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 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
- 格式:pptx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27
中国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艺术要点归纳一.书法艺术一)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商周> 开始:与汉字的产生同时。
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艺术美,商周时期的金文与篆文,无论铸在钟鼎上还是可在石鼓上,都是艺术。
<汉> 成熟:汉代书写工具发展,纸张产生,汉字的隶书,草书,楷书等产生,书写者追求艺术美。
<南北朝> 大发展:“书圣”王羲之。
<唐> 鼎盛: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把书法的各种体都发展到相当高度。
<宋>平和发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宋初,赵孟頫\r<明清>总体失去活力:不如唐宋。
出现呆板工整的“台阁体”。
明:董其昌“台阁体”。
(徐渭突破“台阁体”)清:乾隆(注入活力)郑板桥突破“台阁体”二)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汉字同美: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是汉字书法美的基础,无论汉隶,魏碑,晋行,唐楷,万变不离其宗。
运笔取势:艺术特征全在运笔的不同。
无论用笔部位,运笔方法,结构安排,都注意运笔取势,力在其中。
起笔要逆,结构要违,章法要侧。
书法艺术讲变化,主次,虚实,奇正,开合自成。
三)书法名家<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元>:赵孟頫\r<明>:祝枝山,董其昌,徐渭<清>:郑燮(郑板桥)特点“怪”。
(“难得糊涂”)四)历代名作<西周>:(金文)毛公鼎铭文 <春秋>:(大篆)石鼓文 <汉>:(隶书)大风歌碑<南北>:(行书)兰亭序(魏碑)张猛龙碑<唐>:(楷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狂草)张旭肚痛贴五)书法学特称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称“张颠”)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宋四大家:苏,黄,米,蔡瘦金体:宋徽宗赵佶台阁体:董其昌碑:历代刻碑,立传或传经用,以碑习字称“碑学”贴:将碑刻拓印后,或木刻,或石刻,再印成习字标准称“贴”。
中国的传统艺术:书法与绘画书法与绘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与绘画相互辉映,共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书法,被誉为“无色之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韵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书法艺术起源于甲骨文,历经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
书法作品或刚劲有力,或婉约柔美,或气势磅礴,或清新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滋养。
在此次书画展示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一笔一划的书写,展现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传承。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古代绘画题材丰富,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艺术家们以画传情,借景抒怀,将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画作之中。
绘画作品或细腻动人,或意境深远,或寓意丰富,或气韵生动,为世人所喜爱。
在此次书画展示活动中,同学们以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好,展现了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才华。
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弘扬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承前人的优秀传统,还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书法与绘画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后人的努力。
此次书画展示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还激发了他们对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在美术老师赵丽和刘娜新的指导下,同学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致力于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书法与绘画艺术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时期。
同学们将以此次书画展示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为繁荣校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再次欣赏此次书画展示活动中同学们的优秀作品,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共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古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在古代中国的艺术领域中,书法与绘画被誉为文人雅士的重要修养,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活动和社交场合。
这两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技法与风格、传承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和彩陶,这些早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活以及神秘世界的理解与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与绘画逐渐从装饰性的媒介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的书法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笔画的表现力来传达意义与美感。
而绘画则以画笔、墨、水与色彩为媒介,通过线条、形状、色彩与空间的组合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
古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特点鲜明,各具独特的技法与风格。
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大家”,即汉代的张、怀古、刘、赵,魏晋时期的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等。
他们各自对于笔法、字体和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作品通常以千字文、对联或篆刻为主,寓意深远、工整优雅。
而绘画方面,以山水画和人物画最为著名。
山水画强调“意境”,通过点、线、面的运用,以及水、山、云、树等元素的描绘,表达出自然景色的美和人的情感。
人物画则注重线条的塑造和形象的表现,力求在细腻的表达中凸显生动的形象和个体的情感。
这两种艺术形式不仅在技法与风格上有所联系,还在传承与影响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书法与绘画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修养,学者与文人常常通过这两种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他们希望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书法与绘画作品也成为了社交和交流的媒介,人们常常通过赠与或交换书法绘画作品,来表达友谊、感激或祝福。
这种传承与互动的过程,促进了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艺术史上,书法与绘画一直被视为传统艺术的代表,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性与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