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被告人如实供认公安机关未掌握的关键情节是否可以从轻处罚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孟淑珍故意伤害罪一审辩护词审判长、审判员:甘肃银城律师事务所接受本案被告人孟淑珍母亲的委托,并征求其本人同意,指派我担任孟淑珍涉嫌故意伤害罪一案的辩护人。
经过庭前的阅卷、会见被告人及今天的法庭调查,辩护人对本案的事实有了充分的了解,针对本案的事实和证据,结合有关法律规定,提出以下辩护意见:一、孟淑珍遇事不忍失手致使被害人严复华死亡,触犯《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辩护人本案定性不持异议。
二、本案中被告人孟淑珍具有法定或者酌定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法庭应对孟淑珍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本案中被告人孟淑珍不能准确辨识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存在精神方面的疾病,有必要对其精神状况进行司法鉴定,作出孟淑珍是否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结论,辩护人再次向法庭申请应对孟淑珍是否有精神疾病进行鉴定,如孟淑珍确有精神疾病,法庭应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维护其合法权益。
《刑法》第十八条“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辩护人通过多次会见孟淑珍,向其亲属了解,及孟淑珍在今天庭审中向法庭所做的陈述。
孟淑珍在长期受到被害人严复华家庭暴力和殴打,儿子严兴柏脑瘫卧病在床,精神遭受刺激出现异常,平时就有说话语无伦次,精神反常,做事情绪激烈的问题。
案发当日严复华再次恶语辱骂,暴力殴打孟淑珍,孟淑珍遭受刺激精神失控,无法辨识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后果,酿成今天无法挽回的后果。
本着维护被告人孟淑珍的合法权利,排除其他可能性,准确适用法律定罪量刑,辩护人再次向法庭申请应对孟淑珍是否有精神疾病进行鉴定,如孟淑珍确有精神疾病,法庭应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被告人孟淑珍具有自首情节,应从轻、减轻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60号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孟淑珍在案发后,明知有人报警,而依然在现场等待,积极救助严复华,到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罪行,符合《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法庭应从轻、减轻处罚。
上海故意伤害罪17条量刑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制裁也越来越严厉。
在刑法体系中,故意伤害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行为,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对于故意伤害罪的处罚也比较严格。
而在上海地区,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
本文将就《上海故意伤害罪17条量刑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人以故意行为为手段,对他人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对他人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其中,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仍然有意进行这种行为。
而身体伤害则包括轻伤、重伤和特别重伤,其中轻伤是指身体的轻微损伤,重伤是指身体的严重损伤,而特别重伤则是指造成了严重后果的伤害,如导致残疾或死亡等。
二、上海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为了更好地规范故意伤害罪的刑事制裁,上海地区特别制定了《上海故意伤害罪17条量刑标准》。
这份量刑标准对于故意伤害罪的量刑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轻伤案件的刑事制裁对于轻伤案件,一般采取拘役、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进行制裁。
其中,拘役的刑期一般在3个月以下,有期徒刑的刑期一般在3年以下,罚金的数额一般在5000元以下。
2. 重伤案件的刑事制裁对于重伤案件,一般采取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刑罚进行制裁。
其中,有期徒刑的刑期一般在3年以上10年以下,无期徒刑则是刑期在10年以上或者终身监禁。
3. 特别重伤案件的刑事制裁对于特别重伤案件,一般采取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进行制裁。
其中,无期徒刑是指刑期在10年以上或者终身监禁,而死刑则是指对于造成特别重大后果的故意伤害罪犯,可以适用死刑的刑罚。
4. 其他情况的刑事制裁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特别的刑事制裁。
比如,如果故意伤害罪犯是在醉酒、精神异常或者悔罪等情况下实施犯罪,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3年3月,李某与邻居王某因琐事发生口角。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械对王某进行攻击,导致王某受伤。
案发后,王某向公安机关报案,李某被依法逮捕。
本案涉及故意伤害罪,现对本案进行法律分析。
二、案件事实1. 案发时间:2023年3月某日2. 案发地点:某市某区某小区3. 案发经过:李某与王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械对王某进行攻击,导致王某受伤。
4. 受害人:王某5. 犯罪嫌疑人:李某三、法律分析(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1.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持械攻击王某,导致王某受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2.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有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
在本案中,李某与王某发生口角,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械攻击王某,表明其具有伤害王某的故意。
3.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实施的伤害行为具有严重性。
在本案中,王某受伤后,经医院诊断,构成轻伤一级,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严重性要求。
4.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
在本案中,李某持械攻击王某,导致王某受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因果关系要求。
5.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在本案中,李某已满18周岁,符合刑事责任年龄要求。
(二)故意伤害罪的量刑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量刑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李某故意伤害王某,致王某轻伤一级,依法应从重处罚。
3. 具体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建议对李某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四、辩护意见1. 案发原因:李某与王某发生口角,系双方矛盾激化所致。
李某并非故意伤害王某,而是出于一时冲动,导致王某受伤。
Cultivating ability must be done continuously, improving learning methods at any time, and improving learningefficiency.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是否可以从轻处罚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的这类犯罪嫌疑人当然是可以从轻处罚的,这样其实是属于坦白的,如实的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属于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形。
但是,犯罪嫌疑人在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的情况下,不代表司法部门在证据上就可以有任何的瑕疵,证据要和所公供认的事实是吻合的才行。
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是否可以从轻处罚?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那就是对所犯罪的全部事实已经坦白承认了,对于坦白认罪现在已经是法定从轻情节了,也就是说对于坦白认罪的,法院是必须从轻处罚的。
为确保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决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同意量刑建议,签署具结书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四)其他不宜适用的情形。
第三条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应当遵循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确保司法公正。
第四条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应当坚持下列原则: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结合认罪认罚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从宽以及从宽幅度,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确保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最高法关于自首认定的司法解释规定核心内容:自首的情况包含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交代司法机关未掌握的其他罪行,协助抓捕未归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等,最高法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的司法解释,本文中,的将向您介绍对自首如何认定,自首的证据审查和自首对量刑的影响等法律规定,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最高法关于自首认定的司法解释规定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
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
二、关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具体认定《解释》第一条第(二)项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有什么规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并不是没有处罚,只是在最低的法定刑以下进⾏量刑。
只要犯罪嫌疑⼈具有⼀定的情节,那么就可以申请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那在刑事案件中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呢?下⾯店铺⼩编为⼤家整理了这⽅⾯的知识,欢迎阅读!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有什么规定1、已满七⼗五周岁的⼈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为能⼒的精神病⼈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聋⼜哑的⼈或者盲⼈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他⼈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处罚。
教唆不满⼗⼋周岁的⼈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犯罪以后⾃动投案,如实供述⾃⼰的罪⾏的,是⾃⾸。
对于⾃⾸的犯罪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6、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被告⼈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其他罪⾏的,以⾃⾸论。
犯罪嫌疑⼈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情节,但是如实供述⾃⼰罪⾏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罪⾏,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的,可以减轻处罚。
7、犯罪分⼦有揭发他⼈犯罪⾏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8、收买被拐卖的妇⼥、⼉童,对被买⼉童没有虐待⾏为,不阻碍对其进⾏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按照被买妇⼥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犯贪污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罪⾏、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有第⼀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
10、⾏贿⼈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贿⾏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案件起关键作⽤的,或者有重⼤⽴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事案件中法定减轻、从轻情节和酌定情节有哪些?一、刑事犯罪法定减轻、从轻情节1、特殊主体(1)未成年人犯罪: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在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完全丧失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其实施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犯罪预备、中止或未遂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自首《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典型的自首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主动投案,二是入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另外有一些行为虽然严格来讲不符合自首的特征,但法律也将其视为自首。
(1)被采取强制措施(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并且能够如实交待主要犯罪事实的,可以视为自首:①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②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③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④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⑤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3)交通肇事后一般不逃逸即可视为自首,包括留在现场等候处理或者为抢救伤员离开事故现场。
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外,还必须如实供述同案犯的罪行;如果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多起犯罪行为,但只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
2014司法考试《卷⼆》试题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51—85题,每题2分,共70分。
51.下列哪些选项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A.将明知是痴呆⼥⽽与之发⽣性关系导致被害⼈怀孕的情形,认定为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B.将卡拉OK厅未经著作权⼈许可⼤量播放其⾳像制品的⾏为,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罪中的“发⾏”C.将重度醉酒后在⾼速公路超速驾驶机动车的⾏为,认定为以危险⽅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刑法》规定了盗窃武装部队印章罪,未规定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罪。
为弥补处罚漏洞,将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的⾏为认定为毁灭“国家机关”印章52.严重精神病患者⼄正在对多名⼉童实施重⼤暴⼒侵害,甲明知⼄是严重精神病患者,仍使⽤暴⼒制⽌了⼄的侵害⾏为,虽然造成⼄重伤,但保护了多名⼉童的⽣命。
观点:①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不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为前提②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为前提③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不以防卫⼈是否明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为前提④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以防卫⼈明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为前提结论:a.甲成⽴正当防卫b.甲不成⽴正当防卫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错误的是下列哪些选项?A.观点①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④与b结论对应B.观点①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④与b结论对应C.观点②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①④与b结论对应D.观点①④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③与b结论对应53.甲为杀⼄,对⼄下毒。
甲见⼄中毒后极度痛苦,顿⽣怜意,开车带⼄前往医院。
但因车速过快,车右侧撞上电线杆,坐在副驾驶位的⼄被撞死。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如认为⼄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驾车⾏为,则甲的⾏为成⽴故意杀⼈中⽌B.如认为⼄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投毒⾏为,则甲的⾏为成⽴故意杀⼈既遂C.只要发⽣了构成要件的结果,⽆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中⽌犯,故甲不成⽴中⽌犯D.只要⾏为⼈真挚地防⽌结果发⽣,即使未能防⽌犯罪结果发⽣的,也应认定为中⽌犯,故甲成⽴中⽌犯54.下列哪些选项中的甲属于犯罪未遂?A.甲让⾏贿⼈⼄以⼄的名义办理银⾏卡,存⼊50万元,⼄将银⾏卡及密码交给甲。
法律对刑事诉讼认罪从宽制度是如何规定的我们总是会看到“坦⽩从宽、抗拒从严”的字样,从字⾯意思来说,即是犯了错的犯罪嫌疑⼈⾃⼰主动坦⽩犯罪事实,承担法律责任的,则会从轻处罚,反之绝不认罪的则会严肃处理,那么公安机关认罪认罚从宽是如何规定的呢?法律对刑事诉讼认罪从宽制度是如何规定的法律对刑事诉讼认罪从宽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坦⽩的规定《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六⼗七条:“犯罪以后⾃动投案,如实供述⾃⼰的罪⾏的,是⾃⾸。
对于⾃⾸的犯罪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被告⼈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其他罪⾏的,以⾃⾸论。
犯罪嫌疑⼈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情节,但是如实供述⾃⼰罪⾏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罪⾏,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的,可以减轻处罚”。
刑法第六⼗七的规定可以说是关于犯罪嫌疑⼈、被告⼈认罪认罚从宽处理最直接的规定。
该条⽂明确指出只要犯罪嫌疑⼈或被告⼈⾃⾸或坦⽩也即认罪认罚都会获得刑法相对缓和的评价,从⽽获得从宽处理。
(⼆) 简易程序所谓简易程序是相对于普通程序⽽⾔,基层法院按照⼀审程序就某些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适⽤⽐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4条及有关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可适⽤简易程序:⼀、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被告⼈承认⾃⼰所犯罪⾏,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对适⽤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
(三) 刑事和解程序刑事和解程序中的和解是指犯罪嫌疑⼈、被告⼈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式获得被害⼈谅解,公检法依法对案件从宽处理的制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8条的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被告⼈与被害⼈和解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犯罪嫌疑⼈、被告⼈必须真诚悔罪;⼆、被害⼈明确表⽰对犯罪嫌疑⼈、被告⼈予以谅解;三、被害⼈⾃愿和解;四、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五、属于法定范围内侵害特定被害⼈的故意犯罪和有直接被害⼈的过失犯罪案件。
第1篇一、案件背景(一)案件来源本案来源于某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王某涉嫌故意伤害罪。
被告人王某因与被害人李某因琐事发生争执,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王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性质本案属于刑事案件,具体涉及故意伤害罪。
(三)案件处理本案经某市人民法院审理,依法对被告人王某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王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二、案件分析(一)案件事实1.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人王某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以及其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2. 事实认定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王某与被害人李某因琐事发生争执,王某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二级。
王某在作案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三)判决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鉴于王某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综合考虑王某的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悔罪表现,法院依法对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三、案例分析(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1.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伤害后果。
2. 主观要件: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3. 主体要件:年满十四周岁的人。
4. 犯罪客体:他人的身体健康。
(二)本案中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客观要件:王某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二级,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被告人杜益忠,男,1966年4月3日出生,无业。
因犯绑架勒索罪,于1995年6月22日被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1998年6月12日刑满释放。
因涉嫌犯故意伤害罪于2005年8月5日被逮捕。
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杜益忠犯故意伤害罪,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顾钟鹤、池佩青也对杜益忠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2000年11月12日凌晨0时许,温州市鹿城区青年叶建敏(在逃)及顾胜连、徐驰、朱一成等人一起在温州市鹿城区民航路“阿武大排档”吃夜宵。
在喝酒过程中,叶建敏与顾胜连因琐事发生口角。
叶建敏因此怀恨在心而离开,继而纠集了被告人杜益忠及洪波、李曙荣(均系同案被告人,分别于2001年、2002年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等人,并分发凶器准备报复顾胜连。
当日凌晨1时许,叶建敏伙同杜益忠及洪波、李曙荣分别携带凶器,到达温州市民航路“阿武大排档”。
由李曙荣等人持尖刀守住排档门口,叶建敏伙同杜益忠及洪波分别持西瓜刀、尖刀、土制火药枪等凶器,冲人“阿武大排档”内,洪波持土制火药枪威胁在场的徐驰、朱一成等人不许帮忙,叶建敏即持西瓜刀砍击顾胜连的手臂、手掌各一刀,杜益忠持尖刀朝顾胜连左大腿猛刺一刀,逃离现场。
经鉴定,被害人顾胜连全身多处刀伤,因左下肢股动、静脉断裂,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杜益忠结伙持刀伤害他人,并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
被告人杜益忠系致被害人死亡的直接行为人,又系累犯,应予严惩。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第六十五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六条第一款及相关民事法律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杜益忠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令杜益忠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人民币共计31万元(包括同案犯已赔偿的62000元)。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杜益忠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审理期间,被告人杜益忠的亲属代其履行了一审判决确定的民事赔偿义务人民币24.8万元。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杜益忠受人纠集,结伙持刀伤害他人,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杜益忠系致被害人死亡的直接行为人,又系累犯,应予严惩。
原判定罪正确。
审判程序合法。
鉴于杜益忠主动交代关键犯罪情节,认罪态度好,其亲属在本案二审期间代为赔偿了一审判决确定的全部款项,取得了被害人亲属的谅解,对杜益忠判处其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1.撤销原审判决中对上诉人杜益忠的量刑部分,维持判决的其余部分;
2.上诉人杜益忠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主要问题
被告人杜益忠罪行极其严重,论罪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但其归案后供认了公安机关没有掌握的直接致死被害人的关键犯罪情节,并得到了其他证据的印证,而且二审期间其亲属代为履行了一审判决确定的附带民事赔偿义务,能否改判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对此,二审审理过程中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杜益忠在逃多年,抓获后应当交代全部犯罪事实,一审判决的民事赔偿亦应当履行。
鉴于其是直接行凶致人死亡的凶手,又系累犯,且在公共场所行凶,罪行极其严重,虽然认罪态度好,二审期间其亲属代为履行了民事赔偿义务,仍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杜益忠如果不供认关键的犯罪情节,就难以认定其是致人死亡的直接凶手,且二审期间其亲属代为履行了一审判决确定的赔偿义务,可以认罪态度好为由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三、裁判理由
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缓制度的设立,是对死刑在实际执行上的特殊规定,从而使一部分罪该处死,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减少了死刑立即执行的实际适用,是我国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政策的具体体现。
从司法实践看,所谓“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同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社会危害性有程度上的差别,在少数情况属于存在一定的特殊量刑情节应当在量刑时予以考虑,这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
本案一审法院对被告人杜益忠适用死刑,主要是从其犯罪行为对被害人人身权利造成特别严重后果角度考虑的,即其在与他人共同实施故意伤害行为过程中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且系累犯,人身危险性较高,依法应予从重处罚。
二审法院审理认为,案发后,被告人杜益忠逃匿多年,在杜益忠归案前,公安机关只知道杜益忠参与了此案,并不知致命伤是杜益忠形成的。
被告人杜益忠归案后即供认,被害人大腿上的一刀系其用尖刀所捅刺,一审庭审及二审提审时均作稳定供述。
据现有证据,可认定参与本案的有4人,即杜益忠、叶建敏、洪波、李曙荣。
叶建敏没有归案。
已归案并被判刑的洪波、李曙荣供述,洪波持枪威胁在现场人员,李曙荣、杜益忠分别持焊有自来水管共约长50厘米双面刃的尖刀。
此节不仅与杜益忠本人的口供相印证,而且与证人朱一成、王大风等人的证言一致。
但是,由于事发突然,又是深夜,在场其他证人均分不清行凶人,除杜益忠本人供认外,没人指证杜益忠捅人,更没人指证杜捅刺了被害人的大腿,所有的同案犯及证人均说是叶建敏砍击了被害人身体。
根据法医尸体检验报告,被害人大腿上的伤为一刺创,锐器捅伤。
叶建敏所持的西瓜刀难以形成,而另一持尖刀的李曙荣是在门口,没有进入现场。
故可排除叶建敏、李曙荣造成本案致命伤的形成。
综上,杜益忠的供认,对认定致命伤是谁形成的这一关键事实,有重要作用,其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犯罪事实的行为,应属于认罪态度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其悔罪心理及人身危险性的降低;况且,在二审期间,杜益忠的亲属积极代为承担了全部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责任,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表示愿意接受这笔赔偿,并对杜益忠表示了一定的谅解。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对此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因此,虽然被告人杜益忠所犯罪行极其严重,论罪应对其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但其如实供认公安机关没有掌握的致人死亡的关键情节,且其家属积极赔偿了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经济损失,可以酌情从轻处罚,二审法院综合考虑全案情节,改判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给予杜益忠改过自新的机会是适当的,正确贯彻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