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已完成
- 格式:doc
- 大小:412.05 KB
- 文档页数:27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一、武汉市简介1、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武汉,湖北省省会,简称“汉”,别称“江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坐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俗称“武汉三镇”,明末清初,三镇已成为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的都市,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现在三镇各有特色,武昌是以文化科教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汉阳则是政府重点的开发区。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七八月气温可达40度以上,是我国的四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多雨到西北少雨的过渡带,具有伏旱和梅雨的特点。
市内河流、湖泊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素有“江城”和“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诸如闻名遐尔的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岳飞亭、盘龙城、放鹰台、钟子期墓、祢衡墓、楚王墓群等构成了武汉人文旅游的风景线,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舰修复教育中心又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1986年,武汉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值得一提是建国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不但是长江上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们青睐之地,桥分为两层,上通汽车,下走火车,并且在两边的桥头堡中有大型雕塑,站在大桥之上,可尽览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轮船往来穿梭的景象,同时也可体验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老革`命家的英雄胆识,武汉市内公园密布,市郊又有多处公园和风景区,有木兰山、石门、道观河、白云洞、九真山、嵩阳山、龙泉山等。
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其湖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面烟波浩淼,天水一际,湖岸蜿蜒曲折,有“九十九湾”之称,现已形成了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
武汉城区周围有大小湖泊100多个,且沿长江两岸对称分布,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简介50字篇一武汉是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6大中心城市之一。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地形属于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形状酷似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全市东西最大横距为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55公里,面积8467平方公里,1996年底人口716万,其中城区面积3963.5平方公里,人口486万。
市以下设9个城区、2个郊区、2个县。
城区有江岸区、江汉区、?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
青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郊区胡东西湖区、汉南区,市属县为黄陂县和新洲县。
武汉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
每年7月气温最高,日均温28.8℃;1月气温最低,日均温3.7℃。
每年3~6月和9~11月,是旅游的最佳时期。
篇二汉,这座位于湖北省的城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它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因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而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之一。
在历史文化方面,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黄鹤楼、东湖风景区、武汉长江大桥等,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同时,武汉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曾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在美食方面,武汉也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热干面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亲民的价格深受当地人喜爱。
此外,三鲜豆皮、武昌鱼等也是武汉不容错过的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展示了武汉的饮食文化,也让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总的来说,武汉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无论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美味的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武汉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分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
沿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小洪山、珞珈山、喻家山一带,连同辐射到两翼的马房山、桂子山、伏虎山、凤凰山等构成了武汉地形上的龙脉,武汉的绝大部分重要机构分布于该龙脉两侧,这条龙脉的头是喻家山,腰部是洪山,尾部则是月湖旁的梅子山。
平坦平原(39.25%)位于武汉市长江、汉江两岸以及湖泊周围。
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42.56%)位于各湖泊周边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12.32%)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5.85%)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
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地质灾害:可考记录中,武汉发生大于3级的地震31次,未发生过大于5级的地震,曾遭受28次域外中强地震的袭击。
1996年,武汉被国务院列为13座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武汉拥有长江和汉江、东荆河、滠水河、界河、府河、朱家河、沙河、倒水河和举水河等长江支流。
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构成了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
武汉常识一、基本情况1、简介:湖北省省会,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华中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自商代盘龙城至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长江、汉江把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武汉又被称为“江城”;武汉市另有桥口、江汉、江岸、洪山、青山、汉阳、东西湖、黄陂、新洲、蔡甸、汉南、江夏十个政区,市树为水杉、市花为梅花。
2、地理交通:坐落在长江、汉江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说法,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水路、空中航线在这里交汇。
京广、京九铁路、京珠、沪蓉高速、天河机场、这里拥有全国第一的桥梁交通设施。
(1957年建成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3、人口:至2002年底,武汉市总人口768万人,其中437万人居住在武汉中心城区,日流动人口超过100万,民族以汉族为主。
4、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夏热冬冷(全国三大火炉之一,每年20来天近40度高温),春秋季短,夏季最长,初夏“梅雨”,冬天最低气温0度左右,并有一、两场雪。
5、商业经济:武汉自唐、宋以来就以商业发达而著称,是历史上有名的都会,最早的新式钢铁厂、军工厂和棉纺厂都在这里建立,如今的武汉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三个开发区,仅东湖开发区亿元以上企业就达40多家.6、院校科技:武汉的大专院楼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此外还有众多科研院所,是知识与人才的汇集地,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学府,“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被武汉教育演绎得淋漓尽致,目前综合科技能力居于全国大城市前列,有波谱及原子分子物理、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材料、激光、遗传改良、测绘遥感信息、软件工程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风俗:过早:“过早”是武汉人对吃早餐的俗称,由于地理气候和经济活动关系,武汉早餐摊点和小吃店极为发达。
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面窝、老通城的豆皮…都是很受欢迎的汉味小吃.乘凉:由于武汉夏天长且炎热,很早就形成了壮观的民间纳凉听书看戏习俗,1978年政府部门利用这一习俗,掀起掀起群众文化活动,如拉琴唱戏、赛歌、说相声、听鼓书、讲评书、卡拉OK等,文化团体也常参加,并组织专场电影、戏剧演出、图书夜市,此后年年坚持,称“武汉之夏”活动。
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教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武汉努力构建中部地区支点城市,并致力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
中文名称:武汉外文名称:Wuhan别名:江城,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行政区类别:省会/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中下辖地区: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3个开发区政府驻地:汉口沿江大道188号电话区号:027邮政区码:430000-430400地理位置:长江汉水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978.53万(2010年末六普数据)方言:汉语-西南官话-武天片-武汉话气候条件: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著名景点:黄鹤楼,红楼,东湖,归元寺,古琴台,起义门,古德寺,长春观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火车站: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车牌代码:鄂A、鄂O(行政用车和警车)市树:水杉市花:梅花著名高校:武大、华科、华师、华农、地大等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现任领导: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目录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民俗风情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国际交流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展开编辑本段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我在中国心,世界在我心”这是武汉城市宣传片深入人心的一句广告语,这句广告语与曾经北京安帝影视广告创意机构为宜昌策划的一句广告语“长江魂,中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汉城市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华中地区唯一的一个副省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内交汇,将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全市现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万人。
武汉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据考证,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
明清时代,汉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埠,是当时四大名镇之一。
近代武汉,作为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武汉风景秀丽,名胜众多。
名闻天下的黄鹤楼,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江城明珠”东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佛都古刹”归元禅寺,内藏惟妙惟肖五百罗汉。
此外,还有古琴台、晴川阁、楚天台等古迹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综合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特别是1992年被确定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后,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2-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6%,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
区位和资源武汉地理坐标为北纬30°33"、东经114°19"。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无霜期约2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3℃。
武汉地形属残丘性冲击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
武汉市情20091.城市概况武汉,简称“汉”,又称“江城”,我国特大城市之一,是湖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电信的重要枢纽。
[地理]武汉地外东经113。
41’ -115。
05’,北纬29。
58’ -31。
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位于我国大陆腹地,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与湖北省内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地级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与长沙、郑州、南昌、洛阳、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相距1200公里左右,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过渡地区。
地形属残丘性冲击平原,全市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以下。
[自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主要集中在6至8月。
水资源方面,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境内江河湖泊众多,被称为“百湖之市”。
水域面积达21.87万公顷,江(河)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5.6%,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正常年景,地下水净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7145亿立方米。
土壤资源方面,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323个土种;矿产资源方面,武汉现已发现33种矿点,矿点达154处,拥有全国最大膨润土、石膏、玄武岩基地。
动植物方面,武汉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植物种类共有106科、607属、1066种;鱼类共有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粮食作物共有240多个品种,50多种经济作物。
第一章武汉介绍1.1自然条件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被长江、汉江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隔水相望的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
全市土地面积846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6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4。
地形上是北高南低,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北部为山地丘陵,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37-271天,降水丰沛,多年平均水量为1140-1265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造的大城市。
武汉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达广州、西去西安,均在1200公里左右行程,有水、陆、空交通相连。
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区位。
武汉与其周边地区具有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个范围涉及四个省份的十多个城市。
包括煤、铁、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供应基地,以及与之共同构建的汽车、冶金、建材、纺织、石油化工工业走廊。
1.2 城市简史武汉市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殷商古城----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
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武汉已形成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汉口镇已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大都会。
十九世纪初,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士在此开办了百多家工厂、洋行。
当时,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及工厂总数曾位居全国第二位,商业辐射面达及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汉口、武昌及汉阳三地区合并成立了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是我国中部水陆空交通邮电的主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武汉市简介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
长江、汉江纵横交汇通过武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全国特大城市和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武汉市辖江岸、江汉、汉阳、武昌等13个区。
全市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781万,共有汉、回、土家等50个民族。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33种,矿点154处,潜在经济价值8400多亿元。
其中,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砂,膨润土等资源居全国第一位。
此外,还有金、铜、锰、磷、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41.5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34.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6.38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358元和5371元。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25.63亿元,汽车及机械、钢铁、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等十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
近年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全国9个“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之一。
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型化、集约化趋势明显。
重工业比重加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快速上升。
形成了汽车及机械、钢铁、光电子、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等一批支柱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大提高。
2003年以来,相继建成了年产整车12万辆的东风本田、120万千瓦的阳逻电厂三期、年产整车15万辆的神龙二期以及武钢薄板坯连铸连轧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
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化、区域化逐步形成。
2007年,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68个,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3个,累计有18家企业的19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一、武汉市简介1、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武汉,湖北省省会,简称“汉”,别称“江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坐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俗称“武汉三镇”,明末清初,三镇已成为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的都市,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现在三镇各有特色,武昌是以文化科教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汉阳则是政府重点的开发区。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七八月气温可达40度以上,是我国的四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多雨到西北少雨的过渡带,具有伏旱和梅雨的特点。
市内河流、湖泊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素有“江城”和“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诸如闻名遐尔的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岳飞亭、盘龙城、放鹰台、钟子期墓、祢衡墓、楚王墓群等构成了武汉人文旅游的风景线,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舰修复教育中心又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1986年,武汉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值得一提是建国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不但是长江上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们青睐之地,桥分为两层,上通汽车,下走火车,并且在两边的桥头堡中有大型雕塑,站在大桥之上,可尽览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轮船往来穿梭的景象,同时也可体验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老革`命家的英雄胆识,武汉市内公园密布,市郊又有多处公园和风景区,有木兰山、石门、道观河、白云洞、九真山、嵩阳山、龙泉山等。
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其湖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面烟波浩淼,天水一际,湖岸蜿蜒曲折,有“九十九湾”之称,现已形成了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
武汉城区周围有大小湖泊100多个,且沿长江两岸对称分布,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著名的湖泊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和墨水湖、莲花湖、月湖等。
2、地域交通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 条铁路干线,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京九铁路也在武汉与京广铁路相联结,形成沟通华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铁路网络。
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沿长江的高速铁路即将建成,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也正在施工中,4小时可抵达广州,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
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长江水运"柔性联运"的出现,将使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市场枢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如果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半径画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都在其中,武汉因此被誉为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
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武汉拥有赴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泰国、法国的直航航班,武汉口岸拥有落地签证权。
3、经济产值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
武汉市15日公布2014年国民经济“成绩单”,该市迈入中国城市“万亿GDP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居华中首位,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
当天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2014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0069.4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突破万亿元目标。
从这份“成绩单”来看,2014年武汉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积极影响。
其中,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933.7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
其次,随着该市“工业倍增”计划的持续发力,第二产业增加值达4785.66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环保五大行业产值均超过千亿元。
2014年,武汉汽车年产量达到112.47万辆,成为中国第8个汽车产量超百万辆的城市。
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城市中,GDP过万亿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
武汉以12.88亿元优势超过成都,位列中国大陆第八位。
居民收入方面,2014年武汉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70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增长12.3%,均高于当地经济增速。
工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2012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18.88亿元,增长15.3%。
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967.92亿元,增长24.2%;重工业总产值7050.96亿元,增长13.0%。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3家。
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95家。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11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69.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2%。
其中5个行业产值超千亿元,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产值1669.76亿元,能源及环保产值1238.39亿元,装备制造产值1228.53亿元,电子信息产值1158.02亿元,食品烟草产值1050.08亿元。
两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3691.80亿元,增长24.2%。
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1668.90亿元,增长28.2%;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90亿元,增长21.1%。
零售业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252.27亿元,增长19.0%。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095.22亿元,增长16.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37.21亿元,增长14.3%。
按用途分,吃的商品零售额1018.14亿元,增长13.3%;穿的商品零售额397.56亿元,增长21.3%;用的商品零售额2016.73亿元,增长16.4%。
武汉共有武商集团、中商集团、中百集团(前三者成立武商联)、汉商集团四家纯商业上市公司,1992年上市的武商集团是全国最早上市的商业企业。
2012年,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中商集团分别位列中国零售企业第18、20和47位。
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中百便民超市4家连锁超市跻身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50强,同济堂药房、马应龙大药房2家药店入围中国药店销售30强。
武汉有达标百货店11家,金鼎百货6家,仅次于广州,居全国第二。
武汉广场曾创造了全国零售单体经济效益“十连冠”的中国零售业记录,至今也仍是中西部第一百货。
武汉也是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IGA)中国区总部。
跨国投资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
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市,占法国在华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
截至2012年底,境外世界500强已有98家在汉投资,居中国中部至西部地区首位。
其中,比利时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InBev)、德国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AG)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总部设在武汉,美国威瑞森电信(Verizon Communications)、德国博世(Bosch)将中国区总部落户武汉。
金融业武汉是同时具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三要素的城市。
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湖北银行、合众人寿、长江财险、长江证券、天风证券、交银国际信托等13家金融机构总部设在武汉。
金融机构在汉签约入驻的后台服务中心达31家,位列全国第一。
有包括东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韩国企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8家外资银行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证券、期货业单位102家,保险公司54家。
武汉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中部地区唯一的跨省级分行——武汉分行所在地(辖鄂湘赣三省),银行密度居全国第五。
2011年末,有上市公司57家,总数居全国第7,武汉还是除上交所和深交所之外唯一合法的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的全国首个扩容试点城市。
4、教育资源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2012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888所,在园幼儿20.34万人。
小学598所,在校学生41.28万人。
普通中学374所,在校学生32.99万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9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
普通高校79所,在校研究生10.61万人。
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82.93%,6-11岁人口入学率100%,12-14岁人口入学率99.96%,6-14岁盲聋哑弱智人口入学率99.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77%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0多所,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大学生数量愈100万人,居全球城市第一,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全国重点大学,以及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多所省部级重点大学,每年毕业大学生30余万人。
5、行政区划武汉市有17个辖区,其中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7个为中心城区,东西湖区、新洲区、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黄陂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10个为新城区,其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两个国家级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
截止2003年底各区共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二、武汉主要行政区域概述1、硚口区硚口区(北纬30°33“、东经114°19”)位于武汉市汉口西部,东接长江,与江汉区毗邻;南滨汉江,与汉阳区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额头湾,北至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
硚口区总面积为4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5万,区内6座桥梁横跨汉江,分别连通京广铁路、武汉内环线和中环线,辖区内5条主干道和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贯通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