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总结及规律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化学十条反应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化学反应规律的十条基本规律;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及特点;2. 化学反应规律的十条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 运用化学反应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板书等教学辅助工具;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引言(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概念;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化学反应的特点(1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
三、化学反应规律的十条基本规律(30分钟)1. 解释反应物的质量守恒定律;2. 解释能量守恒定律;3. 解释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4. 解释速率与温度的关系;5. 解释速率与浓度的关系;6. 解释速率与压力的关系;7. 解释速率与表面积的关系;8. 解释速率与催化剂的关系;9. 解释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10.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几个化学反应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化学反应规律解决相关问题;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班上展示解决方案。
五、小结及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十条基本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反应规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化学教案认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了解反应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单一置换反应、双重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和合成反应的定义、反应方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应用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教学准备:教科书、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张包含不同化学反应类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2.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反应概念,并提问:“你能从这张图片中分辨出哪些化学反应类型?”Step 2 学习新课1.老师向学生介绍并解释不同化学反应类型的定义和反应方程。
a.单一置换反应:AB+C→AC+Bb.双重置换反应:AB+CD→AD+CBc.分解反应:AB→A+Bd.合成反应:A+B→AB2.老师通过实际例子和反应方程的演示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所学化学反应类型给出三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并绘制出对应的反应方程。
4.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小组的成果,加深对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理解。
Step 3 实验操作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的总结。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
Step 4 小结1.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强化学生对各类型特点和区别的认识。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化学反应类型的总结表格,包含定义、反应方程和特点。
Step 5 作业布置1.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化学反应类型,整理常见的化学反应题目,并解答其中的问题。
2.学生完成作业后,与同桌互相检查、讨论,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Step 6 提升拓展1.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化学反应类型的拓展知识,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并解释其定义和反应方程。
初中化学8个反应现象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区分8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化学反应的现象,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样的反应。
2.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8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双离子反应、沉淀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2. 讲解每种反应现象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实验中如何观察和判断这些反应。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8种不同的反应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反应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和体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总结8种不同的反应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1. 出示反应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各种反应类型,巩固和复习所学的知识。
2. 针对学生对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8种反应现象的特点和实例,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 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成果。
教学结束。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
)。
初中三年级化学教案:认识化合反应的基本规律认识化合反应的基本规律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而化合反应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初中三年级的化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化合反应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不同种类、不同条件下的化合反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初中三年级化学教案:认识化合反应的基本规律。
一、认识化合反应(段落标题)1.1 化合反应概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物质间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为化合反应。
在化合反应中,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互相作用并生成新的物质。
例如,在氧气和石碱石灰石之间进行氧气灭蚊剂实验时,两者经过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1.2 化合反应产品与操作符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使用特定符号来表示参与化合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产物。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每个底片过程所需的物质及它们的产物。
根据国际规定,我们使用箭头符号(→)将反应前后所需物质和产物进行连接。
例如:氧气 + 石碱石灰石→ 二氧化碳 + 水。
1.3 化合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合反应中通常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根据能量变化的不同,可以将化合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类型。
吸热反应是指在化合过程中吸收了外界热源,而放热反应则是指在该过程中释放了热能。
这对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能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识基本规律(段落标题)2.1 反应物质与生成物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类型和条件下的化合反应中,学生需要了解如何通过已知信息来确定最终产品。
一般来说,当我们需要快速确定某种替代性或补充性相关性时,可以通过查找整个表格或图表而非全文检索以提高搜索效果。
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与锌片发生反应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参考相关资料得知,产生的物质应为铜。
此外,还需要解释反应过程中锌和硫酸铜之间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
2.2 影响化合反应速度的因素学生还需要了解并研究化合反应速度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完整总结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类型、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等内容。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反应进行完整的总结。
首先,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到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原子和离子重新排列,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原有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并消失的物质,产物是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
其次,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几种类型。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过程。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被另一种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所取代。
例如,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原子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例如,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第三,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产物形成的速度。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物质的粒度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会使反应速率增加,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的分子运动速度。
浓度的增加会使反应速率增加,因为反应物的更高浓度会增加碰撞的机会。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加快反应速率但本身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物质的粒度和表面积的增加也会增加反应速率,因为反应物的更大表面积会有更多的接触面。
第四,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下前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称为化学平衡。
在化学平衡条件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并不意味着反应停止。
化学平衡条件受到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会使平衡向反向移动,温度的降低会使平衡向正向移动。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归类总结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一、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一变多,公式:A+B →AB 。
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 金属与氧气反应,如:铜与氧气反应:2Cu+O 2 2CuO ,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镁条在空气中燃烧:2Mg+O 2 2MgO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 Fe 3O 4,现象: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2. 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如:红磷燃烧:4P+5O 2 2P 2O 5,现象:生成大量白烟(不是白雾)。
木炭燃烧:C+O 2 CO 2(O 2充足)、2C+O 2 2CO (O 2不足),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没有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的气体硫磺燃烧:S+O 2 SO 2,现象: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燃烧匙内硫为液态。
硫为淡黄色固体)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 2+O 2 2H 2O ,发出淡蓝色火焰。
3.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 2+H 2O ===H 2CO 3,(可用紫色石蕊证明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SO 2+H 2O ===H 2SO 3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SO 3+H 2O ===H 2SO 44. 金属氧化物+水→可溶性碱...., 如: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 2O ===Ca(OH)2,(此反应是放热反应) 氧化钠与水反应:Na 2O+H 2O ===2NaOH氧化铜能与水反应吗?氧化铜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5. 其它,如:CO 燃烧:2CO+O 2 2CO 2(发出蓝色火焰,此反应放热,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CO 2→CO :CO 2+C2CO(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此反应中C 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CO 2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二、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2种或2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中学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归纳及规律一、化合反应1、金属单质或非金属单质与氧的化合。
活泼性强的金属易与氧化合,反之难化合。
如:K、Na、Ca常温与O2化合迅速,Ag、Pt、Al加热也不与O2反应。
氧化性显著的非金属一般难或不与O2化合,还原性强些的非金属容易与O2化合。
如:Cl2、Br2、I2不与O2化合,N2与O2难反应,P、C与O2可燃烧,变价元素与O2在不同条件下常形成不同价态的化合物,Fe与O2加热形成Fe2O3,燃烧形成Fe3O4。
2、酸性化合物与碱性化合物的化合。
两者相对的酸、碱性相差越大,则越易化合。
如:CaO与SO3易化合,Ca与SiO2需高温才能化合,CO2与CuO、Al2O3不反应,NH3与H2SiO3难或不反应、与HCl易反应。
3、氧化物的水化。
少数碱性氧化物,如K—Mg的氧化物反应生成碱,两性氧化物与水均无反应,酸性氧化物大部分与水反应,SiO2例外。
二、分解反应1、氧化物分解。
活泼金属氧化物一般加热不分解,不活泼金属氧化物一般加热分解,如Ag2O、CaO;活泼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不稳定,不活泼非金属氧化物常难以热分解,如P2O5、SiO2。
2、气态氢化物的热分解。
一般强非金属气态氢化物难分解,弱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较易分解。
3、含氧酸的分解。
多数含氧酸能分解成酸性氧化物和水,但H3PO4可视为加热不分解。
4、盐的分解。
铵盐一般热分解成氨和酸。
强氧化性不稳定酸的铵盐热分解复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性含氧酸盐对应酸酐挥发难分解,碳酸盐多数热分解,但K2CO3、Na2CO3例外,而硝酸盐全分解。
活泼金属硝酸盐热分解为亚硝酸盐和O2,中等活泼的分解为NO2、O2与金属氧化物,很不活泼金属硝酸盐热分解出NO2、O2和金属单质。
其它盐如KClO3、KMnO4、AgBr等受热也分解。
三、复分解反应1、酸性氧化物跟碱的反应。
但不溶性氧化物与碱一般需加热,如NaOH与SiO2。
碱与过量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酸式盐。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知识点梳理与一、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的过程。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它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化学反应的特征1.反应物消失: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它们在反应中消失,转变成新物质。
2.生成物产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3.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守恒:在封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4.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与数目都不会发生改变。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1.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2.分解反应:一个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3.单一置换反应:一个元素与一个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
4.双重置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之间相互置换得到两个新的化合物。
四、化学反应的条件1.反应物质接触:反应物质必须接触才能发生反应。
2.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压力:对于气体反应而言,增加压力有助于提高反应速率。
4.浓度: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5.催化剂: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
6.光照:有些反应需要光照才能进行,称为光化学反应。
五、化学反应的方程式1.化学反应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2.反应物在反应式的左边,生成物在反应式的右边,反应条件写在箭头上。
3.反应式必须符合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
六、化学反应的速率1.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变化量的大小。
2.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反应速率=反应物浓度变化量/反应时间。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七、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2.平衡常数K:K=[生成物的浓度乘积]/[反应物的浓度乘积],K越大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K越小表示反应物浓度较高。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等。
八、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热效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的现象。
2.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反应物的内能减小,生成物的内能减小。
初中化学的化学反应知识点梳理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原有物质结构被打破,新的物质结构被建立。
在初中化学中,化学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反应类型、反应的速率、反应的平衡等方面。
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点的梳理:1.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过程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单质反应:由一个单质生成另一种单质的反应,例如2H2+O2=2H2O。
(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多种原子组合在一起生成化合物的反应,例如Ca+Cl2=CaCl2(3)分解反应: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的反应,例如CaCO3=CaO+CO2(4)置换反应:一个金属取代了另一个金属离子,或一个非金属取代了另一个非金属离子的反应,例如Fe+CuCl2=FeCl2+Cu。
(5)双替反应:两种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发生置换的反应,例如AgNO3+NaCl=AgCl+NaNO32.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产物)的数量,反应速率快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通常通过反应物浓度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来表示。
反应速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平均动能,使分子更容易发生碰撞,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3.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有时会达到平衡态,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平衡态是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均衡状态。
在平衡态下,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但反应仍在进行,只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没有显著的变化。
平衡常数(Kc)是描述平衡体系中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参数。
对于一般类型的反应,平衡常数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乘积的比值来表示。
4.化学反应的催化:催化是指通过引入一种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但催化剂本身不参与反应,反应结束后可以重复使用。
初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的化学反应知识点。
化学反应是物质间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下面,将对初中化学反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并发生变化的物质称为反应物,产生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反应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公式称为反应式。
反应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边,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边。
3. 反应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和反应方向的因素称为反应条件,例如温度、压力、溶液浓度等。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1.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物质合成一个新的物质的反应称为合成反应。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式为2H2 + O2 → 2H2O。
2.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化学式为2H2O2 → 2H2O + O2。
3. 单一置换反应:一个单质取代化合物中的一个原子或原离子的反应称为单一置换反应。
例如,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二氧化硫,化学式为Fe + H2SO4 → FeSO4 + S + H2O。
4. 双置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离子交换位置的反应称为双置换反应。
例如,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式为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5. 还原与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氧或得到氢的反应,氧化反应则是指物质得到氧或失去氢的反应。
例如,2Na + Cl2 → 2NaCl是一种氧化反应。
三、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称为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与碰撞频率、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2. 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效应。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吸热反应则吸收热量。
3. 催化剂: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但本身不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化学初中多种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3.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预测产物,并进行相关计算
4.了解反应速率、平衡反应等概念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加热反应等
3.反应方程式的表示和分析
4.反应速率和平衡反应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反应类型判断和产物预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2.讲解: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以及反应方程式的表示和分析方法
3.实验:设计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反应过程
4.练习:提供一些相关反应方程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反应类型判断和产物预测
5.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讲、互动和实验操作等方面
2.作业表现: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检查他们对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和类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
1.教材:准备好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实验器材: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化学药品
3.多媒体设备:可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七、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表现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2.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和提出建议
以上为化学初中多种反应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本教案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知识总结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化学反应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以及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掌握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知识,以便加深理解和掌握。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征1.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的物质反应生成一个新物质。
例如:2H₂ + O₂ →2H₂O。
2.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物质。
例如:2H₂O → 2H₂ + O₂。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过程,氧化剂得到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例如:2Mg + O₂ → 2MgO。
4.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如:HCl + NaOH → NaCl +H₂O。
5. 双替换反应:两个化合物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位置。
例如:AgNO₃ + NaCl → AgCl + NaNO₃。
6.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热能。
例如:C₃H₈ + 5O₂ → 3CO₂ + 4H₂O。
三、化学反应的表示和计算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摩尔(mol)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利用摩尔质量,可以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摩尔量相互转换。
2. 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反应方程式中,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可以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各种物质的质量和摩尔量。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有些反应吸收能量,称为吸热反应;有些反应放出能量,称为放热反应。
2. 化学能: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是引起化学反应的基本能量来源。
3. 燃烧行为: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热能,称为燃烧反应。
燃烧的条件包括供应充足的氧气、点燃温度和着火点。
初中所有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现象总结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化学反应的主要现象等方面。
下面给出了初中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的总结,供参考。
一、化学反应类型及反应现象1.酸碱中和反应-一般式:酸+碱→盐+水-反应现象:产生气泡、放热、产生溶液颜色变化、溶液呈中性等。
2.钙、铝、锌与酸反应:-一般式:金属+酸→相应的盐+氢气-反应现象:产生气泡、放热、金属逐渐消失等。
3.金属与氧气反应-一般式: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反应现象:放热、金属燃烧,产生灰白色或彩色物质。
4.金属与酸反应-一般式:金属+酸→相应的盐+氢气-反应现象:产生气泡、放热、金属逐渐消失等。
5.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一般式: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反应现象:放热、发生灼烧等。
6.钠与水反应-一般式:钠+水→碱+氢气-反应现象:氢气燃烧、放热、钠在水中剧烈活动等。
7.铜与酸反应-一般式:铜+酸→相应的盐+氢气-反应现象:产生气泡、放热、铜逐渐消失等。
8.化学电池反应-反应现象:产生电流、电解质溶液中金属片上产生气泡等。
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在化学方程式的编写中,要考虑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反应物和生成物必须符合电荷守恒定律;3.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应平衡;4.方程式两侧的原子总数应相等。
三、一些重要实验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1.硫酸和钙碳酸反应-方程式:硫酸+钙碳酸→盐+二氧化硫+水+二氧化碳-反应现象:产生气泡、溶液发热、颜色变化等。
2.铜与硫酸反应-方程式:铜+硫酸→铜硫酸+二氧化硫+水-反应现象:铜逐渐消失、发生气泡等。
3.碳酸氢钠分解反应-方程式:碳酸氢钠→碳酸钠+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现象:放热、产生气泡等。
4.铁和硫的反应-方程式:铁+硫→硫化铁-反应现象:放热、产生灰黑色沉淀等。
5.碘溶液和淀粉反应-方程式:碘溶液+淀粉→蓝黑色反应物-反应现象:溶液颜色变化、产生蓝黑色反应物等。
初中化学九大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3. 能够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
4. 能够分析并预测某些化学反应的产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2. 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3. 化学反应的描述和解释;
4. 化学反应的产物预测。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化学反应的分类
4. 化学反应的描述和解释
5. 化学反应的产物预测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验分析
2. 互动式探讨
3. 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学习:讲解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3. 实验:进行几个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讨论和解释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的描述和解释规律
5. 练习:进行一些化学反应产物预测的题目练习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材和习题册
七、作业:
1. 完成化学反应产物预测的习题
2. 总结实验操作技巧和观察方法
八、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评价
2. 课堂讨论表现评价
九、拓展延伸:
1. 参观实验室,了解更多化学反应实验
2. 进行更多化学反应的产物预测练习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九大反应教案的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
愿学生在这样有趣的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化学反应类型与规律总结剖析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它在化学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化学反应可分为若干类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和剖析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规律。
一、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与碱之间产生水和盐的反应。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一定比例的水和盐。
酸碱反应的一般方程式为:酸+碱→盐+水。
酸碱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常常产生大量热量,可用于热水器等加热设备。
2.酸碱反应的过程中常常会有颜色的变化,可用于酸碱指示剂的检测。
3.酸碱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二、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互相转移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1.氧化还原反应常常伴随着电子的转移,因此是一种电化学反应。
2.氧化剂是指能够从其他物质那里接受电子的物质,而还原剂则是释放电子的物质。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数会发生变化。
三、酸化反应酸化反应是指酸与普通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有酸性的物质。
酸化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1.酸化反应可以由酸与金属、酸与氢气等多种反应形式构成。
2.酸化反应的结果通常是产生可溶于水的盐与水。
3.酸化反应的速率与酸的浓度、反应物浓度等因素有关。
四、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物质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的反应。
1.水解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常发生在大分子化合物的降解中。
2.水解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pH值等因素有关。
3.水解反应可分为酸性水解、碱性水解和中性水解等多种形式。
五、还原反应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转移给其他物质,并使其原子氧化数减小的反应。
还原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1.还原反应常常伴随着电子的传递,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形式。
2.在还原反应中,发生还原的物质被称为还原剂,它能够释放电子给氧化剂。
3.还原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溶液中其他物质的存在等因素有关。
氢(H) 氦(He) 锂(Li) 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 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 氩(Ar) 钾(K)钙(Ca)6、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按顺序背诵:质子数从1~20的元素符号和名称: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钾钙7、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层的为2)的结构。
(1)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3)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6)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8=元素的化合价8、一些化学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钾 K+1 氯 Cl±1、+5、+7钠 Na +1 氧 O -2 银 Ag +1 硫 S -2、+4、+6 钙 Ca +2 碳 C +2、+4 镁 Mg +2 硅 Si +4钡 Ba +2 氮 N +2、±3、+4、+5铜 Cu +1、+2 磷 P ±3、+5 铁 Fe +2、+3 氢 根 OH --1 铝 Al +3硝酸根 NO 3- -1 锰 Mn +2、+4、+6、+7硫酸根 SO 42 - -2 锌 Zn +2 碳酸根 CO 32 - -2 氢 H +1 铵根 NH 4+ +1 氟F-1碳酸氢根HCO 3--1BaCl 2 + H 2SO 4 == BaSO 4↓ + 2HCl④盐跟盐反应生成另两种新盐。
初中的化学反应知识点归纳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中阶段的化学反应知识点较为基础,主要包括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基本反应规律等内容。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反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
它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组成。
1.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并发生变化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物质。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反应箭头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
2. 反应条件:化学反应常常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进行,如温度、压力、光照等。
在化学方程式上方的箭头上方往往会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1.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反应物合并生成一个生成物的反应。
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2H₂ + O₂ → 2H₂O2. 分解反应:一个反应物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生成物的反应。
例如,二氧化锌分解成氧气和锌:2ZnO → 2Zn + O₂3. 置换反应:一个元素置换反应物中的另一个元素形成新的生成物。
例如,铜与银离子反应的置换反应:Cu + 2AgNO₃ → Cu(NO₃)₂ + 2Ag4. 还原反应:含氧化剂的物质与还原剂反应,产生生成物的过程。
例如,单质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4Fe + 3O₂ → 2Fe₂O₃三、基本反应规律化学反应有一些基本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反应过程。
1. 能量守恒: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质量守恒: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总量保持不变,即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3.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度。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保持恒定。
初中化学教案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规律初中化学教案: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规律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变化过程,而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速度和生成速度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深入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规律,对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规律,并配以相应的实验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实践,以加强对这些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机理,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实验目的: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的特点。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酸(如盐酸)、碱(如氢氧化钠)、酸碱指示剂(如酚酞)和试管。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酸,并加几滴酚酞指示剂。
3. 逐滴加入碱,观察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变化。
4. 记录生成的产物以及化学方程式。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意义。
2. 分组讨论,由学生自主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并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化学方程式,并帮助学生理解反应过程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机理。
学生自主实践: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选择不同种类的酸和碱,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记录化学方程式,并思考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平衡现象。
二、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而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规律以及应用。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金属(如铜、铁)、盐酸、硫酸、锌粉和试管。
2. 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3. 逐滴加入盐酸或者硫酸,观察试管中的现象并记录。
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总结及规律一、基础知识(一)化学反应类型1、按照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 可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①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
例如:2Na + Cl2点燃2NaCl 3Fe + 2O2点燃Fe3O4②非金属跟非金属的化合反应。
例如:4P + 5O2点燃2P2O5H2 + Cl2点燃2HCl③某些碱性氧化物跟水的化合反应。
例如:CaO + H2O == Ca(OH)2Na2O + H2O == 2NaOH ④某些酸性氧化物跟水的化合反应。
例如:CO2 + H2O == H2CO3SO3 + H2O == H2SO4⑤酸性氧化物跟碱性氧化物的化合反应。
例如:SiO2 + CaO 高温CaSiO3MgO + SO3 == MgSO4⑥多种物质之间的化合反应。
例如:2Cu + O2 + CO2 + H2O == Cu2(OH)2CO3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①某些氧化物的分解反应。
例如:2H2O 通电2H2↑+ O2↑2HgO∆2Hg + O2↑②某些含氧酸的分解反应。
例如:H2CO3 == H2O + CO2↑2HClO 光照2HCl + O2↑(次氯酸)③难溶性碱的分解反应。
例如:Cu(OH)2∆CuO + H2O 2Fe(OH)3∆Fe2O3 + 3H2O④某些含氧酸盐的分解反应。
例如:CaCO3高温CaO + CO2↑2KMnO4∆K2MnO4 + MnO2 + O2↑(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 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①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例如:Zn + 2HCl == ZnCl2 + H2↑Fe + H2SO4(稀) == FeSO4 + H2↑②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例如:Fe + CuSO4 == Fe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2③不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
例如:H2 + CuO ∆Cu + H2O C + 2CuO高温2Cu + CO2↑(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 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主要是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某些金属氧化物跟酸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酸跟碱的中和反应。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 2KOH == K2SO4 + 2H2O可见, 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②碱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例如:2NaOH + CuSO 4 == Cu(OH)2↓ + Na 2SO 4 3KOH + FeCl 3 == Fe(OH)3↓ + 3KCl ③酸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例如:BaCl 2 + H 2SO 4 == BaSO 4↓ + 2HCl④盐跟盐反应生成另两种新盐。
例如:AgNO 3 + NaCl == AgCl ↓+ NaNO 3 BaCl 2 + Na 2SO 4 == BaSO 4↓ + 2NaCl ⑤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如: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CaO + 2HCl == CaCl 2 + H 2O 在判断某个反应属于哪种反应类型时, 应注意以下两点:(1)不是所有的无机化学反应都可以归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如下列反应就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2H 2S + 3O 2点燃2H 2O + 2SO 2 CuO + CO∆Cu + CO 2(2)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全面分析某个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例如:3CO + Fe 2O 3高温2Fe + 3CO 2 若只看到生成物中一种是单质, 另一种是化合物, 而忽略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 就会误认为是置换反应。
2、在初中按照反应中物质有无得氧、失氧, 可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氧化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也叫被氧化。
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也叫被还原。
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在反应中被还原。
还原剂:在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在反应中被氧化。
现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 分析如下: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有其局限性, 对于没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 又如何去认识呢?我们还是用H 2还原CuO 的反应来加以分析。
CuO Cu 20+−→−−−还原反应, 铜元素化合价降低。
H H O 0212氧化反应−→−−−+, 氢元素化合价升高。
因此, 在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 叫氧化还原反应。
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 该物质是还原剂。
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 该物质是氧化剂。
③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有一种物质被氧化, 同时必定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必定同时在同一个反应中发生。
(2)非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得氧、失氧变化的反应, 也就是元素化合价没有升高、降低的反应, 叫非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CaO + H2O == Ca(OH)2Ca(HCO3)2CaCO3↓+ H2O + CO2↑3、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1)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肯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般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4)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般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二)化学反应规律为了便于掌握有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规律, 一定要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 可归纳成下图来表示。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①~④和⑤~⑧是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⑨~是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
为便于掌握各有关反应的前提条件和发生条件, 将上述18种反应分别叙述如下:①金属+ 氧气→金属氧化物除Ag、Pt、Au外的金属, 一般都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 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容易, 反应就越剧烈。
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 水→可溶性碱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K2O、Na2O、BaO都能跟水反应。
Ca(OH)2微溶于水, 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
其余的碱性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③碱→盐由碱转化成盐的途径有三个:碱+ 酸性氧化物→盐+ 水碱+ 酸→盐+ 水碱+ 某些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④碱→碱性氧化物+ 水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 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
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 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⑤非金属+ 氧气→非金属氧化物除F2、Cl2、Br2、I2外的非金属, 一般都可直接与O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⑥酸性氧化物+ 水→含氧酸除不溶性的SiO2外,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⑦酸→盐由酸转化成盐的途径有四个:某些金属+ 某些酸→盐+ 氢气酸+ 碱性氧化物→盐+ 水酸+ 碱→盐+ 水酸+ 某些盐→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⑧酸→酸性氧化物+ 水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⑨金属+ 非金属→无氧酸盐此处的非金属H2、O2除外。
当金属越活泼, 非金属也越活泼时, 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⑩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强酸(H2SO4、HNO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 其余的需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碱性氧化物+ 酸→盐+ 水强酸(H2SO4、HNO3、HCl)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 弱酸(H2CO3、H2S等)只能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酸性氧化物+ 碱→盐+ 水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 但SiO2与NaOH固体(或KOH固体)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反应。
酸+ 碱→盐+ 水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 同时生成物中必须有难溶物或容易挥发的碱(NH3·H2O)。
酸+ 盐→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酸和盐反应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 在现阶段应掌握以下几点:这里所说的酸和盐的反应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与盐才能发生反应。
如果反应物中的盐是难溶物, 那么生成物必须都是可溶的, 否则反应将不能继续进行。
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CO2时, 只能选用盐酸而不能用硫酸, 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掌握弱酸盐(如Na2CO3、CaCO3)跟强酸HCl、H2SO4、HNO3的反应, 和生成BaSO4、AgCl的反应。
盐+ 盐→另两种盐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必须都能溶于水, 若生成物中有一种是难溶性的盐时, 则反应可以进行。
金属+ 盐→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排在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金属+ 酸→盐+ 氢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从酸溶液中把氢置换出来。
这里的酸主要是指盐酸和稀硫酸。
浓硫酸和硝酸因有强氧化性, 跟金属反应时不会生成氢气, 而是生成盐、水和其它气体。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提纲第1章生命的世界1.生物家族包括原生生物、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2.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常见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条河、一个校园、一座城市一棵桃树、一群鱼等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4.生物的特征应激性:如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滴糖水会招来蚂蚁、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吃话梅分泌唾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生长: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繁殖:如蜻蜓点水、母鸡下蛋、孔雀开屏、植物开花结果新陈代谢(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植物光合作用、落叶、运动后出汗、呼吸、排尿等5、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同种生物间的关系:互助(如“企鹅喂食、蚂蚁共同搬运食物)、斗争(如梅花鹿求偶争斗)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互惠互利(如:海葵和蟹、白蚁和鞭毛虫、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捕食(如:兔子吃草、狮子捕食斑马)、寄生(如:蛔虫和人)、竞争(如:水稻和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6、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保护色(如:蜥蜴和北极熊的体色)、警戒色(如:毒箭蛙、胡蜂、夹竹桃)7、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鸟类有适于飞翔的翅膀、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8、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