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生活需要法律》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1课时生活需要法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能力目标:1.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2.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2.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环节一:知识大比拼激趣引课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举例说明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并反向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邀请三个小组分别从家庭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校生活离不开法律、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进行讨论成果展示,并分别评价打分。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从中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自然过渡到本课新授内容:生活需要法律,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能用专业术语进行问题表述的能力。
环节二:目标导学活动二出示导学目标:1为什么说生活离不开法律 2.法律的产生、本质 3.法治的含义和意义 4.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活动:速读课程内容,初步了解本课知识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程内容,做到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环节三:精讲点拨活动三播放视频《民法典的活诞生》,根据视频提练有效信息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合作,根据视频回答问题,各组可以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理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活动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进行问题结果展示:我们身边哪些法律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归结答题技巧: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回归教材找答案。
2023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教案主题和目的本教案的主题是“生活需要法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法律相关,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法律知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如何遵守法律,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并且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法律的风险。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根本保障。
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确立的一套规则和程序,是国家行使权力和保障民众权益的工具。
法律具有强制力,必须得到执行,否则就会受到制裁。
2. 法律的种类中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
其中,宪法是最高法律规范,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总纲领,而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普遍适用的具体法规,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授权制定的规章,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法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某些法律实践问题做出的裁判规定。
3. 生活中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生活中许多问题都与法律相关,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以避免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比如:•交通安全法律知识:规避交通事故,学生需要了解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如何正确使用交通工具、如何行车文明等。
•网络法律知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使用网络的,因为网络的普及,学生需要了解网络世界中的法律规定,比如涉及到网络侵权,网络言论自由等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在日常消费中,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以避免受到不良商家的欺诈,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比如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何避免非法侵害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生活需要法律”,启发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
让学生了解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2. 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讲解什么是法律,介绍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1 《生活需要法律》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生活需要法律”,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制观。
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2.案例材料:选取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4.教室布局:将教室座位摆放成圆形或方形,便于学生讨论和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法律场景,如交通规则、合同签订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材料,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并阐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巩固,让学生明确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法律现象较多,但往往忽视了法律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培养学生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情景模拟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4.准备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规则、合同签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法律有什么关系?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违反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合同违约导致的纠纷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1 《生活需要法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生活需要法律》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规范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并能够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能理解不深。
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媒体,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高法律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3.角色扮演法: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制作课件,展示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准备角色扮演的场景和剧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交通事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法律,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法律是对个人和社会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保障。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巩固(5分钟)通过角色扮演法,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
如模拟购物时遇到侵权行为,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法律,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吗?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还需要道德、自律等共同努力。
《生活需要法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法律。
2、能力目标: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和分析有关案例,培养学生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技能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法律;树立法制观念,做自觉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学习重点、难道】理解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小学要开设道德与法治课》问:为什么要把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呢?导语: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生活需要法律》第1课时观看视频思考回答根据视频内容介绍,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些举措,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引入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1)法律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P84:运用你的经验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提示:家庭、学校、社会等)活动:准备贴纸,让学生粘贴相关法律名称多媒体展示相关法律: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
分小组从不同角度收集相关法律名称分享搜集的法律名称本活动通过让学生自主搜索“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让学生体会法律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2)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过渡)刚才我们从横向了解到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那么从纵向来看,法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范和保障我们的生活的呢?播放视频《一生有多少法律保护你》问:法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范和保障我们的生活的呢?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认识部分法律的一些规定和要求教材P86探究与分享:连线问:说说生活上述内容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教师总结: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2.2《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认识还相对片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生活的规范和保护作用,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作用的理解。
2.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法律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包括法律的定义、法律的种类等。
然后,通过PPT展示法律的作用,如规范行为、保护权益等。
3.操练(10分钟)分发案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遵守法律,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遵守法律的小短文。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写一篇关于法律与生活的作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课时教学设计《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树立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2.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通过对学习的思考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了解生活离不开法律,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法律的本质和法治的内涵。
【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学生:搜集中国法律名称,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借用《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环节,游戏中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中国法律名称,感受中国庞大的法律体系。
点拨: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二、探究新知(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1.生活需要法律调整。
出示同龄人明明的烦恼,并请6位同学进行请进模拟,让学生为明明出谋划策,帮助明明解决困扰。
与老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父母之间,社会成员之间。
点拨:解决矛盾纠纷不仅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还需要法律来调整。
2.法律在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
小组活动找寻生活中的法律,出示小贴士,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考虑。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及时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出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3.法律伴随我们一生。
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你赞成这一观点吗?”并通过一段视频清晰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一生都与法律密不可分。
并且学生通过“找权利义务朋友”的游戏,引导学生体会法律与我们如形随形,同时明确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老师总结】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一生相伴,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法治脚步1.法律的起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生活需要法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 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
3. 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1. 法律的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种类。
2. 法律的作用:分析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3. 法律的重要性:阐述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5. 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律运用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法律的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种类,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法律的作用:讲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4. 讨论法律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2. 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和程序。
八、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1. 讲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2. 分享遵守法律的例子: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例子,说明遵守法律的具体表现和好处。
《生活需要法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和对问题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此材料:材料一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放心购买各类消费品,市质监局出动执法人员980人次,对299家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检查。
检查中,共立案查办131起,其中大案要案33起,查获涉案货值280余万元;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掺假,以次充好;标识标注无净含量;无3C、无生产许可证生产;伪造、冒用厂名、厂址;伪造日期;棉花产品无中文标志;定量包装无厂名等。
材料二张立兵、孙红等四人加工、销售黑心棉被、黑心棉垫子金额达7万多元,已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经检察院提起公诉,张立兵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其女张蒙蒙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妻子孙红被判处拘役六个月、女婿张大山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想一想:材料表明了法律怎样保护我们的生活?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提示:学生可以从法律作用、执法管理、百姓生活等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师总结: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安全稳定的空间。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一)法律与生活活动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多媒体链接教材上P84“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想一想:(1)图片中有哪些法律?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提示:食品安全法、建筑法、道理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1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的保护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
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提高法律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模拟法庭道具和资料,用于实践操作。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缺少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解释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个人的保护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进行模拟法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分享感受和收获。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需要法律》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遵守法律的重要性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一些法律现象,但对其本质和作用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认识法律,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并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法律与生活的关系3.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化对法律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模拟生活中遵守法律的情境,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法律的作用。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3.准备实践操作场景,让学生模拟生活中遵守法律的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新闻报道,介绍一些因违法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深化对法律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举例,巩固对遵守法律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学生通过思考,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
《生活需要法律》课堂教学设计是本课最满意地方,做到了学科间知识的互相渗透;但在“法律与生活息息”设计方面与学生生活实际方面的联系显得不足。
附学生收集有关狄仁杰、包拯、海瑞等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故事事例1: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忤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如《狄公案》。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事例2:嘉佑元年(1056)十二月,包拯被朝廷任命开封府知府,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
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刁民无赖。
事例3:海瑞在淳安任知县时,时任浙江总督的胡宗宪之子路过淳安铺张浪费。
因为淳安驿站的官吏,没有好好招待他,胡公子就把这位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鞭打!海瑞得知后没有顾忌此人是总督之子,把这小子抓起来打了顿,并且写信给胡宗宪说有个小子冒充他儿子为非作歹,被海瑞收拾了。
胡宗宪早就听闻海瑞之名,对海瑞也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作罢了。
附当堂检测题:1、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
下列对法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B)A.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B.原始社会,人类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C.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D.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2、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历史发展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下列行为中,体现出公民法治精神和法律至上信仰的是(C)①小宇坚决制止父亲在食品加工时添加防腐剂、工业色素②“读书多也不好找工作,不要上初中了,跟我学做生意。
③张叶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某工厂私排污水进河流③“又该缴税了。
”“嗯,我想想怎样少缴点税。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九课第一课时生活需要法律教案平山敬业中学李明艳◆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互动,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更进一步理解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情感,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社会小公民。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此视频)视频所展示的法律案例是初中生殴打小学生的小案例。
案例中的初中生都未满14周,但是他们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人的身心健康,相关部门对这些未成年人都做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想一想:在案例中的受害者和受处罚者都是什么人?(学生或未成年人)学生回答。
这些学生或未成年人本该安安静静地在校园里学习,但是收到了法律的惩罚。
对于他们来说,我们能想到的法律有那些呢?(《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生活离不开法律,同样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也离不开法律,总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离不开法律这个话题。
二、授课过程(一)课前预习环节:(多媒体展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本,预习结束后,各小组讨论并确定准确答案。
而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答案。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_______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2、法律是________意志的体现,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的工具,也是调整________、判断________、处理__________的标尺。
3、法治就是依法对______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______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_________、___________,依法办事。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1课时生活需要法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民的名义》赵德汉原型:亿元司长魏某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某平时衣着简朴,经常骑一辆旧自行车上班,
丝毫看不出家藏万贯。
然而,这样的穷酸是装出来的。
他还专门买了套房子放钱,受贿金额最终被认定为2.1亿多元。
魏某案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
2016年10月17日,法院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魏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多媒体播放视频——亿元司长现金清查画面曝光)
教师总结: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一)法律与生活
活动一:教材P84运用你的经验——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
想一想:
(1)图片中体现了哪些法律?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
提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
食品安全法、建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提示:如果没有法律,就像道路没有交通信号灯一样,车会横冲直撞,交通瘫痪,安全事故频发。
如果没有法律,社会生活就会没有秩序,人类随心所欲,带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
强调:生活需要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
活动二:教材P85探究与分享——理解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3)小组活动:请举例说明法律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网络、学校、小区、公共场所、餐馆、商场等。
教师总结: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二)法律与个人
活动三:权利义务相伴一生
李华参军前是个勤奋学习的学生,2014年复员后到电厂工作,由于工作努力,又被评为县人大代表。
他每月寄800元钱给乡下年迈的父母,并自觉交纳个人收入调节税。
材料中的李华享有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想一想:法律与个人有什么关系?
教师讲述:在我国,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活动四:教材P86探究与分享——法律相伴一生
(1)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教材P86连线题。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探讨:我们的主要权利有哪些?相应的法律是什么?
提示:见下表。
教师归纳:权利与我们相伴一生,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目标导学二:法治的脚步
(一)认识法治
活动五:法治的产生
材料一:夏朝法律在古文献称“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西汉的《尚书大传》中有“夏刑三千条”的说法。
东汉郑玄为《周礼》作注解时也说夏朝的刑法,有死刑200条,宮刑500条,膑〔bìn鬓〕刑(凿去膝盖骨)300条,劓〔yì易〕刑(割掉鼻子)1000条,墨刑(在犯人面上或额上刺刻并涂墨)1000条,加起来共3000条。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
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思考: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靠什么调节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行为?
提示:风俗习惯。
(2)法律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创制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
教师归纳: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活动六:“期待中的法治国家管理”
(1)活动:主题:“自己期待中的法治国家管理”。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准备五类人员分工,并准备小纸片,写下他们分别要扮演的五个角色,如“政府(管理人员)”“法官”“商贩”“执法人员(警察)”“社会成员(平民)”。
(3)要求先分配好角色,按照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组内交流,再在班内展示,相互评析。
讨论:什么是法治?它的要求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强调: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活动七: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材料:在宪法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近9000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可以设想,没有物权法,公民维护私产权利的盾牌是否能够硬气;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7天无理由退货”会有多少商家响应;没有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和取消劳动教养制度,还会有多少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得不到纠正。
思考: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提示:①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②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
③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⑤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是什么?
提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活动八:法律小故事
早晨8点多,张女士刚起床,就听见院里一片嘈杂:原来是他们院子一个老爷子由于年岁已高,反应稍慢,骑自行车稍稍碰了一条小狗,牵狗人不依不饶,非得逼老爷子赔偿。
张女士看到情况就下了楼,问清了碰狗的时间后,对牵狗那
人说:“第一,我们需要你出示合法的养犬证。
第二,您遛狗的时间不对,有关法律规定是晚7点以后至第二天早7点之前!”听了张女士的话,牵狗人也自觉理亏,争辩了几句就走了!
思考:这个法律小故事告诉我们法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明白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了法律的产生过程和法律的本质;懂得了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明确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生活离不开法律,从今以后,我们要做到认真学法、懂法、自觉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法律知识教学,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学生不易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一个好的方式,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容易组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教学变得丰富生动。
“法律的本质、法治的含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几个
知识点比较难懂,要多结合情景材料展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还要给学生多理解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
特别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认识和掌握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地体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