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2013年11月23日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7
三年级《技术》上册教学计划在本期的教学活动中,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2、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拓展教学空间。
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1课从铁匠铺到刀剪厂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用铁制作刀具过去和现在制作方法的不同,意识到生产技术在不断地进步。
教学过程:一、了望台介绍刀具的样式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切割的工具?二、探索馆1、最早的“刀”是什么样的?2、“铁”产生的经过3、刀具通过打铁制得的过程讨论交流:用石头做的刀具和用铁制成的刀具在使用时会有什么不同4、了解现在工厂己用专门设备加工生产讨论汇报:工厂里的生产和铁匠铺的生产有哪些不同?为什么现在绝大多数铁匠铺销声匿迹了?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现代刀具的制作以及在以前的刀具是如何制作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改变,从而更加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会判断平年、闰年。
技能目标:让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1、学生分析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一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我首先借助年历组织学生有目的观察、合作,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知识,看年历,而且还掌握了自学方法。
2、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3、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计算平年和闰年的天数时,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己算,然后讨论哪种方法简便,然后教学生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这一环节是重点,通过投影出示,以直观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判断方法,这样不但启发了思维,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掌握了计算方法。
(2)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通过几个大事件引出课题——教学大月和小月以及记忆法;通过事例让学生自己找出闰年和平年的规律——小结和练习(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儿童喜欢的具体情境,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成功性。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师: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师:(出示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欢庆场面)看到这幅照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
榆阳区学科教学学期计划科目地方教材年级三年级学年2012至2013 学期第一学期执教:拓宏榆阳区学科教学学期教学内容安排表榆阳区学科教学学期教学内容安排表第1---2周第一课我家在榆林(2课时)第二课筑巢红碱淖的遗鸥(2课时)第3---4周第三课千姿百态的窗棂图案(2课时)第四课黄土高原上的彩花花(2课时)第5---6周第五课古老的摩崖石刻(2课时)第六课枣乡人家的红枣情(2课时)第8---9周第七课榆林人的唢呐音乐(2课时)第八课定边皮影道情曲(2课时)第10---11周第九课杨家沟的红色记忆(2课时)第十课幸福榆林·广场上的笑脸(2课时)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家在榆林课程目标: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的为家乡现积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教具准备榆林的形象图片、中国地图、陕西地图、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图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榆林各处的风光图)2、说说这些图片都是哪里?这里曾经给你留下那些深刻的印象?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我家在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及家乡引以自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
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
1、学生畅谈对家乡榆林的了解。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概况。
(从地理位置、经济、交通、名胜古迹几方面进行总结。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
仁合学校小学部疑探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综合年级三年级学科课程表任课教师:小组成绩考查簿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家乡教育主要学习家乡的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相关容。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
其目标在于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结合本校的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种植各种蔬菜及农作物。
三、具体要求1.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养成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在实践劳动中养成劳动的能力及辨赏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种植和实践能力,养成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交往及探究能力。
5.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观察,分析,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的能力.四、实现目标和措施1.多学理论,用理论充实自己,指导自己的教学,联系实际,使教学更具科学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认真钻研教材,多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备好每一节课,使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每节课学生能感兴趣,学习有兴趣。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课件及剪纸作品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学习新课教师出示剪纸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剪纸。
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请学生欣赏剪纸作品。
23课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标题:《23课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并能正确运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卡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课的思考。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词语。
Step 3:课文理解(1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展示自己的理解。
Step 4:生字词和词语学习(10分钟)1. 教师将生字词和词语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其意思。
2. 学生跟读并标记重点生字词和词语。
Step 5:课文运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对话或小故事。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拓宽语言表达能力。
2. 提供相关练习册和学习资料,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予相应的反馈。
教学反思:教案的撰写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十三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2.课文的阅读理解。
三、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课文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文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猜测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学生分组比赛,看哪组能最快记住生字词。
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让学生上台书写。
3.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角色特点。
5.小组讨论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角色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如何处理的?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用本课所学生字词造句。
六、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较好,但书写还需加强。
3.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能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情感。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和表达能力。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3.结合课后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九、教学延伸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组织课堂小作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教师活动:将生字词卡片展示给学生,用实物或图片辅助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三年级下册第23课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三年级下册第23课教案目标:1. 理解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地图和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学会使用地图和指南针进行导航。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图、指南针、图片和实物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一张地图,并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使用地图。
2. 引导学生思考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与学生讨论。
探索地理知识:1.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如地图、方向、指南针等。
2. 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标志和符号,并尝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3.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
2. 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指示,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并找到指定地点。
3.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间的比较和分享。
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标志和符号来判断它们所代表的地理特征。
2.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并与同桌分享。
拓展活动:1. 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个地图任务,包括给予指定地点和使用指南针找到目的地。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使用地图和指南针进行导航的情景。
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堂笔记,记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标志和符号,找出自己熟悉的地方,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该地方的特征。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生命教育学科进度表周次教学日期教学内容1 9月3日---7日2 10日------14日1、每个生命都是奇迹3 17日------21日4 24日------28日2、我从哪里来5 10月8日-12日6 15日-----19日3、我喜欢我自己7 22日------26日8 29日--11月2日4、吃出健康来9 5日------9日10 12日-----16日5、姿势端正身体好11 19日-----23日12 26日-----30日6、平安上这每一天13 12月3日--7日14 10日----14日7、地球妈妈的心事15 17日----21日16 24日---28日8、我和伙伴共成长第一课每个生命都是奇迹教学目标:1、生命是一种奇迹,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生命。
2、培养学生要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的植物和动物身上发现哪些生命现象。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1、每个生命都是奇迹二、齐读课题。
三、看第一个板块。
问号屋。
1、谁能说一说从你身边的植物和动物身上你发现了哪些生命现象?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边说边板书。
3、让学生看书填表格,共同订正。
四、请同学们看互动场这一板块。
1、边看书边思考:你知道哪些植物都是什么颜色的?拿起彩笔你能画出几种植物的颜色?2、让学生画一画。
3、指名回答。
五、1、齐读故事园《大漠胡杨树》。
2、指名读《智慧树》。
3、自由朗读,读中感悟。
六、1、填写训练谷中的练习题。
2、学与观察日记。
3、背诵良言板。
七、课堂小结。
八、板书设计1、每个生命都是奇迹动物的生命现象举例会吃东西鸡会吃虫子会动老虎会奔跑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了一些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生命。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第二课我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说一说你出生时的模样,指导填写自己出生卡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3.海底世界自然段,思考:(1)用“”画出中心句。
(2)文中介绍了哪几种鱼的活动?(3)“免费的长途旅行”是什么意思?4.读第五、六自然段,思考:(1)这两个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2)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海底植物?自己不动就能到别的地方。
4.读第五、六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1)从海底的植物和矿藏来介绍的。
(2)从植物的颜色和大小两方面来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拓展。
(用时:7分钟)1.浏览全文,总结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海底的知识。
2.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海底的资料。
1.全班交流关于海底的知识。
2.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资料,丰富见闻。
板书设计《海底世界》教学片段◆比较句子,体会词句的妙用。
(教学重点)师:海底动物会像人一样说话吗?生:(齐答)不会。
师:课文中用“窃窃私语”来形容动物发出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我们根本听不到,怎么办呢?别着急,老师给你们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我们来听一听海底有哪些奇妙的声音。
(多媒体播放录音)生:我听到了呜呜、叽叽、嗡嗡等各种奇怪的声音。
(幻灯片出示文中描写声音的句子)师:“有嗡嗡声,有啾啾声,有汪汪声……”这句话和书上的句子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生1:我更喜欢书上的句子,书上写“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我好像真的听到海底动物像蜜蜂一样嗡嗡的叫声。
生2:我也喜欢书上的句子,书上用“有的像……一样”打比方的方法,用我们熟悉的蜜蜂、小鸟、小狗、人打呼噜的声音,我认为很形象。
师:书上的句子写得多形象、多生动啊!句子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加深我们对大海深处声音的理解。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哪位同学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刚才听到的声音?(学生再次发言、交流)《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教案提纲(第次课)教师: 学生: 日期: 星期: 时段: 课题除法
教学目标与考点分析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除数的整数倍
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的除法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
4、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0
教学重点难点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0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除数的整数倍)
1. 68÷4 88÷4 68÷2 48÷2
93÷3 96÷3 86÷2 77÷7 99÷9 2.()里最大能填几?
()×4<25 ()×8<73 ()×8<72 9×()<38 5×()<40 7×()<45 3×()<16 6×()<56 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3.用竖式计算
75÷5= 48÷3= 90÷5= 78÷3= 32÷2=
三.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的除法
4.0÷12= 0÷34= 0÷87= 0÷122= 0÷47= 0÷679=
0÷56= 0÷133= 0÷58= 0÷39= 0÷9= 0÷6= 四.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
5.竖式计算
609÷3= 721÷7= 305÷5= 824÷4= 912÷3= 312÷3= 414÷2= 515÷5= 615÷3= 828÷4=
436÷4= 828÷4= 909÷9= 525÷5= 416÷4=
五.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0
6. 42405250448084803360
38402860575042808720
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除法
7.列竖式计算
840÷8= 945÷9= 749÷7= 636÷6= 327÷3= 816÷8= 735÷7= 218÷2= 540÷5= 654÷6=
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0的除法
8.列竖式计算
240÷2= 860÷3= 750÷5= 480÷6= 560÷4=
120÷6= 540÷3= 800÷4= 630÷9= 480÷3=
八.在○里填上“>”“<”或“=”
415÷4○981÷9 704÷4○864÷8 909÷3○808÷4
963÷9○840÷7 324÷3○404÷2 555÷5○612÷6
804÷2○810÷2 0÷29○0×29 650÷5○150÷3
九.1.一列火车5小时行了555千米,他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2.(生活情境题)同学们去参观看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三年级有男生75人,女生61人,每8人乘坐一辆面包车,共需要多少辆面包车?
3.学校组织三年级学生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6元,买票一共用去了660元。
共多少人去公园游玩?
4.学校食堂买回500千克的面粉,吃了4天,还剩92千克,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面粉?
5.小明与爸爸进行跳绳比赛。
爸爸2分跳了270下,小明3分钟跳了303下,他
6.(潜能开发题)一条路长525米,在路的一旁栽树,每隔5米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7. (生活情境题)文绿小学有542名同学,如果分5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8.亮亮看一本424页的故事书,4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教学反思
三、本次课后作业:
四、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
教师签字:
班主任签字:
教务主任签字: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