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卷附标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11.00 KB
- 文档页数:6
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诗文(一)默写1.默写。
(1)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
(《长沙过贾谊宅》)(2)浮光跃金,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3)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4)古诗词中用典是诗人常用的手法,李白思慕明君渴望得到重用,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寄意。
(二)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景公登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俯泣。
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
见怯君一,而谀臣二。
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①,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注释:①恤:担忧。
(选自《韩诗外传》)2.【甲】诗中的“君”是指______,【乙】文作者晚年号“______”。
3.解释【丙】的加点词语且犹不欲死()使古而无死者()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B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C.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D.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5.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
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
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
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
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
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
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2024届龙岩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2024.1一、积累与运用(25分)毕业前夕,同学们自发组织互赠书签活动。
下面是你准备送出的书签,请在下 面的空格中,填写适合的古诗文名句。
(10分)假如你收到了以“友谊长久”为主题的书签,请你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中选择两句诗回赠,以表达不管相隔多远,友情常在的情谊: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9分)第一次到熬溪,我就惊叹于这里的美。
那一坝稻田里的稻谷,纯正的金黄色, 与金黄的阳光缠绵交①(róng )。
山风过处,稻浪翻滚。
那家家户户屋后的竹林, 都在呼呼而来的山风中摇②(yè)出一丛丛翠绿。
保靖县城往北十来公里,山势 突然隆起很高,成为一个很小的台地。
熬溪(),把几十栋木房子安放在台地四 周,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错落有③(zhì)。
围在寨子和山间的一大坝田园,是 熬溪最大的_块苗翠。
山背后几坝田园散落,是在山中点缀的一串串玉佩。
以前在我眼里( )的山水,居然每一处都能让我惊喜。
可以说,每—座山岭、山峰都是一幅( )的画,每一条河流、小溪都是梦幻迷离的诗。
(1) 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3分)(2)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见缝插针 见怪不怪 美轮美奂B. 见缝插针 司空见惯 精美绝伦C. 相机行事 司空见惯 美轮美奂D. 相机行事 见怪不怪 精美绝伦(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山背后的几坝田园散落, B. 山背后散落的几坝田园, C. 几坝田风散落在山背后, D. 山背后散落的几坝田园,3. 名方阅读交流(6分)班级开展“读经典作品,做时代新人”读书交流活动,请选择其中一部作品, 分享你的读书方法。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2024.11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
2024届成都市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注意事项: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娉婷(...pīng)汹涌(yǒng)忧戚(qī)沉甸甸(diān)B.解剖(pōu)游弋(yì)灰烬(jìn)间不容发(fà)C.宽宥(yòu)麾下(...zèng)金戈铁马(gē)...huī)憎恶(D.箴言(...zhé)强聒不舍(.....qiǎng)...zhēn)冠冕(...guàn)折腰(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我决定委曲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B.我想起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C.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D.风云变换的季节里,密云来去匆匆,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3.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三星堆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游园览胜。
B.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殚精竭虑,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C.在《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D.我们中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并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2024届南昌市南昌县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①壮阔。
一代代青年人披荆斩棘,百折不挠,②,烙下奋斗的印记:国难当头的奔走呐喊,抗日战场的歼击顽敌,建设工地的激情踊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先锋队的旗帜。
新时代的青年人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
1.填入文中横线①处的字和文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澜gèB.阑luòC.澜làoD.澜láo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砥砺前行B.战战兢兢C.诚惶诚恐D.摩肩接踵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激昂。
B.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C.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D.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精神。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和平之路,意味着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
②“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
③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决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④数百年来,殖民主义者杀戮掠夺、巧取豪夺的历史,在各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伤痕。
⑤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
A.④②①③⑤B.②④③⑤①C.②①③④⑤D.④②③⑤①5.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晚上,妈妈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总是做错,妈妈很生气,弟弟也委屈地哭了。
你在一旁劝说:A.“弟弟本来就笨,您再生气也没用!”B.“妈妈别管了,还是要爸爸来教才行!C.“你们都别着急,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吧。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五年级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语境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倡导全民阅读”。
永州市也正在提倡传统文化进校园,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
请结合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1. 请你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八个字用楷书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2. 对比孔子生活的年代,感受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
疫情来袭,人们抗击疫情,相信党的“二十大”的召开让我国的未来更加。
3.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诲.人不倦(huì)B. 默而识.之(shí)C. 是知.也(zhì)D.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wèi)4. 在新华字典中,“漫”有以下几种解释。“漫浪诵读”中“漫”的意思是()A. 水满而向外流出B. 淹没C. 遍;满D. 随意,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5. 关于朱熹谈读书,以下说法最能表达主要意思的一句是()A.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B.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C.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D.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6. 关于学习态度,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A. 聚精会神B. 专心致志C. 心不在焉D. 全神贯注7. 以下关于民间故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比如《牛郎织女》中的老牛能突然开口说话。
B. 中国的民间故事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田螺姑娘》等。
C. 欧州各国的民间故事精彩纷呈,你可以看到淳朴又善良的列那狐是如何帮助其他动物的,这些故事会让你感受到人世间的真诚和善良。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三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 根据语境,读拼音写字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我们的世界多么美好:山河壮美,海岛fù()饶,城市zhěng jié(),森林葱茏;春有新芽,夏有繁花,秋有彩林,冬有白雪;kǒng què()美丽,zhīzhū()勤劳,cuì()鸟敏捷……2. 读句子,根据语境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大自然的声音真奇妙。
你听,它们又兴.(xīng xìng)致勃勃地斗.(dǒu dòu)起歌儿来:微风呢.(níne)喃,小雨滴答.(dāda),小溪淙淙,大海哗啦.(lāla),小虫唧哩.(līnī)……好听极了!3. 读句子,根据语境在正确的汉字下面划“——”。
(挺庭)院外,一条小(径经)通往幽静的小树林,林间小池塘水平如(镜境)。
(忽乎)然,一阵风吹过,那(飘漂)落在水面的叶子如小船般(飘漂)荡起来。
4. 照样子写词语,再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1)眼疾手快(写动作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层林尽染(写秋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懒洋洋(ABB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加点部分,把句子写得更有画面感。
(1)下雨了,树枝在林中互相触碰....。
....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起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把句子补充完整)疫情期间,做核酸检测的护士阿姨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2024年河北省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文化课考试卷第一部分(1~2题14分)今年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5周年,学校开展“红色‘冀’忆”主题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
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甲(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
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
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乙(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______②(bǐng chí)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ú)B.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ú)C.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ū)D.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ū)(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______乙______(4)有同学读到“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时,思考“擘画”的意思。
依据“擘”的字形,他想到“擘”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手”有关。
结合语境推测,“擘画”的意思应该是______(①筹划②一幅画③管理)。
(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5)有同学手绘了“进京赶考”路线示意图(下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出对应的地名。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形成性检测九 年 级 语 文 试 卷卷首寄语: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
只要心境平静,只要细心、认真地阅读、思考,你就会感到试题并不难,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别忘了,对自己说一声:我能行!注意事项一(2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12分)每当痛苦煎熬、寂寞守候、欢喜若狂、怅然若失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山径幽谷中那些 b ēi wēi 清雅的花儿,看它们寂寞而骄傲地zhù lì在时光的拐角,听它们的呼吸、低语,那种随之而来的坦然,瞬间便充盈身心,赋予我镇静和勇气,让我看到生命中的美与希望。
我喜欢作家钱红丽的座右铭 A 纯洁xi ū sè,寂静清芬。
只有在领悟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苍茫邈远之后,纯洁的心就会打开一扇窗,让灵魂远行,dǐ dá一个淡泊高远的纯净世界。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2.在A 处填上恰当的标点。
(1分) A 处的标点是3.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4.海陵中学决定开展“珍爱生命,文明出行”的主题活动。
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5分)(1)你班准备开展一次“珍爱生命,文明出行”的主题班会,请你拟写一句宣传语。
(不超过15个字)(2分)宣传语:(2)学校定于3月27日上午8:00邀请交警大队张队长在校三楼多功能厅召开“珍爱生命,文明出行”的专题报告,要求初一全体学生参加,请你以学校团委的名义写一则通知。
(4分)5.名著阅读。
(2分)鲁迅的杂文是极其锋利的,体现了他勇于斗争的一面,而《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更多的流露出了他的温情,他的诗句中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
请你从这部作品中找出体现温情的人物并作简要分析。
6.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1)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八则》) (2)成功的花儿,。
( 冰心《成功的花儿》) (3), 禅房花木深.(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4)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气势恢宏磅薄特点的经典名句是:“, 。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比喻与对偶的手法描绘了微波与无风时水面月光月影的句子是:“,。
”二(62分)(一)阅读古诗,完成7—8题。
(5分)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7.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 8.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19分)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
此语得其一偏。
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
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掠须是掠,磔须是磔,千变万化,此不可移也。
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纵其精神筋骨犹西施、毛嫱,而手足乖戾,终不为完人。
杨朱、墨翟,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城。
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梦溪笔谈·书法之道》)【注】掠:汉字书写的笔划之一,即长撇。
磔:汉字书写的笔划之一,即捺。
磔,音zhé。
杨朱:战国时代魏国思想家,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以物累。
墨翟:即墨子,鲁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9.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1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作字亦然.(2)贤辩过.人(3)而卒.不入圣城(4)无迹可窥.11.翻译句子。
(4分)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
12.“过此一路”中的“此”指(用原文回答),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13.本则笔记作者围绕书法之道阐述了哪两层含义?对作者提出的书法之道你是否认同呢?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6分)(三)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4—17题。
(20分)【材料一】男人的大脑与女人的大脑并不完全相同。
换句话说,人类的脑子可分为“男性脑”和“女性脑”两大类型,两者之间至少..有三大差别:首先是大脑结构。
以脑中一种称为胼胝体的组织为例,女性大于男性,而胼胝体是沟通左右两半脑的桥梁,故女性左右脑之间的沟通较男性强。
二是大脑功能。
女性大脑的成熟速度快于男性,如刚刚出生的女婴,其脑成熟程度比同龄男婴早4个星期,进入青春期后少女较少男早熟2~3年。
三是智力优势各有千秋。
大多数男性左半脑“辛苦”而右半脑“闲置”,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科学天赋与分析能力等抽象思维方面;而女性则是左右脑兼用,其嗅觉、听觉等感官功能、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词汇掌握和精细手工操作等方面特别突出,故男女各有擅长。
这种差别可以追溯到远古,当时人类还处于洪荒时代,男性的主要职业是狩猎,故男性的大脑是在适应狩猎的活动中逐渐发达起来的。
他们的大脑为了判断猎物之间的距离而练就了空间和方向认知能力,因此天生就比女性方向感强;女性则受到生养子女、从事家务、贤妻良母角色的影响,致使大脑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发达,因而细致、敏感,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对方的心理,直觉灵敏,善解人意。
【材料二】你大概意识不到,当我们看一个物体的时候,正常人的大脑两个半球都参与了活动,而且它们分工明确。
假如用树木和森林来形容,那么右半脑“见”的是树木,而左半脑“见”的是森林。
合起来,正常人“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一旦左半脑损伤,人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右半脑损伤,人就“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
科学家虽然一直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 可仍未完全了解它,仍有很多秘密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答。
【材料三】半个世纪以前,科学家们认为,一个人超过6岁时大脑就停止发展。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3~6岁时,大脑灰质主要在前脑部增多,这个区域与人的行为组织和计划能力以及精力的集中能力有关,而在6~12岁,则主要在后脑部增多, 该区域与人的感情和语言能力以及空间的判断力有关,这就是人过12岁以后学习语言感到困难的原因。
同时,他们认为人脑的可塑性极大,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脑进行不同程度的重塑,因而成年人的大脑皮质同样具有可塑性。
现代科学提醒我们:大脑随人一起成长,人的智力成长可以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在一生中只会越来越聪明。
(选文摘自《科学大众》等杂志,有删改)14.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说明的内容。
(6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5.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两题:(1)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2)“两者之间至少..有三大差别”中的“至少”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16.如果说图A是正常人使用大脑所见,那图B是哪一个半脑所见?请结合结合材料二中“树木”与“森林”的含义,说说你的理由。
(3分)图A图B1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你对下面一则新闻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4分)2015年,南京市人民中学将恢复南京市汇文女子中学的校名,届时将只招收女生。
——《现代快报》(2014年4月3日)(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19分)苇花温暖张梅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
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生命的寒意在一群群芦苇那里显露无遗。
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在它们面前,河水缓缓流淌,和时间相仿,毫不回返地离我们而去。
④立于冬寒中,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袒露的更是淡而有韵的风姿。
我们的生命,要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对霜寒处变不惊?像深秋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⑤于是,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
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
走近一群无语的苇。
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
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
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⑥沿着坡度倾斜的河滩下去,冬日的河水已经很浅了,得比夏日的丰水季节多走数十米才能走到渡船上,将那些土坡旁清瘦的芦苇丢在身后。
不过,迎接你的,是对岸的一群水鸟,因为近水,显得更有生气。
水中只有在冬季露出的浅滩上才有,水鸟们径直飞到苇丛里,或许会留下几个小而圆的蛋,没有人会惊动它们的宁静。
⑦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
它们能称为花么?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
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⑧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
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
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
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⑨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功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
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⑩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8.选文开头段引用关于芦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19.第③自然段写“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请简析其表达作用。
(3分)20.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请结合上文说说作者喜爱苇花的什么?(6分)21.比较两个【甲】【乙】两个片段,结合文章说说作者流露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甲】“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