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任务和要求_(.12.26上午).ppt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75
新一年工作计划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重点安排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首要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
应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农村诊所的支持力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
同时,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集中整合卫生资源,提供综合医疗服务,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二、加强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基层医务人员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其培训与管理。
组织定期培训班,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其综合医疗服务水平与职业素养。
同时,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其积极性,增加他们留在农村工作的动力。
三、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
建立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让患者的病历可以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提高医疗效率。
同时,在农村地区普及健康管理APP,让居民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高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
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常见病、多发病是农村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控任务更为紧迫。
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知识与方法,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加强卫生检疫工作,规范众多的农村小餐馆和水源,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五、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农村地区的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应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
完善医保政策,扩大农村居民医保的覆盖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医保保险报销比例。
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医疗费用的监管,防止医疗费用过高。
六、实施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扶贫计划农村地区存在较高的重大疾病发生率,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和贫困地区的突出健康问题。
要加大对这些重大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强相关科研和技术支持,推广先进的防治方法。
同时,实施健康扶贫计划,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七、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不足是制约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设施建设。
医疗卫生年度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我们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目标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健全医疗卫生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二、医疗卫生工作重点1.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培训和人员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加服务人群的数量和质量。
2.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提高贫困人口的就医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
深入推进健康扶贫示范区建设,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工作,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3.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动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医疗卫生数据的互联互通。
建设健全的数字健康档案系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评估,提高服务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推动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5.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各类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疾病监测和报告的能力。
加大对重大传染病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强疫苗供应链的安全控制,提高疫苗接种率。
三、工作计划安排1.医疗卫生基层服务能力建设(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提高组织协调和资源利用效率。
2.健康扶贫工作(1)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2)优化健康扶贫政策,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
(3)加强健康扶贫示范区建设,推动健康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3.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1)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
卫生工作方针一、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1990年,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起草的《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纲要》,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经中央同意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之中,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将卫生工作基本方针修改为: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而确定了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框架。
此后,在卫生管理学界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中,对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及与之相关的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以及卫生工作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在进行着讨论。
特别为准备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进行的一系座谈讨论,为制定卫生工作方针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
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1997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至此,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正式形成。
二、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新时期卫生工作指导方针的七句话,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包括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第二部分是卫生工作的基本策略,包括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第三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包括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如下:(一) 以农村为重点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的第一个重点。
农村卫生工作历来受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近年来,我国政府又提出农村卫生是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全市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如下。
一、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继续做好扩面提标工作。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0%和75%以上。
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力争达到65%以上。
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推进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
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办法,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
做好开展大病保险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医保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各类保障制度的衔接。
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制定出台全市疾病应急救助实施方案和工作规则。
统筹建立市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疾病应急救助。
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
结合门诊统筹推行按照人头付费,结合门诊大病和住院推行按照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
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
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和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
提高医保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快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基本医保经办服务和发展其他健康保险产品,鼓励企业、个人购买商业大病补充保险。
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按照中、省部署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职责整合,做好整合期间制度的平稳运行和管理的衔接。
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严格实施20XX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稳固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推动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销售额达35%,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达50%。
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加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贯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政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