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考核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诊断学全身体格检查考核纲要徐州医学院诊断学实验考试请带好您的学生证与听诊器,请按时进入考场,考试时间10分钟。
A.一般检查/生命体征(满分15分)1.患者取卧位,检查者立于右侧2.使用过渡语言,当受检者面洗手3.测量体温注:先将消毒过的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
4.触诊桡动脉至少30秒钟(尺骨在内,桡骨在外)5.同时触诊双侧桡动脉,检查其对称性6.手仍置桡动脉上,观察计数呼吸频率至少30秒7.测量右上臂血压两次,上臂外展45度8.袖带缚于上臂正确位置,袖带松紧适中注:将气袋中部对着肱动脉缚于上臂,其下缘距肘窝2~3cm,不过紧过松,以恰能放进一手指为宜。
9.触诊肱动脉10.将膜型胸件置于袖带下缘肱动脉上11.充气、放气过程流畅,结果准确12.观察发育、营养状况注,发育评价:正常或异常,营养状况评价:良好,中等,不良,肥胖。
13.观察、判断意识状态注:意识清楚,嗜睡、意识模糊、谵妄、昏睡以及昏迷14.观察、辨别体位注:自主体位(active position)、被动体位(passive position)、强迫体位(compulsive position) 15.检查皮肤弹性注:颜色:苍白(pallor),发红(redness),发绀(cyanosis),黄染(stained yellow);弹性有或无B.头颈部(满分47分)16.观察和触诊头部注:有无脱发,有无头皮屑,有无畸形、外伤、肿块、压痛,17.观察眉毛及眼睑注:眉毛有无脱落或稀疏,眼睑有无水肿、倒睫、下垂、闭合障碍。
18.观察下睑结膜注:右手检查受检者左眼;左手检查右眼;翻转要领见书page94;有无充血、血肿、苍白、出血、滤泡、瘀点。
19.观察下部巩膜、球结膜、角膜注:角膜反射是否、有无云翳、白斑、软化、溃疡、新生血管等;巩膜有无黄染20.嘱受检查者向下看,观察上侧巩膜及球结膜21.翻转上眼皮,观察上部球结膜、睑结膜22.检查眼球运动、方向正确注:按左一左上一左下,右一右上一右下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23.检查水平方向眼球震颤24.检查垂直方向眼球震颤注:有无眼球震颤(不自主短促往返)25.手指与眼球距离适当26.检查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注:对瞳孔的检查应注意瞳孔的形状、大小、位置、双侧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及集合反射27.检查瞳孔间接对光反射28.手电筒光线由外侧渐至瞳孔29.检查集合反射注: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通常是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5~10cm),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30.距离眼球1米开始31.检查角膜反射32.棉签从侧面刺激角膜33.观察及触诊双侧耳廓注:耳廓的外形、大小、位置和对称性,是否有发育畸形、外伤瘢痕、红肿、瘘口、低垂耳等;观察是否有结节。
诊断学(症状诊断)考核题及答案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1.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D)A.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B.变态反应C.自主神经功能紊乱D.病原体感染E.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A. 2.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D)B.败血症C.斑疹伤寒D.胆道感染E.急性白血病F.病毒性肝炎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发热的主要机理是(A)A.产热过多B.散热过少C.植物神经功能紊乱D.抗原-抗体反应E.坏死物质吸收4.下列属感染性发热的疾病是(B)A.肝癌B.出血热C.白血病D.脑出血E.肢体坏死5.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下列哪些疾病(B)A.败血症B.脑出血C.流行性出血热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流行性乙型脑炎A. 6.慢性进行性头痛伴呕吐、视乳头水肿,提示(E)B.偏头痛C.颅骨骨折D.脑血栓形成E.从集性头痛F.颅内占位性病变7.下列哪项属于典型心绞痛疼痛性质(C)A.刀割样痛B.刺痛C.压榨性疼痛D.灼痛8.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鉴别点在与(D)A.疼痛诱因B.疼痛部位C.疼痛性质D.疼痛持续时间E.疼痛发生规律9.下列哪项是引起胸痛的胸壁疾病(D)A.胸膜炎B.肺肿瘤C.胸膜肿瘤D.肋间神经炎E.自发性气胸A.10.胸骨后疼痛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应用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提示(C)B.食管炎C.纵隔炎D.心绞痛E.急性心包炎F.急性心肌梗死A.11.男性,40岁。
搬重物时突感左上胸短暂刺痛,继而渐感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首先应考虑为(B)C.气胸D.胸膜炎E.支气管哮喘F.急性左心衰竭A.12.男性,50岁,既往健康。
因生气后突感胸部闷痛,有压榨感,疼痛牵涉至左肩,休息约3分钟后自行缓解。
最可能是(D)B.肋间神经痛C.急性心肌梗死D.急性左心衰E.心绞痛F.急性肺梗死13.胃肠穿孔引起腹痛的性质多呈(B)A.闪电样B.刀割样C.钻顶样D.撕裂样E.压榨样A.14.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剧痛,辗转不安,常见于(B)B.急性胃肠穿孔C.胆绞痛D.肝脓肿E.急性胃炎F.急性胰腺炎A.15.长期慢性咳嗽,咯血,咯大量脓痰,见于(D)B.肺炎C.肺癌D.百日咳E.支气管扩张F.慢性支气管炎16.引起咯血最常见的疾病是(A)A.肺结核B.肺淤血C.肺炎链球菌性肺炎D.肺癌E.肺脓肿17.心源性哮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D)A.胸闷B.气促C.发绀D.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E.心率加快A.18.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提示(D)B.肺气肿C.支气管哮喘D.重症肺炎E.气管内异物F.大量胸腔积液19.急性喉头水肿最重要的体征是(E)A.呛咳B.烦躁不安C.声音嘶哑D.心率加快E.出现三凹症20.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见于(D)A.肺气肿B.胸腔积液C.支气管哮喘D.左心衰竭E.急性右心衰竭21.心悸伴消瘦及出汗可见于(C)A.心肌炎B.心包炎C.甲状腺功能亢进症D.感染性心内膜炎E.心脏神经炎22.下列哪种病因引起的发热不属于感染性发热(D)A.细菌B.病毒C.支原体D.变态反应二.多选题23.下列哪几项属于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B D E)A.胃癌B.肠梗阻C.急性肝炎D.胃肠穿孔E.胆道蛔虫症24.黄疸伴寒战高热可见于(A B C D E)A.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B.急性溶血C.败血症D.钩端螺旋体病E.疟疾25.腹痛伴休克常见于(A D E)A.胃肠穿孔B.腹腔结核C.肠道肿瘤D.急性化脓性胆管炎E.急性腹腔内出血。
基于病例模块教学的《诊断学》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初探蔡成松;沈悦娣;许航;潘建;柯强;江雪玲【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年(卷),期】2017(000)021【摘要】目的研究形成性考核在以病例为模块的教学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班96人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期终闭卷笔试法考核,二班92人采用基于病例模块教学法和形成性考核,以期终统一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相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法和期终闭卷笔试法考核的学生期末平均考试成绩74.6分,基于病例模块教学法和形成性考核的学生期末平均考试成绩79.2分.问卷调查显示形成性考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际技能.结论基于病例模块教学法和形成性考核的教学效果和总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总页数】2页(P156-157)【作者】蔡成松;沈悦娣;许航;潘建;柯强;江雪玲【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杭州 310015;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杭州 310015;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杭州 310015;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杭州 310015;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杭州 310015;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杭州 3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相关文献】1.《金融数学》教学改革初探--“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J], 张学清2.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践 [J], 廖诗英;范久波;马亚平3.初探融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建立 [J], 李冰; 范颖; 曹胜吉; 马晓露4.基于医学教育大数据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与思考[J], 黄亚纬; 钱大青; 马玉红; 柴智明5.基于OBE理念的工程训练形成性考核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设初探 [J], 李疆; 杨秋萍; 金开军; 成刚; 石文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本文将对《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悉临床诊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技巧和必备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和临床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
4.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了解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体格检查技巧的教学a.检查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皮肤、头颈、心肺、腹部等主要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b.学习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特殊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2.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教学a.熟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b.学习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诊断的关联。
3.临床病史采集和分析的教学a.学习合理的病史采集流程和技巧,包括主诉、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b.熟悉病史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临床问题的提炼和假设的建立。
4.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与方法的教学a.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理解。
b.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5.临床诊断决策的教学a.培养学生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包括问题解剖、病史推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b.学习临床诊断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化验结果与临床病情判断的结合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a.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b.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a.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与真实病例接触、观察和分析。
临八临五临床技能考试要求及范围
【考试形式】以定时轮转等形式在模拟人上进行相应体征考核,每题限时1-1.2分钟,共10-20题
【回答问题要求】心脏杂音方面只需答出收缩、舒张或连续性杂音即可,或写出可能病变;呼吸音需答出正常或异常呼吸音的类别,呼吸附加音只需答出干湿、高调低调即可;腹部检查的肝大脾大需答出大小、质地、表面状态,其他体征需答出体征名称、某种病变或某部位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考试范围】
1.肺泡呼吸音
2.正常及异常管样呼吸音
3.哨笛音、哮鸣音、鼾音
4.湿罗音
5.收缩期杂音(室缺、房缺、主狭、二闭等)
6.舒张期杂音(二狭、主闭等)
7.连续机性杂音(PDA等)
8.奔马律
9.房颤心律、期前收缩心律
10.肝脏长大
11.脾脏长大
12.阑尾炎、胃溃疡、十二指溃疡、胰腺炎、胆囊炎的压痛、反跳痛
13.Murphy’s 征阳性
14.肝脾未触及。
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方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一、考核目标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旨在对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能力考核,包括临床实践能力、研究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
通过此考核,对学生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确定是否具备颁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资格。
二、考核内容1.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检验诊断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研究能力:包括文献查阅、科学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论文撰写等。
3.学术交流能力:包括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能够与他人交流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三、考核方式1.临床实践能力考核:(1)病例分析:学生选择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病例分析和解决问题。
(2)模拟临床实验:教师模拟真实临床实验场景,学生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并解答相关问题。
2.研究能力考核:(1)论文答辩:学生撰写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并进行答辩。
(2)学术报告: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报告,并回答评委的提问。
四、考核评价标准1.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对病例进行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临床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研究能力:评价学生在科学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学术报告和答辩中的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及格要求根据考核评价标准,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两个方面的综合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并通过论文答辩和学术报告,经评委会评审通过,方可获得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六、考核安排1.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将在临床实验室进行,由教师组织和评估。
2.研究能力考核将在学院举行,由评委组织和评估。
3.论文答辩和学术报告将在学院举行,由评委组织和评估。
4.具体考核时间和地点将提前通知学生。
七、考核结果公布考核结束后,评委会将根据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分和汇总,评分结果将在一周内公布。
学生可以通过学院的通知或网站查询自己的考核结果。
一般检查一、测体温(腋测法)(一)方法正确l、取消毒后体温计,观察并确认体温计水银柱是否处于低温位置(35℃以下);如果不在,则甩到35℃以下。
2、考生先用手触摸被检查者腋窝(查影响体温因素:汗液,或有无致热或降温物品),将体温计头端置于被检查者腋窝深处,请被检查者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10分钟。
注:因每一考生的考试时间已限定,体温测量时间可以l-2分钟代替10分钟。
(二)读数正确考官取出已准备好的体温计,让考生读数(读数正确得分,不正确不能得分)。
注:考官可事先准备3种不同温度的体温计,执考时可将其中一只让考生当场读数。
二、测脉搏(腕部,须报告检查结果)(一)手法正确、部位正确考生将示、中、环指并拢,其指腹置于被检查者腕部桡动脉处,以适当压力触诊桡动脉搏动。
双手同时触诊被检查者双侧桡动脉,进行对比。
(二)检查时间到位触诊时间,至少30秒钟。
(三)结果正确数其脉率,以每分钟多少次表示,并向考官报告检查结果(脉率、脉律)。
三、测呼吸(须口述检查内容)(-)方法正确告知被检查者取舒适体位,暴露其胸部或腹部,嘱其静息。
放松,观察胸部或腹部起伏。
(二)检查时间到位至少观察30秒钟。
(三)口述观察内容正确计数呼吸频率(每分种次数),节律。
四、测量血压(间接测量法)(-)方法正确l、先检查血压计水银柱是否在“0”点及血压计位置放置正确检查血压计水银柱是否在“0”点,被检查者肘部、血压计“0”点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2.血压计气袖绑扎部位正确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右上臂(充气皮管向下、向上均可),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 cm,气袖的中央位于肱动脉表面,其松紧度适宜。
3、考生手指触诊、确定肱动脉搏动位置后,左手持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听诊动脉搏动声音。
(二)测量过程流畅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至肱动脉搏动声音消失后,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然后缓慢放气并双眼平视观察水银柱,根据听诊动脉搏动声音变化,并根据水银柱位置读出收缩压、舒张压。
《诊断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1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2学时;实验学时:48学时
学分:6.1学分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学目的:诊断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
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内容简介:诊断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重点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等。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课的讲
授,运用电子模型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尤其是规范化问诊、规范化体查
的区分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物理检查手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
目的。
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科学地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为进一步学好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培养有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文彬,6版,2004年。
主讲教师:石蓓教授庹必光教授杨亦彬教授
欧阳瑶教授袁钟副教授李显文教授。
《诊断学》考核方案
一、课程描述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诊断学》主要是研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发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疾病。
诊断学的内容包括收集临床资料的步骤和方法,对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查结果的评价、分析和推理,是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它更是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门课程的基础和入门,因而也是打开临床医学的一把钥匙,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临床课的学习。
因此,我教研室为了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优异的考核成绩,特制定了科学、全面、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
课程名称:《诊断学》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课
教学时数: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30学时。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
授课对象:12级本科麻醉学专业1-8班
二、考核的目的与要求
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程度等,更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为终结性考试和形成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完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查体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考核内容、方式、题型、时间
(一)考核内容: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核内容。
1、形成性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课出勤、实践课出勤、全身体格检查考核、多媒体心脏听诊考核和多媒体肺部听诊考核。
2、理论考核内容即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内容包括:问诊、常见症状、基
本检查法、一般检查、头部、颈部和胸部检查。
腹部、脊柱与四肢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及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内镜检查。
(二)考核方式:《诊断学》的形成性考核采用理论课出勤、实验课出勤抽查及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
(三)考核题型:
1、形成性考核题型:实验课出勤占5分,全身体格检查考核占10分,多媒体心脏听诊考核占6分,多媒体肺部听诊考核占4分。
2、终结性考核题型:课程结束考试采用理论考试、百分制的形式,题型为选择题占50分(A1型题占30分,A2型题占5分, A3-A4型题占5分,B型题占10分),概念题占10分(2分×5),填空题占5分(1分×5),简答题占24分(4分×6),论述题或病例分析题占11分(5.5分×2)。
(四)考核时间:《诊断学》的实践考核时间为100分钟,理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成绩构成
《诊断学》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1、形成性考核成绩:25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成绩考核的25%,即实验课成绩占25分,由实验室负责考核。
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成绩:75分
课程结业理论考试成绩占成绩考核的75%,由教研科负责考核。
诊断学教研室
201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