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锐建筑师--马清远共44页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44
传统的“继承”与“颠覆”----解读马清运乡土作品中的设计语言刘畅(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本篇文章对位于陕西西安蓝田的玉山石柴和井宇两个已建成项目进行解读,从关中地区建筑 传统营建风格手法角度入手,对建筑师马清运的乡土设计语言进行解析。
通过分析马清运建筑设计中的核 心概念和造型,空间,材料,色彩,陈设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他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在探讨中思考大师的 设计理念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意义和影响Q[关键词]马清运;玉山石柴;井宇;传统;创新 文章编号:2〇95 _4〇85(2〇19)03 -0037 -〇21马清运和故乡蓝田著名建筑师马清运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中国 陕西西安蓝田玉山镇,是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成长于关中广袤土 地上的马清运虽然多年漂泊海外,却始终对家乡抱有 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
蓝田自古因“辋川别业”和“蓝田美玉”而闻名,2000年随着马清运亲自设计并 创办的玉山酒庄正式建成,马清运和玉山红酒也成为 蓝田一个鲜明的标志。
玉山酒庄作为马清运的代表作品,由三个部分构 成,分别是:玉山石柴(又名父亲的宅),酒舍,井 宇。
玉山石柴是马清运专门为一生务农的父亲所设计 的作品,它安静坐落于白鹿原、秦岭与巴河的交汇之 地,材料运用与设计风格独特,并且是一座富有温度 的建筑。
井宇是玉山酒庄的代表性建筑,打破了地域 主义和传统主义,在细节上展示着乡土设计的魅力。
2传统的继承与颠覆马清运认为,中国的症结不在于城市,而在于农 村。
他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农市主义 (agri- urbanism)”,即未来发展高密度农村将会是一 个新的社会趋势。
作为建筑师和红酒商人,意图用建 筑带动商业发展。
让家乡蓝田能够留住更多的人是马 清运的设计初衷,古老传统在深层次意义上意味着可 突破,可颠覆,创造传统中的非传统,这将会是一个 非常有趣的过程。
个人履历马清运清华大学毕业后,1989年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在宾夕马清运法尼亚大学期间,曾获得Shenck-Woodman欧洲旅行奖。
1991年毕业时获Frank-Miles Day荣誉毕业并取得建筑硕士学位。
毕业后曾先后在费城Ballinger 及纽约KPF任设计师、高级设计师,成为这两个建筑事务所的主要设计力量。
在Ballinger期间,为该公司从服务型事务所转化为设计型事务所立下汗马功劳。
在KPF期间成为该事务所早期东南亚工程事务的开拓型成员之一。
1995年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该事务所作品以独创的风格和精良的设计受到建筑界的好评。
实践经验跨越多种建筑类型,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办公、居住等。
2个人成就马清运不但精于实践,并且勤于教育、研究。
从1992年开始,马清运先生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任客座教授,1997年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研究生院的全职教师,任研究生主线设计工作室(core studio)教授及毕业论文的导师。
马清运先生的学术兴趣集中于城市中的基因元素,都市与建筑的本体关系,快速建造及环境的中国性。
指导过的研究生论文中有:Archote (微肤建筑);Thin City(薄城);C.C. Tokyo(密码城市东京);Teheran: City of Antithetical Coexistence(德黑兰对立共存); Picnolapse: strategy oflie(思维空白;撒谎策略)等有争议性又极富启发性的论文专题,并多次推荐宾夕法尼亚大学优秀论文奖。
除宾夕法尼亚之外,马清运先生还多次被聘请到哈佛(Harvard)、贝尔拉格(Berlage)、康奈尔(Cornell)、潭普(Temple)、迈阿密(Miami)大学做设计评委及毕业答辩评委。
马清运,生于1965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工程学士学位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苏黎世工学院等多所欧美顶级院校的客座教授。
马老师您好,作为马达思班的创始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国际知名的建筑师,请您谈一下对于建筑的理解,以及您对于未来建筑的设想。
马清运:我觉得建筑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无论是想象性的历史体验还是对未来的预测性体验,各色各样的建筑都跟我们的生活合为一体,构成一个生命段,它跟城市、环境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未来的建筑我觉得应当是有人文诉求在里面的,从设计上来讲,应当是回归了文化的起源,从技术上来讲,应当是展望了对于生命健康的追求,从空间上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未来的建筑都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果将城市比作是具有生命的机体,那么矗立在城市里的形形色色的建筑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可见建筑是城市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一名建筑师,您是如何解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马清运:应该是先有建筑后有城市,但是一旦城市形成了,它就对建筑的发生、发展、生命周期都有要求,甚至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鸡和蛋的关系,这个命题我们探讨了很多,我认为其实是没有答案的,与其去寻找答案,还不如努力去解决好一件事情,让城市里的每一栋建筑都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城市的精神。
我们现在对城市没有敬畏、没有爱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个体的建筑都太恶劣了,建筑不但没有增加城市的美感,反而对城市空间造成了污染和亵渎,这也是当下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城市建设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是地产老板的事情,而是关系到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哪里可以建哪里不可以建,应该建什么样的建筑,应当全体人民说了算,作为一名建筑师我觉得有责任引导市民的这种意识,为市民营造舒适、幸福的生活空间。
作为古都西安的东大门、皇家后花园——临潼,它的建筑应当与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合关系?马清运:建筑师应当认识到这么一点:只有能与本土文化对话的建筑才是有价值的建筑。
从历史上来看,西安是一个有着浓厚山水文化的城市,临潼也一样。
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的动力评马清运、张永和执掌美国著名大
学建筑教育之帅印
李武英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 2006年12月20日,马清运就职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USC)建筑学院院长发布会于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这个消息其实早在去年10月5日就被USC正式宣布,在业内引起反响,被《建筑时报》评为2006年度建筑设计行业10
件大事之一.在年末的时候,马清运高调地举行了这个就职仪式.
【总页数】2页(P2-3)
【作者】李武英
【作者单位】《建筑时报》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1;TU-4
【相关文献】
1.混合动力车能够走多远?--从2006年北美国际车展看混合动力车的未来走向 [J], 张涛
2.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战略走向——基于《美国教育部2012-2016国际战略》的分析 [J], 马毅飞;谭可
3.美国国际基础教育援助战略的背景、特点及走向——基于《美国政府国际基础教
育战略(2019-2023财年)》 [J], 邬浛文;孔令帅
4.美国国际基础教育援助战略的背景、特点及走向——基于《美国政府国际基础教育战略(2019-2023财年)》 [J], 邬浛文;孔令帅
5.都市创造力是都市生产力的源泉——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先生株洲演讲 [J], 彭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清运一个天生的建筑师
孙桂梅
【期刊名称】《华人世界》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马清运个头不高,寸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下巴上蓄了一撮胡子,这
是他多年来惯常的装扮。
作为中国先锋建筑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也从不谦虚,他说:“我觉得自己天生就具有做建筑师的感受。
”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孙桂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20世纪60年代生建筑师地域建筑策略取向诌议——以建筑师马清运和刘克成
为例 [J], 商梦琦;时匡
2.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的动力评马清运、张永和执掌美国著名大学建筑教育之帅印[J], 李武英
3.马清运:建筑师角色的各种可能性 [J], 三斗米;madaspam
4.李天生,天生一个店老板 [J], 戴岚
5.天生的“建筑师”——鸟类 [J], 榕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标准源自社会目标的追求不同的国家在面对相同的目标时,往往会依照不同的标准。
这样,标准的问题就成了一个政治问题。
“标准”是新的文明战争的前线,我们在讨论标准的同时,要注意这一概念后面人类的根本意图-马清运从两千年前维特鲁威时期,建筑界就将建筑三要素归为“实用、经济、美观”,尽管不断变化的流派风格不断地挑战这一命题,但它仍然坚固地站在建筑类教科书的原理一行,似乎要成为永恒的标准指导着我们的建筑设计。
但如今,当我们被无数的“生态”、“自然”、“文化”包围的时候,面对种类繁多的设计流派和价值取向,面对建筑师自己都不知所云的立面形象和好坏标准,那么是否到了重新制订新的建筑设计标准的时候了呢?的确,建筑的标准需要重新制定,但制定的标准却仍然是“实用”与“经济”。
这个观点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长期就依从的标准在众多方面并不实用,也不经济。
因为“实用”、“经济”是一个社会的综合结果,而不是技术上制订一个不变的体系。
我们必须时刻警觉唯技术论(或者说技术的惰性)和技术的社会目标准方向的区别。
另一方面,关于实用经济也有不同的社会涵义。
维持权威的三个基本原则延续至今仍然有意义,是因为它具有社会发展的动态内质。
不同社会形态同一个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对“实用”、“经济”的不同理解,它绝对不是通过技术的交流(往往是一个时间内固化的)就能包含和完全定义的。
那么是否建筑就没一个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标准了吗?我的答案是“有”,而且还和人类的目标有关系。
人类还应延续吗?是否要延续到更长时间?那么就要有对能源的意识,这就是我们要共同关注的,但又不可能制定出全人类的标准,也不能用任何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人群,这仍然是个相对的概念。
比如说发达国家希望建筑是通过极端的技术手段,在达到身体舒适度之后,再对能源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而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劳其筋骨,来达到同样的目标。
但这里就不可能有同样的标准了。
所以标准的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国际政治问题。
马清运:尺度不是设计出来的
佚名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马清运在德国做“建筑无边”的演讲中倡导“无尺度实践”。
他表示,“无尺度实践”是他每目的工作,对他来说,设计一个咖啡杯同设计一个城市的工作是一样的,这就是设计。
尺度不是设计出来,是建造出来,是使用出来的。
如果设计是讲究尺度的,要么是设计没有其他思想可谈,要么是尺度被误解。
【总页数】1页(P112-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3
【相关文献】
1.传统的\"继承\"与\"颠覆\"\r——解读马清运乡土作品中的设计语言 [J], 刘畅
2.体育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高中学生体育课堂主动性策略探究 [J], 朱坤
3.世界级大奖,是涵养出来的不是"冲"出来的 [J], 曾勋
4.在传统中寻找非传统的可能性——访著名建筑设计师马清运 [J], 陈琳;马清运
5.上海青浦曲水园边园,马清运设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