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教学设计和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4.88 KB
- 文档页数:5
二十三、囚绿记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课时编号:077 复备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文章寄寓的思想感情较丰富,主题表现得较含蓄,应当结合背景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展开适当的讨论。
教学媒体建议使用多媒体或小黑板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明确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
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四、整体感知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
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机、希望和生命。
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散文《囚绿记》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二.初读感知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1)、课文表达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1)、事件的表达是否完整(2)、语言是否简洁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三、捕捉绿之美(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
用以下句式答复。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四、触摸绿之魂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囚绿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重点: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教学难点: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以下粗体字注音并释义。
(1)揠苗助长:()(2)淅沥:()(3)涸辙:()2、填空①《囚绿记》的作者是,写于年。
它的行文线索是。
②它渐渐失去了的颜色,变成,变成,枝条变成,变成,好似病了的孩子。
③陆蠡在《囚绿记》中,抒写自己对于的爱恋和思念,实际上是抒发对的热爱和对的追求。
3、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二、理解研读:(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
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表达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
(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绿-- 绿--囚绿绿-- 绿(三)、品读悟情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我欣赏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理解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
(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保护绿色环境。
(3)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
2. 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囚绿记》文本。
2. 作者陆蠡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延伸:(1)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2)学生尝试创作,如写一篇以“囚绿”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第二课《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重点)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重点、难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文章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培养学生在合作和交流当中,进行品味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的深刻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2.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我们知道绿色是具生命意识的颜色,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
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
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板书课题)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看大屏幕读出学习目标)2、以生字注音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我们还看,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对于常人都喜爱的绿色,作者为什么要囚禁起来呢?请同学们带着这问题大声把课文朗读一遍。
4、畅谈初读感受: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好吗?(可以有5到7人分享阅读感受)5.解题释疑: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作者为何要囚禁绿色呢?(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方框)三、理清情感思路:1、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是有明显变化的,你能快速找出来这不同的称呼吗?(绿影——绿色——绿友。
)2、这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绿影——“瞥见”,来不及细看却一见钟情,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早已有对绿的喜爱和喜爱和向往;绿色——作者走近绿影,开始感受绿色,欣赏绿色,同时也对绿色有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是慰安。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囚绿记》的教学反思《囚绿记》是陆蠡的一篇散文佳作,在教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以及探究这种情感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然后,深入研读文本,分析作者对“绿”的喜爱、囚绿的行为以及最终的放绿和怀绿,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文章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仅仅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在特殊环境下的内心挣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有些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导致课堂的连贯性有所欠缺。
比如,在从“囚绿”到“放绿”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转变的必然性,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但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不够热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小组内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
另外,在朗读环节,虽然让学生进行了多次朗读,但对于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通过朗读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学生表现的反思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这种教学方式不太适应。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仅仅局限于课文的表面内容,缺乏深入的思考。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教学设计和反思课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作者及工作单位陕西省蒲城县兴镇低级中学何浩敏教材分析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念书动笔”。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囚绿记》写于抗战暴发后的上海“孤岛”,是陆蠡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借赞美常春藤向往自由、光明的性格来歌颂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文章怅惘、缠绵而又深沉,蕴蓄着耐人寻味的意思。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讨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写作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具有大体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擅长表现自我,所以要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要创设情境,擅长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踊跃性和主动性作用,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
同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学生学会动笔,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一、品味优美清丽、节拍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3、体会作者对绿的深厚情感,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难点:结合时期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课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作者及工作单位陕西省蒲城县兴镇低级中学何浩敏教材分析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念书动笔”。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囚绿记》写于抗战暴发后的上海“孤岛”,是陆蠡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借赞美常春藤向往自由、光明的性格来歌颂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文章怅惘、缠绵而又深沉,蕴蓄着耐人寻味的意思。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讨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写作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具有大体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擅长表现自我,所以要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要创设情境,擅长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踊跃性和主动性作用,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
同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学生学会动笔,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
《囚绿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读与分析,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歌颂。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读与分析,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绿”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由绿生意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预习检测,由题入文问题1:“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问题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文中其他的称呼如绿友等问题3:“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问题4:“囚绿记”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明确:“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
囚绿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囚绿记》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导入部分:利用图片、视频或引发学生的思考来引入小说《囚绿记》的概念,让学生对小说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2.阅读与分析部分:分析小说《囚绿记》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学生可深入了解小说中的细节和线索。
3.创作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以小说为素材,进行写作或表达。
可以是写一篇读后感、写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或是设计一份展板等等。
通过创作和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掌握作品的思想和风格。
4.总结与反思部分:通过总结课堂上的讨论、创作和表达活动,学生可以回顾学习的过程,深化对小说《囚绿记》的理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反思: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通过引入小说的概念,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创作和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不仅仅要看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囚绿记》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和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囚绿记》《囚绿记》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本文语言朴素清新,写景优美,感情浓郁,很适合通过诵读来体会其文魅力,本文文质兼善,情感与景物意象完美融合,所以应陔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写景及抒情性文句。
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理解一系列"绿"这一这意象所激发的对白由、爱及生命的追求这一主题,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从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熟读课文。
3.让学生课前预习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课文导入:值得骄傲的朋友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巴金2.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
教学设计和反思
课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
作者及工作单位陕西省蒲城县兴镇初级中学何浩敏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书动笔”。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陆蠡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借赞美常春藤向往自由、光明的性格来歌颂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文章怅惘、缠绵而又深沉,蕴蓄着耐人寻味的意思。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写作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我,所以要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要创设情境,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同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学生学会动笔,养成圈
点批注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品味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风格。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3、体会作者对绿的深厚情感,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课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
作者及工作单位陕西省蒲城县兴镇初级中学何浩敏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书动笔”。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陆蠡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借赞美常春藤向往自由、光明的性格来歌颂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文章怅惘、缠绵而又深沉,蕴蓄着耐人寻味的意思。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写作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我,所以要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要创设情境,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同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学生学会动笔,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品味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风格。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3、体会作者对绿的深厚情感,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课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囚绿记》
作者及工作单位陕西省蒲城县兴镇初级中学何浩敏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书动笔”。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陆蠡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借赞美常春藤向往自由、光明的性格来歌颂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文章怅惘、缠绵而又深沉,蕴蓄着耐人寻味的意思。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写作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我,所以要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要创设情境,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同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学生学会动笔,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品味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风格。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3、体会作者对绿的深厚情感,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