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按分布区域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21.14 KB
- 文档页数:2
淡水鱼简介(一)定义及概况广义的说,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之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
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
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有800余种。
(二)淡水鱼分类1、以水中盐份浓度分类初级淡水鱼:一生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如:鲶鱼、罗汉鱼。
次级淡水鱼:一生大部份时间生活在淡水,偶尔活动或栖息于半淡咸水、海水中的鱼类,如:吴郭鱼、大肚鱼。
周缘性淡水鱼:栖息于海水或半淡咸水,其生活史亦会在淡水中生活,或进入半淡咸水中活动的鱼类。
包括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及偶然进入河川生活的海水鱼,如:蛇鳗、牛尾鱼。
2、按洄游性分类无洄游性纯淡水鱼:一生都生活于淡水中且无洄游性的鱼类,如:鲶鱼、罗汉鱼。
淡水域洄游鱼类:淡水鱼的生涯史中,包括洄游,都在淡水中进行,如:埔里中华爬岩鳅。
河海洄游鱼类:其生活史中,会经过不同盐度的栖息地,河海交界处是它们洄游必经之地,如:日本秃头鲨。
3、根据中国淡水鱼分类圆口类、软体鱼类、低等鱼类、软骨硬鳞鱼类、硬骨鱼类、真骨鱼类等。
(三)形态特征1、鱼鳍鱼鳍担当著鱼类游泳的必要工具,共有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五种2、体色多数淡水鱼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可隐蔽自己,或迷惑敌人及猎物,以保护自己或偷袭猎物。
浅水中,鱼的体色通常背为青、绿色,腹为浅白色,这些颜色被称为消灭色,水底望上去,以为是天空,望下去,则觉是海水﹔而深水中,体色非常阴沉,常为深红、黑等色。
(三)食物来源淡水鱼多为草食性及杂食性,但亦有少量肉食性。
河川上游:多以昆虫、附着性藻类为食;河川下游:常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
(四)分布特点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鱼居住,上至温暖宜人的温泉,下至冻入心肺的南北极,都可找到淡水鱼的踪迹。
(五)观赏价值金鱼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的观赏鱼,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观赏鱼之一,金鱼也是淡水鱼。
我国淡⽔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我国淡⽔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我国淡⽔鱼类资源的基本概况1.淡⽔⽔⾯⾯积⼴⼤我国陆地⾯积辽阔,境内⽓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江河纵横,湖泊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陆各类⽔域⾯积,包括湖泊、地塘、⽔库和江河等,共有1747万公顷,是世界上内陆⽔域⾯积最⼴的国家之⼀。
另外,还有可以进⾏养鱼的⽔稻⽥276多万公顷。
这些为丰富多样的淡⽔鱼类提供了良好的⽣存条件。
2.鱼类种类繁多我国是淡⽔鱼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
全国有709种和58个亚种不⼊海的纯淡⽔鱼,64种洄游性淡⽔鱼。
其中鲤科鱼类最多,约占1/2;鲇和鳅科次之,约占1/4;其他科的种类占1/4。
它们半数以上是我国特有种,多数具有经济价值,有的还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众多的经济鱼类中,主要的有60多种,如中华鲟、⽩鲟、裸腹鲟、鲤、胭脂鱼、鲤、鲫、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鱼、翅嘴红鲌、蒙古红鲌、圆⼝铜、青海湖裸鲤、黄鳝、鲥鱼、鲈鱼、鲚鱼、⼤马哈鱼等。
它们⼤多不仅成熟期短(多在2~4年成熟)、产卵多,⽽且⽣长快、产量⾼。
其中的中华鲟、⽩鲟和胭脂鱼还是我国的珍稀鱼类。
中华鲟为我国所独有,它是⼀种⼤型鱼类,在其主要产区四川有“千⽄腊⼦(中华鲟)万⽄象(⽩鲟)”的渔谚,其⾁与卵均为席上佳肴,尤以鱼卵制成的鱼⼦酱最为珍品;此外,在研究鱼类演化⽅⾯有⼀定的学术价值。
3.主要经济鱼类适应性强,分布⼴如鲤、鲫、鲢、鳙、草鱼、黄鳝等,⼏乎全国各地都有,利⽤价值较⾼。
4.鱼类资源有⼀定的区域差异性由于我国各地⾃然环境的差异,各地的鱼类区系组成也有⼀定的差异。
按照鱼类⽣态环境和鱼种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六⼤鱼区。
(1)东北鱼区。
鱼类耐寒性强,以冷⽔性鱼类为主,共100余种。
有代表性的是鲑鱼类,包括哲罗鱼、细鳞鱼、乌苏⾥鲑及⿇哈鱼,还有江鳕鱼等。
(2)华北鱼区。
主要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海河等⽔域。
本区径流量⼩,湖泊⽔⾯少,河流含沙量⼤,不利于鱼类⽣活,鱼种少,以温⽔性鱼类为主。
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的鱼类品种各具特色。
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以下是鱼类的分布情形: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地,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
其中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而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这里除了江河流域,还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
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大,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
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还饲养红鳟鱼。
西北高原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这些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天然水体盛产中华弓鱼、黄爪鱼、裸鲤等,其它还有条鳅、江鳅等鱼类。
努澜区: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于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及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
一、海洋鱼类大连沿海共有海洋鱼类近220种,分隶于162属95科25目2纲。
软骨鱼类约占大连海产鱼类总数的12%,硬骨鱼类约占88%。
以近海温水性鱼类为主,约占大连海产鱼类总数的62%,暖水性鱼类约占25%,冷水性鱼类仅占13%。
经济价值大的鱼类占本海区鱼类的3/5;药用鱼类约87种,占40%。
按近海温水性、暖水性、冷水性分类分述如下:(一)近海温水性鱼类大连地区近海温水性鱼类约130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1. 小黄鱼,地方名黄花鱼、花鱼、小黄花。
系温水性中、下层洄游性鱼类。
大连沿海的小黄鱼属北方群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底海区,越冬场在黄海南部。
3月中旬开始向北作生殖洄游,5月中旬进入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产卵场产卵。
辽东湾产卵场的鱼群产卵后至9月,都分散在长兴岛至山海关连线以北的海区索饵;10月随水温逐渐下降而向南作越冬洄游;11月分布于海洋岛至成山头一带水域;12月游向越冬渔场。
无论在产卵场、索饵场或越冬场,鱼群均有明显地垂直移动现象,黄昏上升,黎明下降,白天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
2龄鱼开始性成熟,3龄鱼全部性成熟。
产浮性卵,受精卵在14~15℃下经3~4天孵化。
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等小型浮游甲壳动物、箭虫和鱼、虾幼体。
随鱼体生长,饵料生物向大型化转换,成鱼饵料主要为底栖甲壳类和小型鱼类。
小黄鱼曾是大连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50年代是海洋渔业最主要的捕捞对象,海洋岛渔场最高年产量曾达近万吨;辽东湾渔场最高年产量曾达7925吨(1959年)。
60年代初产量显著下降。
70年代产量进一步下降,全市沿海年产量仅数百吨。
近年资源继续衰减,渔获多为幼鱼。
渔具以底拖网为主,流刺网和其他定置渔具亦可兼捕。
小黄鱼2. 棘头梅童鱼,地方名大头宝,为温水性中、下层鱼类。
无长距离洄游现象,终年生活在沿岸水域,仅冬季向相对深水区移。
产卵期在4月,产卵后分散索饵,以小型鱼、虾为食。
个体小,寿命短,但数量较多,大连沿海年产量一般可达2000~3000吨。
淡水鱼按分布区域分类淡水鱼淡水鱼不但能按其盐分浓度分类,还可以按照其分布的区域进行分类,不同地区的淡水鱼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
一、黑龙江区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各流域。
区内鱼类主要群系是耐寒种类。
二、西北高原区本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区内主要是高原或山地,所栖息的鱼类均具备特殊的适应条件,如能耐旱耐碱,或能栖居于急流水底,故种类比较少,虽本区各属是各区中最少者,但有些特珠适应生存环境的属,种类特别多,成为优势类群。
例如裂腹鱼亚科约70种,条鳅亚科110种构成本区的特有种类。
三、江河平原区本区为一大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区内除各江河干、支流外,还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大小数千湖泊,因其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主要鱼类的特殊适应特点是,一般的形状是身体侧扁,头尾均尖,略呈纺锤形,胸、腹、臀、尾鳍都很发达。
鲤科的大多数种、属分布在这一区域,如鲤、鲫、鳊、草、青、鲢、鳙、赤眼鳟、鳤、鳡、鯮、鲌、鲹、飘鱼、麦穗鱼、铜鱼、棒花鱼、鳈等。
本区内鲤科鱼类不但种数繁多,且其种的个体产量也很丰富,堪称为鲤科在亚洲的繁殖中心。
四、东洋区本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东部、贵州、福建、台湾等地,区内鱼类多属喜温暖的亚热带、热带鱼类。
本区内生活于高山峻岭河川中鱼类,由于水流湍急,栖居的鱼类多在口部或胸部具有吸盘,以能在急流中生存。
本区以热带性生物的种属繁多为特征。
其鱼类群系组成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各国的情况相似,其代表性种类主要为鲤科的丹亚科、野鲮亚科、鲃亚科,平鳍鳅科,鲇形目的长臀鮠科、锡伯鲇科、芒科、粒鲇科、胡子鲇科、鮡科、鲀头鮠科等。
五、怒澜区本区为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所流经的区域,包括西藏南部和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
区内河流均为南北流向,使东洋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水的交流而共存于本区。
譬如野鲮亚科、鳅科的沙鳅属,平鳍鳅科、鲿科、鲶科的鲶属、合鳃目的黄鳝、鳢科的乌鳢等种类与东洋区相同;而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等种类与西北高原区相同,两区鱼类的混杂是本区鱼类区系的特点。
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的鱼类品种各具特色。
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以下是鱼类的分布情形: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地,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
其中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而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这里除了江河流域,还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
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大,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
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还饲养红鳟鱼。
西北高原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这些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鳅科(一)[size=+0]12中华沙鳅鳅科[size=+0]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size=+0]钢鳅) [size=+0]吻长而尖。
须3对。
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
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
颊部无鳞。
腹鳍未端不达肛门。
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尾柄较低。
[size=+0]小型鱼类。
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size=+0]13花斑副沙鳅鳅科[size=+0]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size=+0]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口角须较长。
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
颊部被细鳞。
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
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size=+0]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
食水生昆虫和藻类。
个体小。
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size=+0]14武昌副沙鳅鳅科[size=+0]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size=+0]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口角须短。
眼下刺分叉。
颊部被细鳞。
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
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size=+0]小型鱼类。
生活于江湖底层。
分布于长江中游。
[size=+0]15漓江副沙鳅鳅科[size=+0]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size=+0]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
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
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
颐部无突起。
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
颊部具鳞。
腹鳍未端达到肛门。
尾柄较高。
[size=+0]小型鱼类。
生活于江河底层。
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size=+0]16长薄鳅鳅科[size=+0]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size=+0]花鱼、花斑鳅) [size=+0]体长,侧扁。
头长而尖。
颐下无钮状突起。
淡水鱼
淡水鱼不但能按其盐分浓度分类,还可以按照其分布的区域进行分类,不同地区的淡水鱼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
一、xx区
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各流域。
区内鱼类主要群系是耐寒种类。
二、xxxx
本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区内主要是高原或山地,所栖息的鱼类均具备特殊的适应条件,如能耐旱耐碱,或能栖居于急流水底,故种类比较少,虽本区各属是各区中最少者,但有些特珠适应生存环境的属,种类特别多,成为优势类群。
例如裂腹鱼亚科约70种,条鳅亚科110种构成本区的特有种类。
三、xxxx
本区为一大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区内除各江河干、支流外,还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大小数千湖泊,因其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主要鱼类的特殊适应特点是,一般的形状是身体侧扁,头尾均尖,略呈纺锤形,胸、腹、臀、尾鳍都很发达。
鲤科的大多数种、属分布在这一区域,如鲤、鲫、鳊、草、青、鲢、鳙、赤眼鳟、鳤、鳡、鯮、鲌、鲹、飘鱼、麦穗鱼、铜鱼、棒花鱼、鳈等。
本区内鲤科鱼类不但种数繁多,且其种的个体产量也很丰富,堪称为鲤科在亚洲的繁殖中心。
四、xx区
本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东部、贵州、福建、台湾等地,区内鱼类多属喜温暖的亚热带、热带鱼类。
本区内生活于高山峻岭河川中鱼类,由于水流湍急,栖居的鱼类多在口部或胸部具有吸盘,以能在急流中生存。
本区以热带性生物的种属繁多为特征。
其鱼类群系组成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各
国的情况相似,其代表性种类主要为鲤科的丹亚科、野鲮亚科、鲃亚科,平鳍鳅科,鲇形目的长臀鮠科、锡伯鲇科、芒科、粒鲇科、胡子鲇科、鮡科、鲀头鮠科等。
五、怒xx
本区为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所流经的区域,包括西藏南部和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
区内河流均为南北流向,使东洋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水的交流而共存于本区。
譬如野鲮亚科、鳅科的沙鳅属,平鳍鳅科、鲿科、鲶科的鲶属、合鳃目的黄鳝、鳢科的乌鳢等种类与东洋区相同;而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等种类与西北高原区相同,两区鱼类的混杂是本区鱼类区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