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基础第1章第部分网络工程设计基础
- 格式:pptx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20
《网络工程设计系统集成》课程教学大纲(第3版)课程名称: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考核方式:笔试+实验学时: 68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 32 学时(仅供参考)一、课程教学目的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是一门面向实践的理论与技术课程。
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是根据用户组网需求,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网络系统结构、功能和应用等进行分析,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整合用户原有资源,提出系统性组合的解决方案;并按照方案对系统性组合的各个部件或子系统进行综合组织,使之成为一个经济、高效和整体化的网络系统。
因此,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网络设计方法、综合布线设计、数据中心机房设计,高速局域网与系统集成,园区网路由与系统集成,WLAN及有线无线一体化,服务器技术与系统集成,IPv6技术与系统集成,政务云计算技术及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网络测试与维护等内容等方面,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能够按照用户网络需求和设计方法,撰写中小型网络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设备安装、调试,将网络中的多种软、硬件集成为整体系统。
二、课程教学要求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课程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的能力。
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发展。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的概念与特征,了解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2)能够依据网络组建需求,综合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对网络系统结构、要素、功能和应用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实施和最优管理的目的。
(3)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网络布线技术、数据中心技术、高速局域网技术、IPv4/IPv6路由技术、服务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完成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设备集成、技术集成及应用集成工程。
初步形成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的能力,能适应现代网络技术及系统集成的演进变化。
第一章网络系统集成概述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人们从来没有想现在一样如此依赖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种网络软、硬件种类繁多,发展也非常快,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应有的价值,最大程度地保持系统的畅通和稳定,就是我们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所要解决的问题。
1.1 网络系统集成1.1.1 网络系统集成概述 将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及人机环境,根据应用要求,依据一定的规范进行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各种软、硬件的作用,实现最佳效果。
它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现代图形显示技术,实现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信息传输与播放多种业务功能。
1.1.2 网络系统集成的体系框架由于计算机网络集成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
因而比较复杂,特别是大型网络系统。
从技术上说,因为会涉及到很多不同厂商,不同标准的计算机设备,协议和软件,也会涉及到异质和异构网络的互连问题。
从管理上来说,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实际需求,管理思想也千差万别。
所以,计算机网络设计者一定要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体系框架。
下图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一般体系框架图1-1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一般体系框架1.1.3 网络系统集成的工作内容设计人员分析用户的需求,依据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三个层面进行方案设计,所设计的方案由专家和客户进行论证,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方案论证通过后得到解决方案,依据方案进行工程施工,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如果验收过程中发现错误则再纠正错误给出解决方案,再实施,直到测试通过。
最后为保证系统可靠、安全,高效地运行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必要的服务。
1.2 网络互联设备1.2.1 网卡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也叫网络适配器,是连接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设备。
网卡插在计算机或服务器扩展槽中,通过网络线(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与网络交换数据、共享资源。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材》第 3 版第一章《信息化发展》的详细知识点总结如下一:信息与信息化基础●信息基础:o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能量及其属性的标示的集合,是确定性的增加。
1948 年,数学家香农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bit)。
o信息的特征:⏹客观性: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主观信息需转化成客观信息。
⏹普遍性:物质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
⏹无限性:一是无限的事物产生无限的信息,信息总量无限;二是具体事物或有限事物集合能产生的信息也可能是无限的。
⏹动态性:信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相对性:不同认识主体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可能不同。
⏹依附性:信息必然由客观事物产生,且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
⏹变换性:通过处理可实现信息的变换或转换,使其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以适应特定需要。
⏹传递性:在时间上的传递是存储,在空间上的传递是转移或扩散。
⏹层次性:客观世界分层次,反映它的信息也分层次。
⏹系统性:信息可形成集合,构成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信息系统。
⏹转化性:信息能转化为物质或能量。
o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和安全性等。
不同应用场合对信息质量属性的侧重面不同。
o信息的传输模型:信息传输通过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传输模型包括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编码器(终端机的发送部分)、译码器(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以及噪声(可理解为干扰)。
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有效性和可靠性。
o信息系统基础:o系统及其特性: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可嵌套性等特性。
o信息系统的突出特性:开放性、脆弱性、健壮性。
o信息系统的类型:按照数据环境可分为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按照组织的管理活动级别可分为战略级、战术级、操作级和事务级信息系统。
第一章网络工程设计概述1.网络工程的定义是什么?3.如果将所有网络工程都可看成一个问题的循环解决过程,它们可包含哪4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请说明这些阶段的主要任务。
5.简述系统集成的定义。
试市讨论系统集成主要有哪些好处?6.简述网络工程系统工程的步骤及其主要工作。
第二章网络工程设计基础5.因特网具有哪几个层次?局域网、接入网和广域网各对应于哪些层次?在哪个层次通常会使用哪种节点与链路?6.二层交换具有哪些技术特点?适用于什么场合?7.简述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与联系。
为什么交换机具有增加总带宽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否有特定的应用场合?8.简述碰撞域和广播域的概念。
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域是不同的?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域是相同的?17.简述三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为什么说它是具有选路功能的交换机?25.试根据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按照IEEE 802.3 标准,千兆以太网和10千兆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分别只有10m和1m,但它们却能够用于企业网甚至城域网环境中?第三章配置以太网交换机1.配置交换机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Console线命令行方式 B.Console线菜单方式 C.TelnetD. Aux方式远程拨入E. Web方式2.交换机采用哪些方式来保存当前运行的配置参数?()A. writeB. copy run starC. write memoryD. sw >3.二层交换机不具备的提示符有()A. sw( config-if )#B. sw( config-vlan )#C. sw(config-router)#D. sw >4.要查看交换机保存在Flash内的配置信息,应使用命令()A. show running-codfigB. show starting-configC. show configureD. show config. text5.S2126交换机的管理VLAN号是()A.0B.1C.256D.10246.如果设备物理没有问题,但通过控制台端口不能正常登录交换机,可能的原因是()A.越级终端端口速率设置为9600 B.超级终端端口速率为57600C.配置线缆的线序为568B-568B D.没有正确连接到COM端口上7.IEEE制定实现Tag VLAN使用的标准是()A.IEEE 802.1W B.IEEE 802.3AD C.IEEE 802.1Q D.IEEE 802.1X8. IEEE 802.1Q的Tag加在数据帧首部的()A.头部B.中部C.尾部D.头部和尾部9.S216G交换机使用()将端口设置为干道VLAN模式。
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实训报告目录第一部分、网络基础实验 (2)实验一、用双绞线制作网线 (2)实验二、常用网络命令使用 (9)实验三、IP地址划分及DHCP协议的设置及实用程序的使用 (15)实验四、Web站点的创建与管理 (19)实验五、启用Inernet信息服务器(IIS) (25)实验六项目一、FTP服务器的创建与管理 (29)实验六项目二、域名服务器(DNS)的设置及管理 (34)实验七、组建对等网 (38)实验八项目一、局域网的所有用户通过一台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t (41)实验八项目二、简单交换式以太网组建 (46)第二部分: (48)项目一、网络系统设计与综合布线设计(网络拓扑图在附录1) (48)第三部分 (52)项目一、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52)任务1:交换机命令行各种操作模式及切换 (54)任务2:交换机命令行界面基本功能 (57)任务3:全局配置模式基本功能 (58)任务4:端口配置模式基本功能 (59)任务5:查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60)任务6:保存与删除交换机的配置信息 (62)项目二网络隔离 (65)任务1:单交换机上创建多个VLAN段 (67)任务2:实现单交换机上多个VLAN的隔离 (68)任务3:跨交换机进行VLAN配置 (69)任务4:查看交换机的系统和VLAN配置信息 (70)任务5:设置同一VLAN两台PC的隔离 (71)任务6:删除VLAN (72)第四部分: (74)项目一、路由器基本配置与管理 (74)任务1:路由器命令行各种操作模式及切换 (76)任务2:配置路由器的主机及接口参数 (78)任务3:配置路由器密码 (79)任务4:查看路由器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80)任务5:保存与删除路由器配置信息 (81)附录1:第二部分、网络拓扑图 (82)第一部分、网络基础实验实验一、用双绞线制作网线一、实验目的1、认识和熟练应用网线制作的专用工具。
第一章系统集成是在系统“体系、秩序、规律和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整合用户原有资源,提出系统性组合的解决方案;并按照方案对系统性组合的各个部件或子系统进行综合组织,使之成为一个经济、高效和整体化的系统。
网络系统集成是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将网络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产品和技术,系统性地集合在一起,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较高性价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系统集成的层面:1. 网络软硬件产品的集成2. 网络技术的集成3. 网络应用的集成网络系统集成的内容需求分析、技术方案设计、产品选型、网络工程经费预算、综合布线系统与网络工程施工、软件平台配置、网络系统测试、应用软件开发(可选项)、网络技术支持、网络应用和技术培训、网络工程验收。
网络系统集成的步骤:TCP/IP协议集:网卡、光纤、交换机、MLS交换机分别工作在OSI的那一层?网线,集线器----物理层网卡,网桥,交换机-----数据链路路由器, MLS交换机----网络层(这题答案可能有错误)第二章项目的概念及特点:项目是一种被承办的,旨在创造某种独特产品或服务的临时性努力特点:目的性;生命周期;独特性;客户;临时性和开放性;冲突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项目管理3个要素:目标、成本、进度。
网络工程监理最重要的内容“四控、三管、一协调”: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变更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与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协调项目管理的三个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管理内容: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集成管理。
项目管理概念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网络系统质量因素定义:网络项目质量控制方法:(1)工程化方法(2)阶段性冻结与改动控制(3)里程碑式审查与版本控制。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高频考点(按章节)第一章信息化知识考点1信息的传输模型:(1)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2)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
(3)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4)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
(5)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6)噪声: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淹没导致传输失败。
编码器: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译码器: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关联真题:考题1、在信息传输模型中,()属于译码器。
A、压缩编码器B、量化器C、调解器D、TCP/IP网络真题来源:2019年上半年上午综合知识第1题参考答案:C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高频考点考点2信息的质量属性:(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关联真题: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高频考点考点3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的性。
定义一个系统、组成一个系统或者抽象出一个系统,都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的,目标性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2)可嵌套性。
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系统之间也能够耦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
(3)稳定性。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受规则的约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秩序应是可以预见的:系统的状态以及演化路径有限并能被预测;系统的功能发生作用导致的后果也是可以预估的。
(4)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的可访问性。
第一章★★★★★★★★★★★★★★★★★★★★★★★★★★★★★★★★★★★★1.网络工程的定义是什么?▶▶▶答:(1) 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网络系统的设计、建造和维护的过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网络系统中。
(2) 对(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2.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工作可以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了解用户的需求与投资规模(2)合理选择各种网络设备和软件产品(3)设计集成方案(4)开发应用(5)安装调试3.如果将所有网络工程都看成一个问题的循环解决过程,他们包含哪4个截然不同的阶段?(1)用户需求分析:明确用户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换为商业和技术目标(2)逻辑网络设计:充分考虑设备的限制,在设计方案经济性时效性的基础上有一定前瞻(3)物理网络设计:选择相应设备的型号,并设计网络的环境(4)测试:对网络协议布线系统等作全面测试,看是否满足设计目标4. 详细描述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模型。
为何将该模型称为网络设计的系统集成模型?该模型具有哪些优点?为何要在实际工作中大量使用该模型?▶▶▶答:■由于在物理网络设计阶段,网络设计者通常是采用系统集成方法来设计实现网络的,因此将该模型称为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模型。
■优点:把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放在第一位,可以避免从一开始就陷入错误中,同时逻辑目标设计和物理设计可以在全面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随着信息收集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然后螺旋式地深入到需求和规范的细节中去。
缺点:(1)用户常常难以给出所有的网络应用需求,而该模型却需要得到所有需求,这使得该模型在项目开始阶段存在不确定性(2)网络系统的性能一直到项目开发的后期才能实现,如果发现错误,后果可能是灾难的(3)开发者的工作常常被不必要地延误,该模型线性特性会导致阻塞状态■它提供一个模版,使得设计分析编码测试和维护方法可以在读模版的指导下展开。
由于网络设计可选择的网络设备的类型和型号优先以及用户的需求可以分类,因此设计出来的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有成功设计的网络系统范例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