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越《朝鲜赋》看明代都邑赋的文化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276.65 KB
- 文档页数:4
论文范文:《燕行录》中明代朝鲜使臣诗歌用汉典研究第一章朝鲜使臣诗用事典分析在朝鲜使臣诗歌中,援引前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来吟咏古人古事、感慨历史兴亡、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通常,我们把此类典故称之为事典。
朝鲜使臣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事典,我们在这里将其分成两大类:历史人物类事典和神话传说类事典。
这些历史故事与传说架起了古今之间、中朝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了异域文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一)历史人物类事典作为中朝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节,明代朝鲜使臣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与事件烂熟于心,所以他们诗歌中的历史人物类典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纵观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四类是朝鲜使臣浓墨重彩去描写的。
他们或是形象各异的帝王;或是战功显赫的忠臣良将;或是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或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纵的隐士,放浪形骸、率真洒脱的名士。
朝鲜使臣对这些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评判,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价值观念对他们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朝鲜文人笔下的中国形象。
1. 帝王类(1)秦始皇秦始皇是朝鲜使臣笔下出现次数非常频繁的帝王之一。
关于秦始皇的典故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秦始皇东巡求仙的故事,其二是修建万里长城的故事。
关于秦始皇东巡求仙这一典故,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既齐人许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从《史记》记载秦始皇东巡求仙的活动范围来看,三神山应该在今天的蓬莱沿海一带。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秦始皇听信了徐福等方术之士的谣言之后,坚信渤海中的三神山上有诸仙人及不死药,于是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先后数次派遣徐福率众童男童女东渡入海访求仙药,直到最后死在寻找神山而未果的路途中。
对于秦始皇这一荒唐可笑、劳民伤财的举动,朝鲜使臣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
第37卷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月V o l.37N o.1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2020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接受娄玉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别知赋“是韩愈辞赋的代表作,因其中寄寓了浓重的离情别思㊁深厚的知己之意㊁深沉的自嗟际遇之叹和强烈的积极用世之心而被后世积极效仿,甚至流传域外,为朝鲜文人所接受,并对其争相模仿,这是共同儒家文化圈影响的结果㊂但朝鲜文人并不是一味模仿,他们在仿作中也对‘别知赋“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在表现技巧上将景物描写与心志抒发相结合,丰富了仿作的内涵;在思想内容上,通过追忆情境,加深了离情别绪,增强了作品的内在意蕴㊂关键词:朝鲜文人;韩愈;‘别知赋“;接受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20)01000906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20.01.02韩愈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㊁思想家,他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诗论㊁文论观点,并大力排佛,宣扬儒家文化,苏轼评价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㊂鉴于此,学界对韩愈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其诗文方面,而对其辞赋关注甚少,近些年虽有对韩愈赋作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国内㊂实际上,韩愈的作品在高丽时期就流传域外,为朝鲜文人所接受㊂韩愈对朝鲜文坛的影响不亚于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但学界对韩愈赋作在域外的研究尚少㊂这里拟以韩愈‘别知赋“为例,研究朝鲜文人对韩愈赋作的接受与推崇㊂韩愈的辞赋是韩愈与其传统儒家身份相对照而存在的,如果说韩愈之文乃载道明道以教化之文,他注目的是社稷江山㊁世道政局,那么韩愈之赋却是嗟不遇叹穷愁,心系个人身世际遇,仕宦前途[1]134㊂如‘感二鸟赋“‘复志赋“‘闵己赋“‘别知赋“等,都寄托着韩愈对自身命运㊁身世际遇的感慨㊂在这些辞赋中,最具有代表性㊁影响最大的是‘别知赋“㊂韩愈的‘别知赋“作于贞元二十年,此时他因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指控李实及百官虚报民情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后来杨仪之受命出使阳山,韩愈与之相见,煮酒相待,临别时写了‘别知赋“以表达内心的复杂感情㊂按‘唐书“宰相世系,仪之杨凝之子㊂时仪之伯父凭,以御史中丞为湖南观察使,仪之为府中从事以使事至阳山㊂公与之相见,迨归使府也,作序送之,又作此赋㊂时贞元二十年也[2]15-16㊂与其他表现送别的作品不同,韩愈将自我对人生际遇的嗟叹融入离情,但又不仅仅限于离情别绪,‘别知赋“既继承了前期送别赋离情别思的传统,又肇始了后期送别赋自嗟穷苦不平之音的先河,并在 知己意识 的自觉中内寓着强烈的政治用世之心[3]53㊂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后世对该赋的重视㊂据统计,从元至清,中国文坛上与韩愈‘别知赋“同题而作的有19篇作品㊂不仅如此,该赋还流传域外,对朝鲜文人送别类作品的创作影响深刻㊂一个作品,只有展现并且活跃在超出原有文化范围的另一个文学系统中,才可以说,它作为世界文学有了实在的生命力[4]5㊂‘别知赋“亦是如此,在朝鲜文人的文集中,有13篇赋次‘别知赋“韵而作㊂如果说朝鲜文人只是借此抒发离情别恨,江淹的‘别赋“显然更能体现离别情怀,但在朝鲜文人的文集中,对江淹‘别赋“的仿作只有吴光运同题的‘别赋“一篇,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韩愈的名气在朝鲜文坛比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别知赋“蕴含的深层情思引起了朝鲜文人的共鸣㊂朝鲜著名文人任相元(1638-1697)曾说: 诗而步韵,俗收稿日期:20190730作者简介:娄玉敏(1993-),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朝鲜古代文学与文化㊂矣,赋则尤不必步也㊂ [5]475但韩愈的‘别知赋“却被朝鲜文人一再模仿,次韵而作,这体现了朝鲜文人对它文化心理上的接受与认同㊂一㊁内容形式上的接受韩愈的‘别知赋“因寄寓了浓重的离情别思㊁深厚的知己之意㊁深沉的自嗟际遇之叹和强烈的积极用世之心被后世积极模仿,其随着韩愈的文集在高丽时期传入朝鲜以后便为朝鲜文人所接受㊂朝鲜文人看到了韩愈在其中寄寓的深刻复杂感情,所以,在仿作中也借离合悲欢感叹身世际遇㊁社会人事,将自我对社会人生及自身命运与前途的感叹融入其中,借离情抒发心志,‘别知赋“也因此在朝鲜文坛传唱不衰㊂‘别知赋“在朝鲜的仿作有13篇,集中在朝鲜朝㊂朝鲜朝自1392年建立以后就积极与明朝交好,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领域获益颇多,尤其是壬辰倭乱时得到了明朝的鼎力援助㊂因此,文教事业昌盛㊁谨奉 慕华事大 原则的朝鲜也自称 小中华 [6]35㊂因此,这些‘别知赋“的仿作也是两国政治㊁文化关系的体现㊂‘别知赋“在朝鲜的仿作见表1㊂表1‘别知赋“在朝鲜的仿作序号作者作品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有无兮字体式1朴彭年次别知赋送李古阜赋惜别好友㊁心系民生㊁感叹际遇离愁别绪㊁忧国忧民㊁感遇嗟怀前后夹杂文法入赋2金驲孙拟别知赋送姜士浩送别好友㊁抨击现实㊁表明心志眷恋不舍㊁激愤不平㊁时不我待文末夹杂文法入赋3李穆赠行次别知赋饮酒送别㊁赠言友人忧喜相杂㊁惜别留恋有骚体赋4闵齐仁次别知赋赠林大树槐马惜别知音㊁追怀过往忧愁㊁遗憾惜别有骚体赋5罗世缵次别知送权公之岭南赋感念惜别㊁写景抒情留恋不舍㊁沉痛抑郁有骚体律赋6罗湜次别知赋韵送姜殷卿归温阳感叹命途多舛㊁自觉放浪形骸沉郁奔放㊁惜别劝慰有骚体赋7丁熿别知赋哀叹人生艰难㊁世事坎坷㊁时间流逝自弃身世㊁哀痛难当有骚体赋8成汝信次别知赋赠别金东篱感叹身世际遇㊁追忆知己㊁送别友人惜别㊁忧愁有骚体赋9许筠次别知赋寄吊诡石洲二友叹世路艰难㊁痛惜别知己抑郁㊁悲愤㊁惋惜㊁留恋无文赋10李民宬拟别知赋自荐㊁希望被重用㊁表明心志被弃之忧愁高洁情怀失落㊁自伤有骚体赋11许愈别知赋自伤身世㊁社会险恶㊁担忧知己低沉哀婉彷徨无文赋12金圻次别知赋韵赠同志追忆过往㊁缅怀友情依依不舍㊁惜别㊁失落前后夹杂文法入赋13郑侙李君器成次别知赋见寄征和即步韵以谢寻求知己㊁追怀友情㊁送别怀念追忆㊁希冀重逢㊁不舍惜别前后夹杂文法入赋由表1可以看出,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㊂在内容上,韩愈的‘别知赋“虽然是为送别好友而作,离情别思较浓厚,但其中也蕴含着强烈的 知己意识 ㊂ 知己意识 萌芽于先秦,是指文人士大夫渴望被理解㊁被接纳的心理自觉与期待,涵括了冀盼揄扬㊁渴求知赏㊁怀才不遇㊁寻觅知音等种种情思[3]52㊂朝鲜文人的仿作亦是如此,在这13篇仿作中,几乎每篇都流露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浓重的离情别绪,但在这些离愁中夹杂的是作者对自身命运与前途的感慨,对未来道路的彷徨,甚至是对国家社会的忧虑,这与韩愈在‘别知赋“中寄寓的复杂情绪有着相似之处,是对韩愈‘别知赋“的一种接受与继承㊂如罗湜的‘次别知赋韵送姜殷卿归温阳“一文,开篇便借送别友人的时机,抒发了自我因志向高洁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被弃的愤懑与不平, 夫何若人之狷介兮,志与俗而不周 [7]158㊂也正是作者这种高洁精神,使得其被弃置不用㊂ 嗟时命之不我畀兮,羌处约而罹愁 [7]158,命途多舛,与世相违,又逢知己离开,这种种情绪缠绕在一起,使作者内心生发出无限凄凉㊂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任逍遥于物外兮,嗒丧耦而忘忧,床有琴兮浪抚,架有书兮乱抽,飞余锡兮步东皋,濯余缨兮临淸流,优游偃息以卒岁兮,又何必骋紫陌之华辀 [7]158㊂心与物游,不为外物所扰,放任自我,读书饮酒,这是古代文人消解忧愁最常用的办法㊂全篇虽有作者感叹世路艰辛的无奈,但更多的是积极乐观,努力保持自我高洁志趣的心态,这与韩愈面对困境时的心态有着相似之处,也是儒家士人所具有的独特品质㊂丁熿的‘别知赋“也与韩愈的‘别知赋“表达了相似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其中自伤身世,感叹世事艰辛,在与友人的离别中蕴含着哀伤情绪,这不仅仅是友人的离去造成的,更多的是对自身命途多舛的哀叹㊂ 昔余怨怙恃之早世,俾其延兮重余愁,天广覆而容假,辱君子之哀收㊂恩生死而莫酬兮,三饯春于荒陬,顾初服焉殊戾兮,腼面目兮举羞,固殃祸之由己,又骨肉之连忧,有所为而长恸兮,秘余思之莫抽㊂ [8]16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哀伤情绪㊂另外,在‘别知赋“中,与作者分别的不是普通朋友,而是 知己 ,这种感情因友人身份的不同而01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月有着很大的区别㊂古人特别重视知己间的友谊,据‘南史“记载,梁天监初,(陆倕)为右军安成王主簿,与乐安任昉友,为‘感知己赋“以赠昉,昉因此名以报之㊂及昉为中丞,簪裾辐凑,预其宴者,殷芸㊁到溉㊁刘苞㊁刘孺㊁刘显㊁刘孝绰及倕而已,号曰 龙门之游 ㊂虽贵公子孙不得预也[9]193㊂任昉与陆倕的交往就是古代文人知己之情的典型,后人在评价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时说: 知己不易遇,感知己者亦难其人㊂传称中丞好奖进士,友延誉者多见升擢㊂陆佐公作‘感知己赋“以赠彦升,而彦升赋此以答之㊂两人相欢,千载可见也㊂ [10]任昉和陆倕之间的故事之所以在后世被赞赏,就是因为其中蕴含有浓厚的知己意识,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 高山流水 已经成为知己之情的代名词㊂ 知己意识 产生于士阶层的用世思想及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与现实社会对人才埋没的深刻矛盾,以及文化精英不为世俗认同理解的孤独感,这在士大夫政治生涯中表现为与君主的 知遇 ,在人生旅途中表现为孤高寂寞心灵的契合与共鸣,是精神上的 知音 [11]27㊂‘别知赋“也是如此,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既有希望得到君主的 知遇 之情,又有对知音惜别的眷恋不舍,这双重内涵共同构成了‘别知赋“的思想主题㊂朝鲜文人的仿作也继承了这种 知己之意 ,在其中既流露出浓重的身世之感,人生之叹,又有与友人惜别的不舍,将对社会人事的感慨寄寓到离情别绪之中㊂在形式上,从用韵方面来看,朝鲜文人的13篇仿作中,除金驲孙的‘拟别知赋送姜士浩“外,都和韩愈的原作押了相同的韵,都是用周㊁求㊁修㊁愁㊁收㊁陬㊁羞㊁忧㊁抽㊁流㊁辀㊁樛㊁浮㊁由㊁留这15个字作韵脚,而且韵脚字出现的先后顺序也相同,这一方面说明朝鲜文人次韵的严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朝鲜文人对原作的熟悉和喜爱程度㊂另外,韩愈在‘别知赋“中秉承自觉的文体革新与融通意识,以文法入赋,以崇骚重情的辞赋观创作出骈散兼行㊁奇偶相称的古赋[3]53,这与他一直推崇的复古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㊂在朝鲜文人的13篇仿作中,有2篇是文赋,4篇是以散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赋的创作中,以文法入赋,并在赋的开篇和末尾夹杂骚体形式,这说明朝鲜文人对韩愈 以文入赋 方法的认同与接受㊂二㊁朝鲜文人对‘别知赋“心理上的认同前文提到,朝鲜文人在对‘别知赋“的仿写中寄寓了和韩愈相似的 知己之情 ,在其中自伤身世,慨叹命运不公,将自我对社会人事的感慨与离愁别绪相联系㊂这说明,朝鲜文人在接受韩愈的‘别知赋“时联想到了自身和韩愈相似的际遇,这些文人成了韩愈的忠实读者㊂朱立元‘接受美学“一书论及 读者群 时说: 读者之间也存在着文化教养㊁经历㊁习惯㊁兴趣比较接近的情况,存在着审美经验的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才使不同的读者个体有可能结合成一个接受视界大体相近或相似的读者群㊂ [12]179-180在这里,和韩愈有着相似或相同经历的文人就形成了一个读者群,他们和韩愈有着心理上的共鸣,因而,对韩愈的‘别知赋“有着心理上的认同㊂首先,对儒家 知己意识 的认同㊂前文提到,知己意识萌芽于先秦,其产生与士阶层的积极用世思想及立德立功立言以期不朽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㊂这种思想有着明显的儒家文化的影子,儒家对 士 的要求就是积极入世,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在先秦社会中,很多士人找不到出路,他们内心渴求得到君主的知遇和朋友的理解,希望得到重用㊂对当时士人来说,只有被引荐,被赏识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先秦士人信奉 士为知己者死 ㊂韩愈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其内心的 知己意识 与先秦士阶层有一致性,而朝鲜文人在其仿作中表达心志,抒发自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渴求得到重用,施展抱负,并且对知己的离去充满痛惜,这是对儒家知己意识的认同㊂尤其是金驲孙的‘拟别知赋送姜士浩“一文,金驲孙在其中感叹社会人事,将家国情怀与离情别绪相结合, 思尚友乎忠贤,恨不诛其权奸,道抠衣于朱程,词袭馨于黄㊁韩,学不期于阿世,志惟在于责难 [13]211㊂这里可以看出其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体现㊂另外,韩愈的‘别知赋“是在其上书言事,无故被贬的境遇下写成的,他因上书为民请命损害了上层统治者的利益而被远贬阳山,在贬所受尽磨难,此时,杨仪之作为朝廷官员的代表出使阳山,韩愈借送别杨仪之写了这篇文章,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不平,将身世之感与离情别绪相结合,将知己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㊂朝鲜文人在仿写‘别知赋“时,与韩愈被贬的境遇不一定相同,但他们能从韩愈的作品中感受到这种知己意识,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吸收利用㊂如前所述,如果单单是表达离情别绪,江淹的‘别赋“比韩愈的‘别知赋“更能体现离别的深情,但朝鲜文人对‘别赋“的仿作只有一篇,这说明,‘别知赋“中所蕴含的知己意识是朝鲜文人对其11第37卷第1期娄玉敏: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接受产生心理认同的来源㊂其次,对屈骚文化的认同㊂韩愈的‘别知赋“在思想上与屈原的‘离骚“有相似之处,这种无故被贬,艰难求索的境遇和屈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㊂朝鲜文人也从中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仿作中多次引用楚辞中的典故,运用骚体赋的写法,以表达自我心志㊂楚辞在三国时期就随着‘文选“传入朝鲜,之后一直被朝鲜文人所喜爱,历朝历代都有对楚辞接受的文人,他们看重的是屈骚的忠魂㊁耿直㊁独清独醒的节操和人格㊂除此之外,朝鲜文人对屈骚文化的认同还源于其生活的社会状况㊁文化基因与屈原所生活的时代相似,自身不幸或不如意的身世经历及因身份低微无法施展才华等[14]262-264㊂在对‘别知赋“仿作的过程中,朝鲜文人主要是通过借用楚辞中的语句㊁意象或骚体的形式来寄托内心感情,将身世遭遇和屈原相联系,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㊂在这13篇仿作中,有7篇用的是骚体赋的形式,并且多篇仿作在其中化用楚辞中的语句㊂如‘次别知赋送李古阜赋“中 杳川陆之阻修 悉苍生之艰愁 就化用了‘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和 哀民生之多艰 ;丁熿的‘别知赋“ 顾初服焉殊戾兮 化用了‘离骚“中的 何时退修吾初服 ;‘次别知赋寄吊诡石洲二友“中 般纷纷其势炎㊂余独好此洁修 一句化用了‘离骚“中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许愈的‘别知赋“ 忽反顾而启行㊂于以饯之水涯 化用了‘离骚“中的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㊂这些都是朝鲜文人对屈骚思想心理认同的明证㊂三㊁朝鲜文人对‘别知赋“的深化与发展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认同与接受主要源于其共同的儒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人生坎坷,世事艰难,渴求赏识,希望得到重用而不得的抑郁悲愤,正是这种相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使得朝鲜文人对韩愈的‘别知赋“竞相模仿,以求借‘别知赋“抒发内心感情,这促进了韩愈‘别知赋“在朝鲜的传播,扩大了其在朝鲜的影响㊂但朝鲜文人也并不是一味地对‘别知赋“进行模仿,他们在仿作中也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㊂在表现手法上,朝鲜文人在对‘别知赋“的仿作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化景入境,这是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发展㊂成汝信在‘次别知赋赠别金东篱“中综合运用景物描写,将自我内心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之中㊂ 路漫漫兮云浩浩,岭树参天兮枝相樛,酌别酒兮咏别章,魂迋迋兮若浮㊂汉之北兮江之南,掺子祛兮难自由,折寒梅兮赠子归,倚修竹兮聊淹留㊂ [15]89在这里,作者将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寄寓到景物描写之中, 路漫漫 云浩浩岭树参天 写出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魂迋迋兮若浮 写作者面对知己的离去不知道该如何自处,怅然若失,后面用 寒梅 修竹 来暗示知己要保持自身高洁的品格㊂景物的描写在这里反映了作者的心境,含蓄深沉㊂李民宬的‘拟别知赋“表达思想较复杂,表现手法也比较多样,对景物的描写在这里有更多的意味, 劳余思兮注余目,水泱漭兮风修修,忽絷驹兮载欣,舒窈之深愁㊂搜沧海之明月兮,幸席上之见收 [16]371㊂将内心的愁思比作莽莽苍苍的大水,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用 沧海明月 表示美好事物的消逝,体现了内心的怅惘㊂ 俨俶装兮征辀,川无梁兮且阻,山有木兮相樛,月岳峥嵘兮云间㊂怅陆奔兮水浮,期崇德于皓首兮,慕赠言于回由㊂ [16]371前方路途并不平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自己能在暮年达到道德的高度,能像孔子赠言给颜回和子由一样在知己离别时赠之以言㊂这里将景物描写与心志抒发高度结合,并灵活运用典故,使得仿作在一定程度上比原作的内涵更加丰富㊂在思想内容上,朝鲜文人在仿作中注入更深的感情,通过追忆情境,将离情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使得仿作忧愁更加浓郁,情感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厚㊂这是由朝鲜的民族文化心理决定的,在朝鲜社会中,主导的学说是性理学,即 性命义理之学 ,它更多关注人的内心㊂金圻的‘次别知赋韵赠同志“追忆了与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在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中突出知己之情,离愁意味更浓㊂ 曩余侨寓于净査,岁荏苒而三周,赖所亲而闻名,几欲识面而不可求㊂偶邂逅于地角,得同栖而庄修,情若旧兮眼忽靑,获我愿兮复何愁㊂托兰契而追随,露肝胆而相收,和鹿鸣于大都,歌伐木于遐陬,仰麻茁而资长,顾蓬质而潜羞,每善道以警懒,时笑谈而销忧㊂春忽饶于山门,忆园梅而笔屡抽,鸟嘤鸣于窓外,策短筇而沿涧流㊂ [17]508金圻在这里仔细刻画了与友人相处的种种细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知己的眷恋不舍,并在其中感叹时光飞逝,加深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㊂许筠的‘次别知赋寄吊诡石洲二友“一文用屈原的写作手法将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与离愁别绪相结合,仕途艰辛,小人当道,使得作者想保持自身的高洁,远离仕途,著书立说, 般纷纷其势炎,余独好此洁修,既西河之索居,聊著书于穷愁 [18]168㊂在困厄之际有知己相交,饮酒作文,谈21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月论时事,相互规劝,惺惺相惜㊂因为有着相似的遭遇,所以两个人也更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纵使在困境中也能相互扶持, 赖髥赵与酒人,于众弃而独收,时谈艺而抵掌,数过从于隘陬㊂力抆拭而相规,恐顚坠而为羞,望帝乡之超递,相同结乎离忧 [18]168㊂这种共患难的知己之间感情会更加深刻,所以离别时忧愁也会更加浓重㊂文章最后对知己前路的担忧也是对自身前途的迷茫㊂ 悲此身之累垫,思奋飞而莫抽,忆旧岁之联衾,滂余涕之交流,川涂旷其修阻,孰千里而命舟㊂指白日之西沈,怀蹇嵼而郁樛,骉云泑而四起,沧海黮而天浮,哀南州之不可久居㊂ [18]168在这里,作者将对自身的哀叹与对知己前途的担忧结合在一起,使得这种离愁更加浓重,也使得文本意蕴更加深厚㊂H.R.姚斯和R.C.霍拉勃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19]24㊂朝鲜文人作为‘别知赋“在朝鲜的主要接受者,在‘别知赋“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推动了其在朝鲜的传播,扩大了‘别知赋“在朝鲜的接受范围㊂同时,朝鲜文人也是模仿者,他们在仿作中对作品赋予了不同的思想内涵,丰富了原作的意蕴㊂在模仿的过程中,朝鲜文人也凭借自身的写作经验对原作进行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这是不同的期待视野造成的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提出: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㊂ [20]324朝鲜文人在仿作中将‘别知赋“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及际遇相联系,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与意义,这对中朝两国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㊂在朝鲜文人的仿作中,金驲孙的‘拟别知赋送姜士浩“是最能体现这种接受特点的一篇㊂金驲孙(1464-1498)是朝鲜朝初期著名的性理学家,儒家思想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曾经两次出使中国,将朱熹的‘小学“传入朝鲜㊂他在17岁时跟随朝鲜性理学大家金宗直学习,就是在这一时期,他接触了韩愈的诗文,并对韩愈的 辟佛 行为极力赞赏和推崇㊂ 古今儒者,不为不多,而平生以辟异端自任者,韩也,其论道也,必欲人其人而庐其居,其为浮屠作词,必欲冠其顚㊂ [21]228金驲孙自身也因为性格和文章风格和韩愈有着相似之处而被中国人称作 东国之昌黎 ㊂他的‘拟别知赋送姜士浩“一文是为送别其好友姜士浩而写,姜士浩与金驲孙是同门,他们曾一同在金宗直门下学习,此时,姜士浩因为归乡省亲要暂时离开京都,金驲孙便写了这篇文章为其送别㊂在这篇文章中,金驲孙先追忆了与姜士浩相处的种种细节,然后又联系社会现实,将自我对社会人事的感慨与送别知己相联系,表达了内心对社会的忧虑及不满,抒发了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又有对自我理想的坚守和与奸佞对抗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思想感情比韩愈的‘别知赋“更加复杂㊂ 思尚友乎忠贤,恨不诛其权奸,道抠衣于朱㊁程,词袭馨于黄㊁韩,学不期于阿世,志唯在于责难㊂ [13]211写出了对贤才的渴望及对奸佞的痛恨,表达了自己救世的决心㊂ 倘后日之前席,呈腹中之琅玕,肯徒事于文学兮,但学步于骚坛㊂抱医国之良方,炼寿民之灵丹,恐白日之迟暮,感光景之跳丸㊂ [13]211欲报国又怕时不我待,壮志难酬㊂金驲孙的仿作与韩愈的原著既不押韵㊁字句数也不相同,写作背景更是大相径庭㊂韩愈写‘别知赋“时正远居贬所,郁郁不得志,而金驲孙写这篇仿作时正值成宗时期,统治者重视儒学,支持士林派,金驲孙作为士林派的一员,得到国家重用,仕途相对顺利㊂但是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㊂除了金驲孙和韩愈性格及写作风格上的相似外,共同的儒家文化思想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似思想感情的主要成因㊂前文提到,‘别知赋“中的 知己意识 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韩愈和金驲孙同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儒家士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们家国情怀更加深厚,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他们内心所想始终是国家人民,但又担心以一己之力不能救国救民,所以产生了时不我待㊁壮志难酬的悲愤㊂儒家士文化要求古代知识分子关心国家㊁民族命运,不断体察天地之道,追求生命价值[22]45㊂也正因为此,金驲孙在面对奸臣当道时才会生发出强烈的悲愤之情与救国决心,这是儒家士文化特点所致㊂所以,金驲孙的仿作虽然外在形式与韩愈的‘别知赋“有着很大不同,但内在思想却有着高度一致性㊂四、结语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接受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模仿㊁次韵而作,更体现在对韩愈所表达感情的心理认同㊂ 朝鲜半岛在与中国的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正统的慕华思想,这种思想在明代得以发扬光大,此时的朝鲜亦以 小中华自居㊂ [23]4而开始于朝鲜朝初期的仿作‘别知赋“正是儒家文化圈中之共同的心理认同的结果㊂另31第37卷第1期娄玉敏: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接受。
明朝与朝鲜诗赋外交历程及原因探析作者:樊宇然佟波来源:《商情》2019年第33期【摘要】诗赋外交是明鲜外交上的一个特色,极大促进了明鲜两国的关系,通过了解诗赋外交的发展历程,探究诗赋外交出现的原因,其中作为诗赋外交结晶的《皇华集》也是明鲜文化交流上的重要著作,体现出明鲜两国不仅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还有长久以来密切关系以及友好往来。
【关键词】诗赋外交明鲜关系宗藩关系诗赋外交是明朝与朝鲜王朝外交关系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虽从我国春秋时就出现了“诗言志”的外交形式,但在这一时期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史学界前辈们对此虽有所涉猎但学术成果并不多,其中在王克平的《诗赋外交在明朝与朝鲜关系史上的作用》,《朝鲜与明外交关系研究——以“诗赋外交”为中心》中,探析了诗赋外交的起源、发展情况以及作用影响,其余多借权近“表笺事件”或对《皇华集》的研究引出诗赋外交。
但“诗赋外交”在明鲜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不是偶然的,本文即从诗赋外交本身入手,探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一、明朝与朝鲜诗赋外交发展历程目前众多学者公认的明朝与朝鲜“诗赋外交”的开端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权近赴明解开“表笺事件”的误会,做应制诗二十四篇。
《朝鲜王朝实录》中对这一事件的过程有着详细的记载。
到了明惠帝(1398-1402)时期,由于皇帝本人雅好文风,多派遣饱腹文学之士出使朝鲜,并与朝鲜文士进行诗文唱和,明鲜两国的诗赋外交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但明成祖朱棣喜用宦官,因此在永乐(1403-1424)至宣德(1426-1435)年间,这一外交现象呈现削弱的形式。
随后的“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引起了作为宗属国朝鲜的疑惑和慌乱,倪谦等人在此时出使朝鲜,不仅成功打消了朝鲜的疑虑,诗赋外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天顺元年(1457)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位并派使臣出使朝鲜,陈鉴等人不仅传达了英宗复位的诏书,还与朝鲜文士进行诗文唱和,朝鲜方面更是“陈、高等凡所杂兴,一寓于诗,合若干首,并本国人所和,印而赠之,名曰《皇华集》”,此后将每次双方唱歌的诗文汇编为《皇华集》,便作为一种传统保持到明末。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纸、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总凑”之地,敦煌不仅是多民族汇聚之地,也是中外使节和商人长期生息之地,更是东西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其兼容并蓄的文化渗透到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艺美术是手工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其中积淀、蕴含着各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造物思想、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因素,凝结和融汇着数千年的智慧经验、思想体系与创新精神。
敦煌石窟中散布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象资料,藏经洞出土了诸如彩塑、纺织品、刺绣、书籍及漆木器等众多工艺美术实物,敦煌文书中也有大量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工匠、工艺制度、名物等信息。
这些图像、实物、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面貌和特征,也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提供新材料、补充新内容,也可为呈现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具体化、客观化的成果。
敦煌石窟现存壁画约有五万平米,其营建历时千年,完整地记录了中古时期现实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再现了古代器物、家具陈设、服饰、纹样等诸方面设计造型及风格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造物设计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发展,其画面的真实性和强调日常生活细节的特性,都可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图像史料。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元素是家族,祠堂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性建筑。
祠堂建筑普遍华美富丽,外墙建得高大坚固,大门牌楼用青石浮雕装点,两侧多刻楹联。
多数祠堂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额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对联。
祠堂内匾额的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官宣人家得了写在绢帛上的圣旨,有的刻在名贵木板上面,有的刻在石碑上,放到祠堂里面。
祠堂见证了祖先的辉煌和荣耀,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成为家族的象征。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如此深刻,特别是南方,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群人。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
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中会供奉祖先的牌位。
通常在除夕这种合家团聚的场合,多数家族会挂出祖先的影像,家族中人按照辈分对其行叩首礼。
祠堂除了用于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外,还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聚会场所;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受到教育和处理甚至被驱逐出祠堂,也可以说它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②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数”。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③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峯,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④《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鷩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
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本阅读(35分)(一)现代文本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
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
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
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
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
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
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
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
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
”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
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
”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
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
”“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
”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
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2024年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24.05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
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
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
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
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
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
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有关。
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
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巨大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越南的地名上。
举凡越南历史上的国名、政区通名、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别名等,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辐射。
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南邻,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部。
其北部的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广宁诸省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界。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嘉庆八年(1803),清朝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
”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
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
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
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拉丁化的国名VietnAm,亦为此意。
秦朝立国之后,秦始皇不满足于现有七国旧土的疆域模式,在向北开拓匈奴领地的同时向南发展,派大军越过南方五岭占据了今天的闽粤桂等地。
被新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领土中,就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骆越)。
当年的象郡是管理这块越北地区的上级单位,从行政上确立了中央王朝对越南北部的管辖权,来自秦和被征服六国的军民开始进入封闭的南方山区,找到了立足点,汉地文化就此传入。
秦朝末年,历经长者赵佗在纷乱时期的暂时自立,但其本属秦国旧臣。
百越诸地在各代南越王期间仍然吸收着中原文化,尤其是文字官制等高级行政工具得到了普及。
当然,此时这里的中原文化已经有所本土化,和越文化逐渐融合。
同时,南越领土也在不断地扩张。
至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时,其领土已扩展至越南中部。
经魏晋乱世,至唐王朝,因红河流域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其发达程度甚至比肩当时的珠江流域。
但是随着唐末战乱,各节度使的自立,越南中北部逐渐脱离中原王朝控制,至北宋时期,已经事实上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