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系列轰炸机(一)
- 格式:ppt
- 大小:6.37 MB
- 文档页数:33
与其他国家不同,英国皇家空军(RAF)和舰队航空兵(FAA)更倾向使用名字,而不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命名飞机。
当然,这些名字并非随意之选,而是皇家空军从1918年成立时起就采用的一套复杂的命名系统的一部分,而在二战脚步临近时,该系统已大幅修订过。
与广为流传的说法相反,尽管1918年的命名体系确实强制要求过,头韵(即首字母相同)并不是RAF/FAA的命名体系贯彻始终的规定。
不过,传统的力量毕竟强大,在二战期间甚至战后的不少飞机名字上仍有所反映,如霍克“飓风”(HawkerHurricane)、肖特“斯特林”(ShortStirling)、布莱克本“博塔”(Blackburn Botha)、费尔雷“管鼻燕”(Fairey Fulmar)等。
大部分二战时期的飞机是以1932年或1939年的命名系统命名的,这两者除了用于海上的飞机外并无多少区别。
1937年,舰队航空兵(FAA)从皇家空军回归皇家海军,海上飞机的起名权因此回到海军部手里。
飞机的名字或者由生产厂家所起,或出自军方之手。
有一个精彩的段子,也许是虚构的,讲到雷金纳尔德•米切尔听到他设计的伟大的战斗机被命名为“喷火”时发出如是感叹:“这就是他们会选的那种傻到根的名字!”Spitfire,除了解释为“喷吐火焰者”和“一种烟火”外,还指“ahighlyemotionalandquick-tempered person (especially a girl or woman)”,“一个高度情绪化和易怒的人(特别是女孩或妇女)”,这简直是“泼妇”嘛!难怪米切尔大叔不高兴呢。
想到中文译名“喷火”,基本搭调,又体现了英国空军部对战斗机名字“速度、活力或攻击性”的要求,还没有英语里的一词多义的不良联想。
生产厂家当然也有自己的内部的飞机命名体系,通常使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
德•哈维兰公司的内部命名系统也许是最广为人知的,比如“虎蛾”(Tiger Moth)教练机的公司内部编号是D.H.82,著名的“蚊”式(Mosquito)战斗轰炸机则在公司内被称为D.H.98。
从巅峰滑落,二战后的英国作战飞机第一部分:空军战斗机二战结束的时候,英国人在航空设计和制造方面绝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即使在喷气时代早期,英式设计靠着积累和惯性仍然能吊在第一梯队。
但其后英国的航空工业就走上了衰退之路,到如今纯英式血统的作战飞机已经很罕见了,以后还能不能看到也是未知之数。
对于英国航空工业的衰落过程,很多介绍战后英式飞机的文章进行过详尽介绍和分析。
但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帝国解体、经济衰退、国力不振,当权者不得不在飞机和福利之间做选择题而已。
我们的兴趣当然还是拉型号。
因为数量还是比较多,我粗估一下,打算分成空军的岸基战斗机、海军舰载战斗机和攻击、轰炸机三篇来说,平均一些。
第一篇就从岸基战斗机开始,都是英国空军装备过的型号。
也许会有脱漏,但不会多,如果某些你知道的飞机没有出现,不要着急,多半会在舰载战斗机和攻击、轰炸机部分冒出来。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1、超级马林怨恨怨恨侧视图怨恨是著名的喷火式战斗机的嫡系传人,其实从它们的英文名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喷火是Spitfire,怨恨是Spiteful。
有趣的封绘,怨恨对震电怨恨的起落架使其起降安全性达到了正常水平怨恨的设计从43年开始,采用了新的翼型以及更宽的起落架。
起落架的改进解决了喷火的痼疾,航空部大为满意,这种飞机得以持续发展。
怨恨各型号都是极速超过每小时760甚至接近800千米的高速战机,但当时已经很明确以后的潮流一定是喷气飞机,所以最终怨恨只有17架生产型,也没有正式装备部队。
怨恨在此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在其基础上开发了活塞式和喷气式两型舰载战斗机,并且得以量产装备。
2、德哈维兰大黄蜂1946年英国空军64中队的大黄蜂大黄蜂是著名的蚊式及其木质结构的嫡派子孙。
蚊式虽然号称万能机,但由于结构是轰炸机的底子,所以无论是战斗轰炸型还是夜间战斗型其实都不能和单发战斗机玩狗斗。
1942年,德哈维兰开始开发蚊式的后继专用战斗机,意图是在太平洋上进行远程空战。
俯冲轰炸——被遗忘的战术“一战”期间,“轰炸地面目标”是刚刚崭露头角的飞机的一项主要任务,虽然从空中丢下的炸弹精准度不高,没法儿对战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却能对敌军的士气造成很大打击,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英国飞机还常常在低空用机枪对下面的敌方士兵进行扫射,一轮扫射下来,虽然不一定能命中目标,但是却能吓得敌方士兵四散奔逃。
早期的飞机多数采用水平投弹的方式。
水平投弹时,炸弹在空中呈抛物线下坠,所以在没有合适的设备进行计算的时候,很难预测它最终会掉到哪里。
后轰炸机是人类空战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大放光彩。
轰炸机作为“空中火力点”,能够实现很多特定的战术目标,是名副其实的攻坚利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轰炸机的出镜率逐渐下降,不过仍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二战”的战场上,看看曾经大放异彩、独领风骚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吧!文/秦嘉政◎水平轰炸,炸弹的轨迹是一条曲线,难以瞄准并且容易被风吹偏12来,飞行员们发现俯冲投弹可以使炸弹的下落速度更快、落点更精确。
1918年3月14日,英国的亨利·布朗少尉驾驶一架经过改进的SE5a战斗机,用俯冲投弹的方式将一颗炸弹准确地“送”给了一艘在河上航行的德国驳船,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俯冲轰炸。
◎SE5a战斗机然而在接下来的实战中,俯冲轰炸却遭遇了尴尬。
由于早期双翼飞机速度慢且结构脆弱,所以在俯冲过程中经常被防空火力击落。
英国空军认为这种战术过于危险,于是将重心放到研发更大的水平轰炸机上。
但美国和日本却认为,哪怕是航空母舰那样的庞然大物,在空中看下去也就是火柴盒大小,水平轰炸的误差范围高达数千米,扔下去的炸弹很难命中目标,所以这两个国家的海军对精确的俯冲轰炸机情有独钟,俯冲轰炸机也不负众望地成了航空母舰上最锋利的“尖刀”。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的俯冲轰炸机一共击沉日军三艘航空母舰,成功将航空母舰和飞机送上了海战的舞台中央,彻底改变了海战的形式。
【航空知识】战略轰炸机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
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
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根据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
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定义是不同的。
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种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千米左右。
而在二战期间,航程在3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
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200千米。
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
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图-160“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
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
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
而8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800千米。
在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
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
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
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
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
对二战飞机的探讨二战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迫于战争的需要,各国战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环境不同,因而设计理念也很独特。
下面以日美两国为例来进行说明。
日本零式采用了当时所能采用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技术成果,具备了重量轻、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火力强、航程远、速度快等世界级优秀战斗机所具有的一切优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飞机设计的重要里程碑。
零式性能优势的最大来源就是轻,因为轻,翼载小,完全弥补了发动机动力的不足,保证了极大的续航力,转场航程高达2278公里!零式的优势也是它的弱点所在,由于出于重量的要求,它省略了装甲防护,而且由于大量铝合金的采用,导致机体极容易燃烧和解体,生存性很差。
这一缺点在战争初期被零式相对性能比较优异以及日军飞行员的高素质所掩盖。
零式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极其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能。
由于零式采用了轻型结构,自重轻,机体气动外形好,翼面载荷小,发动机剩余推力大,它的爬升率达到惊人的水平。
这一优点使零式在战斗中占尽优势。
其他飞机与零式缠斗,很难从背后将其咬住,甚至还会遭到零式的反转被其咬住。
据曾与零式进行过空战的飞行员说:“零式飞机很怪,似乎有一种神秘的性能。
当你要追上它时,甚至已经看见它的翼梢在抖动,好像马上就要在空中解体,可它却突然一个斤斗翻转过来,反倒从背后将你咬住。
”零式第三个特点是工作环境好、操纵灵敏。
零式在日本舰载战斗机中首次采用了密封座舱,大大改善了飞行员工作环境。
其操纵系统设计水平高,工作非常灵敏。
驾驶过它的飞行员说:“只要手指稍稍一动,飞机就能有明显的反应。
”1,爬升率和转弯半径极好,能轻易超过F4F野猫和P-40,在低空时用这两种飞机和0战进行缠斗无异于自杀。
但如果在高空时,0战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能开始恶化,原因是副翼的动作出现呆滞,反应变缓2,0战的俯冲速度不快,在战斗中如果被0战咬尾,应立即以高速度俯冲并滚转,通常可以摆脱,但切记不可使用爬升手段摆脱,也不要追击急剧爬升的0战,否则死路一条。
“海怒”的由来要追溯到二战时的1943年,在空战格斗中被日本“零”式战斗机狠虐的英国航空部队,迫切需要一种高机动性的战斗机。
霍克公司对自家设计的“暴风”战斗机进行重新轻量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
几经修改后原型机于1945年7月初试飞。
两年后装备英国海军航空部队并参加了朝鲜战争。
由于机身坚固,随后又演化出FB.11战斗轰炸机型。
依靠强大的人马座MK18引擎,该机最高时速达748千米每小时,实用升限10,973米。
武器为4门希斯潘诺20毫米航炮,通过翼下挂架可挂装炸弹、火箭和鱼雷等航空武器。
1950-54年,巴基斯坦空军共接收了97架各型“海怒”,其中FB.11型5架。
装备其第5、9、14三个中队,并立即投入到镇压阿富汗边境叛乱的行动中。
这些海怒使用到1963年才全部退役。
Trumpeter 1/48. All Rights Reserved.霍克“海怒”FB.11战斗轰炸机■ 作者:牟悦. All Rights Reserved.不少厂家都推出过“海怒”的模型,而我国小号手模型开发的FB.11型,以其产品精细和组合度都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题材过于偏僻,市面上很少能找到巴空军的水贴补品。
通过查找资料我选定了L982号机的历史照片对照进行制作。
根据照片所示,L982号机翼下并无火箭挂架,开工的第一步就是将模型主翼(零件B9和B12)下部的火箭支架定位孔填平,仅保留副油箱定位孔。
按照说明书顺序,依次序开工制作。
驾驶舱内部使用MR.HOBBY C337灰蓝色喷涂,座舱扶手两端仪表和操纵杆(零件A3)多为黑色。
待着色完成,使用牛魔王出品的Zoom 系列彩色蚀刻片丰富驾驶舱座椅安全带和侧壁仪表等舱内细节。
飞机的引擎罩内并未给出人马座MK18的细节,但侧壁零件(零件A13-A16)被单独拆开,大家若能找到相关的补品,那么开启的舱门将会为作品增加不小的光彩。
根据照片和资料分析,L982号机属于首批接收的订货,其引擎罩多为黑色。
在拥有制空权和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轰炸机具有非凡的突击力和打击力。
二战期间,各交战国生产了上百种型号(含改进型)的轰炸机。
二战后期,装上雷达瞄准具的轰炸机更是如虎添翼。
美国B-24“解放者”轰炸机[资料]B24“解放者”是四发远程轰炸机,1941年交付使用,主要用于欧洲战场,共生产约18482架,军中使用的型号是PB4Y。
B24航程远,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有极易便别的机身和双垂尾翼。
B-24轰炸机和B-17 轰炸机一起,同样成为对德国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主力。
B-24参与了对汉堡、柏林、法兰克福、鲁尔等重要地区的轰炸战役。
最著名一次战役的是B-24机群大规模远程空袭普罗耶什蒂油田,给纳粹的能源供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美国B-25“米歇尔”轰炸机[资料]北美B-25“米歇尔”轰炸机堪称二战中用途最广的飞机之一。
B-25以美国陆军航空队轰炸机的积极推动者威廉.比利.米歇尔命名。
同时装备美国陆军航空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和地中海战场的部队,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
此外还出口到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
“米歇尔”后来在击败新的竞争对手后生产一直持续到二战末期,成为美国战时生产量最多的中型轰炸机,总计生产9889架。
英国H.P.52 “汉普顿”轰炸机[资料]汉普顿”是英国汉德利.佩奇公司设计生产的中型轰炸机,是英国皇家空军在不列颠之战早期所使用的一种最重要的轻型轰炸机。
二战爆发后,“汉普顿”被用作无护航昼间轰炸机使用,但是却遭受到较大损失,从此转为夜间轰炸,但在实战中发现,这种中型轰炸机自卫火力较弱、速度慢、载弹量有限、轰炸效率不高。
1942年9月14日执行了最后一次轰炸德军的任务后,“汉普顿”轰炸机归属英国海岸防卫司令部领导,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
1943年后,全部退役。
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资料]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作为二战中皇家空军轰炸机的主战机种,“兰开斯特”累计出击156192架次,雄居全英之首!累计投弹608612吨,占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三分之二。
英国的喷气发动机发展史英国的喷气发动机发展史,最初也是公司甚至是个人的行为。
英国政府最初对这种新锐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着实不敢令人恭维。
唯一值得佩服的是,一旦认识到了航空喷气动力产业的重要意义,英国政府就再也没有掉以轻心。
从淡漠到执着在喷气推进领域,英国和美国、法国以及苏联一样,都或多或少从战败国德国那里获得过相关技术,但在后续发展上,几个国家的道路却有较大差异。
英国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罗罗公司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史,但其中却处处渗透着英国政府的努力和关注,绝不是纯粹的“公司力量”。
英国“台风”战斗机使用的EJ200喷气发动机性能不俗,但一般人也许想不到,惠特尔当年研究航空喷气发动机时,却四处寻求资助无门,最困难时就连5英镑的专利延期费用都交不起,原因很简单,当时英国空军认为喷气推进是一项很多人已经研究了很久的技术,惠特尔几乎不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取得成功。
英国的喷气推进技术研究最初也是始于个别富于创意的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和工业企业几乎没有给予太多的资金和关注。
涡轮机早在19世纪起就开始在工业领域应用,但现实存在的工程技术困难限制了它在飞机上的应用,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认真考虑开发航空喷气发动机的问题。
实用型工业蒸汽轮机早在19世纪末便已出现,很快便应用在海军和远洋商船上。
20世纪初,工程师们开始试验燃气涡轮,但这些早期试验型涡轮机耗油率奇高无比,大概是同等的活塞发动机的4倍。
把燃气轮机应用到飞机上面临着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设法找到轻质耐热材料以及实现合适的压缩效率,此外还需要开发足够实用、坚固且燃油经济性较高的燃烧系统,用它来驱动涡轮和压缩机。
1926年,供职于英国范保罗的皇家飞机制造厂的科学家阿兰·格里菲斯在轴流式压缩机和涡轮组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概念型燃气轮机,这一概念中涡轮带动的是螺旋桨叶,而不是直接依靠喷气流产生推力。
格里菲斯后来又做了一些基础研究以确定这一概念是否可行,但研究进展非常缓慢。
图-16:红色帝国的喷气式轰炸机精灵小火箭出品本文作者:邢强博士本文是小火箭经典轰炸机系列文章的第5篇。
在前4篇,小火箭分别介绍了3V轰炸机:勇士(Valiant)、火神(Vulcan)和胜利者(Victor)。
这三款名字都以V开头的战略轰炸机让英国拥有了空中的核威慑力量,但也最终因海基核力量的崛起而隐退在岁月之中。
而本篇,小火箭将要介绍的是苏联的图-16轰炸机。
这款轰炸机与英伦3V不同,在经历了冷战时期的历练与传奇之后,她并没有尘封在历史中,而是继续活跃在很多地方,续写着她的传奇与辉煌。
公元1952年4月27日,图-16战略轰炸机首飞成功。
该机的出现使得苏联的轰炸机研发体系(尤其是大型轰炸机)彻底摆脱了过去以仿制美国B-29战略轰炸机为基础的图-4轰炸机的影子,而且开始正式进入喷气时代。
图-16轰炸机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杰作,拥有修长的机身和漂亮的机翼。
机长34.8米,翼展33.01米,机高10.36米;机翼面积为165.2平方米,空重37.21吨,最大起飞重量78.9吨。
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大师。
1888年11月11日生于俄罗斯特维尔州,1972年12月23日逝于莫斯科。
一生主持设计或参与设计的飞机型号超过一百个,其设计的飞机打破过78项世界纪录。
作为一款轰炸机来说,图-16从首飞到正式入役,其速度可谓奇快无比:图-16的第1架原型机在1952年4月首飞成功,当年12月就开始进入生产阶段。
经过不到2年时间,图-16就于1954年正式进入前线空军开始服役了。
图-16与英伦3V轰炸机一样,选择了翼根进气的方式。
2台米库林AM-3发动机为其提供了强劲的推力。
(单台推力为93.2千牛)这里,进气道被红色挡板挡住了。
如果拿下挡板向里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图-16轰炸机的每侧进气道内部被分成了2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从机翼的下部壁板处穿过,另一部分透过了机翼2根大梁的腹板开孔。
一名:B-2A“幽灵”。
B-2A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隐身战略轰炸机,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利用于优异的隐身性能,从高空或低空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对战略目标实施核轰炸或常规轰炸。
该机可进行空中加油。
两个内置武器舱内的旋转式发射架一共可带16枚SRAMⅡ短距攻击导弹或AGM-129先进巡航导弹以及各种核弹或常规炸弹。
第二名:B-1B“枪骑兵”。
B-1是美国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远程多用途战略轰炸机,主要用于执行战略突防轰炸、常规轰炸、海上巡逻等任务,也可作为巡航导弹载机使用。
机身内共有3个武器舱,可以携带的武器有:8枚AGM-86B巡航导弹、AGM-69短距攻击导弹、12颗B-28或24颗B-61/B83核炸弹,常规武器有84颗227千克的Mk82或24颗908干克Mk84炸弹。
机身下的8个外挂架可以携带14枚AGM-86B或AGM-69导弹,8颗B-28,14颗B-43/B-61/B-83核炸弹,14颗Mk84或44颗Mk-82常规炸弹,也可携带副油箱。
第三名:图-22M“逆火”。
图-22M中程战术轰炸机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
图-22M是前苏联的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可以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如果经空中加油,还可以直接对美国本土目标进行攻击。
该机具有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生存能力大大高于前苏联以往的轰炸机,并且具有核打击、常规攻击以及反舰能力。
,最大武器载荷24000千克。
第四名:B-52同温层堡垒,又名“巴夫“,”飞骑炮兵“。
(有人叫它最丑陋的轰炸机~~我怎么不觉得呢?)B-52是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机翼下吊装了8台发动机,主要用于远程常规轰炸和核轰炸。
最大平飞速度1010千米/小时(H型、高度12200米),巡航速度800-89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G、H型)16770米,最大爬升率17米/秒,最大载油量时航程(H型)16090千米。
第五名:图-160“海盗旗”。
英国肖特-斯特林轰炸机由于翼展太短,无法达到6100米的最佳作战高度,以及炸弹舱无法适应携带正在生产的更大的炸弹,斯特林在整个轰炸生涯中受到了阻碍。
肖特-斯特林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三种四引擎重型轰炸机中的第一种,在战争的最后四年中,该机在欧洲上空进行了大规模的夜间轰炸,也是唯一一架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四引擎的飞机。
斯特林按照1936年的规格设计,最初在1938年作为半比例原型机飞行,随后是全尺寸原型机,在1939年5月的首次飞行中坠毁。
1940年8月,生产型首次交付给第7中队。
1940年8月(在不列颠战役的高峰期),斯特林Mk I在1941年2月10-11日进行了首次飞行。
该型机在两个月后首次轰炸了柏林。
斯特林Mk I共生产了756架,采用了大力神11型星形引擎,后来采用赖特旋风引擎的斯特林Mk II没有超越原型机阶段。
斯特林Mk III由大力神XVI提供动力,共生产了875架(加上许多Mk I改装的),构成了主要的生产型号;它还引入了双联装航炮机背炮塔。
1941年,斯特林斯是第一种采用早期"奥波"导航的作战飞机,并在1942年8月参加了第一次"开拓者"行动,无差别轰炸柏林民用目标。
1942年8月,斯特林飞行员在对意大利北部的空袭中两次获奖(149中队的R.H.Middleton中士和218中队的A.L.Aaron中士)。
到了1944年,斯特林Mk III已经过时,并在当年9月进行了最后一次空袭。
斯特林Mk IV(共生产了577架)是一种没有机头和机背炮塔的运输/滑翔机牵引型,在战争的最后一年被空降部队广泛用于作战。
斯特林Mk V运输机(生产160架)于1945年1月加入英国皇家空军。
斯特林轰炸机共装备过15个中队。
斯特林Mk I系列1型轰炸机于1941年1月交付,没有背部炮塔。
这些早期交付的飞机在机身两侧用深绿色和深土色进行伪装涂色,被指派执行白天的护航任务,图中为第7中队的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