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立法思想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19
法制史:汉朝法律制度(前202--220)第一节汉代立法概况一、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变化。
(一)汉初的政治经济形势与无为而治的思想。
秦朝二世而亡,这给刘邦为首的汉代统治集团提供了一面现实的镜子。
贾谊(文帝时学者)的《过秦论》谈到秦朝灭亡,用“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为结束语,对汉初的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汉承秦末大乱之后,是在秦帝国的废墟上立国的,所谓创业艰难,守成也不轻松。
当年,秦始皇的车驾经过,曾引起刘亭长的一番人生感慨:“大丈夫生世当如此也”。
这样一种羡慕的口气说明他也向往荣华宝贵,也喜欢讲排场。
但他没有这个本钱。
立国之初的汉朝一派凋敝破败的景象。
田园荒芜,人口大减。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公元前221年秦初人口尚有2000万,至公元前202年西汉初期只剩下1300万。
民生困苦不堪,以至“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
高祖二年(前205年),七月左右“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
令民就食蜀、汉”。
(《资治通鉴》)一般民众的生活固难以为继,贵为天子卿相的生活也很寒碜。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战时政策,加重赋税和劳役,那是竭泽而鱼,只会重蹈秦朝的覆辙;而用严刑苛法对付民众,也只能适得其反。
换言之,法家的那一套理论和实践已不适用。
汉初统治者需要有一种新的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基础;需要有一套新的治国方略来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拥护,巩固自己的政权。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得以大畅其道。
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解释:“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黄老学派属于道家。
其宗法黄帝和老子,思想资源相当驳杂:“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黄老道家的主要观点是,德刑并用,以德为主、约法省禁,无为而治。
1、约法省事、重德轻刑既是无为而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基本方面。
汉代法律制度汉代法律制度⽴法概况⽴法指导思想1、汉初以黄⽼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法指导思想汉⾼祖刘邦登基后,⼀⽅⾯他亲眼⽬睹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威⼒,以及秦王朝⼆世⽽亡的悲惨结局,另⼀⽅⾯久经战乱后必须恢复社会经济,所以从长治久安考虑,确⽴了以黄⽼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法指导思想。
实⾏⽆为⽽治的⽅针,同时强调封建伦理道德预防犯罪的功能效应。
2、“德主刑辅”的⽴法指导思想经过汉初⼏⼗年的休养⽣息,社会经济得到长⾜的发展,统治阶级逐步完成了思想上的更化,由黄⽼“⽆为⽽治”的思想,逐渐向“德刑并⽤”、“以德为主”思想转化。
董仲舒系统阐述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的⽴法指导思想,即先⽤德礼进⾏教化,教化⽆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
这⼀思想成为贯穿两汉的重要的⽴法指导思想,并影响封建后世两千余年。
⽴法状况1、汉律六⼗篇的制定包括《九章律》九篇,《傍章律》⼗⼋篇、《越宫律》⼆⼗七篇、《朝律》六篇,组成了汉朝主⼲法律,构成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2、西汉武帝以后⽴法的重要变化⼀改汉初省刑减赋的做法,制定了⼀系列强化国家镇压职能的法律。
出现了删繁就简到由简到繁的复杂变化。
3、东汉⽴法的重要变化东汉政权初,多次下诏释奴减刑。
光武帝以后各朝,重新⾛上繁刑峻法的⽼路。
法律形式1、律:刑律⼀直为秦汉时期最主要的法律形式,起到了国家⼤法的作⽤。
2、令:是皇帝诏令,是皇帝针对特定事项特定⼈物发布的临时命令,灵活⽽有效能。
3、科:是⼀种单⾏的刑事条例。
4、⽐:与近代的类推相似,即出现法律⽆明⽂规定的案件时,须⽐照最接近的律令条⽂,经过推理最后作出判决。
⾏政法律⾏政管理体制1、中央⾏政管理体制汉承秦制,将丞相、太尉、御史⼤夫位列“三公”,使之掌握国家中枢⼤权。
汉武帝后开始有所变化,⾄成帝、哀帝时,被⼤司徒、⼤司马、⼤司空所替代。
2、地⽅⾏政管理体制郡为汉朝地⽅最⾼⼀级⾏政机构,以郡守为长官。
县是郡下⼀层⾏政机构,也是封建国家基本⾏政单位,以县令为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中国古代立法思想的发展演变前言: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座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立法思想的发展演变”。
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4000年法制史因革演变绵延不断,并且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中华法系以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法制史上光辉的一页。
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辉煌?毫无疑问,立法思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今天,我们围绕我国古代立法思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我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发展演变三、古代立法思想对法律的指导和影响好,下面我们首先简要地描述一下中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夏商的立法思想我国法律起源于夏朝,夏商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
我国古代立法思想的内容也要从夏商谈起:夏商统治者宣称:王位是上天授予的,所以称为“天命”;军事征伐称为“代天征讨”;惩罚犯罪称为“代天罚罪”、“恭行天罚”。
由此,我们看到夏商统治者的一切行为都借助着上天的名义,其统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上天、以神为核心。
自然,法律也来源于天意,这是一个典型的神权法时代。
(二)西周的立法思想1、“明德慎罚”“明德慎罚”就是崇尚德教并谨慎使用刑罚。
从德的方面讲,要求统治者自身要勤政修德,力戒荒淫;同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以教育感化为主,不可操之过急。
从刑的角度讲,就是慎罚,反对重刑滥罚,以使刑罚成为劝民从善的手段,当然对重大犯罪同样严惩不赦。
2、“亲亲”、“尊尊”“亲亲”主张按血缘关系确定亲疏长幼,具体要求为:父慈子孝、夫和妻柔,兄友弟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孝”。
“尊尊”主张按照等级关系确定政治上的贵贱上下,要求君仁臣忠,最重要的规范是“忠”。
亲亲、尊尊最为强调就是孝和忠。
(三)战国时期法家的立法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立法思想主要有四点:1、事断于法,即应当依照法律断处一切犯法行为,把法律作为评判是非功过的唯一标准,看作是治理国家的唯一工具。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最先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的思想,邓析明确主张“事断于法”,商鞅韩非进一步要求圣明之王应当“任法去私”,禁止一切不合于法令的言行。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第一节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一、“无为而治”思想二、“独尊儒术”三、汉朝法律的儒家化第二节汉朝立法概况及其法律形式“汉承秦制”即汉朝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了立法活动。
汉朝立法最集中的两个时期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时期和汉武帝刘彻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形成了著名的汉律六十篇,并完善了汉朝的法律形式。
一、汉朝立法概况1.约法三章西汉建立之前,公元前206年,刘邦在率领军队占领咸阳之后,召集关中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使得刘邦争取到了关中的民心,并且起到了重要的调整社会秩序的作用。
这是西汉立法之开端,为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夺取全国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2.汉律六十篇(1)《九章律》《九章律》是两汉的基本法律,是萧何在参照、借鉴《法经》和《秦律》的基础上制定的。
因《九章律》是在《法经》《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六篇基础上,直接在其后增加《户律》(户籍、赋税和婚姻之事)、《兴律》(征发徭役、城防守备之事)、《厩律》(牛马畜牧和驿传之事)三篇,共九篇而成,故称为《九章律》。
《九章律》在篇章体例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将总则篇《具律》放在中间的位置,具有明显的拼凑的痕迹,起不到其在《法经》中总结的作用。
但在内容方面,相较秦律而言,还是做了一定的变更。
(2)《傍章律》(3)《越宫律》(4)《朝律》3.其它立法(1)《酎金律》(2)《左官律》(3)《沈命法》二、汉朝法律形式两汉时期的法律形式在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律、令、比、故事等为基本的法律形式。
1.律2.令3.比4.“故事”5.《春秋》等儒家经典《春秋》等儒家经典,具体来说包括《春秋》、《诗经》、《书经》、《易经》、《仪礼》等儒家经典。
《春秋》等儒家经典之所以能成为汉朝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与汉朝时儒家推行的春秋决狱,引经决狱有直接关系。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为了将儒家思想贯彻到法律领域,实现封建法律的儒家化,在司法领域董仲舒首创《春秋》决狱。
西汉两次法律思想转变的原因分析摘要:西汉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西汉初年到汉武帝亲政之前的近70年间,黄老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辅之以儒、法,为政之道讲求与民休息、务在宽厚、刑罚大省;第二阶段,从汉武帝起,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强化中央集权,法律指导思想转变为以儒为主,礼法并用。
此后这一法律思想得到沿用,并巩固、深化。
关键词:黄老思想;新儒家思想一、汉初黄老思想的出现及原因分析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
该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
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
黄老之学进一步发展是在西汉前期,但这一时期的黄老思想又具有新的特点,它强调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宽简刑政、约法省禁、务德化民、恢弘礼义、顺乎民欲、应乎时变等等,根据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了改造,使黄老思想成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以儒、道、法三者相互渗透与结合的治国指导思想。
可见,此时的黄老思想已非先秦时期的黄老学派,而是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从秦朝的法家思想到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这一法律指导思想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是黄老思想自身所具有的3个方面的内涵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被统治者所采用。
下面我们从这3层内涵来解析。
(一)“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秦始皇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取得了胜利,尝到了法家学说的甜头,因而在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之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和政策,把法家思想发展到最高峰,但也走向了极端化。
汉朝建立之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局势十分严峻,“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1]“兵不得休八年,万民苦于甚”,“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
[2]从中可见,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凋敝、国库空虚、流民四散、民不聊生的残破局面。
汉朝的法律制度第五章汉朝的法律制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第一节汉朝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掌握学习重点1 .了解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2.“独尊儒术”的原因一、立法指导思想(一)西汉初期黄老思想的盛行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二)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以德主刑辅、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自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独尊儒术”的原因一方面,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事件时有发生;诸侯王的势力不断膨胀,称霸一方,甚至对抗中央。
最为激烈的时候上演了“七国之乱”的内战。
另一方面,漠北不断强盛和霸道的匈奴攻势凌厉,行动飘忽不定,严重威胁着汉边疆的安全,而汉朝和亲政策的功效也日益趋于淡化,汉匈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威胁到汉帝国的进一步发展。
三、法律的儒家化(一)立法领域“三纲”成为立法原则,而“五常”则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以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调整社会,是社会成为一个等级鲜明、秩序井然的稳态可控体系。
它知道了汉律的修订并成为汉律的基本内容,诸如“不孝”、“大不敬”、“禽兽行”等罪名无不体现了“三纲”的要求。
所谓“五常”则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儒家要求的品行。
(二)儒家思想也开始渗透到司法领域中董仲舒,他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将以往的学说加以阐发,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董仲舒的学说为“秋冬行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秋冬行刑”也被制度化;再就是“春秋决狱”第二节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学习重点:汉朝的主要法律形式一、汉初的主要立法及其成果(一)刘邦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二)《九章律》的制订汉律的核心,《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又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汉律六十篇”的形成《九章律》《傍章》《越宫律》《朝律》二、法律形式(一)律是汉朝经常适用的就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的“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