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12 KB
- 文档页数:4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 2 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
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
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声音给我们传递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本课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得出: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使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具备了探究的能力,他们对周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求知欲,乐于动手试一试。
另外,在观察、提问、假设、预言、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这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积极主动,这奠定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的良好基础。
但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时效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基础薄弱,家庭环境等因素,也给科学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
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简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密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孩子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每天也在制造不同的声音。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从听身边的声音,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以及变化,声音的传播,听到声音的原因到最后学会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
将声音由浅至深的研究了一遍。
而本课则具体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接下来的活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来引导学生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都有一些经验,如果是学习过乐器的孩子可能会对声音更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物体不震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二)能力目标:1.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能通过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学生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学生能学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生进行“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物体发声的观察,自己观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把钢尺、一个音叉、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篇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想办法制造声音;(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与技能:3、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5、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钹、音叉、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1、课件播放各种熟悉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
(鸟叫声、校歌声、欢呼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等)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谈感受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也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
此时此刻教室里有哪些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课简洁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谐美妙的声音也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第一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
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
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介绍实验材料(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
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教师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这一节内容是小学科学中关于声音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好奇,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来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从而理解声音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声音产生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尺子、鼓、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然后展示实验材料,并提出实验目的:“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并尝试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振动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提问:“你们认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声音确实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且振动频率的不同会导致声音音调的高低。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第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振动实验器、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音响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所听到的声音特点。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振动实验器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方式利用气球、尺子等教具,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随堂练习1.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 声音有几种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5. 课堂小结教师简要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液体传播。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空气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声波探测、声音通讯等。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声音的产生”,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特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特征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音叉、振动盘、小球、细线、尺子、教案、PPT 等。
学生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敲击音叉,使小球弹起,引导学生观察小球振动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使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师提问: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4. 知识拓展(10分钟)讲解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音色等。
分析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
布置作业:练习题1、2、3。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方式3. 声音的特征4. 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练习题1:请简述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练习题2: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能否传播?答案: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练习题3:请举例说明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
答案: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掌握较好,但对声音特征的理解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