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县双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1)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2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3、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课文。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疏通大意1.读准字音童稚 (zhì),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然(yí),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蛤蟆(lài)2.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以便掌握文意。
二、导入课文1.简介作者: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2.导语: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
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象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三、初读课文,疏通词句1、范读(听录音)后,自由朗读。
2、齐读。
3、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初一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明白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表达的童心3、认识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教具学具: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明白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专门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看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看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觉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专门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专门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9、齐读课文10、总结:针对学习情形进行适当评述,以鼓舞夸奖为主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板书设计(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缘故,“物外之趣”所表达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7 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教课目标:1、借助说明、字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诵2、认识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此中表现的童心3、认识察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课要点:教课目标1、 2教课难点:教课目标1教具学具:教课方法:教课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课方案:经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说明及字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合指导,指引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别句式,并能正确朗诵课文。
教课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察看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迁居或搬运食品时感觉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代人写的文章,来认识他在幼小时由察看细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异的想象及此中的盎然童趣,或许它也会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
2、合注文,文中不的字注音,并着断句。
3、小合作,学文第一、二两段:合注、典,着翻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的果在小内沟通(相互,提出意),最后把小一的文在全班内沟通。
4、教指,要点:( 1)翻中广泛存在的(无省略)( 2)常用文言及虚:余明察秋毫故和怡然称快其必之然( 3)特别句式:群舞(于)空徐以烟(以烟徐之)作⋯⋯5、朗文第一、二段,指朗6、小合作,学文第3、4 段:合注、典,着翻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文在小内沟通,最后把小一的文在全班沟通。
7、教指,要点:( 1)翻中广泛存在的;( 2)常用文言及虚:于其神游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3)特别句式:使(之)与台之(于)院以⋯⋯第2页/共4页⋯⋯所⋯⋯8、朗文第三、四段,指朗9、文10、:学状况行适合述,以鼓舞表主11、作:( 1)抄录不的字(2)二板(略)第二教课:研文,认识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生的原由,“物外之趣”所体出来的童心;一自己童年生活中似的趣事。
教课步:1、复:( 1)注音:幼稚之藐小怡然称快唳云端( 2)解加点字的含:必其理和作群舞空徐以烟又留蚊于素中( 3)翻句子:心之所向,或千或百果真也故有物外之趣2、入:昨天我通仔的文,基本上懂了文章的粗心,今日在个基上学,认识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幼时记趣》教学案★目标预设1、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
2、借助注释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3、以古为鉴,观察与联想、想象融合。
★教学重难点1、对文言文理解性朗读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创造性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准备好古汉语词典。
2、以“童年”为话题,写几句很美的话。
★预习导学1、可搜集一些文言文的学习。
2、阅读相关资料,初步理解一些文言文常见虚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以“预习导学(三)”中“童年”美句引入课文。
例:1、童年像一颗无穷变化的星星,它眨着无知的大眼睛带着我们度过欢乐、度过悲伤、走向美好的未来。
2、童年,是一汪清泉,纯洁无暇,童年是一个调色盘,色彩斑斓……二、朗读指导1、学生初读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掌握的节奏来朗读,并明确自己不会读的句子。
2、学生听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照(初读)3、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学生依据上述两读(初读、听读),看自己有没有更进一步揣摩文意,并为默读疏通文意作好准备。
三、独立、合作,疏通文意1、边默读、边利用课文注释及古汉语词典疏通文意,圈出疑难词、句,准备提问。
2、教师对“之”、“其”这两字的解释。
3、学生提问,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4、讲清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式。
A、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B、固定的句式“作…观”,“以…为…”,“…为所…”注意:理解文意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答问题。
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观虫斗、驱癞蛤蟆之趣。
调换不好。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5、诵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四、学生复述课文(可用不同人称、不同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有趣鼓励学生、大胆地合情合理地融入自己的想象,并用夸张、灰谐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趣说,使故事更富情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
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七、作业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疏通文意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文言现象归纳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从(当做)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2、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3、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4、省略句。
《幼时记趣》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吗?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检测预习,了解情况。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
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
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 解题:《幼时记趣》中“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
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 交流预习导学中的字词。
童稚zhì藐miǎo小鹤唳lì云端凹凸āo tu 土砾lì沟壑hē怡然yí三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划出。
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如:何不试之/以足?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设计思想: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
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学习课文⒈整体感知(1)简介作品及作者《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
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
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题目《幼时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
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题:童趣二、授课类型:人文学科新授讲授课三、课时支配:两课时四、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把握“明察秋毫、藐小、强、素、唳、丘壑、庞然大物”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古文言学问;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在同学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娴熟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在阅读中可以产生并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在学习中能运用合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同学可以了解的“物外之趣”,进而引发对自己童年乐趣的回忆;这是一篇生动的文言文,同学在学习之后可以对文言阅读产生爱好,选择浅显的文言文章阅读,提升阅读品尝。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字词教学,文言句式教学,文章内容理解。
2.难点文言文离现代较远,同学和文本的距离感剧烈,对乐趣的感知较难;同学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关键创设情境,使同学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在阅读中体验到童年的乐趣,并联系自己的童年,明白童年小小的幸福与欢乐。
七、学情分析1.同学学问储备和学习力量状况首先,七班级同学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识字词的力量,所以同学能够通过预习解决字词问题了;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对于同学来说也可以完成。
同学有自我搜集资料的力量,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集关于沈复和《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相关信息,对文学常识可以有大致了解。
以上两点对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关心的。
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来重点抓内容和思想。
2.同学阶段心理特征七班级的同学刚刚由第三学段升入第四学段,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正处于一个非常冲突的阶段,所以它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即成熟性与稚嫩性统一、向上性与盲目性统一、独立性与依靠性统一、新奇感与紧急感统一。
这虽然对教学造成肯定的困难,但是《童趣》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同学可以放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效果。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我们对世界布满了奇怪和幻想。
第七课幼时记趣课题第七课幼时记趣教学目标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导入: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
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
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
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
(板书课题)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
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二、介绍作者: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三、介绍《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
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历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和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
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