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结构网络
- 格式:docx
- 大小:59.49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图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化合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或者 x a ry 18-=………………………………………③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1.81.9生物组织中相关物质的鉴定水、CO 2、O 2、酒精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非极性分子) ATP ) ATP )4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和不同点1、具有双层膜结构2、进行能量转换3、含遗传物质——DNA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5、决定细胞质遗传6、内含核糖体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染色体数目的确定:染色体形态可分为单线型和双线型(如右图),当染色体复制完成后,就有单线型变为双线型,无论哪一种形态,染色体的数目都等于着丝点的个数。
只要数清着丝点的个数,染色体的个数就知道了。
注:+ 表示有影响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G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1.221.23衰老细胞的特点1.24细胞的死亡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阻碍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扁平梭形球形成纤维细胞癌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篇1一、指导思想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重点讲解和练习能够拿分的知识点。
二、学科目标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好二轮专题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
三轮作好模拟训练,增加高考经验,争取__年取得优异成绩。
三、具体措施1、备课中对每节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材料的选择,怎样呈现给学生要进行充分研究。
教学中要及时反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改进和修正教学方案。
教师要多作题,多参考资料。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课堂效率。
2、认真搞好练习和试卷讲评,每次训练测试全批全改,分数登记入册。
有练必改,有考必评,练考必讲。
引导学生去分析每一个问题及原因。
考后及时巩固。
3、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5年高考试卷。
总结高考经验,指导好复习4、二轮专题复习时间3月13日至4月30日,共分12个专题。
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
强化学科用语、规范用语。
三轮复习时间5月1日至30日,这段时间主要是查漏补缺,全面巩固,综合训练,深化知识,加强学生应考能力。
四轮复习5月30日至6月3日,进入考前知识再现阶段。
主要是回归基础和课本,教师答疑解惑,增强应考信心。
5、教师广泛搜集资料,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习题进行练习,每练必改,每考必评。
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收到更大效果。
6、认真做好辅优工作,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引导,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参加高考。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进入高三,满满的都是复习,在高三复习中掌握一手生物知识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搞撒生物一轮复习的效率。
为了高中三年级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如下: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人→ 人口→ 社区→ 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操作步骤:聚焦光→ 低倍物镜观察→ 移动视野中心(哪一侧移动)→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核有无核膜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 真核细胞:它有核膜和染色体,如酵母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和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理论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万。
细胞理论的建立揭示了细胞与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探索、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 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③主要元素:c、h、o、n、p、s④ 基本要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在生物体(如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鲜重中,最丰富的化合物是水,干重中最丰富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可与费林试剂反应形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成橙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被碘染成蓝色;蛋白质与缩二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飞麟试剂必须立即制备和使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入a液,然后加入B液)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图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或者 x a ry 183-=…………………………………………③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1、具有双层膜结构2、进行能量转换3、含遗传物质——DNA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5、决定细胞质遗传6、内含核糖体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8、能自我分裂增殖水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亲脂小分子高浓度——→低浓度不消耗细胞能量(ATP)离子、不亲脂小分子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蛋白运载消耗细胞能量(ATP)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含量为2a。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注:+表示有影响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1.17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G 2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1.211.22癌细胞的特点1.23衰老细胞的特点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 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阻碍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扁平梭形 球形成纤维细胞癌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一知识点第1章走进细胞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原核细胞: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硝化细菌4真核细胞:[水绵-绿藻/伞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蛔虫]6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视野亮)→移动视野中央(偏左移左)→高倍物镜观察(视野暗):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7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第二节:蛋白质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节: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 H 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 (如磷脂)。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神经调节”知识梳理整理人:汪国平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知识梳理(1):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3):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4):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外周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梳理(1):脑神经:是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外周神经,共12对。
它们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在这12对脑神经中,有的是感觉神经;有的是运动神经。
(2):脊神经:由脊髓发出的成对神经。
人体共有31对。
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在这31对脑神经中,有的是感觉神经;有的是运动神经。
3:内脏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梳理支配内脏的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种神经所构成的整体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另外也称植物性神经系统。
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一部分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4:自主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梳理(1)组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作用特点:不受意志控制、双重支配(每个器官同时收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拮抗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一般是相互拮抗的。
(3)实例分析:情景一: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现状:瞳孔扩张、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肠胃蠕动减弱和消化腺分泌活动减弱。
情景二: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现状:瞳孔收缩、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但肠胃蠕动加强和消化腺分泌活动加强。
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的相关知识梳理(1):结构:一个神经元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树突:数量多,长度短,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轴突:数量少、长度长,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2):神经元类型: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中的神经元)(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2: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一)1.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汗液等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例如:泪液)、白细胞(例如:伤口化脓)2.胞内酶(例如:呼吸酶)组织酶(例如: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是协同作用4.肾上腺素是蛋白质5.低血糖:40~60mg正常:80~0mgdL高血糖:130mgdL尿糖160mgdL~180mgdL6.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有3层作用⑴使效应T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⑵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⑶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7.酿脓链球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8.HIV潜伏期10年9.三碳植物和四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10.C4植物光反应在叶肉细胞中进行H进入围管束鞘细胞中,叶肉细胞CO2固定形成C4,C4被运入维管束鞘细胞形成CO2生成C3后变成糖类物质1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典型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的综合应用12.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运输方式⑴主动运输⑵自有扩散13.动物有丝分裂时细胞中含有4个中心粒14.染色体除了含有DNA外还含有少量的RNA15.蛋白质和DNA在加热时都会变性而当温度恢复常温时DNA恢复活性而蛋白质不恢复活性16.离体的组织培养成完整的植株⑴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型⑵这种技术可用于培养新品种快速繁殖及植物的脱毒⑶属于细胞工程应用领域之一⑷利用这种技术将花粉粒培育成植株的方式17.将豆科植物的种子沾上与该豆科植物相适应的根瘤菌这显然有利于该作物的结瘤固氮18.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具有定向性化学递质需要穿过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9.遗传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0.中枢神经不包含神经中枢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二)1.高尔基体功能:加工分装蛋白质2.植物的组织培养VS动物个体培养3.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出现性状分离不出现性状分离比4.限制性内切酶大多数在微生物中DNA连接酶连接磷酸二脂键5.质粒的复制在宿主细胞内(包括自身细胞内)6.mRNA→一条DNA单链→双链DNA分子蛋白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单链DNA→双链DNA7.单克隆抗体是抗体(单一性强灵敏度高)8.厌氧型:链球菌严格厌氧型:甲烷杆菌兼性厌氧型:酵母菌9.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10.植物培养时加入:蔗糖生长素有机添加物动物培养时加入:葡萄糖11灭活的病毒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12.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两次筛选,筛选杂交瘤细胞,筛选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13.细胞壁决定细菌的致病性14.根瘤菌固氮的场所是细胞膜15.放线菌产生抗生素,而青霉素多产生于真核生物16.利用选择培养基可筛选:酵母菌、青霉菌——运用的试剂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运用的试剂是高浓度氯化钠大肠杆菌——运用的试剂是依红美兰17.研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用液体培养基18.PH改变膜的稳定性(膜的带电情况)和酶的活性19.发酵工程内容⑴选育⑵培养基的配置:①目地要明确②营养药协调③PH要适宜⑶灭菌⑷扩大培养⑸接种20.发酵产品的分离和提纯⑴过滤和沉淀(菌体)⑵蒸馏萃取离子交换(代谢产物)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三)1.一种高等植物的细胞在不同新陈代谢状态下会发生变化的是哪些选项?⑴液泡大小√吸水失水⑵中心体数目某高等植物无此结构⑶细胞质流动速度√代表新陈代谢强度⑷自由水结合水√代表新陈代谢强度2.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3.HIV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病毒RNA→DNA→蛋白质RNA→DNA→HIV病毒RNA→RNA4.流感、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5.自身免疫病、过敏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6.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使大脑皮层,感受器是下丘脑7.骨骼肌产热可形成ATP8.人体内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说明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是有条件的,且转化程度有差异。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整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适用于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的种群。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5)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计算公式: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数学公式和曲线图两种表现形式。
1.种群的"J"形增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