可以反映脑电活动的强度。
通过整合不同脑区的脑电振幅,可以了解大脑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活动情况。
1.2 脑电振幅整合的应用领域脑电振幅整合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脑机接口技术研究•神经反馈治疗•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睡眠研究等2. 准备工作2.1 选择合适的脑电设备选择合适的脑电设备对于脑电振幅整合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需要选用具有高精度记录和稳定性的脑电设备。
2.2 安装和连接设备•将脑电设备的传感器正确安装在被试者的头部。
确保传感器在正确的脑区附近,并保持稳定。
•连接脑电设备与记录仪或电脑,并确保连接正确稳定。
2.3 选择合适的脑电实验范式根据需要进行脑电振幅整合分析的具体目的,选择合适的脑电实验范式。
不同实验范式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脑电振幅整合数据。
3. 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3.1 数据采集•启动脑电设备,并进行校准和测试确保信号质量良好。
•在实验开始前,让被试者保持安静和放松,避免大幅度的头部运动。
•启动数据采集软件,开始记录脑电信号。
3.2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脑电数据导入到脑电分析软件中。
•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去除噪声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
•根据实验设计和目的,选择感兴趣脑区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幅度和频率等指标,对脑电振幅数据进行整合和统计分析。
4. 数据分析和解释4.1 振幅整合分析结果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脑区或时间段的脑电振幅整合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来展示,并提供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4.2 解释和讨论结果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将脑电振幅整合结果与研究目的和假设进行比较,并讨论其在相关领域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5.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总结根据脑电振幅整合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