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从“独白”到“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2021年6月·第16期(总第680期)作者简介:包铎(1969-),男,甘肃靖远人,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由于政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偏重于理论灌输,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程不感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必须由“独白”式向“对话”式发展,与时俱进,开拓教育新模式。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对话”教学的构想。
一、“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对话教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即“苏格拉底的方法”。
苏格拉底在讲学时,并不是将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等对话方式,诱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也继承了这种对话式的讲学方式。
到了近代,对话概念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他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近现代对话式教学是弗莱雷正式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教育要结合反思与行动,才是有意义的。
这一理论基本奠定了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对话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平等,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创造,教学内容上的知识生成,教学方法上的启发诱导。
以上特点有学者撰写专题论文进行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对话”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策略1.注重教师课堂角色的改变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政治教师扮演的往往是绝对权威的“独白者”角色,缺少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容易出现知识传授与学生理解脱节的情况。
如果想要引入对话教学,教师就必须改变“独白者”的角色,更多地扮演“启发者”角色,走到学生中间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
例如,教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时,教师应避免进行过多的知识灌输,而要逐步引领学生推导知识点。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实践与认识的例子入手,举出相关实践和认识的例子,由具体到一般,引导学生逐步揭示隐藏在现象之下的本质。
中学生采访老师的对话中学生:老师,您好!我是学校的学生记者,想请您接受一次采访,可以吗?老师:当然可以,很高兴与你交流。
请问有什么问题想要采访我呢?中学生:首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从事教育这个行业?老师:我选择从事教育工作是因为我热爱孩子,喜欢和他们一起成长。
我认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品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生:那么,您觉得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什么?老师: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是无法忽视的。
教育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在您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挑战?老师: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资源的不足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会尽力克服这些困难,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中学生: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您觉得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爱心和耐心。
教师要关心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准确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学生和家长、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
中学生:您有什么对学生的建议和期望?老师: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进步。
中学生:谢谢您的分享和宝贵的意见!老师:不用谢,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在记者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从某种意义来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整的思维过程。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所谓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不断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
需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为问而问,为活跃而活跃,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这是对“对话式教学”的误解。
开展对话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把握好思维展开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开点。
以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应是思维展开点。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 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历史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捷径,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
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
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另一原因。
我们感到,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
②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中学生来说,采用有效的刺激方法,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诱发他们的认知兴趣是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走向问题探究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从“独白”到“对话”【摘要】我国传统“独白式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讲授,这种讲授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较为沉闷,没有活力。
著名的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提出的“对话式教育”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取得了较高的评价。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认识到“对话式教育”的意义?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又有多大程度采取“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与以往“独白式教育”相比有何优势?实行“对话式教育”要注意些什么?本文将着重对以上几点进行探讨。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monolog education” is to teach, which way makes students lack the go-aheadism and creativity. In other words, what students can do is to accept what teachers have taught them, which does not advantag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self research ability.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more depressing without energy. In our classroom, do our teachers has real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alogue education”?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chool to college, has the “dialogue education” been adopted? Compared with the old “monolog education”, what is the advantaged of the “dialogue education”? What should our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in carrying through the“dialogue education”?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following points.【Keywords】“Dialogue education” “Monolog education” Paulo Freire Explorat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quality“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虚、相信他人的基础上的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行的关系——保罗·弗莱雷。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以及文化传承的学科,而对话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话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的教学既涉及到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涉及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文学鉴赏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进行一番探讨。
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言者无罪”,通过对话,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感受,培养自信心,展示自己的风采。
而且,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对话教学。
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对话;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古人的角色来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内涵。
这样的对话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话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如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吸引听众的注意。
对话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更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话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话,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境遇和人生哲理,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话,学生还可以更好地领会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训练,引导学生提高对话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中学生采访老师的对话我有一个很有趣的经历,就是采访了我的语文老师。
这次采访非常有趣,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入地跟老师沟通过。
我们讨论了很多话题,包括教育,学习,以及他作为一名老师的经验。
我们的对话从我问他关于教育的看法开始。
他告诉我,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知识的传授、个性和品德的培养。
他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
然后,我问他对于学生学习的建议。
他告诉我,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掌握知识,而不是追求分数。
他还建议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包括分类、总结和实践。
此外,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
我们还谈到了老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士的职责。
他说,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同时,老师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最后,我们谈论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对此,他表示,现代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扩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但是,他也认为,技术只是途径和工具,真正重要的还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
整个采访过程非常愉快,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通过和老师的交流,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需要老师的专业和耐心,也需要学生们的自觉和努力。
希望未来我也能成为一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老师。
浅谈“独白与对话”在符号表达的过程中涉及到表达者与接受者的交流关系,根据交流理念的不同分为独白与对话两种。
一、从符号学意义上区分这两个概念独白是一个人用排除其他人打断的可能的形式来说话。
而对话则是用邀请其他人来参加的形式来说话。
在独白中,表达者认为自我意识是完整自足的,将他者“物化”为被动的、没有自主意识的客体,表达者用自己的意志去统一、同化他者。
而在对话中,表达者承认自我的意识是不完整的,只有在与他人意识的交流中才能完成自我意识。
这两种交流方式反映了人与世界联系的最基本的关系特征——主体间的关系方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式。
如,家长粗暴地训斥孩子时,“听者”只能服从不能抗辩,这就是一种独白,从交流属性上说是压抑的、霸权的。
与之相反的是对话,巴赫金认为“对话是确立他人一事作为平等的主体而非客体”。
二、从对立特征区分两种交流关系这两种交流关系就其对立特征分为三方面,即他者化与物化,未完成性与完成性,语法性与修辞性。
1.他者化与物化他者化与物化是针对是否将接受者看做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主体而言的。
分为表达者的物化、表达者的他者化、听者的物化、听者的他者化。
(1)表达者的物化。
像慢待顾客的服务员、采用“填鸭式”教学的老师等都是一种独白关系:服务员、老师把他的当事人物化了,把他们当做无自觉意识的被动客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不征求对方的意见。
(2)表达者的他者化。
在“互动式”教学中,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一种表达者的他者化。
老师作为表达者,允许接受者有反馈权,把接受者看做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主体,平等对待。
(3)听者的物化。
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中,摄于赵高的权威而苟同赵高的人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怀疑权和独立意识,把表达者主观形态的语言事实错当成客观事实本身,这是听者的物化。
(4)听者的他者化。
讨论课上,小组各成员之间商讨问题,B同学针对A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接受者保持自己独立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保留对表达者的提问权、怀疑权和话语参与权,这是听者的他者化。
关于教育问题的英语对话想学习一些有关教育问题的英语对话吗?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关于教育问题的英语对话,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关于教育问题的英语对话1ELIZA: I heard you were teaching English over there.Tell me about it. Did you like it?SUE: Oh, yes, it was very interesting.ELIZA: What were the schools like?SUE: Oh, I didn't actually teach in the schools.I taught after school. I taught in English institutes.ELIZA: But you taught children, yes?SUE: Yes. That's right.But children in Taiwan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children in America.At least as far as studying is concerned.Many children in T aiwan go to special institutes after school ELIZA:They actually study after school?来源:SUE: That's right.After their school day is over, they go to a special institute to study math or English.They are very serious about learning over there.ELIZA:Hmm. That sounds pretty oppressive for the kids. Don't they ever relax?SUE: Of course they do.You know, Eliza, before I went over there I thought the same thing.I thought that maybe kids in Taiwan study too much.But now that I've worked there, and taught them, I feel itis a good thing.Their parents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ir education. More than American parents are.And that is good. American kids don't study enough.ELIZA: Asian cultures value learning very much. I know that.SUE:So it was interesting for me to see parents very concerned about education.They would come to me after the class and ask how their son or daughter was doing.I don't think that's a bad thing. I think it's a good thing.In America, too many parents don't pay attention.ELIZA: But aren't the kids tired out?I mean,they go to school all day,and then they go to school in the evening too.SUE: As an English teacher, I tried to make the lessons as fun as possible.I tried to have a good time with my classes. The students often enjoyed it.And if the students enjoyed it, they learned more. So it was a good experience.ELIZA: Are the kids in Taiwan very obedient?SUE: That's a stereotype we Americans have.We think that Asian kids are very obedient and quiet.But it's not true. There are plenty of naughty kids too.ELIZA: Hmm. I know you taught in Costa Rica also.Which did you like better——Costa Rica or Taiwan?SUE: I don't know. In Costa Rica, I taught adults.So it was a very different thing. So I really can't compare.关于教育问题的英语对话2Husband: I found a great school for Junior!我找到一所不错的小学。
从独白到对话:课堂教学形态的变迁【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10年,与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这篇作为对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形态的反思的文章,既是对十年教改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教学一线教师的一种提示,打造思维课堂、发展课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求每一位教师为之而努力!从独白走向对话,是课堂生活的质变和革新,只是这种革新之路是异常艰难的。
这种变革既需要全社会自由氛围的逐步形成以作为文化上的支撑,更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现代哲学思想和变革精神的生成,并把这种思想和精神落实为革新性的日常课堂实践。
独白:传统课堂的主要形态1.心灵的隔膜和精神的隔阂本文所指的“独白”中的独主要有两个含义:其一是“独自”。
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教师、学生与教材是一个整体。
实际上,在这种课堂上,教育者、学习者与文本之间是各自独立的,是一个个互不联系、互不发生关系的,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人对教材,教材对人都是互不相关的。
其二是“独断”。
教师占据了专断地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对人也构成了专断。
独白不仅仅是教师个人面对众学生的独自的言语诉说,还有更深刻内涵和更多的形式。
独白的本质是独自和独断,其实质在于心灵的隔膜和精神的隔阂。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除了与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些微交往外,对作为众者的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教师的眼神是冷漠的。
教师与学生的心被层层大山所隔断,这种形式的独白对学生的危害更大,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读者可以从下面的调查材料中得到一点感悟。
2.传统课堂独白的几种情况众所周知,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
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和少数学生的“戏剧”演出,大多数学生成为“配角”和“观众”,教案成为“剧本”,教学活动成为依“剧本”而进行的教师单边活动。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教学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样的概括,在我看来,用“独白”来概括传统课堂教学形态,可能更为典型。
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从教育“独白”到教育“对话”
石秀云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课堂教学就像一场"戏"。
不同的老师在"舞台上"唱着不同的"戏:有的老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独角戏",有的老师则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多角戏";有的老师总喜欢当"主角",把"舞台表演"当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有的老师总喜欢当"配角",把"舞台"留给学生。
我们姑且把这两种对课堂不同理解分别叫做"教育独白"和"教育对话"。
不同的老师在同一个"舞台上",往往因为对"课堂教学"的不同理解,给"学生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石秀云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植根于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走出孤独症教育的误区 [J], 陈更娟;于松梅
2.走出创客教育误区与破解创客教育难题——以“智创空间”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为例 [J], 王同聚
3.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从教育"独白"到教育"对话" [J], 石秀云
4.在独白中对话在对话中独白——论生命体验视野中道德教育的话语交往模式 [J], 林瑞青
5.走出创客教育误区与破解创客教育难题——以“智创空间”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为例 [J], 王同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独白走向对话摘要: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在理论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了师生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实践中仍存在不足。
教师要确立对话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尊重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导引者的角色,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意义;缺失;策略教学本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然而在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却难见对话的痕迹。
这其间既有课程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课不像专业课那样实用,学生学习动力不够,关注度自然不够;也有学生的因素――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方法;还有教师的因素――教师缺乏对话精神和科学对话的方法。
面对边缘化的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抱着无所作为的态度,安于现状,沿袭传统,一支笔,一张嘴,一讲到底;学生则习惯于一本书,不动嘴,不动脑,想听就听。
课堂无对话,师生无交流成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常态,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无相长,师生难进步。
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实施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意义对话教学承认并实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
对话恰是一种主体参与行为,对话教学主张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在对话中得到张扬,学生的创造性也在对话中得到发展。
对话教学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的。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所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学生视作课堂教学的平等参与者,而非被动服从者。
与“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要求教师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走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的声音,接受学生的建议,感受学生成功的体验。
显然,这对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建立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
罗曼平
【期刊名称】《《学周刊B版》》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灵魂的对话,阅读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要与文本充分对话,还要教会学生对话的方法,找准对话的对象,鼓励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阅读教学应从教师满堂灌的"独白"走向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和谐对话的阅读课堂,将点亮学生智慧的火炬。
【总页数】2页(P134-135)
【作者】罗曼平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梅花中学 4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3
【相关文献】
1.告别独白走向对话——谈思想政治课中的对话教学 [J], 宣纪英
2.从独白走向对话——谈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 [J], 宣纪英
3.从“独白”走向“对话”从“文本”走向“人文”——《九色鹿》教学谈 [J], 王海艳
4.从“独白”走向“对话”——《我弥留之际》中的对话哲学 [J], 孔令云;汪景峰
5.从主体性独白到主体间性对话——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论与实践 [J], 蒋成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onologue' and Interlocutory Education Structure 作者: 陈云恺
作者机构: 南通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南通226007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29页
主题词: 独白;对话;对话式教育结构;主体性;主体间性
摘要: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
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一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
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
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
对话式教育.。
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蔡春/扈中平“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但“独白”更应被理解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典型实践形态,本文从对象、方式、内容及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独白”式教育的实质,并秉承教育交往理念,希望用“对话”式教育来对“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
本文对“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希望完成教育理念(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但随着教育研究中交往理论的引入及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独白”绝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来理解与反省,“独白”更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固疾,是诸多教育深层问题的集中体现,它实际上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一种典型的操作方式或称实践形态。
一、“独白”式教育的实质(一)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教育者为谁工作?为学校(社会),为学科(包含着为自己),为学生。
那么教育者就应该同时忠诚于学校(社会)、学科、学生,这是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但就“独白式”教育现象来看,他们的行为是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
教学中的“独白”是这种现象的脚注。
这种独白几乎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只是忠诚于学科的逻辑,把教学看成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成了统治者。
这种“独白式”教育实质上就是“知识专制”,教师的任务似乎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
(二)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独白式”教育虽然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
教育中,就有很多这种独白现象。
在“独白”式教育中,一方面,教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而不关注学生(观众)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很少有表演的机会,即使表演,教师也不愿当观众。
如德育过程中似乎更多地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美育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没有体验,只有审美经验的传递。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时一笑了之。
没有体验的观众不是真正的观众,而没有体验积淀的人生不是真正的自己的人生。
教育中的人在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既在进行着表演又在欣赏着表演,这才是教育应有的形式。
(三)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教育中的“独白”实际上是一种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权威。
在教育活动中,民主似乎应该是一种更为理想的价值取向,这种民主不仅仅是政治生活意义上的民主,更是生活方式上的民主。
教育过程中必须陶冶受教育的民主意识。
“独白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只是专制的心态,而对话式教育则可以养成民主意识、民主精神与培养民主行为能力。
(四)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追求效率是理性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正是效率的追求,使得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
但我们应意识到,效率本身及其所依附的经济科技模式却难以提供有关人生意义的答案。
而教育中的“独白”正是在这二者之间作出了选择——选择了效率,放弃了意义。
从教育结果的角度来看,其结论正如韦伯(M.Webber)所描述的“意义的丧失”。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教育中的“独白”——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同时把教育理解为生活,(注: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这在我们注重“生活世界”的本初意义的今天,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迷误。
事实上,教育中的“独白”虽然追求到了暂时的目前的效率,但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是放弃了效率,因为生活的意义才是效率的真正指向与归宿。
鉴于此,我们对“独白”式教育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但“破坏”只是我们工作的开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建构,为了实践。
由于“独白”式教育这一教育实践形态有其理论、观念根源,这种建构过程是艰难的。
随着近年来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在有了与权力主义、工具主义等观念相抗衡的新教育理论,即教育交往理论(或称思想)之后,我们开始了新的努力。
我们希望通过“对话”式教育的研究,完成继教育理念(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因为从内容上看,“对话”是交往活动最内在的最深层的属性;从形式上看,“对话”是最有表现力的交往形式,而且,从词的形式与意义上来讲,“对话”是“独白”的对立形式。
因此,在操作层面上,我们选择“对话”作为教育交往理论的实践形态。
二、“对话”式教育的内涵教育中的“对话”关系有多种,从教育活动的构成的要素来看,“对话”关系至少有三种。
但教育活动同时必须包括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教育者之间的对话等形式。
从这几种“对话”关系来看,“对话”绝不仅仅发生在“人—人”之间,同样也发生在教育者与教育中介之间,“对话”是贯穿于各种关系之中的。
我们期望通过“对话”式教育,使教育中的人愿意对话、渴望对话而且能够对话。
(一)“对话”作为一种态度:介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教育中不允许有旁观者,教育本身要求参与。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相遇过程。
因而,教育中没有缺席的权力,教育活动是一种在场的相互对话活动。
介入的态度使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有了一种集体意向性,都是意识到“我们在……”,只有持一种介入的态度,才能使“我”真正生活在“我们”之中。
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心态,或者说连教育意向性都不存在的话,那教育活动根本无法维系。
“对话”式教育是一种形式对内容的限定,因为教育中的对话既是作为一种前提、一种要求(要求参与),同时亦是一种结果,即对参与、介入态度的培养。
“对话”式教育要使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我—你”式的在场的相遇;而不是“我—他”式的在场但不相遇。
通过这种介入态度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养成一种觉察世界的方式,从而能体验、感受世界或存在的意义。
这也即是说,“对话”式教育不仅仅着眼于态度的培养,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形成。
(二)“对话”作为一种关系:平等由于人持双重态度,因而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我—它”世界、“我—你”世界。
在“独白”式教育中,主体是以一种“我—它”关系为前提的。
“它”是一种不在场或在场但不相遇,因而“我”总是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去对待“它”。
“我”对于“它”拥有决定、支配权。
“它”只是“我”经验与利用的对象或是“我”的工具。
因而教育中的“独白”实质上是一种权力主义。
那么在教育中如何才能使各种关系成为一种对话关系呢?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你”关系的确立。
“我—你”关系就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平等的,是对权力的一种消解。
这种平等是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我因实现“我”而接近了你,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
也就是说,一个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
教育本身的工作之一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对话”式教育正具备了这样一种品性。
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因为谁也不能够保证对话会指向哪儿,但能保证的是以经验为基础。
平等、民主是教育陶冶的产物,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
(三)“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话”首先就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即从对象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换。
在教育中,我们注重对话式教育,关注的就是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关注教育中的关系事件和关系境况,这也是我们把对话作为教育交往理论实际形态的原因之一。
对话作为认知方式不是复制性的、机械性的,而是一种生产性、创建性的过程。
“独白”式教育就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是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而对话式教育所进行的是知识结构或称符号世界的不断重构和更新,注重的过程即知识的生成。
从解释学的角度来思考,可以把“对话”式教育看成是从对话者各自的前理解结构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
“对话”式教育承认理解的历史性,尊重成见,因而一个受教育者有最大可能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是对教育目的所渗透的人文价值取向的真正把握。
对话作为认知方式有其开放性、随机性。
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但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这是“对话”式教育的另一认知功效,这即是“对话的灵光”。
因为对话可以使人们找到更多的兴奋点,对话不仅有助于清理思路,而且有利于打开思路。
对话式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习惯。
(四)“对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对话”式教育理解成一种生活方式是有深刻的理论与社会背景的。
“独白”式教育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教育中的生活,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对话”式教育所展开的是一种对话人生,是一种相遇人生,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意识与生活态度,使他们有一种“这就是生活”的意识,使人明白当下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并能选择或决定如何生活。
“对话”式教育一方面可以克服由“独白”式教育所造成的教育中的“动机危机”,通过对话,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往、理解,亦使人与世界、与文本间相互认同、体验。
这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境界。
教育中的对话不一定要以达成共识为目标,实际上对话同样也有理解、宽容与接纳之目的。
若能达成共识,则对于形成必要的公共领域,恢复“生活世界”的融合性具有重要意义;若对话导致理解或宽容,它就保证了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即保证了生活的多元化,于是转而要求“对话”式教育应引导学生如何选择。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世界。
“对话”式教育通过“商谈”,通过共通感的获得或理解能力的养成,使教育中的人共同面对与承受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愉悦与悠闲。
这才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
三、“对话”式教育的实现(一)树立审美化学生观在“对话”式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学生的态度,也即是一个学生观的重构问题。
学生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出发点。
我们倡导一种审美化学生观是因为审美活动是一种最为实在的关系活动,是一种在场的对话及体验,且其术语大都为美学词汇。
一旦这种学生观形成并得以贯彻,“对话”式教育就已不再只是理想了。
其具体内涵如下。
1.生命观。
在“对话”式教育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
“对话”式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对话式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
实际上,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生命完成者,是一种对感性生命的确证,是一种把人性、内在自由和现实生活统一起来而追求内在性与内心生活的表现。
2.生成观。
“对话”式教育即是要求我们应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
因为生成是自我生成,同时亦是生成循环,这实际上就是对主体性的一种高度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