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传记阅读3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突破即学即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2) 传记阅读自学案三步阅读突破传记阅读(建议用时约30分钟)图解三步阅读法,抓传记关键信息高考传记命题主要有3大方面: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这三大方面即是阅读的三大思维主线。
考场时间紧,全面透彻地把握传记不现实、也无必要,为高效阅读,提高阅读的针对性,读文时应重点关注高考命题的信息点。
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读文3大步骤:人(iti)因(拯国}表诂枝巧怕1E和启响......... 1.................... L ..... ....... L....... .......... ,.L ............. .............. L................阅昨记要滞遇所! [写人術(什主)的i 人生腔K经历.作: 汩对传主的典餾刻: 画,桂主与时代、: 恤人的关癌,把握: 传主阳泉!• ................. J 理肾怙记陈述的甚:車申实,把弼传主;靈要主屮李杵,即!传主的事避、成;就、贡秋、疗为和;■.................. J世軽朽主取傅! 璇功、成就.丨他出贡献的原: 闪氏反其: 品廣腦成的iS* I把掘文章站构,井析恨记1 如何选材、塑材.把按对i 儒主的描吗方法(正肋瞪1 頁,側曲映科■、鈿节描不爭疝分折引用村科的作用趾搐; 记的语言特色______ __________ :箱记通过塑造估主形罪,寂吗特主爭进和作者的戦舍、评ffr.让读君笈现传主• 另上的优秀品质、人主价值;和时代赫神+沖发我H己的青袪和认识,从中汲取擀那捽料.获解有益的码示____ _______________11读文指导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丰碑金涛①“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这番对史蒂芬•霍金的评价,用在高士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②高士其1925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18全国Ⅰ卷高考语文压轴题及答案【2】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1.B(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
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
D 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D(“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A(“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阅读4.C(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
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5.答案要点:(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要点: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7. A (B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
C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
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D项,材料二“多贬低”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
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专题三有效类文本阅读学案1 传主事迹和形象题冲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56110009)闻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诞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
他前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
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尽力读书为要。
”留学8载,熊庆来坚决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
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取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
1921年秋季,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教学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备算学系。
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
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
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级概念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
这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并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
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的熊庆来收到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
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当即决定舍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效劳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
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
全民族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取得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
在他的尽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学·科网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专题二传记阅读传记属于写人记事文本,类似于小说文本,有专家认为传记就是“真实的小说”,因此本专题重点突破传记不同于小说的地方。
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依据文体特点,从明事、知人、辨法、察情以及选择题等五个方面突破,至于“语句赏析”和“句段作用”两个考点同小说的“理解赏析语句”与“分析情节作用”类似,不再涉及。
每一考点在突破时都紧扣传记文本特征,采用“试一试”——“讲一讲”——“考点对点练”的顺序进行,这样通过“试一试”,明确高考或典题怎么考,“讲一讲”掌握解题技巧;“考点对点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考点近三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考查情况统计如下: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8分)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内容概括与分析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评价传主的观点和基本倾向题传主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题(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8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内容概括内容概括(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考情透析——名师帮你分析考情,让你备考有方向高考课标全国卷自命题以来,至2016年,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文体选择上十分稳定,均为传记。
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有如下特点:1.考查的能力点相对固定,4个题目,第(1)小题是五选二的分析概括题,侧重信息的筛选整合。
剩下三题涉及的考点:①概括传主事迹或分析传主的人生经历;②概括(分析)传主形象;③传主的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④传记的艺术技巧;⑤探究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3 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突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 56110011)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1913年9月21日,程先生出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
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传统。
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做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
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
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需的。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
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
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
才气横溢的程先生赢得了正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的著名才女沈祖棻的青睐。
堪称天作之合的这对夫妇,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不但在诗词写作中有琴瑟唱和之乐,而且在学术上互收切磋之益。
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当初我们之所以写这一类的文章,并用这样一些方式来研究古代作家与作品,特别是千帆,在这些论文中,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因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应该说,这种方法是贯穿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
例如写于1944年的《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对韩诗中向称难解的“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二句从光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从而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
正因为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程先生对陈寅恪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而未及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时隔30余年后,他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长达30年,孜孜不倦,沉研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
而正因为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因而他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术推向前进。
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
他还主张研究者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不应视之为两个各不相关的学科。
推而广之,他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中,程先生指出:“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他又说:“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的。
”于是,程先生研究的对象虽然往往是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先生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文化熏陶,这为他以后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这种方法是贯穿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这种方法”指的是“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C.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讲求实证,从来不发凿空之论。
D.私塾教育启蒙,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是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形成的重要原因。
解析:C项,“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理解有误,“发现问题”应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答案: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君硕先生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B.金陵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得程先生从此走上了专治古代文史的学术道路。
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沈祖棻这位同甘共苦数十年的人生伴侣。
C.程千帆夫妇尝试用一种前人都没有用过的方法去研究古代文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