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复习重点(广药药学)
- 格式:ppt
- 大小:11.53 MB
- 文档页数:63
生药学复习资料(药学专业)2013-06-19一、填空题1、参考前人记载,根据现代炮制经验,炮制方法大致对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它制法五类,其中水制包括洗、润、漂、泡、淋和水飞。
2、朱砂药材商晶规格通常分为:朱宝砂、镜面砂、豆瓣砂三种。
3、屮草药的贮存屮易发生雷变、虫蛀、变色、泛油等变质现彖,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证中草药的质量和疗效。
4、麻黄的生物碱主耍存在于麻黄的一草质茎髓部5、彩响生药晶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降水量、十壤。
6、动物药全竭性平,味辛,有寿,能熄风镇惊、攻毒散结和通络止痛,英镇痛的活性成分为蝎毒素等。
7、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二杠”每年采收两次, 所得锯茸习惯上称为头茬茸和茬茸。
8、一般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可用70-9(TC迅速干燥,含挥发油的生药一般不超过35°Co9、地黄以产于河南质优。
10、川乌的炮制目的是一降低毒性,何首乌的炮制日的是缓和药性。
11、清炒分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12、菊花的药用部位为I:燥头状花序:丁香的药用部位是丁燥花蕾。
13、进口沉香来源于瑞香科门木香,药用部位是含树脂的木材。
14、斑螫含斑螫素,具抗癌作用。
15、具有“乌金衣”特征的生药是牛黄,具有“蚯蚓头”特征的生药是阴风。
16、蚩查的入药部位是成熟雄体香囊的千燥分泌物,蟾酥的药用部位为耳后腺或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
二、写出下列药材的来源:1、马钱子:马钱科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
2、龙胆龙胆科条叶龙胆、龙服、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3、柴胡:伞形科柴胡、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4、大黄:蓼科掌叶大黄、牌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5、黄连:毛莫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
23.糅质遇 Fe3+ 生成蓝(黑)色或绿(黑)或沉淀川乌 Kedde 试验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气6、厚朴:木兰科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浓缩版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统称为“生药”。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病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有效成分: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包括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
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监控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生药的鉴定:是综合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检测手段,依据国家药典、有关政策法规及有关专著、资料等对生药进行真实性、纯度及品质优良度的评价,最终达到确保生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药鉴定的方法一般包括:来源(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DNA分子标记鉴定。
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烘干法(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生药)、甲苯法(含挥发性成分的生药)、减压干燥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生药)灰分测定:总灰分测定—指生药本身经过灰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的无机成分以及生药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成分总和。
温度500~600℃。
酸不溶灰分测定—指总灰分中加10%盐酸处理,得到不溶于10%盐酸的灰分。
生药性状鉴定包括十个方面:(考十要素)形状:通过肉眼观察药材形状大小:一般药材的大小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色泽:在描述时一般采用复合色,一般把质量好的色泽放在前面,二种色调组成描写的应以后一种色为主,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表面特征:是药材性状特征的主要部分。
质地:质硬,质软;致密,疏松;质重,质轻;粉性,纤维性;角质性,颗粒性断面: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平坦、纤维性、颗粒性、胶丝、裂隙气:闻到的气味,香气,清香,辛浊等味:口尝,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味感,如乌梅,黄连,黄柏,甘草,党参水试:用水浸泡药材,观察水的特征和药材本身的特征以及变化。
火试:有些药材火烧之后,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
生药学知识点总结1、一般采收原则: 根和根茎类;叶类和全草;树皮和根皮;花类;果实和种子;菌、藻、孢粉类;动物类。
2、产地加工——发汗: 是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 加快干燥速度。
【厚朴、杜仲、玄参】生药的变质——泛油: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的表面, 以及某些药材变潮、变色后表面泛出的油样物质。
【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含脂肪油, 当归和肉桂含挥发油, 天门冬、孩儿参和枸杞等含糖质, 这些药材会“泛油”】。
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三级标准: 一级为国家药典标准;二级为部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
各论植物生药1.冬虫夏草:【基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2、【性状】虫体似蚕幼虫、表面棕色、纹络明显、足8对、中间四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呈淡黄白色;头部子座呈褐色、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纤维状类白色;气微腥, 味微苦。
3、【显微】虫体横切面:呈不规则形, 四周为虫体的躯壳, 其上密生长20-40微米的绒毛,躯壳内有大量菌丝, 其间有裂隙。
子座横切面:子囊壳近表面生, 卵圆形至椭圆形, 基部陷于子座内, 中间充满菌丝, 有裂隙。
灵芝: 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主要成分: 灵芝多糖。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4、猪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二者区别】(水试)猪苓浮起来, 茯苓下沉。
绵马贯众: 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分体中柱: 环状维管束细胞内: 间隙腺毛5、海金沙: 海金沙科海金沙干燥城市的孢子。
6、【火试】置火中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 无灰渣残留。
裸子植物胚珠和种子裸露, 没有果实。
麻黄: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状】细长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有细纵棱;体轻质脆易折断;髓部红棕色;气微香, 味涩, 微苦。
【显微】粉末呈淡棕色;气孔哑铃型、下皮维管束;嵌晶纤维、草酸钙晶体。
药学生药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次生代谢产物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产生对植物本身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晶鞘纤维指纤维束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的显微构造。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块根皮部环列的类圆形的异常维管束,其呈“云锦花纹”状。
星点大黄根茎髓部有多数环列或散在呈星点状的异型维管束,习称为“星点”。
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二杠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的花鹿茸习称“二杠茸”过桥黄连根茎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芦头与芦碗人参的根茎较短细,习称为芦头。
人参根茎上交稀疏互排列的凹窝状茎痕,习称为芦碗鸡爪黄连味连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习称“鸡爪黄连”。
钉角附子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有微细纵皱纹,上端具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小支根或支根痕,习称钉角。
朱砂点茅苍术呈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众多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挂甲:质松脆,易分层剥离,断面黄色,有排列紧密的环状层玟,色深浅相间重迭,两层间有时可见小白点。
气清香:味先苦后回甜,放舌上有清凉感,不粘牙,能将舌及唾液染成黄色;其水溶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五、简述题1、采用性状鉴定的方法如何区分松贝、青贝和炉贝。
2、黄连、黄柏粉末显微特征有何异同?答案:相同:都有石细胞鲜黄色和草酸钙方晶不同:黄连:1.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可见层纹,孔沟明显2.韧皮纤维鲜黄色,长梭形或纺锤形,壁厚,可见纹孔;3.木纤维众多,鲜黄色,可见纹孔。
4.鳞叶表皮细胞绿黄或黄棕色,壁微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5.螺纹或孔纹导管;黄柏: 1.石细胞有的分枝,枝端锐尖(川黄柏)或钝尖(关黄柏)。
2.纤维成束,晶鞘纤维周围的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方晶密集。
3.黄色粘液细胞多单个散离,遇水渐膨胀3.黄柏药材分为川黄柏和关黄柏,二者性状鉴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哪一种质量最佳?川黄柏:外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断面深黄色,纤维状,呈片状分层。
引言概述:生药学是研究药用植物发展、资源、利用、生物学性状及药用价值的科学,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生药学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本文就对生药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药学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一、植物的资源利用1.植物的药材部位划分分类原则:药材部位按功能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皮等。
药材部位的药用价值: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药用部位的选择需要结合药材的特点和用途。
2.植物资源的采集和加工采集原则:选择品质良好、适当生长期的植物进行采集;采集时要注意保护生境,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加工方法:包括晒干、炒制、蒸制、煮沸、浸泡等,不同的加工方法有助于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二、药用植物的生物学性状1.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外部形态:包括植物的高度、枝条形状、叶片特征等。
内部结构: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结构特征,对于鉴别和选用药材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照要求:不同的药用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有些植物则喜欢半阴湿的环境。
温度要求: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植物耐寒,有些则耐热。
水分要求:不同的药用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有些喜欢湿润的环境,有些则适应于干燥的环境。
3.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播、授粉和种子发芽等。
无性繁殖:包括茎叶切割、块茎增殖和植物器官再生等。
三、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1.主要化学成分分类生物碱:包括单萜生物碱、二萜生物碱、生物碱混合物等。
鞣质:包括单宁鞣质、黄酮鞣质等。
挥发油:包括芳香族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等。
2.化学成分与药用活性的关系化学成分的作用:不同的化学成分在药用活性上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镇痛、抗炎、抗菌等。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技术等。
四、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1.药用植物的主要药理作用类型镇痛作用:如罂粟壳、夏天麻等。
生药学复习资料绪论概念生药:天然、未加工或简单加工的药材。
生药学:以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生药的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本草著作1.《神农本草经》最早;载药365种;汉代以前,药物知识总结。
分上、中、下三品。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年代: 梁代(502-536年)载药:730种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3、《新修本草》(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
4、《本草拾遗》年代:唐( 741年) 特点:各药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6、《本草纲目》为自然分类的先驱生药的记载大纲:1、名称2、基原(来源)3、植(动)物形态4、采制5、产地6、性状7、显微特征8、化学成分9、理化鉴定10. 检查11、含量测定12、药理作用13、功效14、附注生药拉丁名生药拉丁名的类型:1、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的属名2、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的种加词 3. 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的种名 4.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属名+其他附加词5、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6、矿物类药材一般采用矿物所含化学成分性状鉴定的内容(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
显微鉴别定义: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进行真实性鉴定的方法显微鉴别内容包括:组织鉴定、粉末鉴定、显微化学反应各类药材的显微鉴别要点:1、根类:组织特征,粉末特征2、根茎类:组织构造,粉末特征生药中各类成分黄酮类:盐酸-镁粉反应:醇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及二氢黄酮多呈红-紫红色,黄酮类呈橙色,异黄酮和查耳酮无变化。
蒽醌类:升华性与碱反应:溶于碱呈红、紫红色,加酸后消失。
生物碱类:一般在酸性溶液中进行:碘化铋钾:桔红色或红棕色沉淀,灵敏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检测方法:重金属总量测定: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显色反应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农药残留的主要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GC)生药质量影响因素:1、物种与生药质量。
生药学复习大纲备课讲稿生药学复习大纲生药学习题辅导2011级制药工程专业用各章复习提要,并附练习题,供复习参考。
第一篇总论Ⅰ绪论掌握生药、生药学、中药,草药,道地药材等的概念。
注意明确生药与中药概念的不同。
明确生药学研究内容与任务。
了解生药学的历史,熟悉《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等重要本草著作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生药学的贡献。
了解生药科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1.熟悉常用的生药分类方法(自然分类、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
2.了解生药的记载事项。
第三章生药的鉴定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生药鉴定的意义,明确鉴定生药真实性和质量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
了解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掌握生药鉴定的方法包括: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检定。
熟悉各种鉴定方法所包含的内容。
第四章生药采收、加工与贮存生药采收的原则,方法。
产地加工方法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等。
第五章中药材的炮制了解生药炮制的目的及常用生药的炮制方法。
掌握黄芩、乌头、马钱子生药的炮制对其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第二篇植物类生药一、藻类、菌类、蕨类、裸子植物生药基本内容:藻类、菌类生药的特点;冬虫夏草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化学特征;绵马贯众的来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
裸子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化学特征;麻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黄的来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主要功效;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性状区别。
基本要求:1.掌握藻类、菌类生药的特征、分类和主要化学成分。
2.掌握冬虫夏草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熟悉冬虫夏草混淆品状况。
3.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化学特征4.掌握绵马贯众的来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药理作用及主要功效。
生药学重点最全生药学是药学中的重要分支, 研究植物药材的起源、性状、组成、药效以及提取、纯化和分析等相关内容。
下面将概述生药学的几个重点领域。
一、药用植物的分类和性状特征药用植物按其药材部位分类,分为全草、种子、茎叶、根和果实等。
药材的性状特征如形态、颜色、气味、味道、质地等是进行鉴定和鉴别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药师正确辨认和使用药材。
二、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药用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甾醇类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医药价值,对研究药材的功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用植物的炮制和制剂研究药用植物需要通过炮制和加工制剂才能形成实用的药物。
炮制工艺包括洗净、晒干、炙烤、蒸煮等,能改善药材的质地和稳定性。
制剂研究则是将药材制成丸剂、颗粒剂、浓缩液等形式,更方便携带和使用。
四、药用植物的提取和分离技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是生药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提取过程中,可以使用溶剂、超声波和微波等技术来增加提取效率。
分离技术则包括色谱、电泳和质谱等,能够将复杂的混合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五、药用植物的药效评价和药理研究了解药材的药效和药理作用是合理应用药物的前提。
药效评价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来评估药物的生理和药理效应。
药物药理研究则是深入探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六、药用植物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在临床应用前,药用植物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
对药材的质量控制包括鉴别、纯度、含量测定等,以确保药材的规范化生产。
安全性评价则关注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七、药用植物的合理应用和开发生药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应用和开发药物,以满足人们的临床需求。
药用植物的合理应用包括剂量、给药途径和配伍等方面的考虑。
开发新药物则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分子改造和药理学研究来提高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总结:生药学涉及众多领域,包括药用植物的分类、性状特征、有效成分、炮制和制剂研究、提取和分离技术、药效评价和药理研究、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以及合理应用和开发等。
生药学复习资料: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生物药剂学的复习资料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组织)的过程。
3、生物膜:细胞外表面的质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
生物半衰期: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时间。
4、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5、单纯扩散: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过程。
6、消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7、首过效应: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的作用。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或称生物转化。
9、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0、漏槽状态: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透膜后不断被血液循环、运走,使胃肠道膜两侧始终维持较好的药物浓度差。
11、表观分布容积(V):是假设药物在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单位通常为L或L/kg。
12、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定量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量变特征和变化规律。
13、生物利用度(Bioavalability):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1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15、药物的药效由化学结构、剂型因素、生理因素决定16、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吸收A (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 D (distribution):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由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
虫体似蚕,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褐色,具环纹20~30条;足8对,中部4对明显。
头部生有细长棒球棍状子座,表面黑褐色,具纵皱纹;子座断面淡黄白色。
以四川产量最大。
夏至前后,子座出土而孢子未发散时采挖。
【蕨类植物:最高等的孢子植物,最原始的维管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类植物。
孢子体发达,通常有根、茎、叶的分化;自养性;【绵马贯众: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绵马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斜生,有较多的叶柄残基,孢子囊群着生于叶片背面;根茎呈长倒卵形,略弯曲,表面呈黄棕色,其上密布叶柄残基和膜质鳞片,叶柄残基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外侧为数列厚壁细胞;绵马酸类,驱虫;秋季。
【裸子植物: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一类维管植物,能产生种子并具维管束,故又是种子植物。
【银杏科:落叶大乔木,单叶,扇形,球花单性,雌雄异株。
【银杏叶:呈扇形,具两叉状平行脉;银杏叶有效成分:黄酮类成分、萜类内酯。
平喘,活血化瘀。
【麻黄: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草麻黄:表面淡绿色,有细纵棱;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叶,基部部分合生,上部2裂; 体轻,质脆,中心暗红棕色;气微香;气孔特异,保卫细胞呈电话筒状或哑铃形;表皮纤维布满草酸钙簇晶,形成晶纤维;导管分子斜面相接,接触面具多数穿孔;薄壁细胞中常见红棕色块状物。
【大黄: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掌叶大黄:掌状5~7中裂;唐古特大黄:叶片掌状深裂;味苦,表面黄棕色,髓部宽广,有多数星点;韧皮部有大型黏液腔,星点为外木式维管束,星点的木质部可见特异形状的导管——蛇形导管,形似蛇盘状;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草酸钙簇晶;西北;蒽酮类,泻下,抗菌。
【黄连: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生药学重点知识归纳(一)引言概述:生药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天然药物的来源、性质、成分以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文将对生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学科。
正文内容:一、天然药物的分类1. 植物药物a. 以植物组织作为药材的种类b. 常见植物药物的来源和应用c. 植物药物的提取和纯化方法2. 动物药物a. 常见动物药材的种类和来源b. 动物药材的有效成分及其特点c. 动物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技术3. 矿物药物a. 常见矿物药物的种类和来源b. 矿物药物的成分和特点c. 矿物药物的提取和制剂制备方法4. 微生物药物a. 常见微生物药物的种类和来源b. 微生物药物的提取和发酵制备技术c. 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质量控制5. 群体药物a. 群体药物的定义和特点b. 群体药物的提取和制剂制备方法c. 群体药物的应用和质量控制二、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1. 药材鉴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a. 形态学鉴别b. 解剖学鉴别c. 理化性质鉴别2. 药材质量评价a. 含量测定方法b. 酸价和过氧化值测定方法c. 杂质检查与控制3. 药材的保存与贮藏a. 适宜的贮藏条件b. 防止虫蛀、霉变和品质降低的措施c. 药材贮藏后的质量评价方法4. 药材的加工和制剂制备a. 药材加工的目的和方法b. 药材制剂的分类c. 药材制剂制备的一般步骤和要求5. 药材的质量控制a. 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原则b. 药材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指标c. 药材质量控制的质量标准与检查三、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1. 主要活性成分的分类和特点a. 生物碱类b. 酚酸类c. 黄酮类2. 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技术a. 溶剂浸提法b. 萃取分离法c. 层析法和色谱法3. 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和应用a. 生物碱类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b. 酚酸类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c. 黄酮类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4. 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a. 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b. 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评价方法c. 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5. 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a.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参数b. 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点c. 活性成分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四、药物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1. 药物毒性的分类和机制a. 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b. 药物毒性的主要机制2. 药物毒性评价的方法与指标a. 动物毒性试验方法b. 细胞毒性评价方法c. 人体毒性评价方法3. 药物安全性评价与质量标准a.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和要求b.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流程c.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质量标准与监控4. 药物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方法a. 副作用的分类和特点b. 预防副作用的方法与措施c. 处理副作用的原则和方法5.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和意义a. 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安全性b.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风险c. 提高药物的疗效与临床应用五、天然药物的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1. 药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 天然药物的药效评价研究内容b. 药效评价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c. 药效评价的参数和指标2. 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a. 常见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b. 天然药物的疗效评价方法c. 天然药物在特定病症中的应用3. 天然药物的合理使用与风险评估a. 合理使用天然药物的原则与方法b. 天然药物的潜在风险与安全性评估c. 天然药物的临床用药指导与建议4. 天然药物的市场开发与质量控制a. 天然药物的市场前景和利润预测b. 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c. 天然药物的市场监管与安全保障5. 天然药物的潜力与发展趋势a. 天然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b. 天然药物的新型应用与产业化趋势c. 天然药物的未来发展挑战和机遇总结:本文从天然药物的分类、药材鉴别与质量评价、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药物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以及天然药物的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等五个大点阐述了生药学的重点知识。
《生药学》复习题每章节复习资料生药学名词解释总汇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就是药材,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料)药之意,实为经过简单产地加工而未精炼的天然药物商品药材。
3.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4.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5.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6.地道药材(P6):指特定产地所产的优质高产药材。
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7.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8.变色(P10):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9.泛油(P10):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0.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1.原植物鉴定(P39):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2.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检查药材的外观性状,从而鉴定生药的一种方法。
13.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14.显微鉴定(P41):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物.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生药拉丁名组成:来自动植物学名的词/词组+药用部位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疗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材。
有效成分: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包括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
包括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
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分52卷,列为16部,共载药1892种,方11096条。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糖类的鉴别方法:(1)Fehling 试验:试剂:Fehling试液(碱性酒石酸酮试液甲、乙,临用时等量混合) 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 C6H12O6+Cu(OH)2→C6H12O7+Cu2O↓检测化合物类型:还原性糖类,非还原性多糖需水解后呈阳性反应;(2)糠醛(酚醛缩合)反应,Molish反应是糖的检识反应,也是苷类的检识反应。
特征:糖或苷类遇浓硫酸/α—萘酚试剂将呈紫色环于界面上. 反应机理:在浓硫酸作用下,苷分子中糖内部脱水成糠醛衍生物,与酚类试剂缩合形成有色物。
皂苷类的鉴别方法:1、泡沫试验取生药粉末1g,加水10ml,煮沸10min后过滤,滤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如产生持久性泡沫(15min以上)为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