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714.00 KB
- 文档页数:46
社会保障学王盐生学科教材学习要求学习目标考核方式教材辅助教材书名:《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作者: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学习目标1.什么是社会保障?为什么需要社会保障?2.社会保障保障对象是谁,有哪几类?3.社会保障保障的形式有几种?4.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哪里?5.社会保障的资金如何管理?6.社会保障资金如何分配给保障人?7.如何确定社会保障受保障群体?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提交作业、团队协作、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占30%。
期中考查20%。
期末考查50%。
学习要求1.勤于思考。
2.踊跃发言。
3.遵守纪律。
保证书我是,一旦在《社会保障学》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乱吼乱叫、抽烟(包含电子烟)、男女过度亲密行为,接受本学科挂科处罚。
保证人:2017级金融学专业学生2017级金融学全体学生2020年3月自我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劳动价值论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失去劳动能力?失业死亡未就业人员残疾衰老家庭保障社会保障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社会保障是什么?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社会保障行为的是()。
A.退休人员可以领取养老金B.国家救济四川汶川地震灾民C.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享受免费医疗D.父母给就读大学的孩子供给生活费E.下岗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1.1.1 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内涵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政府。
有能力、有效率、有动因。
2.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社会保障立法。
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
4.社会保障的目标: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1.2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1.2 社会保险•《礼记.王制》(西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遭遇困难时给予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收入来源断绝时,实行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
3.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4.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和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较高层次。
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同义。
二、习题答案要点参考1.社会保障具有哪些本质特征?(1)公平性特征。
1)在保障项目实施范围内不会对受保对象有性别、职业、民族、地位方面的身份限制;2)对符合享受保障的各类对象,在保障待遇上按照同一标准。
(2)社会化特征。
1)社会保障制度及法规是面向全社会全体成员颁布的,虽然并不是全社会成员每个人都能进入保障范围和符合受保对象的条件。
2)社会保障资金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各方社会力量(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多渠道筹集的。
3)社会保障的运行及实施过程中,资金交纳、待遇给付(如退休金发放等)是借助社会各方面的组织和人力实现的。
4)社会保障管理监督依靠社会力量,即除政府外还依靠社会团体、受保人代表共同实行。
(3)福利性特征。
受保方无代价地获得现金补贴,免费或减费获得商品和服务;保障方无偿地或仅以低廉价格向受保方提供商品和服务。
(4)法制规范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性上。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1.1 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体系结构1.1.1、社会保障的定义:一、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总和。
它向公民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津贴和服务。
社会保障存在每一国家,尽管各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差别很大。
不同的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收入计划。
美国一些专家将社会保障定义为:社会保障是对生老病死、伤残孤寡、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等社会问题提供安全保护的安全网,包括对接受者收入方面的支持和补助、支出方面的支持和补助、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持和补助、遭受某些损失方面的支持和补助。
德国一些专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它使在竞争中失败的人遭受灭顶之灾时能获得重新参与的机会,为那些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而不能参加竞争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对社会保障的定义为:“每个人都有权使本人及家庭达到生活康乐,这不仅包括有权得到食品、衣着、住宅、医疗和其他社会基本服务,而且包括遇到失业、生病、残疾、丧偶、年老或由于非本人所能控制的其他原因而带来生活困难时,有权获得社会保障。
”尽管国内外对社会保障的定义表述不同,但就所包含的共同点而言,可以对社会保障概述如下: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4页)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四个要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唯有政府才有能力担当社会保障的主体;唯有政府才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社会实行生活保障。
政府承担社会保障最富经济规模,可以降低分散化保障的过高的执行成本。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一、社会保障的定义1、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含义理解的要点:①、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表现:a、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社会保障体系b、国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者c、国家通过财政预算提供社保资金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具有普惠性和全民性服务3、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物质和服务保障(保障包括物质保障)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形式)综合形式:军人社会保障补充保障形式:企业员工福利、慈善事业、互助保障1、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引起保障对象是劳动者,所承担的风险最多。
指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有劳动能力无工作的情况下,通过立法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的收入损失补偿的一种制度,包括生、老、病、伤、残、事业等所有风险特点——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补偿性包括项目——①、老年社会保险:社保中最重要项目,覆盖面广受保时间长。
国家越贫穷,其在社保体系中所占比例越大②、医疗社会保险:国家越发达,用在其上的费用就越高③、失业社会保险:产于福利国家,但易形成“养懒汉”的状况,故现侧重于就业培训,其比例与国家富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④、工伤社会保险:工业化产物,所占比例不大○5、生育社会保险:更多归于医疗保险或家庭津贴中,在我国独立社会保险:权利义务想对应,由个人和单位强制缴费社会救济: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是一种国家行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①、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并行不悖②、目的不同、保障对象不同、权力与义务对等内涵不同、管理体制不同、保障水平不同、立法范畴不同2、社会救助——是社保制度中的最低限、最低层次,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最大特点——对象主要是无收入无生活来源或孤苦无依的无法生活者财政来源——国家财政拨款对象——A、无劳动能力无从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孤儿、孤寡老人、领保依旧生活不能维持的人)B、有劳动能力有收入,因意外灾害遭受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C、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最低标准的个人或家庭主要内容——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3、社会福利——是一个中福利概念(大福利=社会保障小福利=单位福利),是社保体质下的一个项目,不包括社会保险、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