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 格式:docx
- 大小:15.8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书信的称谓和称呼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尊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中国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别称,它在《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
据《说文解字》记载,“札”字的本义是“小木片”,后来扩义为“纸张”,因此,“书札”就是书写在纸张上的信件。
在古代,书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用于私人之间的交流,还用于官方文书和外交信件。
2. 函“函”是古代书信的另一种别称,它的本义是“盒子、匣子”,后来扩义为“信封、信笺”。
古代的“函”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盒子,里面放着信件。
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信封来装信,但称呼仍然沿用“函”的称谓。
在《尚书》、《书经》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函”的使用记录。
3. 简牍“简牍”是指古代的短信或简短的书信,通常写在竹简或木牍上。
在中国古代,由于纸张的昂贵和稀缺,人们通常使用竹简或木牍来记录重要信息。
简牍的使用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大量的简牍记录。
二、书信的雅称1. 书信的尊称中国古代的书信文化非常重视礼节和尊重,因此,在书信中使用尊称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写给长辈或上级的信件,通常使用“臣”、“儿”等尊称;写给朋友或平辈的信件,通常使用“某”、“君”等称呼。
在古代,使用尊称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教养的方式。
2. 书信的美称除了尊称之外,中国古代书信中还有很多美称,例如“芳札”、“佳音”、“妙笺”等。
这些美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美好寄托和赞美,还反映了书信在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还传递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小鸡课堂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有很多。
比如,《诗经》中就有“书以时”之句,表达了及时回信的重要性;《礼记》里则有“书则思无尽,言则念不忘”之语,表示书信可以永久保存并持续传递思念之情;《论语》中则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句,说明书信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思想;《孝经》中则有“箫韶九百,志在帝王;书奏十二,乐以知礼”之语,以书信为表现孝道的一种方式。
此外,古人还有很多对书信的雅称,如书札、书简、书函、书疏、书牍、书帖、书传、书启等等。
这些雅称体现了古人对书信的重视和珍视,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和社会的特色和风貌,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书信的别称有多少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
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
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产书。
”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
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削成狭长的⽵⽚作为书写材料,⼈们把这种⽵⽚称为简。
⽤于写信的⽵⽚便称为⽵简。
尺牍古代书写⽤的薄⽽⼩的⽊⽚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般书信宽不过1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是信件、名⽚、贴⼦的总称。
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尺素古代称⽩绢为素。
⽤⽩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原是精美的⼩⽵⽚,供⼈们题诗或作画⽤。
⼀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匣⼦邮递,这种匣⼦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书。
据《⽂选》“古诗⼗九⾸之⼗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来,遗我⼀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的⼩⽊简。
现仍通
⽤“信札”⼀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的材料有关。
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些别称。
如,⽤鸿雁代称书信,鲤鱼和书简也代指书信。
古代情书的雅称
1、尺牍: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或是信札,书信。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传递消息。
2、鸾笺:古纸名,指彩笺,出自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
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
3、雁帛:《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
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
4、书简: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5、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6、八行书:旧时信纸大多用红线直分为八行,因此称书信为八行书,简称八行。
7尺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是用书信交流、报平安、传递信息的,那你们知道古达书信的别称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书信别称,快来看一看吧。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书信别称知多少,古代关于书信的别称有很多,接下来网站和大家分享古代书信的别称,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中小学作文。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拓展:古代书信传递的小故事【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古代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对书信的雅称有:
1. 鸿雁:古代每每作战,兵士们都会通过使者来传递书信,表示平安,也表示思念之情。
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来代指书信。
2. 飞奴:因为信使的主要职责就是传递书信,所以,人们用“飞奴”来指代信使。
3. 鸾笺:因为古时书信的写作往往用凤嘴刀削过的木板作为写信的纸张,这种木板因有鸾鸟图案而得名。
再加上有些书信也插上鸟毛作为装饰,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鸾笺”来代指书信。
4. 青鸟:青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青鸟”来指代传递书信的使者。
5. 雁足:因为使者往往通过传递书信来传递消息,因此,人们用“雁足”来代指书信。
6. 鱼书:因为古时寄信往往将书信装入鱼形的木盒中,因此,人们用“鱼书”来代指书信。
7. 尺素:因为古时书信往往写在长约一尺的素纸上,因此,人们用“尺素”来代指书信。
8. 鲤鱼:因为鲤鱼在古时是人们传递书信的工具,因此,人们用“鲤鱼”来代指书信。
9. 飞雁:因为使者往往通过飞鸟来传递书信,因此,人们用“飞雁”来代指书信。
总之,古代对书信的雅称有很多,这些称呼都与书信的传递、装饰、材质等有关。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在古代,书信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因此,书信在古代的称谓和雅称也非常丰富。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是私人信函、官方文书、商业合同等。
书札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指官方文书。
2. 书状书状是指正式的公函或文书。
在古代,书状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具有严肃性和正式性。
3. 书牍书牍是指写有文字的纸张,也可以指书信。
在古代,书牍一般用于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式性。
4. 书函书函是书信的一种别称,与书札、书状、书牍等相似。
书函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5. 简牍简牍是指简短的书信,一般只有几十字或数百字。
在古代,简牍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简书是指简单的书信,内容简要扼要,不涉及复杂的问题。
在古代,简书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7. 策书策书是指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严格的格式和规范。
在古代,策书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
二、书信的雅称1. 书院书院是指古代的学校或书房,也可以指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在古代,书院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2. 书斋书斋是指文人雅士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私人往来的书信。
在古代,书斋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3. 简斋简斋是指简洁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简短的书信。
在古代,简斋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4. 书信书信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信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以下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书信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古代文人雅士对于书信的重视有目共睹,他们不仅注重书信的内容,更是在书信的雅称上下足了功夫。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是如何的。
1. 书简书简是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是用简牍书写的短信,通常只有几十字,所以也称为“短书”。
书简的雅称在《论语》中有所体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可见书简的简洁之美受到了文人雅士的赞誉。
2. 书札书札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书信,常常用于长篇大论的书信,因此也被称为“长书”。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曾写下了一封长篇的书札,这封书札不仅在内容上表现出她的才情,也在书写上展现出她的艺术天赋。
3. 书牍书牍是指用简牍或者木牍书写的书信,它的特点是书写简洁,内容精要。
在《史记》中,司马迁曾写下了一封书牍,这封书牍内容简洁明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之心。
4. 书柬书柬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短信,它的特点是书写简洁,内容精要。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常常用书柬与友人往来,这些书柬简洁明了,充满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5. 书札子书札子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短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写下了一封书札子,这封书札子内容详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才华和文学造诣。
6. 书箧书箧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书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曾写下了一封书箧,这封书箧内容详细,充满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7. 书简子书简子是指用简牍或者木牍书写的短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唐代,诗人杜甫曾写下了一封书简子,这封书简子内容详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8. 书札儿书札儿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短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明代,文学家吴敬梓曾写下了一封书札儿,这封书札儿内容详细,充满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哲理。
书信的古代雅称书信的雅称有笺、函、札、简、牍、柬、书简、素、鸿雁、鲤鱼等。
1、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2、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3、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
4、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5、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6、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束、书柬等。
7、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8、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9、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译为: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10、鲤鱼:这个说法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为: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是用书信交流、报平安、传递信息的,那你们知道古达书信的别称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书信别称,快来看一看吧。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书信别称知多少,古代关于书信的别称有很多,接下来网站和大家分享古代书信的别称,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古代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古代的古人对书信赋予了很高的雅称,因为他们认为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是一种传递感情、交流思想的方式,因此在称呼方面也非常注重传达的价值和情感。
在古代中国,书信又被称为“书札”、“函札”、“书状”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雅称的含义。
首先,书札是古代书信的一种称呼。
这个词其实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书指的是文字,札指的则是写在纸上的东西。
因此,“书札”这个词的含义是书写在纸上的信件。
这个词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比较简单易懂,可以用来称呼各种不同类型的书信。
其次,函札也是一种古代书信的称呼。
函是指信封,也就是把信件装好之后用来保护和封存的东西。
札和上面的一样,依然是指书写在纸上的信件。
因此,函札的含义是用信封包装好的书信,这个称呼在古代很常见,也可见古人非常注重书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称呼叫做书状。
状指的是文书,这里是指书信的格式和内容。
书字代表了书信,而状字则是整个书信的形状。
因此,书状的含义是指书写成规范的格式和内容的信件。
这个称呼与上面两个不同,它更加强调书信的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性。
总结起来,古代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有书札、函札和书状三种。
这些称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却是一样的。
古人们非常看重书信的交流和传递作用,并深信书信能够传递出人间真情,传递亲人之间的关怀和朋友之间的思念。
因此在称呼书信的时候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诸如称呼信件为札子桢桢、笺张纤纤等等,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
总而言之,古代古人对书信的雅称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感情和思想的方式。
这种词语的应用,不仅让人们更容易明确书信的属性和内涵,同时也让人们对书信更加重视,更加注重收信人的感受,充分体现出古人的儒雅风范。
古人对于信件的称呼
古人对于信件的称呼有多种,比如书信、函、启、札、状、箋等等。
这些称呼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反映了古代人们对
于书信交流的重视和尊重。
在古代,书信是传递信息、沟通感情、交
流思想的主要工具之一。
无论是官方文书,私人信函,还是文人雅客
之间的往来,都离不开书信这个媒介。
由于信件的重要性,人们在写
信时,常常会注重用词、文辞,尤其是在称呼上,以示礼貌和尊重。
在各种称呼中,书信最为普遍,流传至今,仍然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古诗词中,书信的别称,你知道⼏个?⽆论您在哪⾥我都会飞向您,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信件是重要的信息传递⼿段。
九⼗年代之前,信件在我们的⽣活中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异地交流,基本以信件为主。
在古代,信件有很多种代称,百度⼀下,就有上百个。
书籍、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关于书信的不同称谓。
我们简单来了解⼀下。
——编者书:它是古代对信件的⼀般最常见的称词。
如杜甫的“烽⽕连三⽉,家书抵万⾦”中的“书”是指信。
再如我们常说的“⼿书”即亲笔信。
札:原为写字的⼩⽊⽚,《古诗⼗九⾸》中“客从远⽅来,遗我⼀书札”等。
这⾥“札”即为书信之称。
简:在汉代以前,没有纸,通信时把信的内容刻在或写在⽊⽚或⽵⽚上。
引申为信件,如“书简”、“⼩简”。
笺:本指精美的纸张,供题写诗、词和写信等⽤,如“花笺”、“锦笺”。
⼀般信纸也叫笺,如“便笺”、“⼿笺”即指信。
牍:原也为写字之⽊⽚,《汉书·昌⾢哀王传》:“笔,持牍趋谒。
”故后书称公⽂为“⽂牍”。
鸾笺:古纸名,指彩笺,出⾃宋代苏易简《⽂房四谱·纸谱》。
宋时蜀地善制⼗⾊彩笺,笺上隐然有花⽊麟鸾图案。
雁帛:《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苏武被拘匈奴,牧⽺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
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
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来,遗我双鲤鱼,呼⼉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且古代⼈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旧时信纸⼤多⽤红线直分为⼋⾏,因此称书信为⼋⾏书,简称⼋⾏。
尺素:⼩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有:呼⼉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鸿雁:它在⽂学作品中常被⽐作书信。
其典出《汉书·苏武传》:“天⼦射上林中得雁,⾜有系帛书,⾔武等在某泽中。
”由此还引出“北海雁书”、“鸿雁传书”等书信别称词,有雁⾜、雁帛、雁书等。
书信的别称(六)手书家信使函寸简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
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
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
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
”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
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