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文莱的历史文化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15
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时候,在今天的中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的族群,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同时,他们也和今天中国境外的一些国家和族群发生着交往。
这些交往见证了商代对外活动的诸多印迹,是研究3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对外交往活动的重要资料,拓展了我们对那个久远时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观察视野和研究思维。
推动朝鲜半岛开化发展商朝灭亡时,商朝的旧贵族箕子率领族众来到朝鲜。
根据史书记载,箕子这次朝见周武王路过了殷墟,看到昔日的宫殿已经坍塌,长满禾黍,十分伤心,于是作诗:“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诗中的“狡童”,指的就是商纣。
殷遗民听到这首诗后,皆痛哭流涕。
关于箕子走朝鲜,《汉书·地理志》也有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
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
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
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
可贵哉,仁贤之化也!”可见,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义、田蚕、织作,还制定了相关的禁令,极大地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开化和发展。
对于箕子来到朝鲜,朝鲜早期的史书有记载。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当地人在多处建祠堂祭祀箕子。
到朝鲜王朝时期,朝鲜人对箕子的崇拜发展至顶峰。
箕子成为李氏政权的一面重要旗帜,箕子崇拜成为政事和礼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396年,朝鲜使节权近在回答明太祖有关朝鲜开国历史的问题时,作诗曰:“传说洪荒日,檀君降树边,位临东国土,时在帝尧天,传世不知几,历年曾过千。
后来箕子代,同是号朝鲜。
”檀君是古朝鲜的开国元勋,箕子在朝鲜半岛建国,檀君朝鲜已经灭亡了。
从考古上看,商文化对朝鲜文化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
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
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
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
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
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
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
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
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
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
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
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
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
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
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回回豆子△马克·波罗像△大运河等水产品肴馔,多取法于南方。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还收录有生肺、酥油肺、琉璃肺、水晶鲙、鱼鲙、鲙醋、肝肚生、聚八仙、假炒鳝、水晶冷淘鲙等11味“南下酒”和千里肉、干咸豉、法煮羊头、法煮羊肺、牛肉瓜齑、骨炙、红熝腊、川炒鸡、熝鹅鸭、鹌雀兔鱼酱、一了百当、马驹儿、盘兔、罯兔、粉骨鱼、酥油骨鱼等△鱼虾蟹等水产品椒)、菜豆(四季豆),引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引进的水果有菠萝、番荔枝(佛头果),此外还有吸嗜品“淡巴菰”(烟草)。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中国的粮食、蔬果、油料品种,增加了中国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明末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粮荒,有效地改善了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对整个明清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从引进美洲农作物到明朝灭△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亡,由于时间较短,除番薯获得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外,其他农作物在明末大多处于刚刚引进的“尝鲜”阶段,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二)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沿袭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对边疆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内地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
在明代的边疆游牧民族中,蒙古族与明中央政权交往最为密切。
明初,占据中原的蒙古贵族北遁大漠。
明中期后,瓦刺、鞑靼两部,先后称雄于北方草原。
明朝与蒙古诸部时有和战。
战争时期,掠夺是双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暴力形式,如明初蓝玉率大军攻破北元,获马驼牛羊十万。
和平时期,双方多以贡赐和贸易的形式进行饮食文化交流。
永乐十二年(1414年),鞑靼的阿鲁台派遣使者来明朝会,永乐皇帝赏赐给50石米和一些干肉、酒糗等。
产品。
明朝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双方开市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内地,汉族与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1. 玄奘取经: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远赴西天(印度)取经的故事。
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2. 鉴真东渡:鉴真大师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扶桑的故事。
颂扬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讴歌了鉴真大师传播交流中华文明的功绩,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 丝绸之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传播了丝绸、茶、瓷器等物品,同时接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语言、宗教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4.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而且为后来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5.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积极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他与当时的儒士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使中国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东西方文明交流相关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结合中国历史,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
人传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活动,将许多文化成就传入了中国。
以下是一些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文化成就的例子:
1.数学和科学:阿拉伯数学和科学的知识在8至10世纪通
过阿拉伯商人和学者传入了中国。
他们引入了印度-阿拉
伯数字系统和零的概念,对中国的数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
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和测量技术也对中国的科学领域
产生了影响。
2.医药和药物:阿拉伯人在医药和药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些知识也传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和印度的
医学著作,并在中国推广了草药治疗和药物制备技术。
3.文化和文学:阿拉伯的文化和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入了中
国。
阿拉伯的诗歌、故事和哲学作品在中国流传开来,对
中国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阿拉伯的文化也与中
国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4.艺术和建筑:阿拉伯的艺术和建筑风格也通过贸易传入了
中国。
阿拉伯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寺庙、宫殿
和陵墓等建筑产生了影响。
阿拉伯手织的地毯和漆器技艺
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5.食物和烹饪:阿拉伯的食物和烹饪技术也传入了中国。
中
世纪时,阿拉伯的香料、水果和糕点等食物通过丝绸之路
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食材和菜肴。
需要注意的是,阿拉伯文化成就的传入不仅限于阿拉伯人,还包括在中亚和波斯等地的中转和翻译作用。
此外,这些文化成就在传入中国后,还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和特点。
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外国的古时称呼及部分简史文莱:Brunei Darussalam ——中国古称:渤泥/泥国来源:文莱从8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
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伊斯兰化。
文莱的主要人口为马来西亚人,此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婆罗洲土著人。
文莱的文化、习俗、信仰都与马来西亚人很相似。
国家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大部分人使用英语,国家的多数标牌上用的都是罗马文字。
文莱全名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
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曾于1408年访问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
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在14 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这个国家。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41年,文莱被日本占领。
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的控制。
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协定,规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
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根据条约,英国于1984年1月1日放弃了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文莱宣布完全独立。
文莱目前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朝鲜/ 韩国:Korea ——乐浪/ 高句丽/ 百济/ 新罗/ 高丽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
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
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Korea(高丽)。
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
36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文莱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文莱十分欣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中国和东盟即将在2016年迎来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建立25周年,希望中国和东盟之间这种重要的关系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文 / 本刊记者 董彦 翻译 魏嘉琳中国—东盟9月18日,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是陆海相连的友好邻邦,互为天然的合作伙伴。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北邻南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其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
文莱作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据记载,文莱古称渤泥,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造访。
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那箬加那乃携王后、子女及陪臣等150余人远涉重洋,回访中国。
而后那箬加那乃病逝于南京,按其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朱棣以王礼将他安葬于南京。
文莱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等在东盟国家中排名非常靠前。
同时,文莱还是APEC 成员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创始发起国之一,是东盟增长区的重要成员,在东盟地区能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如今,由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同文莱在“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引领角色和多元化经济战略相契合,可谓正逢其时,使其自然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请她就中国与东盟建设“命运共同体”、中文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着手重点推进哪些领域的合作、如何看待亚投行未来将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做出权威解读。
中国报道:中国与多个东盟国家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发展与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场重要的外交场合提到中国与东盟是“命运共同体”,请问您如何理解中国与东盟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张慈祥:我们十分欣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它证明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坚持与东盟国家保持睦邻伙伴关系的政策得到延续。
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稿6篇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稿篇1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相聚在文中和平堂,共同庆祝中华大乐园—文莱夏令营开幕。
我在此向国务院侨办、惠州外事侨务局,以及文莱中华中学表示热烈的祝贺!文化交流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这几年,国侨办多次组织文莱学生赴广西、云南等地参加夏令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为增进互动,并让更多的文莱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国侨办今年特别选拔了12位老师来到文莱,他们在音乐、舞蹈、绘画、武术等领域各具造诣,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一支歌,一段舞,一招一式,都将展示中国的古老文明和现代风情。
文中是文莱最大的华校,多年来在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文中培养的人才在文莱各个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中文友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前几天,中文“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展览在文莱海洋博物馆成功开幕,同学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
大量展品表明,中国和文莱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古代两国关系之密切,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利益更加广泛。
我们更应该作出不懈努力,进一步促进中文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从今天开始,惠州的老师将和文中师生共同度过十天的欢乐时光。
我相信,这次活动将成为中文两国促进了解、增进友谊的又一个好机会。
最后,祝愿本次夏令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稿篇2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在这夏意浓浓的7月,我们若木书院和xx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共同组织这次夏令营活动即将开始了。
在此我代表若木书院的专职义工和书院的小学生对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准备表示衷心的感谢。
若木书院成立以来,一直立足城中村社区,关注城市打工的弱势群体,为他们的子女免费提供学习的教室,组织志愿者为他们进行课后作业辅导,开设公益课堂,组织游戏活动。
让流动儿童,学会与人相处,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打开心灵之窗,培养乐观向上精神,融入城市生活。
文莱华人兄弟的中华情作者:张蕾柳南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23年第09期2023年8月的一個下午,我们与文莱诗里亚中正中学校长沈仁祥、文莱中国“一带一路”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秘书长沈宗祥相约见面,地点是该促进会还未正式投入使用的新办工地点,我们提前10分钟到达,刚进沈宗祥秘书长的办公室坐下,就见办公室关好的门开了。
一回头,发现身穿绿色巴迪衫的一位长者,戴着眼镜,头发花白,正是沈仁祥校长!我们有些紧张,这可比与他约定的时间早了一个多小时呀。
沈宗祥秘书长出声道:“别担心,他来早了,我们聊我们的。
”如此,我对这对沈家兄弟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
忆往昔文莱与中国的交往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文莱华人社会初步建立。
20世纪50年代,4岁的沈仁祥和家人从马来西亚移居文莱。
几年后,弟弟沈宗祥出生。
“我小学一年级就在中正读书,读到中学毕业,出去留学4年。
”沈仁祥校长所在的诗里亚中正中学,是文莱八所华文学校之一,也是三所包含幼儿园至高中教育的华校之一。
这所中学于1938年建校,至今已有85年历史。
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十分注重后代对华文的学习,希望他们不忘自家华人特性。
因此,华文教育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作用举足轻重。
“那时候文莱还是属于被殖民时期,我们所谓的华校,纯粹是以华文为媒介语,除了英文课以外,统统都是用华文。
”沈仁祥校长提起当年所受的华文教育,饱含深情。
他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学习中文专业,在中国文学上有相当高的造诣。
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少不了自小家中父辈的耳濡目染,也离不了校园纯正精深的教育。
十年后,沈仁祥学成归文,便到母校中正中学当起了教书匠,一当就是几十年,直至前些年受托成为校长。
“我们两个人个性完全不一样。
”沈宗祥秘书长笑着评价哥哥几十年的坚持道,“他从事教育几十年,从来没换过轨道,不像我,不断换了又换。
”虽说是亲兄弟,从小都接受华文教育,但是沈宗祥秘书长和哥哥沈仁祥的成长轨迹几乎全然不同。
由华人建国的文莱,和中国有啥关系?为何王室富可敌国?
文莱是一个由华人建立的国家,中国和文莱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在精神层面
上,中国是文莱学习文化和社会实践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层面上,中国在文莱的投
资和贸易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政治层面上,文莱民众对中国政府一贯表示自
己的正面态度,中国对文莱的政治稳定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文莱王室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拥有大量的银行资产,政府机
构和企业。
王室除了拥有其自己的一块土地外,自1970年起,文莱政府还委派他
们管理国家能源部门,这使得王室家族成为文莱一个政治和经济主宰,富可敌国。
此外,文莱的气候总是温暖潮湿,政府在人文发展等领域投入较大,吸引着众
多海外侨胞回归,让文莱成为华人移民的热门目的地。
突出的旅游、购物,极为优
质的安全保障,动人美景,使得文莱是娱乐旅行的首选之地。
总而言之,文莱作为一个华人国家具有与中国深厚的精神联系,拥有强大的经
济实力,以及极好的娱乐环境,这些都使文莱成为今日世界上难得的宝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