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 格式:pdf
- 大小:102.10 KB
- 文档页数:1
医院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性脑病的应急预
案
1.使患者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放置开口器或牙垫,防止舌咬伤。
2.开放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安定IOmg静脉推注。
如缓解不明显可给予鲁米那0.Ig肌内注射,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
如抽搐不定期发作可给予鲁米那0∙1g,每6~8h肌内注射一次。
3.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2~3L∕min),行心电监护。
4.根据医嘱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使用激素冲击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心率、血压、尿量变化,书写护理记录。
6,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诱发癫痫的发作。
对烦躁患者给予约束,避免意外发生。
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
狼疮脑病的诊断标准狼疮脑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对于狼疮脑病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来进行判断。
下面将介绍狼疮脑病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狼疮脑病的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病人可能出现头痛、认知障碍、癫痫发作、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也可能是慢性渐进性的。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系统的红斑狼疮表现,如皮疹、关节炎、肾脏损害等。
这些临床表现对于狼疮脑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狼疮脑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清抗核抗体(A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标志物,对于狼疮脑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抗双链DNA抗体、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的检测也有助于狼疮脑病的诊断。
脑脊液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可能出现蛋白质升高、细胞数增多、脑膜刺激征阳性等改变。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狼疮脑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最后,影像学检查对于狼疮脑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脑部MRI检查可以显示出脑实质损害、脑血管病变、脑膜炎等特征性改变。
脑电图检查可以发现癫痫发作的特征性改变。
这些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狼疮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狼疮脑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
临床医生在诊断狼疮脑病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判断。
对于狼疮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狼疮脑病诊断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狼疮性脑病患者应急预案及流程狼疮性脑病(Lupus cerebritis)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主要特征是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在狼疮性脑病患者出现急性恶化或急性加重的情况下,紧急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狼疮性脑病应急预案及流程。
预案一:紧急呼叫医疗救援预案二:安全处理1.将患者放置在安全的环境中,远离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的物品。
2.告知其他家属、朋友或同事患者的病情,以便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预案三:寻求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预案四:协助医疗诊断1.在急诊就医时,提供患者的病史和医疗记录,包括之前诊断狼疮性脑病的证据。
2.详细描述患者目前的症状和病情恶化的过程,例如头痛、认知障碍、抽搐等。
预案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1.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态和专注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记录患者出现的症状和病情恶化的频率和程度,以便后续的医疗评估和治疗。
预案六:协助治疗1.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确认患者已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2.提供患者需要的支持和护理,包括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床铺和适当的饮食。
3.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
预案七:建立良好的康复计划1.在急性病情得到控制后,与医生一起制定康复计划,包括药物管理、康复训练和定期复诊等。
2.患者应密切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病情得到长期控制。
总结:对于狼疮性脑病的患者,建立应急预案及流程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处理和管理机制,还可以帮助患者及时获取专业的医疗支持和治疗方案。
然而,患者和家属应该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始终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寻求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姓名: 出 生 地:性别: 现 住 址:年龄: 工作单位:民族: 入院时间:20XX-XX-XX XX:XX婚姻: 记录时间:20XX-XX-XX XX:XX职业: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基本可靠主诉:间断蛋白尿、水肿、X 年,反复癫痫发作XX 天现病史:X 年前出现间断发热,面部红斑,蛋白尿、血象三系减少,伴有多浆膜腔积液,低蛋白血症,ANA (+)、ds-DNA (+)。
X 天前出现反复癫痫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自行好转。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
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史。
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当地,无传染病接触史,无疫区接触史。
月经史13282565--50,量中等。
适龄结婚,育有XXX ,XXX 均健康。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遗传病史及同类病患者。
体 格 检 查TXXX ℃ PXXX 次/分 RXXX 次/分 BpXXX/XXX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问话回答合理流利,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瘀斑,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耳鼻未见异常。
口唇无紫绀,口腔黏膜无溃疡,伸舌居中,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
颈软,无抵抗,两侧对称,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触觉语颤均等,无增强及减弱,两肺叩为清音,肺肝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Ⅴ肋间,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罗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未触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心界不大,心率XXX 次/分,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腹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存在。
肛门、外生殖器未查。
脊柱无畸形。
狼疮脑病护理措施什么是狼疮脑病?狼疮脑病,也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erebriti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它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一种病理表现,属于SLE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狼疮脑病可以导致炎症性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大脑和脊髓的正常功能。
症状和表现狼疮脑病的症状和表现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很大的变化。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记忆力和思维功能问题•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如肌无力、感觉异常和痉挛•癫痫发作•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中风和脑膜炎等护理措施1. 病情监测监测患者的病情对于及时发现狼疮脑病的恶化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精神状态、运动功能和神经异常等,并记录下来。
同时,还应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自身抗体水平和脑脊液分析等,以评估病情的变化。
2. 用药管理狼疮脑病的治疗通常包括免疫调节治疗和对症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3. 心理支持狼疮脑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精神和情绪上的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失眠等。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困扰,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4. 定期康复训练狼疮脑病可能导致患者的功能障碍,如肌无力和运动障碍等。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定期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5. 饮食注意饮食对于狼疮脑病的治疗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同时,还应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和高糖食物,以控制体重和减少患者的炎症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怎么护理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脑部受累导致的脑病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
脑病可以表现为多种症状,如头痛、认知障碍、抽搐等,严重的脑病甚至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于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患者,护理十分重要。
护理原则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原则:1. 关注早期症状脑病的早期症状可能比较轻微,如头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当患者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降低脑病的进展风险。
2. 定期复诊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
定期复诊有助于及时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发现并应对任何新的症状。
3. 合理用药脑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种表现,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进行控制。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遵守医生的指导,按时进行药物的使用和调整剂量。
4. 管理并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抑郁症、焦虑症、癫痫等。
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神经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症状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避免疲劳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糖分和饱和脂肪。
适量的锻炼有助于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6. 密切监测病情患者应密切监测自己的病情,注意观察身体和脑部的症状变化。
如出现新的症状或旧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
护理措施除了以上的护理原则,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病情:1. 提供支持与关怀患者在面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折磨时,需要得到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关心与支持。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狼疮性脑病的护理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狼疮性脑病护理的关键是对本病的全面了解及熟悉本病在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对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护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脑病并发症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涉及许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脑病(CNS-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临床表现,常见于慢性SLE终末期或SLE急性发作的重症病例,一旦出现,多提示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大脑损害可出现精神障碍,如兴奋、行为异常、抑郁、幻觉、强迫观念、精神错乱、癫痫发作、截瘫、大小便失禁、感觉运动障碍,严重的为颅内出血,脑疝而导致死亡,所以在临床中对狼疮性脑病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视。
现对我院收治狼疮性脑病患者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性脑病患者5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0~41岁,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与方法,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减少病痛及经济负担,并使患者情绪稳定,信心倍增,其中除一名患者中途自动放弃治疗外,余全部好转出院。
1.2典型病例患者,江洋,女,27岁,于长春208医院明确诊断为SLE,双下肢无力5个月,间断发热4个月,间断性癫痫发作。
入院查体:T:36.8℃,P:88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一般状态较差,营养不良,呈恶病质,抬入病房,留置导尿,肺部听诊呼吸音清,心脏浊音界正常,心率88次/分,律整,无异常杂音。
腹软,未触及异常包块,肝脾略大,肝肾叩诊无叩击痛。
肠鸣音4次/分,无移动性浊音,双上肢肌力尚可,双下肢肌力低,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Ⅰ级,下肢无浮肿,关节活动不灵活,无红肿,双侧膝关节以下针刺感觉减退,双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8例临床分析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侵犯多系统多脏器,约有25%~75%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尤其是脑损害,可产生各类神经神经病症,称之为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europsychiatriSLE,NP-SLE)或狼疮性脑病。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和辨别诊断存在必然难度。
本文重点论述NP-SLE的临床及MRI表现和辨别诊断。
1临床资料一样资料1993年1月~2006年1月我科收治NP-SLE患者18例,其中女17例,男1例;年龄17~45岁,平均岁;病程1个月~10年不等。
所有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协会SLE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兴奋、多语10例,癫痫9例,偏瘫5例,抑郁3例,经历力消退3例,失语2例,颅神经麻痹2例,头痛2例,幻觉1例。
头颅MRI表现(1)脑实质内多发点片状异样信号,长T一、长T2或等T一、长T2信号10例,提示为脑梗塞,边界清楚,周围无明显水肿,双侧灰、白质均有受累,以白质受累为主。
(2)等T1短T2或短T一、长T2信号2例,提示为脑出血。
(3)多灶性皮质下白质脑病2例,要紧表现为皮质下多灶性长T一、长T2信号,可见环形强化。
(4)基底节短T2低信号提示基底节钙化1例。
(5)脑萎缩1例。
(6)未见异样2例。
医治及预后本组全数病例均要紧采纳肾上腺皮质激素医治,3例加用免疫抑制剂,病症好转16例,死亡2例。
2讨论的发病机理SLE脑损害发病率较高,仅次于狼疮性肾病和继发感染,是SLE患者活动期死亡的要紧缘故。
有关NP-SLE的发病机制,以往以为系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脑部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引发血管炎,致使管腔狭小至闭塞,从而致使脑皮质、白质和脑干多发微梗塞或较大面积的脑梗塞、颅内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和感染(由于长期利用大量激素)[2]。
狼疮脑病的诊断标准狼疮脑病(lupus cerebritis)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表现,其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所提供的证据。
目前,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提供了狼疮脑病的诊断标准。
以下是基于这些标准的详细解释:一、神经系统表现1.急性或亚急性脑炎(类似急性弥漫性脑炎或急性脑炎):包括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和认知障碍等。
这些症状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并有根据实验室检查或神经影像学支持。
2.急性脊髓病变(可表现为横贯性脊髓炎):包括脊髓炎症状,如脊髓痛、脊髓肌力减退或肢体瘫痪等。
二、实验室检查1.抗核抗体(ANA)阳性:ANA是SLE的一个重要标志,阳性结果对诊断SLE和狼疮脑病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2. 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阳性:anti-dsDNA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进一步支持对狼疮脑病的诊断。
3. 抗磷脂抗体(aPL)阳性:aPL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anti-β2GPI),阳性结果提示血栓形成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风险增加。
4.血小板减少(<100×10^9/L):血小板减少是狼疮脑病的辅助标志之一,可能与血管炎和凝血系统异常相关。
三、神经放射学或病理学证据1.磁共振成像(MRI)异常:包括弥漫性或灶状脑白质异常、脑梗死、脑出血。
2.脑脊液异常:脑脊液分析中可见蛋白质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狼疮细胞的存在。
此外,为了明确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头颅CT或MRI、脑电图(EEG)、神经肌肉电图(EMG)以及相关脑脊液和血液检查。
・论著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孙淑清 林仲玉 黄丽红
系统性红斑狼疮(SL E )神经系统损害侵及脑者最为多见,临床上通称为SL E 脑病。
现将我院自1976~
1995年收治的30例患者报道如下。
资料:本组男1例,女29例。
年龄9~52岁,平均
2715岁。
40岁以下26例,40岁以上4例。
均符合1982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确定的SL E 诊断标准。
脑病表现为癫痫抽搐者21例,昏迷4例,精神抑郁4例,情绪淡漠
4例,兴奋多言3例,思维混乱5例,被害妄想2例,谵
妄4例。
体检:偏瘫4例,颅内压增高4例,脑膜刺激征
(+)1例。
脑电图检查6例,4例显示慢波增多,散在尖
波发放。
脑脊液检查8例,5例压力增高(215~
311kPa ),4例白细胞数增多(6~14×106 L ),3例蛋白
轻度增多(018~112g L ),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治疗与预后:本组病例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少数配用免疫抑制剂或中药。
重症采用甲基泼尼松静脉滴注。
基本治愈9例,好转11例,死亡10例。
尸检1例女性,20岁。
SL E 病史半年。
死前半个月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出现反复抽搐。
尸检报告:皮肤呈典型SL E 病变,伴有心、肺、肾、肝、脾损害及心包积液。
脑组织水肿,小血管周围炎。
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轻度脑膜炎。
讨论:本组24例患者3年内出现脑损害症状。
脑病表现可为SL E 的首发症状,但多数出现于SL E 活动期或晚期。
本组25例处于狼疮活动期,3例处于狼疮晚期。
SL E 脑病的诊断迄今尚无统一标准,我们认为:①
具备SL E 的诊断条件;②出现抽搐或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者);③处于狼疮活动期;④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和蛋白轻度增高,抗核抗体阳性,C 4降低;⑤加大皮质激素剂量症状好转;⑥脑电图检查示弥漫性慢波,可有局灶尖波。
前3项为必备条件,后3项为参考条件。
本病一经诊断应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大激素用量。
(收稿:1995209227 修回:1996203228)
(本文编辑:李文慧)
沉痛哀悼江德华教授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中华神经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天津医科大学江德华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6年3月4日逝世,享年65岁。
江德华教授1931年4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
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副总编辑、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第四届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脑血管疾病专家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天津市科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高等学校首批重点学科(神经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10种专业学术期刊编委等职务。
他还是国际神经化学学会正式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亚太神经化学学会理事、美国分子与化学神经病理杂志编委。
42年来,江德华教授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把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神经科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上。
江德华教授作风正派,严于律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教学育人,作为著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一大批神经科专科医师和科技骨干。
江德华教授学识渊博,科学态度严谨,善于引进先进技术用于神经病学研究,是国内较早涉足神经化学领域,并颇有建树的著名专家,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并参与编写9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江德华教授以其卓越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曾获各级嘉奖,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
他的逝世是我国神经病学界的一大损失。
我们深切缅怀江德华教授,要化悲痛为力量,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神经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
552・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8月第29卷第4
期©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