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生字笔画笔顺二、会写字及组词湖hú(江湖)(西湖)(湖水)莲lián(莲花)(莲子)(莲叶)穷qióng(无穷)(穷人)(穷苦)荷hé(荷花)(荷叶)(荷包)绝jué(绝句)(绝对)(绝交)含hán(包含)(含义)(含水分)岭lǐng(山岭)(岭南)(大兴安岭)吴wú(吴国)(东吴)(姓吴)三、易错字岭:右边是“令”,不是“今”。
荷:注意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泊bó] [pō四、多音字行xíng(步行)háng(银行)泊bó(停泊)pō(湖泊)五、近义词风光—风景别样—特别鸣—叫青天—蓝天六、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
特别是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湖水)(莲花)(无穷)(荷叶)(绝句)(含糊)(岭南)(吴国)(拂晓)(毕业)二、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上面打“√”。
莲花( lián) 荷叶(hé) 银行(háng )岭南(lǐng ) 绝句(jué) 行走(xíng)三、比一比,再组词。
湖(西湖)莲(莲花)荷(荷花)吴(吴国)胡(二胡)连(连忙)何(如何)呆(发呆)四、近义词。
泊——(停)毕竟——(到底)五、选词填空。
gǔ shīèr shǒu15 古诗二首xiǎo chū jìng cí sì sòng lín zǐ fān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sòng] yáng wàn lǐ[宋] 杨万里bì jìng xī hú liù yuè zhōng ,毕竟西湖六月中,fēng guāng bú yǔ sì shí tóng 。
风光不与四时同。
jiē tiān lián yè wú qióng bì,接天莲叶无穷碧,yìng rì hé huā bié yàng hóng 。
映日荷花别样红。
jué jù绝句[táng] dù fǔ[唐] 杜甫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ǔ,两个黄鹂鸣翠柳,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tiān 。
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窗含西岭千秋雪,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
门泊东吴万里船。
léi yǔ16 雷雨mǎn tiān de wū yún ,hēi chén chén de yā xià lái 。
满天的乌云 ,黑沉沉地压下来。
shù shàng de yè zǐ yí dòng bú dòng ,chán yì shēng yě bù shū。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对儿童从小开展古诗词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这首诗前两句说明夏天西湖风光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丰富美好的想象;后两句抓住盛夏特有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精彩绝艳的画面。
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十几首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这节课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通过诗句所看到的画面即可。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扩展相关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在古诗词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4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重点词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齐诵古诗《小池》。
2.简介作者:杨万里。
出示:杨万里,南宋爱国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被称为一代诗宗,著有《诚斋集》。
他一生勤奋写作,相传有诗20000余首,现存诗4200首。
今天我们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另外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意图】由一年级所学的《小池》古诗导入,在背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味,简介作者,再次了解杨万里这位勤奋写作的爱国诗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15、古诗二首【教材简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难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口语交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作者介绍1.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杭州西湖这个有名的景点吗?(出示课件2:西湖美景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比作美女,无论是谁,都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
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用佳句来赞美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作者介绍(出示课件4)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
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
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首诗字里行间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的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
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第二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诗中的景物,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湖、莲”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
(板书课题)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整体感知1.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15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课前解析】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
作者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
其中“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教师导入新课。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你们知道杭州这个著名的景点吗?教师打开西湖的知识窗,引导学生欣赏。
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是二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二、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绝、鹂、鸣、含、岭、泊”这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并背诵两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想象六月西湖独特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景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1.认识“晓、慈、毕、竟、映、绝、鹂、鸣、含、岭、泊”这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并背诵两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诗句,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美景和对友人的眷恋;借助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春天的美景。
五、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片)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多媒体课件出示诗人杨万里的生平介绍)(4)理解诗题。
15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行”。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2.能力目标:读懂诗句,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人们常说:杭州是人间天堂,西湖是一颗明珠,更有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为她填上浓墨重彩,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让我们在诗歌中赏美景,品诗人那千年不变的情怀。
(出示课件:西湖十景)2.(出示荷花图片)同学们,你们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写的一首与荷花有关的诗。
4.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师注意指导“净慈寺”的读音,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
5.理解课题。
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晓”、“净慈寺”、“林子方。
晓,早晨。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二、指导朗读,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指导吟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师课件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教师示范吟诵,学生学习吟诵。
5.学生展示吟诵,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卡片出示会认字:晓、慈、毕、竟、映。
1.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指名读。
3.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四、创设情境,了解诗意1.出示课件:满池荷花加诗句对联图片。
2.景美,文字更美。
找出诗中描写荷花的诗句。
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4.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自由朗读这句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2)交流后归纳总结:碧绿碧绿的荷叶------(板书)碧无穷无尽的绿色------(板书)无穷很多很多的荷叶------(板书)接天(3)师:在这一片碧绿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交流反馈:别样红。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材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其它季节是不同的,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优美秀丽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粉红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学过的方法诵读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荷花时的感受。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5.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
齐读。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
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
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4.品读赏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
指导朗读。
(2)体会“多”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分组读,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