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杨志勇中国养老金问题.ppt
- 格式:ppt
- 大小:330.51 KB
- 文档页数:3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养老保障问题探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张诗琴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生育意愿的下降以及死亡率的降低,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加之我国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障存在一些不足,从公共经济学视角的角度分析,政府如何完善相关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创新养老模式,确保养老保障质量和水平得以提升,是本文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视角;养老保障问题;策略目前我国的养老现状令人堪忧。
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社会理念与文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已日益显现出不适应。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养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17年我党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本文以公共经济学为视角,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实现老有所养的建设性的意见。
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至1984年,我国于1951年2月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社会保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经过十多年努力,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实行了全国统筹。
第二阶段从1984年至1991年,由于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现收现付”模式,即当年所收保险费用全部用于支付当期应付养老金,没有养老金的积累,因此国务院于1991年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
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开始,我国于1995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