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第一个心理需求是归属感。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小集体。
你看啊,小明刚转来我们班的时候,他谁都不认识,心里可孤单了。
课间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着我们大家一起玩闹。
可是,当我们主动拉他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作业的时候,他脸上就有了笑容。
因为他在这个班级里有了归属感,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小集体的一员啦。
在家里也是一样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这种感觉就很温暖,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这个家的一分子。
如果没有归属感,就像一只孤雁,在天空中找不到队伍,那得多难受呀。
第二个心理需求是自主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想要自己做一些决定。
比如说,老师让我们做手抄报。
小红就特别高兴,因为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版面,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
她觉得这是她自己的作品,她能做主。
可是,如果老师规定得特别死,必须按照一个模式来做,小红可能就会觉得很没意思。
在家里也是,当爸爸妈妈让我们自己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开心。
就像小勇,他特别喜欢那双蓝色的运动鞋,每次能自己决定穿这双鞋出门,他就蹦蹦跳跳的。
自主感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能让我们打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的门。
第三个心理需求是胜任感。
这就像我们在学习或者做游戏的时候,想要做好,想要取得成功的感觉。
就拿跳绳来说吧。
刚开始的时候,小兰跳绳总是跳不好,不是被绳子绊倒,就是跳几个就累了。
可是她没有放弃,每天都练习。
慢慢地,她能跳很多个了,在跳绳比赛里还得了奖呢。
她就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很厉害。
在学习上也是这样的。
小刚数学以前不太好,但是他努力做练习题,认真听老师讲课。
后来他在一次数学测验里考了个好成绩,他开心得不得了。
这种胜任感就像一颗甜甜的糖果,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
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太阳、小翅膀和小糖果。
归属感让我们不孤单,自主感让我们能做自己,胜任感让我们充满自信。
咱们要好好地去满足这些需求,这样我们就能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啦。
人性XY理论人性XY理论是指英国心理学家亨利·哈罗韦(Henry Harlow)于1958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涉及到人的基本原始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对于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性XY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生理需求(XY)和心理需求(XY)。
这两个需求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首先,生理需求(XY)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存所必须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食物、水、住所、性欲等。
哈罗韦认为,这些生理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这些需求会驱使人们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包括寻找食物和水源、寻求安全和住所、追求性满足等。
如果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会感到不安、焦虑和有压力,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而心理需求(XY)则是指人们对于社交、信任、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哈罗韦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同时也需要被别人接纳和认同。
心理需求主要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
人们通过交流和建立人际关系来满足这些需求,包括亲密的友谊、爱情关系、家庭关系等。
同时,人们也希望被社会所接纳和尊重,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如果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孤独和失落,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人性XY理论强调了生理和心理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平衡。
哈罗韦认为,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追求和满足心理需求。
例如,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饥饿和温饱不全的状态,他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去建立人际关系或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
因此,满足生理需求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基础。
此外,人性XY理论也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
哈罗韦认为,人类是社交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人们通过社交来满足心理需求,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例如,亲密的友谊、爱情关系和家庭关系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接纳和认同的需求,从而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为什么人会有生存的动力?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生存的动力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那么,为什么人会有生存的动力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人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生理需求人类有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空气、睡眠等。
这些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没有这些需求的满足,人类无法维持生命。
人类会有生存的动力,以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除此之外,人类还有繁殖的需求。
人类的繁殖需求是基于生物学的本能,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
人类对繁殖的需求会促使他们保持生存的动力,以确保后代的繁衍。
二、心理需求除了生理需求外,人类还有心理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社交、安全、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
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带来满足感、幸福感和满意感,而这些感受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动力之一。
例如,人类对社交的需求是基于人类社会的本质。
人类是社交性动物,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和互动。
社交的需求可以促使人类保持生存的动力,以满足这个需求。
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除了生理和心理需求外,人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也是促使人类保持生存的动力之一。
人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可以带来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从而促使他们保持生存的动力。
例如,人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可以带来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意识到自然环境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会保持生存的动力,以保护自然环境。
人类有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
这些需求和认知促使人类保持生存的动力,以满足这些需求和认知。
人类的生存动力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认知,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心理学入门:认识人类的五种基本需求引言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生物。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发现了人类的五种基本需求。
这些需求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手臂中动力的来源。
了解这些基本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身体需求身体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包括食物、水和睡眠。
这些需求是生命的基础,如果无法满足,将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产生严重影响。
饮食需求人类需要食物来提供能量和营养。
我们的身体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我们的机体需求。
人类的饮食偏好因文化、环境和个人品味而异,但确保均衡和多样化的饮食非常重要,以确保我们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饮水需求水是我们身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
水不仅使我们保持水平衡,还参与了我们身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如循环、消化和排泄等。
因此,保持身体足够的水分摄入量非常重要。
每个人的水需求因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水平而异,但普遍建议每天摄入8杯水。
睡眠需求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刷新大脑。
缺乏睡眠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波动等问题。
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因年龄和个体差异而异,但一般成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
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如确保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避免使用刺激物质(如咖啡因)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睡眠品质。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人类的第二大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
满足这些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感到安全和稳定,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和追求生活的意义。
人身安全人身安全是指我们不受到伤害和威胁的保障。
这包括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暴力、侵犯和虐待等行为的伤害。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遵循法律和规则,并学会保护自己免受潜在危险。
环境安全环境安全是指我们所处的环境没有危险和威胁。
这包括居住在安全、卫生和可靠的住所,工作在安全、卫生和有组织的工作环境,并生活在没有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地区。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如下: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性等。
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指人们对生命、财产、身体健康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安全感需求。
3.归属与爱的需求。
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人们对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的需求,包括与家庭、朋友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4.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的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人们对于自我实现和达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的需求。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Abraham.h.maslow)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
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
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
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
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
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它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种心理健康的标准,称为“马斯洛的心理健康层次需求理论”。
这一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这包括食物、水、睡眠、空气等基本的生存需求。
如果一个人无法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
安全需求是指人们对安全和稳定的需求。
这包括对身体的安全、健康和稳定的居住环境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不安全或缺乏稳定,他的心理健康将受到威胁。
第三,社交需求是人们对社交联系和归属感的需求。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并感受到归属感。
如果一个人感到孤独或被排斥,他的心理健康将受到损害。
第四,尊重需求是人们对尊重和认可的需求。
这包括被他人尊重、被他人认可和被他人赞赏。
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他的心理健康将受到负面影响。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们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这包括追求个人目标、发展个人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一个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他的心理健康将受到限制。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层次需求理论是一种很好的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当一个人能够满足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时,他将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依次满足这些需求,而是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追求不同的需求。
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生理需求,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其次,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环境,让自己感到安心和放松。
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追求个人的目标和梦想,发展自己的潜力。
总的来说,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它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本质和达到心理健康的途径。
基本需求与幸福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幸福感摘要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者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根据驱力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确定了决定人类行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
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这三种类型的"营养"在功能上是人们成长、完善、和幸福感的基础。
个体或情景中促进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满足的因素将会促进幸福感;而减少需要满足的因素将削弱和减少幸福感。
被试间的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高的人幸福感高,反之,则低。
被试内的研究发现: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高的日子里,个体主观幸福感高与个体的基线水平。
反之,则低于基线水平。
1 引言幸福的生活是大家所向往和追求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状况的正面指标,Cnaan等人认为: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
提高幸福感是帮助人们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在考察造成个体间幸福感差异的因素。
通过研究稳定的特征来探索这个问题。
如用乐观性(Scheier & Carver, 1993 ; Taylor, 1989)自尊,个性同一性等来预测个体幸福感的总体水平。
已往的研究倾向于关注特征性对于幸福感的决定作用[1]。
而自我决定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考察了需求满足与幸福感的关系。
通过测定人们报告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与之相关的他们的幸福感和健康状况,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的不同可以直接预测幸福感的高低。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强调集体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环境支持或抑制需要的满足。
除此之外,以往的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把幸福感日常的波动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从特征的角度来看,幸福感的日常波动可以看作是误差变量,个体每天的幸福感都是围绕着他本人幸福感的基线水平波动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看到了日常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类永恒的心理需求人类正常的心理需求:其实我们从未被满足我们都知道人有睡眠、进食等一系列的生理需求,其实人类除了具有这些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需求,心理需求就是其中之一。
它同生理需求一样,都对人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经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的,按照人心理需求的层次不同,可以将它分为:物质需求、保障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几种。
1物质需求: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物质需求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保障,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才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2保障需求(安全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个温馨的家,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还要拥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以上的这些需要都属于保障需求。
当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保障,安全需要受到威胁时,就会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波及到社会的安定。
所以,保障需求也是人类心理需求中较为重要的项。
3爱与被爱的需求:我们常说,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这句话一点都不假,通过爱与被爱,人们会体会到幸福感,朋友、亲人的爱能够给人以动力。
反之,将自己的爱奉献给别人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所以人的心理需求也不能少了爱。
4受人尊重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成为众人喜爱的角色,在心理上会有一种被爱的满足感。
所以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
5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在人的所有心理需求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是层次最高的。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但是人的理想与现实总会有一定的距离不是所有的美好愿望都能被实现。
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总会经受各种挫折和磨难,此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理想,使得理想与现实相符合,这样才能避免身心受到不良影响。
人的终极需求不是个人层面的需求,而是永恒存在的需求。
一、介绍马斯洛和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人类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的需求在满足之后才会出现下一个层次的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优先级和重要性排列,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层次结构。
二、生理需求在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
这包括了人类对食物、水、睡眠、性和其他生存需要的需求。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安全需求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安全需求。
这包括了对身体和财产的安全,对健康、就业和稳定的需求。
只有在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够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四、社交需求一旦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会开始追求社交需求。
这包括了对友谊、归属感和爱的需求。
人们希望被接纳和理解,希望与他人建立通联和关系。
五、尊重需求当人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会寻求尊重需求。
这包括了对自尊、尊重、地位、成就和认可的需求。
这一层次的需求使人们渴望被认可和受人尊重,希望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成就。
六、自我实现需求在满足了前面的各层次需求后,人们最终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包括了对自我的实现、个人成长和发挥潜力的需求。
达到这一层次的人们通常能够接受自我,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七、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意义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对于心理学和管理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需求结构,指导人们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需求。
这一理论也为企业组织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一理论也被广泛运用,成为管理者了解员工需求、激发员工潜能的重要工具。
八、总结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满足的过程,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人们在交往中需要满足各种心理需求。
社会心理学指出,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接纳、认同、尊重、尊严、归属、关爱、受威胁感、权力等八个方面。
接下来将从这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需求。
首先,接纳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人们都希望能够被别人接纳和欣赏,得到他人的认可与理解,从而感受到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
只有在感到被接纳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真正地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并体验到这个群体所带来的共鸣和温暖。
不被接纳会给人带来孤独和忧郁。
其次,认同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心理需求。
在认同其他人的同时,本身也需要被别人认同。
这是人们特别需要的一个心理需求,因为它能够让人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并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被认同,他将会感到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第三,尊重是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需求。
人们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为彼此的价值和权利而争取。
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会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受屈辱的感觉,这容易导致一系列难以调解的矛盾。
第四,尊严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心理需求。
人们无论在哪个阶段,都需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感。
尊严感意味着人们希望被人尊重,被人认同他们自己的人格、价值和能力。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尊严感,他将会感到自卑和无力,进而失去自信心和动力。
第五,归属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
人们总是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社区,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一种契合感和归属感,从而让自己感到安全、舒适和愉悦。
寻找一个真正的归属对于所有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归属感将导致人们感到孤独和失落,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第六,关爱是人际关系中一个相当基本的心理需求。
关爱提供了一种充满温暖的感觉,使人们感到自己是存在的价值,被认可和爱。
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关爱是必须的,特别是在童年时期。
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得到相应的关爱,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发展。
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求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情感、爱、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另外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这两种需求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每一层次的需求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各层次需求的基本含义如下:(1)生理需求生理需求包括人类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空气水吃饭、食物穿衣睡眠分泌性、性欲住宅医疗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求,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如果这些需求(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换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它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人类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周围环境安全、保险安全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人们在物质和身体上的欲望是否是一种基本的人类心理?作为人类,我们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各种身体欲望,例如食欲、性欲等。
这些欲望是否是基本的人类心理?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一、欲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生活中离开了物质和身体,我们几乎无法生存下去。
食物、衣物、住所等物质需求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有着与生俱来的各种身体欲望。
这些欲望是助于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本能。
因此,欲望可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本能。
二、欲望受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尽管欲望是人类本能中的一部分,但各种文化和社会因素也对欲望的表达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性欲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性欲被看作是一种私人的事情,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性欲被认为是一种公共的话题。
类似的,食物、住所等物质需求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欲望是否具有偏好性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性欲之外,我们的欲望是否具有偏好性也是值得探讨的。
我们是否对特定的物资和身体欲望有更大的倾向?例如,许多人会追求奢侈品,而忽略了普通的物资需求。
类似的,一些人可能对性欲有着与他人不同的偏好。
四、欲望与财富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财富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各种物资和身体欲望的核心。
然而,财富能够满足所有的欲望吗?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财富可以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和一些偏好,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财富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欲望和需求。
总之,我们的欲望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体,是基本的人类本能和文化、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欲望,并努力控制它们,以实现身心健康和内心平衡。
心理学上人物需求精字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xx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系统的、独到的研究,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把人的需要描述成具有五个层次的“金字塔”,已满足的需要达到了什么层次,与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是有关联的。
人的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优势需要一得到满足,原来相对弱势的需要就要变成优势需要从而主宰机体,以便尽可能达到最高效率。
他的这个理论被学术界称为“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就是对生存的需求。
人需要食物、饮料、住所、性交、睡眠和氧气。
一个缺少食物、自尊和爱的人会首先要求食物;只要这一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他就会无视或者掩盖其他的需求。
当然,生理需求是基本的,却不是人类惟一的需要。
对人来说,较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更重要的需要,才能给人持久而真正的快乐。
安全需要(Safety need)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获得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需要,即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的直接含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含义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和国际的和平等等。
当这种需要未能获得相应的满足时,它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
爱的需要(Belonging and love need)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获得了满足以后,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
处于这一需要阶层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重要,希望能够获得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的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并与同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果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
有这种需要的人会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中求得一席之地。
尊重需要(Esteem need)当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获得满足以后,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并支配人的生活。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比如,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和建树,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一定的名誉和成绩。
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什么。
2. 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3. 探讨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的基本需求。
2. 分析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探讨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为人类,我们有哪些基本需求?2. 学生回答:饮食、住房、教育、健康等。
二、讲解人类的基本需求1. 介绍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a. 生理需求:食物、水、住房、睡眠等。
b. 心理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等。
2. 分析每个需求的重要性和影响。
a. 生理需求的重要性:食物和水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住房和睡眠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b. 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了人们对稳定和社交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
三、探讨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2. 学生讨论: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满足,例如通过工作赚钱满足生理需求,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心理需求等。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总结1. 总结人类的基本需求及其重要性。
2. 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延伸:1.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如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2.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一个社会无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会发生什么?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类基本需求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人的空间心理需求住宅是为居住者——“人”服务的,因此住宅内部的功能空间首先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一、人的基本需求对住宅内部功能空间的要求人的需求与生俱有,并随着大自然的演变,具有某种天然的合理性。
“需要”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它是指人对生理、环境、社会的某种要求。
而“衣食住行”则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
依照需要的重要性和先后出现的顺序,马斯洛将它们排成不同等级,组成塔形,各层次之间相互重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基本上可分为下列六个层级:1、生理的需要,如饥、渴、寒、暖等;2、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如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好朋友等;4、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受到人们的尊重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6、学习与美学的需要。
这一“需要”的层级理论分为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层次,第一、二级需要是最基本的人的生理需求层次,即在住宅中,最基本应该具备满足人的遮风避雨和睡眠(卧室)、饮食(厨房)、便溺(卫生间)等需求的空间;也可以说,正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决定了住宅的基本功能空间。
第三至第六层级需要是人的各种心理需求层次,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心理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而凸显。
在住宅中,则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功能空间,分别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如起居室、客厅提供了家庭成员团聚、会见客人的空间,满足了人的“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工作室、书房提供了学习和展示才能的空间,满足了人的“学习与美学的需要”。
同时,这一“需要”的层级理论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占优势;而发达国家主要是社交和归属需要占优势;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的情况是人类社会理想的需要模式。
我国21世纪初叶至中叶的小康社会,还是一个温饱型的社会,因此小康住宅的内部功能空间应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而和谐社会则要加入人们对居住安全、居住公平的心理需求,因此和谐人居更应强调以人为本,以追求居住质量为根本目的,树立“建筑与环境”并重的观念,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设计,营造新的人居环境,实现空间环境满足人的活动需求,生活环境有益人的生理需求,视觉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文化环境陶冶人的素质需求,人文环境照顾人的交往需求,智能环境实现人的信息需求,管理环境符合人的方便需求,社会环境让人满足安全信赖需求。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Abraham.h.maslow)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
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
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
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
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
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
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求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
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
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
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
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
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
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
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
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
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用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
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
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
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
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
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
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
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
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也说明了那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
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
许多的研究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我实现,在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
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感到更大的满足,双方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上的差距最大。
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青员工(25或以下)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36或以上)更强烈。
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满足。
事实表明,个人和组织中的事件能够而且确实能改变需求。
组织中的习惯做法会强烈地影响许多高层次需求的产生并给予满足。
例如,根据过去胜任工作而给予的晋升能够激发员工的尊重需求。
而且,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发展,安全需求逐渐减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相应增强。
下面是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研究发现的概括:
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
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才能发挥激励作用。
除了自我实现,其它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这时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重要性就下降了。
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
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