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分析摘要: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项区域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分析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is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rong work.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ize and layout, ready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arrangement, make the who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bad border beautiful a comprehensive effect, for the urban people’s live traffic, res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the good conditions.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 analysis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
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的要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绿地日益减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绿道的功能定位、规划原则、设计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绿道的功能定位绿道的功能定位是绿道规划的首要任务。
绿道的功能可以分为休闲娱乐、生态保护、交通连通、文化传承等方面。
首先,绿道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设施,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其次,绿道还应该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供栖息地和通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此外,绿道还可以作为交通连通的纽带,连接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缓解交通压力。
最后,绿道还可以承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文化交流和教育的场所。
二、绿道规划的原则绿道规划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绿道的功能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道规划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相契合。
其次,绿道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同时,绿道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绿道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绿道设计的要点绿道设计是绿道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绿道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首先,绿道设计应该注重景观的营造,通过植物配置、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布置,打造出美丽宜人的环境。
其次,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交通的便利性,通过合理的道路布局、交通设施的设置,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同时,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人性化的设施,提供舒适的休息点、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生态修复和水体处理,提高绿道的生态功能。
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技术要点作者:张煜聪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
城市景观生态也面临着极大危机,如何结合城市道路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是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焦点。
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分析了城市景观生态的设计方法,并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特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1、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
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班块等,它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规划时应优先考虑。
2、持续性原则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的可持续性可认为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维持景观生态整合性之上,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粮食、水、健康、房屋、能源,静观生态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
因此,景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性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针对性原则不同地区的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规划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如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区设计、为使农业结构合理的农业布局调整以及为维持良好环境的城市规划等。
因此,具体到某一景观规划时,收集资料应该有所侧重,针对规划目的选取不同的分析指标,建立不同的评价及规划方法。
4、综合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景观规划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浅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及其要点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出发,简单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进行了细致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内容;要点前言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原理就是生态学。
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自然以及经济发展协调共同发展的城市生态。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1.1整体性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
在社会、环境、经济三者协调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建设规划。
①城市建设规划应注重整体、局部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有统筹兼顾的眼光,也要具体分析区域生态特点,在保证生态稳定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②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保持环境质量、城市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并要在切实确保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城市规划、环境质量提升、经济发展三者的有机结合。
只有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使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子系统都能得到平衡发展,才可以使整个城市系统得到良性发展。
1.2循环再生原则与节能原则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之间的流动应当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城市系统中也是如此。
城市系统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合成新的物质,同时也会分解成其他物质,在物质的流动过程中,能量也会随之不断进行循环。
基于这样的原因,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运行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量利用率的最大化,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面对这一重要的课题,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注重降低能源消耗,可以选择将建筑转变为绿色节能建筑,以减少城市建筑的能源消耗量为目标,尽可能地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型资源;②需要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一些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有害、有毒的建筑材料,也可以回收使用一些可重复利用的材料;③在城市布局规划的过程中,应有机结合城市所处区域的光照条件、通风条件、换气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王强摘要: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中,要具体分析城市规划设的内涵,并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遵循的以环境为本和与时俱进、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等原则进行科学把握,结合生态城市设计中的促进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和谐发展以及加强对城市资源的利用程度等特征。
积极采用建设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策略和低碳能源使用规划策略,不断提高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进程。
本文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要点生态城市设计及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各方均衡发力,倡导城市生态设计及建设的所有参与者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确保生态城市规划顺利推进。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主要的规划体系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该系统主要对生态学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进行相应的结合,通知引进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确认和辨识,从而实现最佳生态位的确定,继而进行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优化和协调的最佳方案。
另一方面,生态城市规划是以我国城市建设的政策为主要方针,基于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环境规划进行规划方案的优化,同时需要结合生态学和城市环境学等知识的原理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和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环境。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2.1以环境为本的情况下坚持生态优先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各方的环境因素,要能够将整个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生态城市设计中,要能够将城市的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进行城市保护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生态建设设计,不能够为了城市的设计发展而去破坏相应的环境条件,只有重视环境保护的作用,才能够将城市生态环境设计落实到更加科学的表现上去,才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去进行生态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
讨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摘要: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经过大量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规划设计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技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关系,确定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才能确立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要点引言:在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明确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然后积极地积极地建立起由环境、社会、经济构成的生态城市的具体的规划指标,在城市规划中积极做好现代生态城市的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积极建立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的一批职能机构,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城市生态化规划,相信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一定会圆满地完成,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生态和谐宜居的园林城市的构建注入活力。
1、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下的一个文明产物。
既然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就必然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上都会受到干扰。
所在对城市的规划中,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状况。
城市规划一旦受到不好的影响势必导致一座城市失去生气和活力。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观念上的不断改进,就城市绿化和生态意识问题上,已经提升了一定的认识。
即在城市中实行生态化设计的这一理念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我们所说的生态城市,实际上就是指的是积极地建立一个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态良性循环、繁荣昌盛,以及具有社会保障系统。
在这一个系统里,积极地提倡社会和环境高度的和谐,要求我们居住的环境安全、舒适、整洁。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是重要的一种手段,是重要的纲领。
积极地实现环境保护跟城市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意义所在。
城市⽣态规划的主要内容(附:⽣态规划建设指标)在⽣态规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城市⽣态环境现状评价、规划⽬标指标体系、⽣态功能区划、⽣态规划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任务这⼏个部分。
城市⽣态环境现状评价⼀般分为两个层次,即城市⽣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以及城市⽣态系统分要素评价。
系统层次的现状评价⽅法包括城市⽣态系统健康评价、城市⽣态⾜迹与承载⼒评价、城市⽣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城市⽣态系统⽣态活度评价、城市⽣态环境瓶颈因⼦分析等。
要素层次的现状评价主要有两个⽅⾯:即社会经济现状评价与资源环境现状评价。
要素层次的现状评价⼀般在个专项规划中完成。
总的来说,评价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城市区位分析与发展概况(2)城市⾃然资源与⽣态环境评价(3)城市社会发展状况评价(4)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5)城市发展⽬标与战略分析(6)城市⽣态建设背景与基础规划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常重要的。
⼀是分析现状,与国家推荐的⽣态指标进⾏⽐对,找出不⾜之处和努⼒⽅向。
⼆是根据规划⽬标制定将来需要实现的规划指标,构成了规划指标体系,使规划的成果有⼀个量化的表达。
可以说⽣态规划指标体系是指导城市⽣态规划建设与考核城市⽣态建设成效的参照。
后⾯附有国家推荐的⽣态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态规划重点领域包括城市⽣态环境专项规划和社会经济专项规划,其中⽣态环境专项规划可包括城市⼤⽓环境规划、城市⽔⽣态规划、城市声⽣态规划、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城市能源可持续利⽤规划、城市⼟地资源可持续利⽤规划及城市景观⽣态规划等。
城市社会经济专项规划主要包括⽣态产业规划、⽣态⽂化规划、⽣态⼈居规划、城市⼈⼝规划等。
环保总局出的《⽣态县、⽣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纲》中的规划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五部分:⽣态产业体系建设、⾃然资源与⽣态环境体系建设、⽣态⼈居体系建设、⽣态⽂化体系建设和能⼒保障体系建设。
附件: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态县、市、省建设指标⽣态县建设指标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说明经济发展1农民年⼈均纯收⼊元/⼈ 约束性经济发达地区 指标县级市(区)≥8000 县≥6000 经济⽋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6000 县≥4500 2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9约束性指标3单位⼯业增加值新鲜⽔耗m3/万元≤20约束性农业灌溉⽔有效利⽤系数≥0.55指标4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及⽆公害产品种植⾯积的⽐重%≥60参考性指标5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区≥75指标丘陵区≥45 平原地区≥18 ⾼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90 6受保护地区占国⼟⾯积⽐例% 约束性⼭区及丘陵区≥20指标平原地区≥15 7空⽓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态环境保护8⽔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省控以上断⾯过境河流⽔质不降低约束性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指标9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约束性化学需氧量(COD)<3.5指标⼆氧化硫(SO2)<4.5 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11城镇污⽔集中处理率%≥80约束性⼯业⽤⽔重复率≥80指标12城镇⽣活垃圾⽆害化处理率%≥90约束性⼯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率≥90指标 且⽆危险废物排放 13城镇⼈均公共绿地⾯积m2≥12约束性指标14农村⽣活⽤能中清洁能源所占⽐例%≥50参考性指标15秸秆综合利⽤率%≥95参考性指标1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率%≥95约束性指标17化肥施⽤强度(折纯)千克/公顷<250参考性指标18%100约束性指标19%≥95参考性指标20GDP的⽐重%≥3.5约束性指标社会进步21‰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约束性指标22%>95参考性指标⽣态市建设指标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说明经济发展1农民年⼈均纯收⼊元/⼈约束性指标经济发达地区≥8000经济⽋发达地区≥60002第三产业占GDP⽐例%≥40参考性指标3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9约束性指标4单位⼯业增加值新鲜⽔耗m3/万元≤20约束性指标农业灌溉⽔有效利⽤系数≥0.555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产企业通过验收的⽐例%100约束性指标⽣态6森林覆盖率%约束性指标⼭区≥70丘陵区≥40平原地区≥15⾼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857受保护地区占国⼟⾯积⽐例%≥17约束性指标8空⽓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9⽔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劣V类⽔体约束性指标近岸海域⽔环境质量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约束性指化学需氧量(COD)<4.0⼆氧化硫(SO2)<5.0环境保护(GDP)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标11集中式饮⽤⽔源⽔质达标率%100约束性指标12城市污⽔集中处理率%≥85约束性指标⼯业⽤⽔重复率≥8013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14城镇⽣活垃圾⽆害化处理率%≥90约束性指标⼯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率≥90且⽆危险废物排放15m2/⼈≥11约束性指标16GDP的⽐重%≥3.5约束性指标社会进步17%≥55参考性指标18%≥65参考性指标19%>90参考性指标⽣态省建设指标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说明经济发展1农民年⼈均纯收⼊元/⼈约束性指标东部地区≥8000中部地区≥6000西部地区≥45002城镇居民年⼈均可⽀配收⼊元/⼈约束性指标东部地区≥16000中部地区≥14000西部地区≥120003环保产业⽐重%≥10参考性指标⽣态环境保护4森林覆盖率%约束性指标⼭区≥65丘陵区≥35平原地区≥12⾼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805受保护地区占国⼟⾯积⽐例%≥15约束性指标6退化⼟地恢复率%≥90参考性指标7物种保护指数——≥0.9参考性指标8主要河流年⽔消耗量——参考性指标省内河流<40%跨省河流不超过国家分配的⽔资源量9地下⽔超采率%0参考性指标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COD)<5.0⼆氧化硫(SO2)<6.0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11降⽔pH值年均值 ≥5.0约束性指标酸⾬频率%<3012空⽓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13⽔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过境河流⽔质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约束性指标近岸海域⽔环境质量14GDP的⽐重%≥3.5约束性指标社会进步15%≥50参考性指标16——0.3-0.4之间参考性指标。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及规划要点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及规划要点,以匡助城市规划师更好地进行规划工作。
二、城市规划设计思路1. 综合思量: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2.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3.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4. 创新思维: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入创新思维,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创新。
三、城市规划要点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包括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有序发展。
2. 交通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布局,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绿化规划: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城市的绿地、公园和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
4. 建造规划:规划城市的建造布局和风貌,注重建造的功能性、美观性和文化传承,创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5. 城市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6. 社会服务规划:规划城市的社会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根据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和要点,制定了以下规划方案:1. 土地利用规划:划定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公共设施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有序发展。
2. 交通规划:规划了道路网和公共交通路线,提高了交通效率,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绿化规划:规划了城市的绿地和公园,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和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4. 建造规划:规划了城市的建造布局和风貌,注重了建造的功能性、美观性和文化传承,塑造了城市的独特形象。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及规划要点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方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和规划要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规划设计思路1. 综合发展思路城市规划设计应以综合发展思路为基础,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要注重平衡发展,避免浮现单一功能区域过度集中或者资源分散的情况。
2. 人本主义思路城市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要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公共设施和绿色的生活空间。
3. 可持续发展思路城市规划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要鼓励绿色建造、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措施。
4. 创新发展思路城市规划设计应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引入先进的科技和理念,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要注重智能化建设,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
三、城市规划设计要点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
要注重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城市用地,避免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
2. 交通规划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网络的密度和连通性。
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机动车污染和交通拥堵。
3. 建造设计注重建造设计的人性化和环保性。
要推广绿色建造和节能建造,提高建造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适应能力。
4. 公共设施规划合理规划公共设施,提供便利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要注重公共设施的均衡布局,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5. 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要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景观建设。
6. 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宏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要保护历史建造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7. 社区规划注重社区规划,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
要注重社区的功能完善和社区居民的参预,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城市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科学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文章主要阐述了生态城市概念,以及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从而进一步针对城市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现状;规划原则
1、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一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
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
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
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3、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
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
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3.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3.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3.4 实行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策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
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
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
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3.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
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3.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4、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
然生态基础。
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发展城市科技,控制环境污染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
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
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4.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完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
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
宜草则草。
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
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
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
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
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4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
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
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5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
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5 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与建设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划原则,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
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8).
[2]赵慧英,王瑛.试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存在问题与对策[j]. 现代农业,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