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理论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20
俯卧位通气生理学效应本文旨在研究俯卧位通气的生理学效应。
Ⅰ基础理论1. 俯卧位通气的定义俯卧位通气(Prone Ventilation)也称为非正对位通气,是指把病人放在胸面朝下位,用仰卧位心仪调整气道安置仪器,以便进行通气治疗的行为。
2.临床意义俯卧位通气一般应用于有下列症状的病人,比如:急性房性心动过缓患者;急性心源性和肺源性休克病人;哮喘持续进行者;有休克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低气道阻塞患者;有慢性呼吸衰竭者等。
Ⅱ早期俯卧位通气的应用1. 改善气道的作用把患者置于俯卧位,可以有效改善胸部循环,减少二氧化碳积聚,从而加快恢复通气情况。
另外,俯卧位体位也能改善人体内液体分布,加强体内血液重力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缺血,增强机体吸氧能力,以及有助于病人的减压失水等效果。
2. 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早期和晚期俯卧位通气均能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存状况,能够有效降低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死亡率;对于哮喘持续者也能改善发作情况并降低它们的病死率。
此外,相比于正中位,俯卧位通气也被认为是安全的,可以降低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肠梗阻、神经损害以及感染等发生概率。
Ⅲ改良后的俯卧位通气1. 开发多模态封闭控制(CMV)技术随着俯卧位通气技术的进步,改良后的多模态封闭控制(CMV)技术真正被首次引入到临床实践中,而且技术程序及设备也在不断改进。
随着CMV的推广,可以大大改善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性,使其变得更加便捷安全、松散度更高,且有效减轻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带来的侵袭性。
2. 引入实验护理改良后的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气道结构,还能帮助护理人员把握病人动态并采取有效干预,减少患者体力、心理以及生理上的负担。
此外,引入实验护理还能帮助护士有效地监控和识别患者呼吸状态,持续担负起帮助病人提高气道利用效果的功能。
总之,俯卧位通气同样对机械通气病人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从而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指的是利用人体的俯卧位,将通气口置于颈部以下位置,以及上肢被抬高,使得患者得以正常通气。
俯卧位通气原理由乔叟、穆斯林和堪萨斯医学家于1954年提出。
它最早是在治疗重度哮喘和肺病患者时使用的,但近年来它也被广泛地用于伤口清理、患者转移、全身麻醉后持续呼吸支持及外科手术后的呼吸改善效果等。
俯卧位通气原理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肺部的结构,使患者的胸腔可以充分扩张,从而更有效地引起肺活量的增加,达到使受损肺重新获得更多的吸入气体。
俯卧位通气原理分为三个过程:
(一)在受损肺部通过在患者上肢和膝盖之间放置木块或棉花等材料使其处于一定的俯卧位,使得压力点被移动到胸廓的正下曲线处。
(二)将通气口置于颈部以下的位置,使得患者的头被有效地抬高,从而使得僵直的组织变得更加松软,引起充分的气室扩张效果。
(三)劳动性通气通过患者肢体的运动来改变胸室位置,再加上抬头,有效地增加气室空间,从而实现正常的通气。
俯卧位通气原理主要用于治疗重度哮喘和肺病患者,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肺部组织僵硬,影响肺泡的扩张,造成呼吸困难,心不足症状、气急等症状。
通过在受损肺部施加抗重力的外力,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达到改善痰液排出及改善肺部及心脏供血功能。
俯卧位通气的体位管理1.引言1.1 概述概述俯卧位通气是一种体位管理方法,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来改善通气功能。
这种方法常用于重症监护患者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以提高通气效果、改善氧合和纠正呼吸机相关的并发症。
在俯卧位通气中,患者被置于面朝下的姿势,这种体位能够增加背部的肺通气并改善气体交换。
通过重力的利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胸腔内压力分布,促进压力依赖性肺区域的通气和通气/血流比例的匹配。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基于肺的解剖结构和呼吸力学。
在俯卧位下,肺组织会因为重力而向下移位,导致下肺通气相对减少,而上肺通气相对增加。
这种通气分布的改变可以提高氧气的摄取,并改善通气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俯卧位通气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通过改善氧合和减少肺损伤,促进患者的康复。
此外,俯卧位通气还可以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体位管理方法,通过改善通气功能和氧合水平,可以在重症监护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俯卧位通气的概述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以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讲解俯卧位通气的体位管理。
首先,我们将引言中的概述中提到的俯卧位通气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解释。
在2.1节中,我们将介绍俯卧位通气的定义,并解释该体位管理方法的作用和特点。
接着,我们将在2.2节中深入探讨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通过详细阐述俯卧位通气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这种体位管理方法能够提供效果显著的通气效果。
在3.1节中,我们将探讨俯卧位通气的优势。
通过整理并研究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我们将详细介绍俯卧位通气相较于其他体位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特点。
最后,在3.2节中我们将探讨俯卧位通气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和经验,以及俯卧位通气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评估。
ARDS的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是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种改善ARDS气体交换的方法。
随后的观察显示,通过简单的病人轮换,氧合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这推动了接下来几十年的研究。
这项工作阐明了俯卧通气时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变化的机制。
然而,将生理上的改善转化为临床上的益处已被证明是具有挑战性的;几项当代的试验显示俯卧位对临床没有重大益处。
通过优化患者选择和治疗方案,最近的Proning-Severe-ARDS 患者(PROSEVA)试验显示,俯卧通气对死亡率有显著的益处。
这项试验和随后的荟萃分析支持俯卧位作为有效治疗以降低严重ARDS的死亡率,特别是早期应用其他肺保护策略时。
本文就俯卧通气在ARDS中的生理学原理、临床证据及实际应用作一综述。
美国每年约有170000例ARDS发生,死亡率为25%至40%。
治疗ARDS 的费用占所有医院呼吸机日的5%,这就产生了巨大的费用(平均每住院1.15万美元),早在20世纪60年代,ARDS的知识库由描述性病例系列组成,对有效治疗的需求就显而易见。
早期研究者注意到肺顺应性降低和晚期肺切除增加是该病的特征,并建议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来改善氧合。
为了减少受伤肺的进一步肺不张,Bryan建议俯卧位,推测俯卧位可以降低胸膜压力梯度,恢复背侧肺段的通气。
临床病例系列支持这一概念,记录了俯卧位对氧合的显著改善。
随后的研究表明,俯卧位可改善大多数ARDS 患者(70%-80%)的氧合,使PaO2/FiO2的平均比值增加35mm Hg。
因此,俯卧位被确立为抢救ARDS的一种策略严重低氧血症,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改善气体交换的机制上。
俯卧位换气当一个人仰卧时,腹肺、心脏和腹部内脏的重量会增加背侧胸膜压。
这种压迫降低了背侧肺区的跨肺压力(气道开放压力-胸膜压力),水肿性ARDS肺的质量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腹侧背侧胸膜压力梯度,减少了依赖背侧区域的区域通气。
据估计,腹侧心脏对下层肺组织的压力约为3至5cmH2O,实验研究表明俯卧位改善了心包内肺区域的通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