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基础沉降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30.97 KB
- 文档页数:5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Pile Foundations2 0 0 8北京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4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勘察、施工、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桩基础设计、施工经验,吸纳了该领域新的科研成果,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有:桩基基本设计规定、桩基构造、桩基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或验算、桩基施工、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有关附录。
本规范修订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减少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桩基耐久性规定;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与施工工艺;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考虑桩径因素的Mindlin解计算单桩、单排桩和疏桩基础沉降;抗压桩与抗拔桩桩身承载力计算;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后插钢筋笼灌注桩施工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承载力计算与沉桩等。
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基桩和复合基桩承载力设计取值与计算;单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经验参数;嵌岩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桩基沉降经验系数;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厚度控制标准等。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筑都方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大学。
桩基参数桩承载力计算单桩/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书(一)、输入参数:(二)、计算公式:(5.3.5)式中: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3.5-1取值;li──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3.5-2取值;Ap──桩端面积;u──桩身周长。
(5.2.2)式中: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安全系数,取K=2;R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
(三)、计算过程:1、桩身周长=(0.500+0.500)×2=2.000 m2、桩端面积=0.500×0.500=0.250 m23、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30.300×1.300+30.600×2.600+30.900×2.100)×2.000=367.680 KN—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
li4、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1.000×2000.900×0.250=500.225 KN—桩端土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端阻发挥系数。
αp5、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367.680+500.225=867.905 KN6、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867.905÷2=433.952 KNK为安全系数,取K=2。
(四)、计算示意图:桩承载力验算桩基承载力验算计算书(一)、输入参数:(二)、计算公式:(5.2.1-1)式中: N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2.1-2)式中: Nkmax──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桩基沉降计算
桩形状:圆形
桩直径d或边长b:0.70m
桩面积Ap:0.385m2
下承台底的平均附加压力F:270450KN
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应力P0:601Kpa
地上层数32地下层数1
实际承台长度Lc:30m
实际承台宽度Bc:15m
承台总面积A:450.00m2
基础长宽比Lc/Bc: 2.00
总桩数n:70
桩长L:50m
桩距Sa: 3.00m
是否规则布桩?是附加应力σz:距径比Sa/d: 4.3自重应力0.2σc:
长径比L/d:71.4沉降计算长度Zn判断:短边布桩数nb:6
C0:0.063
C1: 1.811
C2:10.381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0.320
平均压缩模量Es:25.2Mpa
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0.598
桩基中心点沉降量S:35.93mm
注:1、对于采用后注浆施工工艺的灌注桩,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应根据桩端持力土层类别,乘以0.7(砂、砾、卵石)~0.8(黏性土、粉土)折减系数;
2、饱和土中采用预制桩(不含复打、复压、引孔沉桩)时,
应根据桩距、土质、沉桩速率和顺序等因素,乘以1.3~1.8 挤土效应系数,
土的渗透性低,桩距小,桩数多,沉降速率快时取大值。
土层沉降计算表格
162.75Mpa
162.83Mpa
OK
(z。
基础沉降算例基础资料和地质资料如上图。
计算依据规范为《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以下简称规范)。
TB100002.5—2005h p p γ-=0 《规范》4.3.4 (3.2.2)=157-17*1.87=125.21kPa56.15.4/02.7/(/==基础短边)基础长边b l第一层土:13.29613.98010=-==z z47.05.4/13.2//==基础短边)(土层底距基底距离b z938.0110==αα第二层土:13.79113.9813.221=-==z z58.15.4/13.7/==b z600.0938.021==αα第三层土:13.128613.9813.732=-==z z70.25.4/13.12/==b z412.0600.032==αα第四层土:13.158313.9813.1243=-==z z 36.35.4/13.15/==b z346.0412.043==αα第五层土:13.207813.9813.1514=-==z z47.45.4/13.20/==b z272.0346.054==αα 以上n α根据b l /及b z /可查询《规范》附录M 桥涵基底附加系数α、平均附加系数α,(附录B )也可按本算例提供的Excel 表查询。
按《规范》4.3.7估算n z )ln 4.05.2(b b z n -=54.8)5.4ln 4.05.2(5.4=-⨯=m所以计算时取至基底下第三层土。
按《规范》4.3.4 (3.2.2))(11100--=-=∑i i i i n i si z z E p s αα =125.21*[(2.13*0.938-0*1)/10+(7.13*0.600-2.13*0.938)/12+(12.13*0.412-7.13*0.600)/28]=52.02(mm )查《规范》表4.3.6 Δz 值 (表3.2.2—1)Δz=0.8m 33.118.013.12'2=-=z 52.25.4/33.11/==b z435.0'2=α28/)435.033.11412.013.12(21.125⨯-⨯⨯=∆n s )(3.1025.002.52)(31.0mm mm =⨯<=故以上取基底以下三层计算满足规范要求。
3.1.3 桩基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下列承载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1 应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别进行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2 应对桩身和承台结构承载力进行计算;对于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 、且长径比大于50的桩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对于混凝土预制桩应按吊装、运输和锤击作用进行桩身承载力验算;对于钢管桩应进行局部压屈验算;3 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4 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5 对于抗浮、抗拔桩基,应进行基桩和群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6 对于抗震设防区的桩基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3.1.4 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2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型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 建筑桩基;3 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5.2.1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R N k ≤ (5.2.1-1)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R N k 2.1max ≤ (5.2.1-2)2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R N Ek 25.1≤ (5.2.1-3)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R N Ek 5.1max ≤ (5.2.1-4)式中 k 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max k 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Ek N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max Ek N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最大竖向力; R ——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5.1建筑桩基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
桩基沉降计算
桩形状:圆形
桩直径d或边长b:0.80m
桩面积Ap:0.503m2
下承台底的平均附加压力F:8000KN
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应力P0:500Kpa
实际承台长度Lc:4m
实际承台宽度Bc:4m
承台总面积A:16.00m2
基础长宽比Lc/Bc: 1.00
总桩数n:4
桩长L:20m
桩距Sa: 2.40m
是否规则布桩?是附加应力σz:距径比Sa/d: 3.0自重应力0.2σc:
长径比L/d:25.0沉降计算长度Zn判断:短边布桩数nb:2
C0:0.055
C1: 1.542
C2:8.741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0.152
平均压缩模量Es:19.1Mpa
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0.697
桩基中心点沉降量S:11.10mm
注:1、对于采用后注浆施工工艺的灌注桩,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应根据桩端持力土层类别,乘以0.7(砂、砾、卵石)~0.8(黏性土、粉土)折减系数;
2、饱和土中采用预制桩(不含复打、复压、引孔沉桩)时,
应根据桩距、土质、沉桩速率和顺序等因素,乘以1.3~1.8 挤土效应系数,
土的渗透性低,桩距小,桩数多,沉降速率快时取大值。
土层沉降计算表格
110.80Mpa
122.40Mpa
OK
(z。
最全面的桩基计算总结桩根底计算一.桩基竖向承载力《建筑桩基技术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下式确定:Ra=Quk/K式中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平安系数,取K=2。
5.2.3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2.4对于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宜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1 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构〕筑物;2 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3 按变刚度调平原那么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4 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根底。
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取η=0 。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确实定:方法一:原位测试1.单桥探头静力触探〔仅能测量探头的端阻力,再换算成探头的侧阻力〕计算公式见《建筑桩基技术规》2.双桥探头静力触探〔能测量探头的端阻力和侧阻力〕计算公式见《建筑桩基技术规》方法二:经历参数法1.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建筑桩基技术规》2.当确定大直径桩(d>800mm〕时,应考虑侧阻、端阻效应系数,参见钢桩承载力标准值确实定:1.侧阻、端阻同混凝土桩阻力,需考虑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参见混凝土空心桩承载力标准值确实定:1.侧阻、端阻同混凝土桩阻力,需考虑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参见嵌岩桩桩承载力标准值确实定:1.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标准值确实定:1.承载力由后注浆非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后注浆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后注浆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特殊条件下的考虑液化效应:对于桩身周围有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当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0m 的非液化土或非软弱土层时,可将液化土层极限侧阻力乘以土层液化折减系数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一、桩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1. 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Qs = Qsk + Qp其中,Qs为单桩承载力;Qsk为极限承载力;Qp为桩身抗拔力。
2.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Qsk = 1.2×γD×L×fck其中,γ为桩身材料重度;D为桩径;L为桩长;fck为桩身材料抗压强度标准值。
3. 桩身抗拔力计算公式:Qp = 0.8×γD×L×fck其中,Qp为桩身抗拔力;其他参数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相同。
二、桩基沉降的计算公式1. 桩基沉降计算公式:S = (Qs - Qp)×δp / (A×E)其中,S为桩基沉降;δp为桩身材料变形模量;A为桩身截面积;E为桩身材料弹性模量。
2. 桩基沉降计算公式(简化):S = (Qs - Qp)×δp / (πD²/4)其中,其他参数与桩基沉降计算公式相同。
三、桩基首灌混凝土计算公式1. 钻孔灌注桩首盘方量计算公式:V = (H1 - H2)×πD²/4 + πd²/4×h1其中,V为首盘方量;H1为桩孔底至导管底端距离;H2为导管初灌埋深;D为桩孔直径;d为导管内径;h1为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压力所需的高度。
2. 钻孔灌注桩首盘方量计算公式(简化):V = πD²/4×(H1 - H2) + πd²/4×h1其中,其他参数与钻孔灌注桩首盘方量计算公式相同。
四、桩基施工进度计算公式1. 桩基施工进度计算公式:P = (N × D × L) / (T × 24 × 60)其中,P为桩基施工进度;N为桩基数量;D为桩径;L为桩长;T为施工时间(小时)。
2. 桩基施工进度计算公式(简化):P = N × D × L / (T × 24)其中,其他参数与桩基施工进度计算公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