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96.01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摇头、皱眉、吸鼻、清嗓,甚至发出“吭吭”等怪声。
有的还有耸肩、仰颈、噘嘴、做鬼脸、甩胳膊、踢腿、挺胸、扭腰、鼓肚、身体不自主抽动等。
患儿抽动发作频繁,少则一日数次十几次, 多则可达每日数百次,30%~40%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性、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半数有秽亵言语。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认为多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
发病率约为0.3%~1%,男女比例约为4:1,以2~15岁儿童多见。
由于此时期儿童本身好玩多动,容易使家长忽视以致病情加重。
当然,每个患儿并非上述症状全部出现,大多患儿有以上几个症状。
许多家长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坏习惯,有的还责备、恐吓、打骂孩子,耽误有效治疗,更会加重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中枢神经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对控制症状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停药复发等副作用。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笔者发现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扶正固本、祛风止痉、标本兼治,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优势,可谓在本病治疗中大显伸手。
今举例示之。
【案例】相某某,男,7岁,临沭。
2021年7月6日初诊:抽动症加重半年,患儿眨眼频作,左眼皮不自主眨眼尤甚,并有咬指甲、摔手、多动等不自主动作,睡眠可,大便稍干,小便正常,食欲可。
患儿足月剖腹产。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黄芪天麻白术全蝎防风钩藤蜈蚣炙甘草 7付冲服。
7月13日二诊:患儿服中药后诸症大减,眨眼大大减少,咬手指减少,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白芍 7付冲服。
7月20日三诊:诸症减轻,咬指甲很少出现,有时仍有眨眼,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7付冲服。
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处方用药用量,随症加减,共治疗用药3月,患儿恢复正常,眨眼、咬手等动作均消除。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辨证分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风火痰湿,其本在心肝脾肺肾五脏,尤以肝经最为密切,然临床所见常常虚实夹杂、多脏合病,故辨证时应详察风火痰湿孰重孰轻,五脏归属孰盛孰衰,虚实寒热孰主孰次。
发作期常以清肝泻火、祛风化痰为主,缓解期多以健脾、滋养肝肾为主。
临床分以下四型。
痰热扰神,肝风内动:此型常兼见外感症状,属肝风挟痰证。
多起病急骤,除抽动障碍外,常伴性情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咽喉不利,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或干结,舌红,苔白腻,脉弦。
治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药用芦茅根、菊花、射干、僵蚕、钩藤、天竺黄、黛蛤散、胆星、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脾虚湿盛,肝气不疏:此型多见素体脾虚,或劳倦、忧思伤脾,属脾虚痰湿证。
症见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情绪不稳,胸闷喜叹息,面黄纳差,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健脾祛湿,舒肝熄风。
药用焦神曲、草蒄、砂仁、谷稻芽、生苡仁、茯苓、白术、僵蚕、钩藤、半夏、化红、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此型常见于体弱多病、形体消瘦的患儿,属阴虚血亏证。
表现抽动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双眼干涩,焦虑,抑郁,手足心热,性情急躁,夜睡不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药用生熟地、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珍珠母、白芍、当归、生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心脾两虚,痰闭清窍:此型属气血不足证,除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精神倦怠,面色无华,夜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补益心脾,豁痰开窍。
药用生黄芪、黄精、茯苓、白术、当归、僵蚕、钩藤、石决明、白蒺藜、菖蒲、远志、益智仁、酸枣仁、珍珠母等。
常用中成药静灵口服液:主要以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龙骨、知母、黄柏等药物组成。
滋阴潜阳,补肾健脑,宁神益智。
适用于肾阴不足,肝阳偏旺之儿童多动、抽动症。
用量:3~5岁半支/次,2次/日;6~14岁1支/次,3次/日;14岁以上1支/次,3次/日。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马丙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
该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易反复发作,症状变化不定,且病程较长。
西医治疗该病多选用以氟哌啶醇、硫比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因副作用较多不宜持久运用。
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减少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少。
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有不少固定组合的对药或组药,可以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现将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
1葛根、钩藤、夏枯草多发性抽动症可归为中医学“慢惊风”“肝风证”范畴。
小儿“肝常有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头面抽动。
“风善行而多变”,故风药引经药尤为重要,因“高巅之上,唯风可到”。
葛根,性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舒筋缓急之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枟医学启源枠谓其“通行足阳明之经”;钩藤,性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泻肝火、明目的功效。
3者合用,既能平肝疏肝,又能熄风止痉,直取肝风证肝失疏泄、肝风内动的病因,可缓解抽动症以头面部症状明显者的症状。
2辛夷、苍耳子、白芷肺为娇脏,主皮毛,司开阖。
小儿肺常不足,且皮肤柔嫩,外邪易从皮毛入侵,肺金有病,不能克制肝木,肝木有余,肝肺相通,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有余而亢动。
在抽动症的中医分型中,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者多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亦与抽动症的发病和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伴随呼吸道感染时,抽动症状多以面部、喉部为主,如皱鼻、吸鼻子、清嗓子等。
辛夷,性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通鼻窍;苍耳子,性辛、苦、温,归肺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通鼻窍。
在运用平肝熄风止痉药的同时,3者合用,散外风而通鼻窍,引诸药归肺经,多用于伴有呼吸道感染者;且3者性均温,亦多用于风邪犯肺属风寒者。
38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3月第3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320194经典案例患者李某,38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于2018年3月9日以“颜面部黑斑3年”就诊于我院门诊,自诉心烦易怒,失眠,月经色暗多有血块4年余,伴经前乳房胀痛。
查体:面色晦暗,眼下两颊可见大片深褐色色素沉着,呈对称分布,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皮屑,不高出于皮肤,舌暗紫边有瘀点,苔白脉弦涩。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肝郁气滞血瘀型黄褐斑。
治疗:予疏肝活血颗粒,一次6g,早晚温服,配合低能量密度(1-1.6J/cm2).大光斑(8~9mm)1064nm调Q开关Nd:YAG激光(Model:BiAxis QS)治疗,每三周一次。
四个月后复诊面部褐色斑块边界变浅,界限不清。
5总结黄褐斑的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疾病的发病与日晒、心理以及许多其他因素密切相关,治疗结束后,应嘱患者不要大力搓揉面部,日常做好物理防晒,遵医嘱选用医学护肤品,维持良好作息,均衡饮食,补充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以及水果叫在应用中医传统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激光技术.并以最低副作用为前提,尽可能提高黄褐斑的治疗效果,并缩短治疗周期,为患者重拾生活自信.提高生活质量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1]ScheinfeldNS.Melasma[J].Skinmed,2007,6(1):35-37.[2]钱菁菁,杨丹红.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3]吴景东,刘宁.中医美容学[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1-225.[4]V M Sheth,AGPandya.Melasma:a comprehensive update:part I[J].J Am Acad Dermatol,2011,65(4):689-697.[5]B all Arefiev KL,Hantash BM.Advance in the treatment ofmelasma: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Dermatol Surg, 2012,38:971-984.[6]N anni C A,Alster T S.Apractical review of laser assisted hairremoval using the Q-switched Nd:YAG,long-pulsedruby,and long-pulsed alexandrite lasers[J].Dermatol Surg,1998,24(12): 1399-1405.⑺樊昕,刘丽红,岳丹霞,等.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的定量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11(5):806-808. [8]向亚萍,罗翔,黄进华,等.黄褐斑病因的精神因素[CJ.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10:635-636.常克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郭军军汪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摘要常克认为儿童抽动障碍是因小儿为阳亢之体,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遂等导致,阴不制阳、阳亢风动是其基本病机;病理因素有“风、火、痰、虚、瘀”。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2000)。
抽动障碍分为四类:(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2)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D);(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disorder,TD);(4)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TDNOS)。
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2)抽动1天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发作,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2个月;(3)18岁以前起病;(4)抽动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所致;(5)不符合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D)(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但在病程中不同时出现;(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可每天发作或有间歇,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间歇期持续不超过3个月;(3)18岁以前起病;(4)抽动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5)有上述抽动或发声,但不符合Tourette综合征。
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disorder,TD;多发性抽动症)(1)病程中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然而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2)抽动可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阵发性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的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3)18岁以前起病;(4)抽动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儿童抽动障碍是指儿童在运动或发声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不可抑制的抽动动作或发声,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
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方法,但中医在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中医诊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方案。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障碍是由于肝火上炎、脾虚湿困、心脾失调等引起的,治疗的关键是调节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平肝和血。
首先,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要从调节脾胃功能入手。
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抽动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脾胃消化功能,有助于消除痰湿瘀滞的因素,缓解抽动症状。
建议儿童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过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其次,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要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生与体内火热有关。
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这些药物可清热燥湿,具有良好的消炎和解毒作用。
再次,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要平肝和血。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血络不畅也是导致抽动障碍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平肝和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柏子仁、丹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有助于改善症状。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来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流动,缓解肌肉紧张,改善抽动症状。
例如,可以选择四神针、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总之,中医诊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方案主要包括调节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平肝和血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中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轻抽动症状,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也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且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美好的一个时期,无忧无虑,健康快乐。
但是随着近年来儿童疾病的高发,如儿童抽动症等,使原本美好的童年蒙上了一层灰。
儿童抽动症的危害是极大的,不管是对孩子的具体各方面功能的发育还是对孩子的智力、学习都是有所影响的,因此尽早治疗很关键。
那么,可治儿童抽动症的中药有哪些呢?可治 儿童抽动症 的中药有哪些?能够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中药非常多,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来进行选择,具体有以下几种:一、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抽动症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药物药物共用在儿童抽动症治疗时能够起到平肝潜阳、宁心安神的功效,因此可很好的缓解因肝肾不足引起的挤眉弄眼,耸肩摇头,智力低下,喉中痰鸣等症状。
二、归脾汤治疗儿童抽动症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药物共用在儿童抽动症治疗时能够起到养心健脾、安神定志的功效,因此可很好的缓解因心脾不足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话多声轻,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症状。
三、二陈汤治疗儿童抽动症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等药物共用在儿童抽动症治疗时能够起到健脾化痰、镇肝熄风的功效,因此可很好的缓解因痰湿阻窍引起的部分运动肌和手指末梢抽动,眼睛口角抖动,痰多等症状。
四、黄连温胆汤治疗儿童抽动症半夏、陈皮、半夏、黄芩、制大黄、黄连、竹茹、曹蒲、郁金、钩藤、天竺黄、沉香末等药物共用在 儿童抽动症 治疗时能够起到泻热化痰、清心平肝的功效,因此可很好的缓解因痰热动风引起的身体多处抽动,频率较快,喉中有声,烦躁易怒,失眠口渴等症状。
关于“可治儿童抽动症的中药有哪些”的内容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儿童抽动症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学习造成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此为了确保给孩子一个能够健康成长,快乐的童年,作为家长们在发现孩子患上该疾病的时候,应尽早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抽动症中药药方_抽动症中药药方是有什么孩子往往是一个家的希望,所以家长们格外的重视孩子的成长,儿童抽动症是孩子比较容易患上的疾病,在孩子患上抽动症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治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抽动症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抽动症的中药方1.肝郁化火,肝风内动:此型患儿除眨眼、摇头或肢体抽动外,常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
治宜清肝泻火,息风止痉。
处方:珍珠母 30克,黄芩、栀子、泽泻、柴胡、钩藤、菊花、僵蚕、石决明、白蒺藜各8 克,天麻6克,青黛3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常见自幼体弱多病,形体消瘦,多动不安,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唇舌红赤,双眼干涩,盗汗,手足心烦热。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处方:生龙骨、生牡蛎、龟板各30克,生地、熟地、枸杞子、白芍、沙参、麦冬各10克,当归3 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肝气不舒,痰浊阻络:此型患儿一般较胖,喜食肥甘厚味,不好动,性情郁闷易怒,同时并见部分运动肌抽动,如手指末端不自主抽动,眨眼,口角抽动等。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处方:制半夏、胆南星、瓜蒌、石菖蒲、茯苓各8克,郁金、白附子、枳实、竹茹各5克,陈皮3克。
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
4.心脾两虚,风痰闭窍:此型除各种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喉中痰鸣发声,或有秽语,精神倦怠,面色无华,眠差多梦,饮食欠佳,出汗多,舌淡苔白,脉无力或沉细等。
治宜补益心脾,祛风化痰。
处方:煅龙骨、煅牡蛎、黄芪各30克,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茯苓各10克,扁豆、远志、酸枣仁各6克,当归3 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抽动症的食疗调理1、巧克力核桃饼食材:低筋面粉50克、苏打粉1/3小匙、泡打粉1/2小匙、黑巧克力20克、核桃(干)20克、鸡蛋(液)30克、燕麦50克、食盐适量、黄油60克、糖粉25克。
步骤:(1)将巧克力切碎,核桃仁180度烤5分钟晾凉,切碎。
《自拟清心泻肝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心肝火旺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心肝火旺型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常见类型之一,其症状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目前,对于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除了西药治疗外,中医治疗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研究采用自拟清心泻肝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心肝火旺型,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儿童抽动障碍心肝火旺型患儿,年龄在X-X岁之间,均来自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
2. 治疗方法自拟清心泻肝汤药物组成:黄连、栀子、龙胆草、泽泻、茯苓等。
根据患儿病情,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个体化加减。
治疗周期为X周,共治疗X个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及药物耐受情况。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自拟清心泻肝汤治疗后,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
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情绪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2. 生活质量治疗后,患儿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实验室检查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治疗后患儿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药物耐受情况。
四、讨论自拟清心泻肝汤是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常用方剂之一,其药物组成主要包括黄连、栀子、龙胆草等,具有清心泻肝、安神定志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自拟清心泻肝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心肝火旺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从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来看,自拟清心泻肝汤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小儿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
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反复、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
起病在2~12岁之间,发病无季节性,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病程不一,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如长期持续,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
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
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病机:五志过极,风痰内蕴(气郁化火、脾虚痰聚、阴虚风动)。
诊断要点
1.起病年龄在2~12岁,可有疾病后及情志失调的诱因,或有家族史。
2.不自主的眼、面、颈、肩及上下肢肌肉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无节律性,入睡后消失。
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的发音,。