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2019.4)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33
最新:中国脑卒中变化趋势和特点(全文)在过去的近30年中,我国脑卒中患病率明显上升,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降低趋势相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控制欠佳等问题持续存在,脑卒中导致的疾病负担在我国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
相关研究估计,2030年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将比2010年增加约50%。
为了应对沉重的脑卒中疾病负担,我国各级政府、医疗单位、科研院校和各类学术组织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脑卒中防治研究。
本文对近15年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趋势和疾病特点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旨在为我国脑卒中防治提供参考数据。
1、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和趋势1.1 发病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显示,2005年—2019年15年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由117/10万上升至145/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由93/10万下降至45/10万(图1a);尽管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总体而言,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图1b)。
1.2 患病率GBD数据显示2005年—2019年15年间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与美国和日本接近,远高于英国同期水平(图1c);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由1044/10万上升至1256/10万,而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时间趋势较为平稳,由2005年的25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15/10万。
1.3 死亡率GBD数据显示2005年—2019年全球脑卒中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中国脑卒中死亡率远高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图2a)。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自2005年的71/10万下降到2019年的62/10万;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自111/10万下降到60/10万(图2b)。
1.4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DALY是衡量疾病整体负担的综合指标,包含疾病导致死亡损失的健康生命年和导致伤残损失的健康生命年。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该报告涵盖了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治状况以及相关策略,并对现有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首先,报告指出,脑卒中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全国脑卒中登记系统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约240万,每年因脑卒中致死的人数高达130万。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
而且,脑卒中的年轻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这一现象与我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高发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其次,报告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通过全国脑卒中登记系统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报告提出,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和预防这些慢性病。
建立慢性病的预警系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报告还指出,改善脑卒中的救治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感谢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患者得到了更加及时、有效和全面的救治。
但是,报告也揭示了一些问题,包括部分地区脑卒中救治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和一些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
因此,报告提出,应进一步加强脑卒中救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救治水平,完善脑卒中的分级诊疗制度,保障所有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脑卒中的康复工作。
康复是脑卒中患者返还社会和重返正常生活的重要环节。
然而,康复工作在我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康复人员不足、康复设施建设不完善等。
因此,报告建议,应加大对康复人员的培训和招募,增加康复设施建设投入,并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动脑卒中患者康复工作的发展。
最后,报告总结了全国脑卒中防治工作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了脑卒中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经济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一定下降趋势,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却持续上升[1]。
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升至首位疾病死亡原因[2]。
因此,了解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并依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13年首次完成我国规模最大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Stroke in China, NESS-China)。
此次专项调查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现场开展,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最终完成调查的全年龄组人群约60万人。
2013年,NESS-China是我国首次方法规范、标准统一、质控严格并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脑卒中现况调查,填补了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缺。
此次调查结果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一)患病率此次调查结果的脑卒中患病率采用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time prevalence),患病时点确定为2013年8月31日24时。
所有在此时点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并到此时间点仍然存活者均应计入患病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粗率为1 596.0/10万;加权率为1 114.8/10万。
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768.7/10万和1 222.2/10万。
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426.2/10万和1 005.7/10万。
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241.1/10万和854.5/10万;脑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252.3/10万和191.9/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0.1/10万和48.6/10万[3]。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是一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的权威报告。
本报告主要针对中国脑卒中防治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建议。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高发地区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报告进一步指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家族遗传等。
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防治建议。
预防是控制脑卒中的关键。
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饮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要戒烟限酒。
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相关疾病,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加强脑卒中的识别和早期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发现有人出现类似脑卒中的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例如,建立脑卒中防治网络和数据库,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等。
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和意识。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报告,对于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积极贯彻执行报告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联合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所致。
根据报告,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有近三百万患者发病。
尽管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防治工作的加强使得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脑卒中的现状、防治措施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
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根据报告统计,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报告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风险与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多个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脑卒中防治措施:1.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报告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如群众宣传、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增强公众自我防范能力。
2. 加强管理与预防:通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风险。
3. 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加强地方急救中心和大医院的急救设施与人员培训,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抢救。
4. 推广规范治疗方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和诊疗水平,提前筛查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三、未来改进方向: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报告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方向:1. 完善脑卒中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脑卒中的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以及相应的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2. 加大科学研究与创新:加强脑卒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3. 多部门合作:脑卒中的防治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包括卫生健康、医疗机构、教育、社会保障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防治工作。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对中国脑卒中的流行概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加强防控措施。
流行现状1、男女比例:男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脑卒中患者约占60%。
2、年龄分布:脑卒中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存在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脑卒中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慢性病管理等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或长期精神压力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和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建立健全脑卒中筛查与早期诊断机制,提高脑卒中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
3、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脑卒中诊疗水平,实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救治和康复。
4、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投入,推动科研创新,研发更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脑卒中防治合作项目,提高中国脑卒中防控的整体水平。
结论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文化背景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流行,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等。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810354036)△通信作者。
E -mail :834931595@qq.com我国脑卒中流行及防控现状*蔡小娟,陈艳△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要】脑卒中(cerebral stroke )是一组与脑血管急性病变相关可导致脑实质损伤的疾病总称,俗称中风,可分为缺血型及出血型两种类型。
众所周知,该病不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其复发率和致残率亦很高。
另外,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还在以每年8.7%的速率递增。
这种严峻的形势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迫在眉睫。
本文就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以及防控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流行状况;危险因素;防控;中国【中图分类号】R181.3+2;R743.3【文献标志码】ADOI :10.13820/j.cnki.gdyx.20186151脑是人体极为关键的器官之一,脑血管疾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往往十分严重。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 )是一组与脑血管急性病变相关可导致脑实质损伤的疾病总称,可分为缺血型及出血型两种类型。
众所周知,脑卒中不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其复发率和致残率也很高,该病位于我国居民死因的第3位,在中国每年300多万的新发脑卒中患者中有70% 80%的幸存者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1],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这种特点不仅使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低下,亦使其家庭甚至社会背上繁重的经济、精神负担。
另外,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8.7%的速率递增[2]。
这种严峻的形势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迫在眉睫。
本文就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以及防控现状作一综述。
1流行情况1.1年龄年龄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相当密切,2002年以前的研究数据[3]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快速升高的趋势。
2006年我国的死因抽样回顾调查结果表明,因脑血管疾病死亡者的年龄多数在40岁以上,且各年龄组的病死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脑卒中研究现实状况背景: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难治性疾病,含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根据现在发展趋势,脑卒中所造成全球死亡人数将在达成650万2030年达成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中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十二个月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后造成乡居民死亡第三杀手。
存活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一样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
全国每十二个月用于该病诊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脑卒中是一个忽然起病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关键病因之一。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60%~70%。
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血流供给中止,能量耗竭,立即引发缺血中心区脑组织损伤和部分脑功效丧失.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因为血流供给中止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坏死,而缺血半暗带因为旁系血管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瀑布级联反应和缺血再灌注后病理改变,才是造成脑损伤关键原因.脑缺血发生后首先引发能量生成障碍,其次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含谷氨酸和其它兴奋毒性因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和各自受体作用引发兴奋性毒性.能量代谢障碍首先诱导线粒体损伤和氧化自由基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进了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其次造成离子泵功效障碍,造成大量Na+Cl-Ca2+内流,离子稳态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和其它炎症因子释放,造成细胞骨架破坏和DNA断裂.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和炎症因子等共同作用则造成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现在脑卒中诊疗现实状况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全方面及综合诊疗2 溶栓诊疗(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3 超声溶栓4 动脉取栓5 抗血小板聚集诊疗6 抗凝诊疗7 降纤诊疗8 神经保护及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 保护9 幕上恶性半球脑梗死减压诊疗术10 中药诊疗11 远程卒中医疗系统12 干细胞诊疗13 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 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stenting,CAS)然而不管哪种诊疗方案其关键目标均为: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 半暗带) , 使闭塞脑动脉再通, 恢复梗死区血液供给, 预防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时间窗成为制约抢救、诊疗及预后关键原因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
2019世界卒中日来了!脑卒中可防可控,注意这些日常生活行为2019年10月29日是第14个“世界卒中日”,本次宣传主题是“预防为主,远离卒中”,口号为“远离卒中,从健康生活开始”。
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不同部位的脑卒中所导致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脑卒中是影响我国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卒中,每六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六秒钟就有一人因为卒中而永久致残。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约有3/4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脑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
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生活饮食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已证实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降低血压,控制血脂,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脑卒中风险。
房颤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建议房颤患者遵医嘱采用抗凝治疗。
国内外的防控经验都证实脑卒中“可防可控”。
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日常生活行为应注意:预防为主,远离卒中01注重合理膳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调油,每天饮水要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