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49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诊疗规范【概述】化脓性脑膜炎也称细菌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化脓性细菌所致的软脑膜、蛛网膜、脑脊液及脑室的急性炎症反应,是婴幼儿时期较为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
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
(一)病原菌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新生儿化脑的常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B 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婴幼儿多为B型溶血性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以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多见。
B型噬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于春、秋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缺乏明显的季节特点。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脑组织表而、脑池及蛛网膜下腔、脊髓表面可见炎性渗出物。
病变极期伴有浅表皮层肿胀,脑实质受累,病程的第2-3周,可见软脑膜纤维化。
细菌侵及脉络丛或室管膜可见脑室炎。
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脑梗死。
常见脑水肿和颅压高,重者甚至脑疝。
感染至脑膜炎一般经过以下四个过程:①上呼吸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菌感染;②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入血(即菌血症或败血症);③致病菌经血循环波及脑膜;④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症病变。
少数可经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鼻窦炎、中耳炎、皮毛窦感染、颅底骨折或脑脊膜膨出继发感染等。
【临床表现】(一)起病与病程1.急骤起病,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暴发型,迅速出现休克、皮肤紫癜或瘀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症候,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急性起病,多数化脑的起病方式,常见于流感杆菌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可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普通型。
3.隐匿起病: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化脑,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体温不升、呼吸节律不整、心率减慢、拒乳、黄疸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前囟张力增高,易延误诊治。
(二)非特异性全身症候常见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出血或紫癜等。
小婴儿化脑早期可出现易激惹、烦躁哭闹、眼神呆滞等。
(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1.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
急性脑膜炎【导读】急性脑膜炎其实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起病急、病势凶猛、变化迅速。
发病前1~2天内,与上呼吸道炎的症状相似,全身不适,咽痛,头痛,甚至高热等。
由于宝宝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期间宝宝的身体状况,了解、预防、治疗急性脑膜炎。
急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从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到70多岁的老年人均可受感染,而以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流脑主要发生在冬未春初,尤其是2~4月份。
原因是此期气候多变,日夜的气温变化相差很大,人们的鼻咽部抵抗力弱,病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加上天寒地冻,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病菌借咳嗽飞沫传播,更增加传染机会。
病菌进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人体与病菌斗争的谁胜水负。
如果人体健康,有免疫力,则不发病。
如体弱免疫力不足,病菌在人体的进程为开始停留在鼻咽部,继而进入血液,以后到达脑膜。
急性脑膜炎的原因实际上,急性脑膜炎也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的病因都不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急性脑膜炎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治愈急性脑膜炎。
1、细菌性脑膜炎是因某种细菌传染造成。
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美国大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
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
一些研究指出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子发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2、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
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3、病毒性脑膜炎可由几种病毒引起,包括几种与腹泻有关的病毒,其中之一可能是被大田鼠等咬后感染。
4、隐球菌性脑膜炎:还可由真菌引起。
最为常见的一种是隐球菌,可在鸽子类中找到。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疗一、选择题1、3岁小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单选题]*A、大肠埃希菌B、铜绿假单胞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脑膜炎奈瑟菌E、流感嗜血杆菌寸答案解析:多种细菌均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3个月~4岁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5岁以上患儿以脑膜炎奈瑟菌或肺炎链球菌为主。
2、下列哪一项不属千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单选题]*A、多呈暴发性B、颈项强直C、颅内压增高D、克氏征E、预激综合征寸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颅压增高表现:剧烈头痛、呕吐等;@脑膜剌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插及偏瘫;@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淤斑。
3、化脓性脑膜炎的最常见并发症是()[单选题]*A、脑积水B、脑脓肿C、硬脑膜下积液寸D、偏瘫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有:@硬脑膜下积液:其发生率可高达85%~90%@脑室管膜炎:主要发生在治疗被延误的婴儿;@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脑积水;@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从上述发生率角度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硬脑膜下积液,故选C。
4、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脑沓液改变是()[单选题]*A、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增高B、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正常C、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增高D、细胞数正常、蛋白增高、糖下降E、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下降寸答案解析:脑音液检查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习1000/mm3,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常有明显降低,蛋白显著增高,故选E。
5、患儿女,3岁。
因化脓性脑膜炎入住ICU。
儿科学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为胎儿期,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婴儿期: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进入青春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中学学龄期。
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生长发育: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及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完善和功能成熟,是质和量的变化。
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头围:经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闭合。
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检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人工喂养:以配方奶粉或其他代乳品完全替代母乳的方法,称为人工喂养。
分离性焦虑: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适中体温:是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儿科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第一章测试1.关于青春期的特点,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答案:生殖系统发育是最主要的特点。
2.关于婴儿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答案:保健重点是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3.关于围产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答案:围产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
;此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收到威胁的重要时期。
;我国定义为从妊娠28周到出生后第7天。
;围产期死亡率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4.关于小儿各个发育阶段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答案:情绪反应的方式和类型。
;对疾病的反应。
;各种器官的功能。
;对各种疾病的免疫能力。
5.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很多,其中以成人剂量折算方法最常用。
()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关于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答案:内分泌疾病常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生殖系统发育,对神经系统影响很小。
2.胎儿在宫内发育中受到遗传、宫内环境的影响,会影响胎儿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影响甚微。
()答案:错3.早产儿体格生长评估一般身长矫正至40月龄,头围矫正至24月龄,体重矫正至18月龄。
()答案:错4.最基本和常用的儿童体格生长指标是以下哪项?()答案:身高;体重5.对以下四幅生长曲线图描述正确的是()答案:生长速度减慢,生长下降,生长速度正常,生长停滞第三章测试1.拉婴儿双手使其由仰卧位变为坐位,看其头部是否与躯干保持同一平面。
此检查为()答案:牵拉反射2.使婴儿骨盆固定于床面,髓关节屈曲使大腿紧贴胸腹部,然后使膝尽量伸直,测胭窝角度,不同月龄小儿胭窝角正常范围不同,角度过小,说明肌张力便低,角度过大,则肌张力偏高()答案:错3.下列属于筛查性测试方法的是()答案:瑞文智力测验(CRT);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图片词汇测试(PPVT)4.关于疫苗接种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可局部热敷,防止继发感染。
儿童脑膜炎的常见病症状和治疗方法脑膜炎是指脑脊液和脑膜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它可以分为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两种类型。
其中,儿童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的重要感染性疾病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儿童脑膜炎的常见病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常见病症状儿童脑膜炎的症状通常会在感染后2-3天出现,并且会逐渐加重。
下面是儿童脑膜炎常见的病症状:1. 高热:儿童脑膜炎患者往往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并持续较长时间。
2. 头痛:儿童脑膜炎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疼痛感常常集中在前额和枕部。
3. 全身不适:儿童脑膜炎患者会出现全身疲乏、乏力、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
4. 呕吐和恶心:儿童脑膜炎的患者也常常会伴随呕吐和恶心的感觉。
5. 颈部僵直:这是儿童脑膜炎的一个重要表现,患者在躺下时会出现无法完全将下巴贴近胸部的现象。
6. 光过敏:许多儿童脑膜炎的患者对光线会有过敏反应,甚至会感到眼睛疼痛。
二、治疗方法1. 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对于细菌性脑膜炎引起的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医生会根据细菌的类型和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常见的选择包括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等。
在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对症处理,如降温、解热、止吐等。
2.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病毒性脑膜炎通常没有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法,因为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是自限性的,即病程会在一定时间内自行缓解。
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处理上,如控制体温、补充高能量、多饮水、休息、补充维生素等。
3. 对症治疗:除了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外,儿童脑膜炎患者还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出现高热的患者,需要进行降温措施,如使用退烧药物、温水擦浴等。
对于头痛和颈部僵直的患者,可以给予止痛药和肌肉松弛剂。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提供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营养。
4. 康复护理:对于儿童脑膜炎的康复护理十分重要。
康复护理包括加强营养、提供充足的休息、进行适当的体力锻炼等。
此外,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对患者进行语言和运动功能等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和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
TNF—α和IL—1β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观察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在本院治疗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2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23例的血清,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对象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
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 < 0.05)。
结论血清TNF-α与IL-1β的检测可以用于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诊断。
标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即化脓性脑膜炎,由化脓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威胁生命的疾病。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大多有典型症状,但是临床上经常能遇到疑似病例,例如婴幼儿发病常不伴有典型症状和体征,而出现易激或嗜睡。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作为一种内源性致热原,它能够促使发热,引起细胞凋亡(通过诱使产生IL-1和IL-6)引发败血症,引起恶病体质,引发炎症,阻止肿瘤发生和病毒复制。
IL-1β为一种致炎细胞因子,广泛参与了人体组织破坏、水肿形成等多种病理损伤过程。
本文拟通过检测脑膜炎患儿血清中TNF-α与IL-1β的水平,评估TNF-α、IL-1β及联合检测在脑膜炎患儿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27 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短暂性发热、头痛、呕吐17例,烦躁、嗜睡7 例,并意识障碍3 例。
选择23例同期入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
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 版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
1.2 血清TNF-α及IL-1β的检测收集外周静脉血5 mL。
采血后需来回轻晃抗凝管,让血液与管壁的抗凝剂充分接触,动作轻柔以防溶血,通过2次离心获得无细胞血清,即以1 600 r/min 离心10 min,将上层血清转移至Ep管,再以15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层血清于Ep管,-80 ℃冻存备用。
1.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2.人工喂养:四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取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马乳等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3.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5.胎粪吸入综合症(M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6.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8.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也称新生儿硬肿症,系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9.胃炎:是指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或胃壁炎性病变.10.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俗称感冒.12.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合称为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14.肾病综合症(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尿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症。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制订,2004年发表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辅以地塞米松治疗有何意义?某些怀疑或证实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应考虑辅以地塞米松治疗。
其早期依据来源于动物感染模型,试验表明细菌性脑膜炎发病过程中,蛛网膜下腔的炎症反应是导致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炎症反应的减弱可有效改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病理生理学改变,例如通过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血流减少、脑血管炎以及神经损害等。
在这些试验基础上,开展了许多临床试验来评估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辅以地塞米松治疗的有效性。
试验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1.不是所有试验都有安慰剂对照;2.应用了不同的抗菌药(有些不适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3.地塞米松与第一剂抗菌药给药间隔不同;4.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
为慎重起见,根据患者年龄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
新生儿仅1篇已发表的试验评估了地塞米松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作用。
这个随机的(但不是安慰剂对照的)试验对象是52例足月新生儿,在应用第一剂抗菌药物前10~15分钟给予地塞米松。
治疗组死亡率为22%,对照组为28%(P=0.87)。
在以后的2年随访检查中,地塞米松治疗组出现中枢后遗症为30%,对照组为39%。
这项研究规模小且说服力不足。
目前,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否应用地塞米松的资料尚不充分。
(C-Ⅰ)婴幼儿评估地塞米松治疗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疗效的临床试验有15篇发表。
其中3篇是回顾性研究。
其余的为随机前瞻性实验,除1例外都是安慰剂对照的。
一项应用META分析法的临床研究分析了1988~1996年间发表的研究文章,研究认为,在抗菌治疗开始前或同时给予地塞米松(0.15mg/kg,q6h,2~4d),对小儿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有肯定疗效,对小儿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能有效。
突出疗效是保护患者的听力。
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减少听力损害。
而对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地塞米松早期应用仅提示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听力严重丧失。
二、生长发育1.生长growth:指随年龄的增加,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
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变。
2.发育development:是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变化。
四、儿科疾病整治原则3.脱水dehydration:由于水的摄入量不足和丢失过多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脱水时除水分丢失外同时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4.液体疗法:是通过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来纠正体液容量及成分的紊乱,以保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五、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导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特征为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全身各脏器不同程度的功能低下以及新陈代谢失常。
其临床上如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者称为消瘦型;如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水肿者称为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消瘦-水肿型。
6.体质指数BMI:指体重和身高平方的比值,是评价肥胖的一种指标。
7.体重低下underweight: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体重低下。
8.生长迟缓stunting: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生长迟缓。
9.消瘦wasting: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消瘦。
10.单纯性肥胖:儿童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11.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的患者由于脂肪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的运动,使肺通气不足,呼吸浅快,气急,发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12.佝偻病: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造成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见于小于2岁的儿童。
典型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生长板和骨质矿化不全,表现为生长板变宽和长骨的远端周长增大,在腕踝部扩大以及关节软骨处呈串珠样隆起,软化的骨干受重力作用和肌肉牵拉出现畸形1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中钙离子降低,而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多见于六月以下小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