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11一天的气温》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01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第11课一天的气温1、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3、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
百叶箱一般安装在(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4、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其大致规律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
一天中,(中午)的气温较高,(早晨)、(傍晚)气温较低。
5、一天中的同一时段,背阴处的温度(低),向阳处的气温(高)。
第12课风向和风力1、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如从东方吹来的风叫(东风),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西北风)。
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南时,是刮(东南)风,当国旗向西飘时,是刮(东)风。
2、风力是(风的强度),气象上用(风级)表示。
3、观测风时,要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来观察。
4、我们可以通过《风级歌》来估测(风级)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八)个方向描述风向。
5、0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6、(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的指向就是当时(风)的方向,当箭头指向西北方向时,当时的风向就是(西北风)。
13课降水量1、降水是指(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的水),主要有(雨、雪、雹等)。
2、人们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3、①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②先向雨量器中倒入一些水,使水面到达“0”刻度。
③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④降水结束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4、(降水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水平地面上的水,在未经(蒸发)、(渗漏)、(流失)的情况下所积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2022青岛版科学(2017)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1 一天的气温【教材分析】《一天的气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时。
以“一天的气温变化”这一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怎样测量气温,通过整理分析气温数据,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以及思考指向“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意识到一天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着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同一时段内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一时段内不同地点的气温,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测量出来的。
②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指导学生认识百叶箱,并且学会利用百叶箱测量一天的气温,并进行科学记录。
③整理气温数据,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折线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观察到的数据并归纳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
指导学生课后观测并记录气温,既巩固了观测气温的方法,通过观察记录也能纵向了解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测量气温并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同事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缺乏用专业科学的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收集证据后处理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收集了气温数据后,如何使用折线图等形式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能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百叶箱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能汇总整理信息,归纳总结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