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
- 格式:pdf
- 大小:156.08 KB
- 文档页数:3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蜗牛和含有寄生虫卵的水源而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二、疫情概况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血吸虫病病例约2.5亿人,其中约有10%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地区。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其中尤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疫情最为严重。
三、疫情监测方法1.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和实地调查,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途径、症状表现等数据,以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
2. 环境监测:对潜在的传播媒介——淡水蜗牛和水源进行采样和检测,以评估疫情的传播风险。
3. 血吸虫卵检测:通过对人群粪便样本中血吸虫卵的检测,了解感染率和传播情况。
四、疫情监测结果1. 疫情分布:根据调查和数据分析,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其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感染率最高,约占全球总感染率的80%。
2. 疫情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血吸虫病病例呈下降趋势,这得益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干预和控制措施。
3. 高风险地区:根据监测数据,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仍然是血吸虫病的高风险地区,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措施。
五、疫情分析1. 影响因素:血吸虫病的传播与环境、人口流动、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水源污染、生活条件恶劣、卫生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 危害与影响:血吸虫病会引起患者贫血、肝脏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六、疫情防控策略1. 卫生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卫生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公众的血吸虫病知识普及,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2. 环境改善: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淡水蜗牛的滋生环境,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生活条件。
3. 药物治疗:对感染者进行及时治疗,减少病例的传播风险。
2023年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一、背景与概述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水源中感染虫卵进入人体引起。
在2023年,突发血吸虫病疫情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加快疫情的控制和防止疫情蔓延。
本预案旨在提供指导和规范,明确应急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并制定了应急处置流程和应急资源调配方案。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应急指挥部- 组长:卫生健康部部长- 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成员: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等- 职责:负责统筹协调疫情应急工作,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和防控方案,监督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2. 疫情防控指挥小组- 组长: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人- 副组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成员: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环境保护部门负责人等- 职责:负责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令,组织和协调地方的疫情防控工作,发布疫情信息,采取紧急措施。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责:负责疫情的监测和快速响应,提供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组织疫苗研发和生产,制定防控技术指南。
4.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职责:负责组织和协调地方的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开展病例排查和隔离治疗,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5. 群众组织与宣传部门- 职责:负责向公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供科学的防控建议和指导,组织社区群众参与防控工作。
三、应急措施与防控措施1. 疫情监测与快速响应- 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信息。
- 落实疫情快速响应机制,迅速组织调查疫情原因、扩散情况和病例流行规律。
2. 病例排查与隔离治疗- 加强对疑似病例和感染者的排查和追踪工作,尽快诊断和治疗病例。
- 确诊病例视情况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3. 医疗资源调配与支持- 加强医疗机构资源调配,保证感染者和病例的及时救治。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标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引言概述: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
近年来,血吸虫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流行趋势,对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疫情地区分布情况1.1 目前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的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1.2 在疫情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是血吸虫病高发区域。
1.3 部分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和卫生条件差,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
二、疫情传播途径分析2.1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2.2 人体接触受感染水体后,血吸虫寄生虫会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2.3 饮用未经处理的受污染水源也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途径之一。
三、疫情防控措施建议3.1 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控制措施。
3.2 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水平,减少受感染水源的存在。
3.3 宣传教育居民正确的饮水卫生知识,避免接触受感染水体。
四、疫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4.1 政府部门加大对疫情地区的投入,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4.2 医疗机构提供充足的药物供应,确保感染者及时得到治疗。
4.3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疫情防治,共同努力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
五、未来工作展望5.1 继续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变化。
5.2 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改善的投入,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5.3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结语:本报告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努力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健康。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引起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脑部损害等。
当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来缓解疫情,并迅速控制传播。
下面是一份预案,用于指导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一、应急组织与领导机构1. 应急指挥部:成立由政府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学术机构和社区等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协调疫情控制工作。
2. 领导机构:成立由政府卫生部门牵头的疫情防控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并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的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包括定期对疫情进行调查和报告,以及对疫情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评估。
2. 及时报告:发现疑似病例或疫情集中区域,应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并采取措施进行病例排查和采样检测。
三、疫情控制与防治1. 针对感染源的控制:采取灭螺措施,包括集中灭螺和环境清洁,阻断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同时,加强对受污染水源的治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2. 隔离和筛查感染者: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隔离,并进行全面筛查和检测。
对已确诊病例,采取合理治疗并做好后续随访。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血吸虫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向公众传达正确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污染水源、勤洗手和安全性行为等。
四、医疗救治和资源保障1. 加强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确保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物资储备和设备更新,提高对血吸虫病患者的救治水平。
2. 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组织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突发疫情的应对和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
3. 协调资源投入:卫生部门领导机构协调调配医疗资源,确保疫情防控需要的医疗物资和设备得到及时供应。
五、社区参与与支持1. 加强社区组织和动员: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包括灭螺、清洁和健康教育等活动。
2. 传递信息和支持:向社区居民提供准确、及时的血吸虫病防控信息,并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县疾控中心2024年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工作总结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源。
2024年,我县疾控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工作基础与目标工作基础我县地处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上曾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
近年来,通过持续的防治工作,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已大幅下降。
工作目标2024年的工作目标是全面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实现无本地感染病例。
二、主要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了大规模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了水源地保护,改善了农村饮水卫生条件,减少了污染源。
监测与检测建立了完善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和检测。
病例管理对发现的血吸虫病病例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联防联控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了防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成效发病率显著下降2024年,我县未发现新的血吸虫病感染病例,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饮水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切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群众健康意识增强通过宣传教育,群众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防护意识显著提高。
防治体系更加完善监测、检测、病例管理等防治体系更加完善,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存在问题部分地区环境卫生状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部分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改进措施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持续改善水源地和农村饮水卫生条件。
继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五、2025年工作展望持续推进防治工作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巩固已有成果,防止疫情反弹。
深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加强科研攻关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的科研攻关,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策略。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染料日蚀蠕虫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特殊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的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二、疫情概述根据本次疫情监测数据,截至报告撰写日,全球范围内共有1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血吸虫病疫情。
其中,亚洲地区占比最高,共有6个国家报告了疫情,分别是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非洲地区有3个国家报告了疫情,分别是埃及、尼日利亚和苏丹。
此外,南美洲的巴西也报告了疫情。
三、疫情分析1. 疫情分布根据数据统计,中国是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和东部省份。
在这些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较为严重。
2. 疫情趋势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血吸虫病的疫情在中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得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干预和控制措施,以及公众对于卫生教育的认识提高。
然而,仍需加强对血吸虫病的监测和预防,以确保疫情持续得到控制。
3. 高风险人群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体源(如河流、湖泊等)中的染料日蚀蠕虫感染人体。
因此,那些长期从事农田劳动、接触污水、生活在水边等高风险人群更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对于这些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并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测。
四、预防与控制策略1. 卫生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卫生意识。
重点宣传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以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海报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2. 环境改善改善污染水源和生活环境,减少血吸虫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农田灌溉水源的管理和管理,减少污水对水源的污染。
同时,加大对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地区的环境整治力度,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3. 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对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谨向您汇报本单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我单位一直将血吸虫病防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宣传教育、疫情监测、药物防治、环境改造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宣传教育我们加大了对血吸虫病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包括海报、宣传片、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疫情监测针对我单位的具体情况,我们开展了全面的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 药物防治我们坚持药物防治与其他综合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定期的药物防治工作,保障了居民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引导居民采取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减少感染的可能。
4. 环境改造为了切断血吸虫的传播途径,我们对有关地区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改造,包括改造水源、修建厕所、改善卫生条件等工作,为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群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宣传活动反应不积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2. 疫情监测工作不够精准:我们在疫情监测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3. 环境改造不彻底: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环境改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改造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更多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提高疫情监测水平: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疫情监测的准确性和精准度,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3. 持续推进环境改造:加大对环境改造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设施,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切断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4. 持续推进药物防治:加强对药物防治工作的监管和指导,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生环境得到改造!调整防治策略和对策!根据国家传播阻断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继续实施药物灭螺与工程灭螺相结合#人畜同步化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粪检与血检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控制人畜发病"加强环境改造及工程灭螺"极大地促进疫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针对不同地区实际和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收稿日期%&’’()’()*+$编辑%!!!!!!!!!!!!!!!!!!!!!!!!!!!!!!!!!!!!!!!!!!!!!!!!!秦时君$文章编号%*’’(),,,*-&’’(.’()’/0’)’*1防治经验1湖北省部分县市新报晚期血吸虫病核查报告234567898:;:<;5=654:6>8;?@A7@;B5A9B C89>:9:D8@9898;9:D5B:3;>859:6B8>8598;E3F58G6:78;B5黎明*"魏风华&"陈柳燕&"付学明/$中图分类号%H(/&I&*$文献标识码%J为做好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救治工作"湖北省对部分疫区-县#市#区.&’’+年漏查#漏报-两漏.#新发#复发-两发.的晚血进行了现场核查"借以评估湖北省各地K两漏L#K两发L的诊断符合率"同时对&’’+年已救治晚血病人的转归和死亡病例进行了核查分析!M核查对象湖北省&’’(年新报晚血病例数为*0&0例!本次对松滋#公安#石首#赤壁#武穴#蕲春#团风N个县-市#区.上报的晚血病例进行核查"采用各县-市.核查人员交叉核查方式"分&次进行!第*次核查对象为新报晚血病例数超过/’例的县-市#区."包括松滋N&例#公安*0&例#石首/+例!第&次核查对象为(O&0例的县-市#区."分别包括赤壁*0例#武穴(例#蕲春N例#团风0例!各县-市#区.核查数不少于上报病例的*P/!Q核查内容与方法&I*内容对照R防治血吸虫病国家标准S和R血吸虫病防治手册S中晚血诊断标准各分型"核查是否相符"是否误报#错报"&’’+年已收治的晚血诊断与治疗是否规范"死亡病例死因调查等!&I&方法查阅各县-市#区.新报的晚血病人动态卡"动态卡上记载有受核查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村镇#相片及临床检查资料和临床分型等"采用集中核查为主"个别访问为辅的方式"即当地血防工作人员先将某个乡#镇所有新报晚血病人集中在一起"再由专家组成员逐一进行核查"同时核查组根据动态卡随机抽出某个晚血病人的资料"并依据其详细地址"派专家到其家中进行个别核查"即随机抽样核查!T结果/I*性别#年龄及符合率N个县-市.新报晚血病人//U 例"&次共核查*(0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V年龄最大N N岁"最小*,岁"平均(’W,’岁!核查率为+N W’+X-*(0P //U."超过省里规定的*P/以上!平均符合率为0,W U,X$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血吸虫病防治所-孝感+/&*’’.V&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V/湖北省汉川市血吸虫病防治所-*(+P*(0."其中除松滋0+W*&X-/&P/+.#公安0N W(X-N U P U’.#蕲春U(W N*X-,P N.外"其余县-市.符合率均为*’’W’’X!/I&临床分型*(+例晚血病人中腹水型*+*例"占0*W(,XV巨脾型**例"占N W*+XV结肠增殖型#侏儒型各*例"各占’W,(X!/I/合并症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例"心衰*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例!Y小结与讨论湖北省共有(U个县-市#区.为血吸虫病疫区"流行村潜在晚血&W0万人之多"此次全省新报晚血病例数为*0&0例"分散在全省各地"本次核查首先对部分新报晚血病人/’例以上的县-市#区.进行了核查"核查完后得到该地核查符合率"将该符合率乘以该地新报晚血数"即重新得到该地晚血病例数"即作为&’’(年度该地接受治疗的晚血病人数"如公安县的符合率为0N W(’X-N U P U’.乘以新报晚血数*0&例"等于*U N例"即该县&’’(年可有*U N例晚血病人得到救治"其余(例晚血病人由公安县自行排除!其次对新报(O&0例晚血的疫区也进行了核查"(例以下的由疫区自行核查"同时上报结果!对&’’+年已经治疗过的晚血病人-+U U*例."本次也进行了随机抽样核查"即随机抽取某个病人病历"由当地血防人员带核查小组到他-她.家进行随访"共随访了U0例病人"其中临床治愈者占//W N*X-/’P U0."复发者占,+W’+X-(N P U0."死亡者占&W&(X-&P U0.!省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和省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核查反馈的信息"将已临床治愈者和死亡者名单剔除后"给出湖北省各地的复治率并确认需复治的病例数!但此两种方法确定&’’(年晚血病人数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如能做到核查比例超过半数或更高"则准确度会相应提高!通过核查避免了&’’+年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将慢性血吸虫病当成晚血上报V有的将慢性肠炎当成晚血结肠增殖型上报等"核查中还发现部分县-市#区.将非农业人口晚血患者作为免费救治对象上报"某些县-市#区.结肠增殖型病人既无肠Z线检查结果"亦无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等!$收稿日期%&’’()’,)’0$编辑%沈怡平1’/1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第*N卷第(期[\]^_‘a\]b c d[d^c e d f&’’("g d f I*N"h d I(万方数据。
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实施方案一、监测点设置xx年我省将在17个项目县设立25个省级疫情监测点,且与国家级监测点和小流调点的设置不重叠。
选择中注意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监测点的平衡,其中一层村8个,二层村14个,三层村3个,详细名单见附表1。
二、监测内容及方法1、人群病情监测:(1)每个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抽取6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IHA和KatoKatz片,以备考核复查。
省寄研所负责组织对监测点粪检情况进行复查,每个监测点随机抽样调查10%的粪检涂片,抽样复查符合率低于90%判为不合格,需重新进行粪便检查。
结合监测点疫情情况,对血清免疫学阳性者进行抽样复查考核。
每年年底,对各监测点全年监测工作质量进行年终考核,对成绩显著的予以表彰;对于完成任务不好,工作质量不高的给以通报批评。
五、组织领导与职责省血地办负责全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并安排所需监测经费。
省寄研所负责监测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培训、质量监督、资料汇总和分析总结。
市、县血防主管部门领导本辖区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监测任务的各县血防站负责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县级专业机构要将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常规性的业务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安排技术骨干参与,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确保工作质量。
附表:表一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名单表1 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表2 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急性血吸虫病个案调查表表3 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晚期血吸虫病个案调查表表 4 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个案及检查、治疗情况登记表表5 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耕牛检查、治疗情况登记表表6 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有螺环境处理情况登记表表7 钉螺调查原始记录表表一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名单国标码市名县名乡镇名村名庐山区海会镇五星村九江县马回岭颜家板江洲良种场瑞昌市桂林街道办事处石山永修县虬津鄱坂吴城松门九江市星子县温泉钱胡蛟塘西庙湖口县舜德乡灰山彭泽县芙蓉墩镇太字村共青城江益镇红林都昌县万户西湖高新区昌东镇岭永村南昌县泾口乡山头村蒋巷镇柏岗村南昌市新建县南矶红卫昌邑高周进贤县三里爱国三里新和三里光辉宜春市丰城市隍城镇游家玉山县岩瑞宅前鄱阳县珠湖乡三门村上饶市凰岗镇溪口村余干县禾山乡岭上表1江西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一、一般情况监测点地址:市县(市、区)乡(镇)村自然村地理位置:自然村经度纬度;户数:人口数:常住人口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元主要经济来源:□□□农业=1;畜牧=2;水产=3;外出打工=4;工业=5;林木(花卉)=6;经商=7;其它=8二、疫情情况(一)所属疫区类型1、湖沼□洲垸=1垸内=2汊滩=3洲岛=42、山丘□平坝=1高山=2丘陵=33、水网□水网=1(二)所属疫情类别□一类村=1,二类村=2,三类村=3,四类村=4,五类村=5(三)钉螺分布情况:1、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平方米;2、现有钉螺面积:平方米;3、易感环境钉螺面积:平方米;4、钉螺分布高程:最高米,最低米(四)病情情况1、当年急感人数:人;2、当年新发晚血:人;3、现存晚血:人。
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
了解金湖县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今后的防治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每年春季在重点环境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调查;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金宝航道,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
对流行村居民、渔船民、门诊疑似病人等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片)进行检查。
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3 485.49hm2,新发现有螺条块1个,有螺面积7.80 hm2,解剖钉螺2 180只,未发现感染者;打捞漂浮物2 785㎏,检获海蛳等螺类2 220只,投放稻草帘400块,诱获螺类13 366只,结果均未发现钉螺。
血清学查病17 043人,阳性117人,阳性率0.69%;粪检103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例。
结论2006-2010年,金湖县发现了新的螺情和输入性粪检阳性病患者,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因素增加了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需采
取“钉螺控制与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监测。
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区,北纬32047'~33013',东经118053'~119022',与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北端的宝应县相邻,为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区,199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
其境内的金宝航道和淮河入江水道(新三河)是东线工程的输水河道[2],是向洪泽湖调水的主要干线。
为了解该县“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疫情,以便为制定“十二五”防治规划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6-2010年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钉螺监测
1.1.1 春季查螺监测 每年4月份,开展钉螺调查,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3],开展钉螺调查,框距5~10 m。
调查重点为历史有螺环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及其一级支流、与周边县市螺区水系相通的重点环境。
查出有钉螺分布环境用GPS定位,计算有螺面积、活螺密度,并采用压碎法[3]解剖钉螺,确定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
1.1.2 钉螺扩散监测 每年6~9月份,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金宝航道退水闸段设定监测点,采用网捞法[4]和稻草帘诱螺法[2,4~5],每月进行1次漂浮物和水体钉螺监测。
网捞法监测河段长度为200 m,打捞的漂浮物称重后浸于塑料盒中轻轻揉洗,然后用30目筛过筛,检测计数钉螺。
稻草帘诱螺法在监测河段投入0.1 m2的草帘20块,两岸各10块,间距20 m,每次诱螺7 d,取出后浸于塑料盒中轻轻揉洗,然
后用30目筛过筛,检测计数钉螺。
1.2 传染源监测
1.2.1 居民病情监测 对当年发现钉螺村的居民、原血吸虫病流行村居民,开展整村查病,每村查血吸虫病患者数不少于1 000人。
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6]进行筛查,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片)进行检查。
查出患者用吡喹酮60 mg/㎏予以治疗,血检阳性者用吡喹酮40 mg/㎏予以扩大化疗。
1.2.2 渔船民病情监测 每年6~10月份,在血吸虫病流行季节,对渔民集散地的所有渔民进行查病;在船闸、码头,设立血吸虫病查治点,对过往船只的船民进行查病,方法同上。
1.2.3 门诊病情监测 血防专业机构和各级医院门诊,对发现的疑似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肝脾肿大、粘液血便、不明原因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B超显示血吸虫病肝超图像等)进行长期监测,方法同上。
如确诊为血吸虫病患者,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2.4 统计分析 调查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运用Epi-info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钉螺监测
1.1 春季查螺监测 2006-2010年,累计查螺条块440个,调查面积3 485.49 hm2。
查螺框数228 588框,用工日5 487个。
结果2006-2009年未发现钉螺,2010年在高邮湖上端的施尖滩新发现有螺条块1个,有螺面积7.80 hm2(表1)。
钉螺最高密度16只/框,活螺平均密度1.95只/框,有螺框出现率61.82%。
解剖钉螺2 180只,未发现感染者。
2.1.2 钉螺扩散监测 共打捞漂浮物2 785㎏,检获海蛳等螺类2 220只,未发现钉螺。
投放稻草帘400块,诱获螺类13 366只,未发现钉螺(表2)。
2.2 传染源监测 2006-2010年,对流行村居民、渔船民和门诊患者采用DDIA法累计查病17 043人,结果阳性117人,阳性率0.69%(表3)。
其中当地居民查病15 478人,阳性75人,阳性率0.48%;渔船民查病1 355人,阳性19人,阳性率1.40%;门诊查病210人,阳性23人,阳性率10.95%。
门诊患者血检阳性率高于流行村居民和渔船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5.71,P<0.01;χ2=6
3.50,P<0.01),渔船民血检阳性率又高于流行村居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9,P<0.01)。
粪检103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例。
经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系渔民在外地感染。
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例,扩大化疗112人。
3 讨论
钉螺可通过多种途径输入扩散并在新的环境中生长繁殖[7]。
金湖县2006
-2010年钉螺监测结果显示,在历史螺区未发现螺情,在调水干线河道钉螺扩散监测也未发现钉螺,但在高邮湖畔的施尖滩新发现有螺环境。
调查发现,该地区有使用在长江流域捕鱼的同一渔具、从血吸虫病疫区购进螺蛳喂蟹等情况,加上高邮湖区原本分布着大量的有螺面积[8],这就增加了钉螺输入扩散的风险,这已成为金湖县巩固防治成果的潜在危险因素。
病情监测虽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患者,但在渔民中发现了输入性病例,在仍有钉螺的情况下,血吸虫病重新传播和流行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增加,外源性传染源已是传播阻断地区主要威胁之一,成为这些地区血吸虫病防控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9]。
针对“十一五”(1996-2010年)出现新螺情和输入性病例的疫情特
点,“十二五”期间,金湖县应采取“钉螺控制与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监测和巩固工作,消除主要和潜在的危险因素,防止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巩固防治成果。
螺情监测应以高邮湖区的历史有螺环境和与现有螺区域相邻的重点环境为主,同时要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监测,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防止南水北调东线的血吸虫病蔓延[10]。
病情监测应重点加强对渔船民等流动人口的管理与防治,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监测防控体系,最大限度降低输入性传染源对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构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