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人教版2017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寂静的春天》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8
《寂静的春天》内容解读一、为明天寓言作者开篇假设在美国中部有这样一座城镇,它原本宁静和谐、生机勃勃,直到第一批人来此定居。
从那时起,一大片奇怪的阴影开始出现在这片地区的上空,这儿便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植物、家畜、野生动物甚至人类都莫名地患病、死亡,到处蔓延着死亡的气息,使得这个城镇的春天变得寂静无声。
二、忍受的义务地球上的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对于环境的侵袭行为造成了无法逆转的污染,这种污染引发的一系列罪恶结果也都是不可修复的。
虫害的频发,使得化学药物大规模使用,而大自然的天平使这些化学合成物平衡起来需要漫长的时间,从而导致地球的生态失衡、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人类有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带来了哪些致命的恶果。
三、死神的炼金术生产人工合成化学药物的杀虫剂工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动物界和非生命界都受到了危害。
DDT、狄氏剂、艾氏剂、异狄氏剂等氯代烃类杀虫剂,对硫嶙、马拉息昂等有机嶙杀虫剂,含砷化合物、二硝基酚、五氯苯酚等除草剂,在杀死害虫和杂草的同时,它们的毒性也危及人类的生命,并给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四、地表水和地下海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严重缺乏,而杀虫剂的使用却造成了水体污染,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水循环扩散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污染。
既然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已被杀虫剂和其他化学药物所污染,那么就存在着一种危险——不仅有毒物质,致癌物质也正在进入公共水源。
随着生态链逐渐累积再循环,使得杀虫剂的危害无处不在。
五、土壤的王国生命创造了土壤,多种多样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土壤这个综合体是由一个交织的生命网组成。
虽然生物依赖于土壤,但只有当生命综合体繁荣兴旺时,土壤才能成为地球的一个充满生机的部分。
无节制地使用杀虫剂,破坏了土壤的生物平衡,随着时间的积累,化学药物仍残留在土壤中,并慢慢积累,然后被植物吸收,致使人类的食物来源长期受到污染。
只要土壤中杀虫剂的污染存在,成胁就始终存在。
作业帮初中语文·独家选读名著资料 八上《寂静的春天》目录一、作者简介 (3)二、主要内容 (3)三、主旨 (3)四、试题及答案解析 (4)一、作者简介蕾切尔·卡森,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
二、主要内容全书以寓言为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大量的事例,表明DDT(杀虫剂))引发的情况实际上在美国的各地发生。
从陆地到海洋,从浮游生物到鱼类、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都遭到了破坏。
《寂静的春天》描写的是“看不见”的污染,看的见的问题。
作者呼吁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代替化学物质对昆虫的控制。
此书一出版,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吹响了全世界环境运动的号角。
三、主旨《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描述人类因为过度使用化学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运动。
四、试题及答案解析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朋友的一封来信,引起了英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高度关注,她搜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研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论著,最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B.长征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在众多相关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
C.《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D.科普作家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介绍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从古今,由浅入深,不时穿插一些天文发现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A.有误,蕾切尔·卡森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不是英国的;CD.正确。
故选:A。
2.(2017秋•新泰市期末)下面名著阅读和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A.《长征》非常尊重历史真实面貌,作者王树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非常客观地再现了长征中的各种层次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
《寂静的春天》教案设计 ( 获奖 )教案设计《寂静的春天》教案设计一、教材概述《寂静的春天》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是在上册学习了说明文单元的基础上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说明文的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大量的说明文。
教学的重点基本可以概括为筛选并提取文章信息,归纳说明文内容,理清说明文的写作思路,分析结构和写作手法。
下册的这个单元是在上册说明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在复习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前两课的复习、巩固,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重点,所以《寂静的春天》的教学可以更侧重于人文目标的达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仍旧是一年级的园林专业学生。
对于即将步入二年级,将要开展专业实习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更要适应工具性的要求。
能力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职业感情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第一,学生通过以前所学能把握学习说明文的要求,积累了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他们的专业特点也易于对本文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通过跨学科,不同的课堂表现形式更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第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作为典范的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把本科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4.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人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材料,根据要求,制作展示材料。
四、重难点分析根据单元总体目标和教材特点,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探讨文章观点,体会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根据说明文学习要求,对重点的把握,可以引导学生以讨论问题的形式深入理解,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来进行。
《寂静的春天》教案教案:《寂静的春天》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背景和作者。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内涵和主旨。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寂静的春天》的题目,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并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感受和美好的记忆。
二、导入知识(10分钟)三、阅读文学作品(20分钟)教师将《寂静的春天》的文学作品分段朗读,让学生跟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四、理解文化内涵(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对该作品的影响,并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五、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艺术展览,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开展大自然保护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培养。
但是,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理解有待加强,下一次教学时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技巧的分析。
《寂静的春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阅读选文,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蕾切尔·卡森,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环保运动的奠基人。
2. 作品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广泛使用农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减少。
3. 作品特点:以生动的实例揭示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选文,理解并感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关爱自然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蕾切尔·卡森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
2. 阅读选文:让学生阅读作品中的相关章节,感受作品风格。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农药代表的破坏力量,春天代表的生机勃勃等。
4. 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何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5. 总结:强调作品《寂静的春天》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寂静的春天》对当今环保运动的启示。
2. 让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扩大知识视野。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环保的文学作品,如《沙尘暴》、《地球的故事》等。
七、课堂练习(1)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________的危害。
(2)作品中的春天象征着________。
(3)《寂静的春天》呼吁人们________。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了解并欣赏《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封面和简介。
掌握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
理解并参与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
1.2 教学内容:封面和简介的介绍:《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关于自然和春天的书籍。
它的封面上有美丽的春天风景插图,简介中提到了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
主要概念和主题:书中讲述了春天的美丽和寂静,以及人们对春天的观察和感受。
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1.3 教学步骤:1. 展示《寂静的春天》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欣赏和关注。
2.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并讨论。
3. 组织学生进行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和材料。
4.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讨论春天的美丽和寂静。
第二章:春天的迹象2.1 教案目标:了解春天的迹象和特点。
学会观察和记录春天的变化。
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春天的迹象:春天的天气变暖,植物开始生长,动物开始活动等。
观察和记录春天的变化: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迹象和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2. 组织学生进行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和材料。
3.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讨论春天的变化和美丽。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欣赏。
第三章:春天的花朵3.1 教案目标:认识和了解春天的花朵。
学会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
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春天的花朵:介绍春天常见的花朵,如樱花、桃花、郁金香等。
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花朵,并描述它们的外貌和特点。
欣赏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以及书籍的主要内容。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进行思考和讨论。
1.3 教学内容:1.3.1 介绍蕾切尔·卡逊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1.3.2 讲解书籍的背景和成书过程;1.3.3 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第二章:自然与生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与生态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书中实例进行讲解。
2.3 教学内容:2.3.1 讲解自然与生态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3.2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3.3 引用书中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章:农药与生物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2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3 教学内容:3.3.1 讲解农药的作用和分类;3.3.2 分析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3.3 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方法。
第四章:人类健康与环境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4.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3 教学内容:4.3.1 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4.3.2 分析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4.3.3 探讨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5.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我国实际案例讲解。
5.3 教学内容:5.3.1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5.3.2 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挑战;5.3.3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第六章:环境伦理与责任6.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
寂静的春天(教案)雷切尔•卡森教学目的: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2.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科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从生活中体会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通过各种媒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审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足可让人类灭亡的危害……早在1989年3月24日,美国的“埃克森•阿尔迪兹”号油船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岛海岸触礁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16条鲸鱼30万只海鸟和5000多头海獭、海豹死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此外,还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们今天迫在眉睫的话题。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引起人们关注环境污染的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作者作品简介: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寂静的春天》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2.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我国清代时期的洪亮吉提出:人们无不愿意做盛世之民,但盛世人口激增,吃的问题、住的问题、穿的问题等无法解决,写作了《治平篇》让皇帝思考这个问题。
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想出好的应付办法,只好不了了之。
英国人马尔萨斯向全世界公布他的人口理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控制人口是必需要做的事,我国的马寅初则在解放初期就正面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当时中央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马寅初自然遭到了彻底批判。
无独有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雷切尔•卡森1962出版《寂静的春天》,结果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
他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
“为什么一个没有结婚的老处女会如此关心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人们思想的前列提出问题的学者,是人类的先知,可是他们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批判。
当然,他们的心血也没有白费。
我国新时期即着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64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
美国人把卡森《寂静的春天》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二、课文内容解读第一部分:①—⑧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①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
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着重介绍漫长的发展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寂静的春天》章节概述及训练第一章《明天的语言》曾经有一个小城镇,城镇周围有许多农场、繁茂的田地,生物在这里和谐共生。
小路边生长着美丽的花花草草,这片郊野正因为各色的鸟儿而名声在外。
人们在这里和谐的生活着。
突然之间一种神秘的疾病席卷而来,牲畜倒下、人群死亡,这里被一种奇异的寂静所笼罩。
这一切都是人类造成的。
上述小镇是作者虚设的,但这个想象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那么是什么使得美国的无数个城镇中春日的声音沉寂下来的呢?第二章《忍耐的义务》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人来不断对环境进行侵扰,使其遭到严重污染。
其中化学药品的危害最大,不亚于辐射危害。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创造出各种化学药品用于毒杀害虫,给周围的许多生物带来了严重影响。
现如今很多化学药品能够很轻易地使基因突变。
大面积播种同种作物,这种种植方式促成了某种昆虫数量的爆发。
然而当今物种的传播主要是因为植物的进口,为了控制昆虫的泛滥,我们还要做到防止物种入侵。
人们对潜在的威胁的认知十分有限。
第三章《死神的灵药》如今化学药品已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大部分生物都受其影响。
二战中诞生的新型化学武器,对人体造成巨大破坏。
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就可能完全使物质的特性改变,从而变成毒药。
人体化学物质的细微变化就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
很多的化学药品、化学药剂都会对人以及周围的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第四章《地表水和地下海》现如今水资源非常珍贵,许多的化学药剂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并且难以分解,甚至会使河中的鱼类染上致命疾病。
这导致化学药剂残留无处不在,这些药剂残留主要通过地下水传播,会在自然中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药剂还会使地表水受到污染,对空中的鸟类也有危害,并且难以处理。
第五章《土壤的王国》土壤在自然中十分重要,有许多的细菌、真菌、螨类以及生物在土壤中生存并作出了贡献。
土壤在自然中不可缺少,但有许许多多的化学药剂对土壤造成严重危害,并且这些药物残留难以分解,会在土壤内存在很多年。
寂静的春天作者简介: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并在那儿度过童年。
美国海洋学家、环境运动先驱。
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
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如《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
这些著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
她作为科学家的荣誉也被攻击,而对手们资助了那些预料会否定她的研究工作的宣传品。
那完全是一场激烈的、有财政保障的反击战,不是对一位政治候选人,而是针对一本书和它的作者。
1907年,出生于美国宾法尼亚州;1929年,毕业于宾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1935年,美国渔业局工作。
导读①:蕾切尔•卡森的经典之作《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文学作品,其独特全新的生态视角、优美与形象的生态书写和厚重深邃的生态思索,给人以哲学的思想启迪和艺术的精神享受。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影响整个世纪的生态著作-《寂静的春天》,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当时DDT挟持着第二次大战时抑止了疫病传染的旋风,又发现对杀虫和使农作物丰收都很有效,因此被化学商界开始大量推广。
然而蕾切尔•卡森不畏权势,向人类提出警讯,告知社会大众DDT杀虫剂是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警告人类如果再不改变,春天将不再鸟语花香,也将毒害人类。
蕾切尔•卡森是以带病之身完成这本书的,在书出版之后许多工商团体也开始攻击她,但她不屈不挠、不畏强权的精神成功证实了DTT的毒性,也推动许多国家立法取消DDT的使用,科学家们也开始重视化学制品的危险性而展开许多研究,世界的方向可说是因这本书而改变。
它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
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是谁有权利作出决定,认为一个无昆虫的世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尽管这样一个世界由于飞鸟耷拉的翅膀而变得黯然无光?这个决定是一个被暂时委以权利的独裁主义者的决定:他是在对于千百万人的忽略中做出这一决定的,对这千百万人来说,大自然的美丽和秩序仍然还具有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深刻的和必不可少的。
在我们的世界上,致癌的化学因素已经通过两种途径建立了自己的掩体放线:第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人们追求更好的、更轻松的生活方式;第二,因为制造和贩卖这样的化学物质已经变成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式中一个可接受的部分。
我们现在正使化学物质充满我们的环境,这些化学物质有能力直接打击染色体,并以精确的方式影响染色体,造成上述情况。
为了得到一个不生芽的土豆或一个没有蚊子的院落,难道我们付出这样的代价不是过高了么?你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
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
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
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
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蕾切尔•卡森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导读②: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引起了作家们的广泛关注,由此生态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生态文学家蕾切尔·卡森1962 年的经典之作《寂静的春天》犹如寂静中的一声呐喊,开启了生态文学繁荣的时代,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思想和文学的革命,使生态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了全球作家大规模创作生态文学的热情。
虽然这部伟大的作品发表已时隔近半个世纪,但是再次阅读并赏析该作品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特全新的生态视角在这部作品中,蕾切尔•卡森摒弃了传统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创新性地运用生态整体主义的独特全新视角来阐释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自然对于平衡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体现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文学往往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将人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做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等等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传统文学忽视了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生存与命运的关注与尊重。
蕾切尔•卡森在作品中所运用的生态整体主义是指在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时,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而是把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作为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
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蕾切尔•卡森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蕾切尔•卡森在作品中着重描述了化学杀虫剂通过地表水、地下河和土壤严重威胁植物、鸟类、鱼类和人类生存的过程,将视线平等地关注每一种生命体的生存,而不仅仅只是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当蕾切尔•卡森发现许多美丽的生命正在消失时便痛心疾首地强调:“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
”为了保护大自然中的生命,蕾切尔•卡森甚至提出,浓厚的意识倾向,并赋予这些色彩词不同的象征意味,这是墨白小说语言的一大亮点。
在允许这些化学药物使用之前,有必要对它们在土壤、水、野生生物和人类自己身上的效果进行调查。
《寂静的春天》颠覆了传统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而是关注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命运,将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人类平等地放在生态系统之中,从生态系统平衡与协调的角度来分析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带来的危害,表达了重要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蕾切尔·卡森与DDT美国农业化学品联合会(NACA)的反对;美国农业部的反对;1963年,美国总统听证会;1972年:美国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1980年:美国政府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1981年:美国发行邮票记念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的传播1972年-1977年间陆续译为中文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环境地质与健康”上登载过1979年,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背景: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所以,你也就不必为本书和它的作者受到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的抵制而感到吃惊。
大多数化工公司企图禁止《寂静的春天)的发行。
当它的片段在《纽约人》中出现时,马上有一群人指责书的作者蕾切尔•卡森是歇斯底里的、极端的。
即使现在,当向那些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人问起此类问题时,你依然能够听见这种谩骂(在1992年的竞选中我被贴上了“臭氧人”的标签,当然,起这个名字不是为了赞扬,而我,则把它作为荣誉的象征,我晓得提出这些问题永远会激发凶猛的——有时是愚蠢的——反抗)。
当这本书开始广为传颁时,反抗的力量曾是很可怕的。
对蕾切尔·卡森的攻击绝对比得上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对达尔文的攻击。
况且,蕾切尔•卡森是一位妇女,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指向了她的性别,把她称作“歇斯底里的”。
《时代)杂志甚至还指责她“煽情”。
她彼当做“大自然的女祭司”而摒弃了,她作为科学家的荣誉也被攻击,而对手们资助了那些预料会否定她的研究工作的宣传品。
那完全是一场激烈的、有财政保障的反击战,不是对一位政治候选人,而是针对一本书和它的作者。
蕾切尔•卡森在论战中具有两个决定性的力量:尊重事实和非凡的个人勇气。
她反复地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段话。
现实已经证明,她的警言是言简意赅的。
她的勇气、她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要动摇那些牢固的、获利颇丰的产业的意愿。
当写作《寂静的春天》的时候,她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
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蕾切尔•卡森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优美与形象的生态书写在《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卡森很少使用科学专业术语,而是用优美与形象的书写方式,将琐碎沉闷的科学调查材料转变成对生态世界栩栩如生的描述。
优美与形象的书写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和生命毫不吝啬的赞美、故事情节嵌入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书写使文本既优美又容易理解,增添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自然美景的描写。
如开篇第一段“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如仙境般的描写将读者带入曾经的农庄美好记忆,并产生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比现在“寂静”的境况使读者心中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在情感上加重了对“死神的特效药”的反感和厌恶。
对美丽生命的细节描写。
如描写米拉米奇河中的鲑鱼,“这些小鱼有着用小棒和鲜艳红色斑点装饰着的灿烂外衣,它们搜寻着、贪婪地吃着在溪水中的各种各样的奇怪小虫”③,突现出了鲑鱼鲜活的生命力和可爱之处。
在描写那些人们喜爱的鸟儿时,“被喷药杀害的鸣禽中有一些鸟儿使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迷恋不舍:黑白鸟、金翅雀、木兰鸟和五月蓬鸟,在五月的森林中啼声回荡的烘鸟,翅膀上闪着火焰般色彩的黑焦鸟、栗色鸟、加拿大鸟和黑喉绿鸟”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各种鸟儿的美丽与活泼,有力地谴责了化学药品使用者,从而激发读者对使用化学药品的愤怒与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