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二、操作方法:

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三、主治病症:

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

并休息15-20分钟。

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撮痧疗法又叫挟痧疗法和抓痧疗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选用的穴位

根据民间治疗的经验,选穴多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部、腹部。

1、头部:印堂、太阳(双侧),共3处。

2、颈部:前颈取廉泉、天突、廉泉与天突连线之中点及中点左右旁开1寸处,共5处。后颈取大椎、大椎直上后发际处、大椎与后发际连线之中点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5处。前后颈共取10处。

3、胸部:从璇玑起,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一点,共取7处。

4、腹部:下脘、石门、天枢(双侧),共5处。

5、肩部:肩井(双侧)。

6、背部:陶道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1点,共取7点。

7、腰部:命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